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学习任务群设计策略

2021-12-28王兴伟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设计策略诗经

【摘 要】“语文学习任务群”是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针对当下单篇学科知识逐“点”解析已无法适应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评价方式的问题,研究者提出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改变教学方式,立足教材,整合“群”学习资源;立足任务,设计“群”学习项目;立足学情,搭建“群”学习支架的策略开发实施“任务群”。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习任务群;设计策略;《〈诗经〉四首》

【作者简介】王兴伟,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语文学习任务群”是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学习任务群由若干学习项目组成,其设计旨在引导语文教学的改革,“力求改变教师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1]。而当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针对单篇学科知识逐“点”解析的教学方式依然普遍存在,学科技能依然呈现“简单线性排列和连接”的特点。语文教学深陷“刷题”和“死记硬背”的泥淖之中。事实上,这样的教学已难以适应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评价方式。关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教育部已经明确指出:“试题命制既要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注重考查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合理设置试题结构,减少机械记忆试题和客观性试题比例,提高探究性、開放性、综合性试题比例,积极探索跨学科命题。”[2]也就是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在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更注重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一考试评价理念与任务群的学习理念一致,这就警示我们,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改变教学方式,依据统编教材合理开发任务群。事实上,统编教材的“活动探究”单元,思考探究中的“1+X”阅读推荐已具“任务群”的雏形。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教师尚需统整教材资源,设计科学的学习任务,才能凸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的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得以实现。

郑桂华教授认为,一项学习任务主要有目的性、真实性、过程性和整体性四个特征[3]。因此,依据统编教材设计学习任务群,就要抓住这四个特征,做到立足教材,整合“群”学习资源;立足任务,设计“群”学习项目;立足学情,搭建“群”学习支架。

一、立足教材,整合“群”学习资源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统编教材有三个显著特点。首先,统编教材的阅读教学体系是“单元课文+名著阅读+课外古诗词诵读”。其次,统编教材的“思考探究题”大多推荐与课文相关的篇目。最后,统编教材的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也是开发学习任务群的有效载体。可见,教材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习任务群的开发提供了无限可能。

比如,针对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诗经〉二首》,教材的编写者在该单元的“课外古诗词诵读”中安排了《诗经》中的《式微》《子衿》,单元中的“综合性学习”设计为“古诗苑漫步”。从“教读”到“课外诵读”再到“综合性学习”,这组学习资源的内容指向基本一致。因此,教师可以将其整合成“《诗经》学习任务群”。如笔者进行的以下任务设计。

全班开展“古诗苑漫步”活动,请根据下面要求,完成任务。

1.在“声情并茂诵古诗”环节中,有同学提议,用《诗经》中的《关雎》《蒹葭》《式微》《子衿》设计“《诗经》诵读串烧”。你会怎样设计呢?

【学习建议】

(1)建议你先读懂每一首诗表达的感情,并根据诗歌内容适当调整四首诗的先后顺序。

(2)建议在你正式诵读每一首诗之前,设计一段串词,让这四首诗具有整体连贯性。

(3)为了烘托诵读的效果,建议你配上符合诗歌意境的背景音乐。

(4)诵读时的抑扬顿挫、语气轻重对诵读效果都会有影响,请你注意进行恰当处理。

2.在“别出心裁品古诗”环节,一名同学拟定的话题是“《诗经》的表情达意艺术”,请你以《关雎》《蒹葭》《式微》《子衿》四首诗为例,完成这一任务。

【学习建议】

(1)建议你从诗歌的景物(意象)、艺术手法、语言特点等角度勾画思维导图,比较四首诗中内容、艺术手法的异同点。

(2)建议你根据思维导图,形成一篇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小论文。要求总分结构,观点明确,能够根据观点举例,并做具体分析。

3.在“诵读体悟荐古诗”环节,需要从这四首诗中选取一首推荐给校报,你会选择哪一首?请围绕诗歌的感情、艺术方法等,写下你的推荐语。(不少于300字)

4.在“分门别类辑古诗”环节中,有同学提议根据这四首诗,再从《诗经》中检录四首,编成一个专辑,你会怎样编辑呢?

【学习建议】

建议你给每一首诗作简要注释,撰写简洁的赏析、评点文字;然后,为诗集起一个新颖别致的名字,并设计版式、插图、封面。

该任务群设计立足于《〈诗经〉二首》,勾连“课外诵读”所选的《式微》《子衿》,结合该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重新整合成一个新的“《诗经》学习任务群”,落实了诵读、领会诗文内涵、品味精美语言的单元教学目标。其中,任务1基于读懂四首诗的内容,突出古诗诵读这一核心素养;任务2聚焦诗经的艺术方法,突出学生对诗经语言形式、表现手法的鉴赏;任务3的重点在于学生对四首诗的整体感知和综合评价,突出言语运用;任务4旨在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是对前三个任务的内化、释放,真正落实统编教材“1+X”的阅读理念。

依据统编教材设计的“《诗经》学习任务群”,采用的是“课内选材型任务群”,即把相同选材的学习资源组合成一个学习任务群,并依据学习资源的“类性”和“篇性”特征,设计有效的学习任务。当然,在教学实践中,依据统编教材的选文特点,我们还可以采用“课内+课外”的资源组合方式,设计互文型学习任务群、主题型学习任务群、文体型学习任务群等更加多样的任务群。

二、立足任务,设计“群”学习项目

项目是学习任务群的载体。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项目不同于教材的“思考探究题”,也不是中考试题的再现,它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基于核心素养整合学习内容,通过设计与学生现在或未来生活相关的真实情境与挑战性任务而开展的言语实践活动”[4]。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项目强调在真实情境下,利用语文学习内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调的是语文知识的迁移应用。而创设情境就需要明确的任务、具体的对象和完成任务的思维路径。“《诗经》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恰好能够满足学习项目的各种要求。

以“《诗经》诵读串烧”任务为例,这一任务表面上是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但实际上又不同于一般的诵读教学要求。要完成该任务,学生必须利用已有的诵读知识,结合四首诗歌的内容,合理安排其先后顺序,并在正式诵读每一首诗歌之前设计一段“串词”(过渡语),此外,还要根据诗歌内容及意境,选择与其相符的背景音乐。总之,这是一个综合性的语文项目任务。它比传统讲授诵读技巧的语文课,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可见,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项目,突出了任务驱动和学习情境,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可以引导学生高度参与,发展深度思维。同样,“别出心裁品古诗”任务的设计,也不同于课后“这四首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请你任选一首,具体分析‘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与表达效果”的结论先行的“思考探究题”,其学习的目的性与对象更加明确,即“向七年级的学生讲解‘《诗经》的表情达意艺术’”。“结论先行”式的课后思考题,是“以举例佐证、解释原因为目标的学习,大大弱化了学习中的思维建构,消解了学生动态学习过程中的理解、分析、归纳、推断等综合能力的形成,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5]。而任务群中的学习项目,通过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培养学生综合利用语文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项目的完成,意味着学生不再是通过一问一答的思维碎片化手段获取信息,而是统整各种语文知识,突出知识的整合、运用和转化,从而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获得。如该任务中,教师在分析《诗经》表情达意的艺术时,要比较、分析、归纳这四首诗在语言形式(重章叠句)、艺术方法(赋比兴)方面的共性特点和独特之处,进行大胆地假设,然后结合相应的助读资料,求证、自主构建,形成一定的结论。当然,我们还要考虑讲授的对象是七年级学生,需要思考应该用什么风格的语言,如何把“《诗经》表情达意的艺术”讲清楚等问题。这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把重章叠句、赋比兴手法的简单佐证分析转化成一篇观点明确、论证翔实的小论文写作。这样的学习过程由浅到深,有效拉长了学生的“思维链”。接下来的“诵读体悟荐古诗”“分门别类辑古诗”学习项目,同样具有此特点。

总之,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学习项目设计,要立足于学习任务,注重学习项目的情境构建,将抽象的学习具象化,让学习有对象、有目的、有成果,让学习真正实现可见。

三、立足学情,搭建“群”学习支架

通过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形式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是对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编写体例的突破,也是对初中语文教学方式的突破,这对于适应了单篇文本学习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就要立足学情,设计相应的学习支架,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支架就是依据学习项目给学生搭建合适、贴切、具有学习指导意义的支架[6]。支架是完成学习任务群的抓手,为学生完成每个学习项目提供了分析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思维路径和策略途径,其目的是让学生有效、快速地完成学习项目任务。

在支架分类上,主要有方法支架、思维路径支架和策略途径支架。“《诗经》学习任务群”中的学习支架主要以建议的形式呈现,是融合了上述三种支架类型的综合性支架。比如“《诗经》诵读串烧”学习支架。

建议你先读懂每一首诗表达的感情,并根据诗歌内容适当调整顺序;建议在你正式诵读每一首诗之前,设计一段串词,让这四首诗具有整体连贯性;为了烘托诵读的效果,建议你配上符合诗歌意境的背景音乐;诵读时的抑扬顿挫、语气轻重对诵读效果都会有影响,请你注意进行恰当处理。

这一学习支架既有明确的方法指导,又有合适的策略路径,同时还提醒学生要注意勾连已有的学科知识。面对陌生的“《诗经》串烧”,学生只要按照“学习建议”就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同样,在“分门别类辑古诗”任务中,我们给出的学习支架是“学习建议:建议你给每一首诗作简要注释,撰写简洁的赏析、评点文字;然后,为诗集起一个新颖别致的名字,并設计版式、插图、封面”。这既有对具体任务的表述,也有实现任务的策略路径指导。教学不是用学习任务为难学生,而是用高质量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实现自主构建。高质量的学习任务略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但学生若能整合相关知识,就一定可以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支架起到了勾连学习任务与认知背景的桥梁作用。初中阶段,教师要实施学习任务群教学,就必须搭好这座桥梁,否则,再好的学习任务群也只能流于形式。

教师在设计学习支架时要注意,学习支架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方法、思维路径的指引,所以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表述,语言要简明凝练,要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同时,支架的设计不局限于某一个学习项目,还可以基于整个学习任务群设计相关助读资料支架,帮助学生学习。比如在该任务群中,笔者就设计了三篇助读材料,分别是吴小如的《说〈诗·关雎〉》,褚斌杰的《〈关雎〉赏析》和陶涛的《令人遐思,美不胜收——我读〈秦风·蒹葭〉》。限于篇幅,在此不再展示助读材料。

王宁教授指出,任务群要回归学生的素养,知识不必多,重要的是告诉学生怎样获取知识,怎样去分辨、更新知识,怎样从旧知识中产生新知识[7]。以任务群为突破口可以有效解决单篇文本教学带来的“少、满、废、差”等积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当前,初中语文教材尚未进行任务群的修订,对于教学实践而言,教师最好的做法就是立足教材,整合“群”学习资源;立足任务,设计“群”学习项目;立足学情,搭建“群”学习支架,以此更好地探索、设计任务群。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EB/OL].(2019-11-20)[2021-11-1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1911/t20191128_409951.html.

[3]郑桂华.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建议[J]. 中学语文教学,2017(3):9-12.

[4]张艾功.语文项目学习: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转型:以“人生规划”主题为例[J]. 中学语文,2020(17):49-52.

[5]王兴伟,刘锦华.转化“结论先行” 凸显探究过程:“思考探究”题的教学转化策略[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版),2021(3):46-48.

[6]高艳.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支架式教学模式探讨[J]. 当代教育科学,2012(19):62-63.

[7]王宁.通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学习任务群[J].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19(3):7-13.

(责任编辑:蒋素利)

猜你喜欢

学习任务群设计策略诗经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初探
表述与实现:从“语文课程目标”到“语文课堂目标”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群文阅读教学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赣鄱生态水产品包装设计策略研究
浅议郊野公园对城市宜居性提升的设计策略
设计策略决定企业品牌形象
大连智慧旅游平台UI浪漫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