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忒修斯之船》中超现实主义的时空关系 在动态海报中的演绎

2021-12-23刘睿妍

今古文创 2021年48期
关键词:超现实主义空间叙事

【概要】随技术发展而兴起的动态海报的出现打破了传统静态海报的局限以及现当下信息爆炸带来的审美疲劳,动态海报的叙事与时空转换有着独特的思辨意义。本文通过对具有这种思辨性的文学作品《忒修斯之船》中超现实主义的叙事形式提炼,试分析其在动态海报中的演绎。

【关键词】《忒修斯之船》;超现实主义;空间叙事;动态海报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8-0090-02

《忒修斯之船》是J·J·艾布拉姆斯与道格·道斯特共同创作的一本推理小说。这本书在故事情节与结构上具有强烈的超现实主义色彩,这类超现实的空间结构在文学叙事中称作空间叙事。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接收的视觉信息的各方面要求也日渐提高,不再满足于传统的静态海报。借助技术而实现的动态海报打破了静态的局限,增加了视觉信息量,使视觉传达更高效,用户体验也更加丰富。本文试图以新兴的动态海报为例,分析空间叙事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一、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兴起于二十世纪初,布雷东在1930年《超现实主义第二宣言》中说道:“就思想而言,存在着某一个点,在这点上,生与死,虚与实,过去与未来,可言传与不可言传,高与低,不再当成矛盾来理解。”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家们强调梦幻与现实之间的统一才是绝对的真实,力图以超现实作品实现潜意识与现实的统一,矛盾之间的统一。这种和谐统一能够在埃舍尔的矛盾空间与正负图形中直观地感受到。

超现实主义代表艺术家达利在早期的作品中还带有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影子。在他的作品《记忆的永恒》中,作为时间缩象的表呈现柔软的状态。作品中的软表被看作相对论时空的一个象征。爱因斯坦提出的广义相对论打乱了时间顺序,在处于相对运动状态下的不同参考系内,不再存在事件的准确先后顺序,光速概念使不同参考系回到静止的时间状态,没有了时间也就不存在顺序,时空中的一切在光速下都是同时性的。

二、《忒修斯之船》中的超现实主义的空间结构

《忒修斯之船》构建了四个层次的故事:1.虚构小说中,主角S以寻找自己记忆为出发点最终却成为工人反抗组织的一分子的故事;2.两名在这本小说上交换笔记的学生相识,共同研究的故事;3.由这两名学生研究发现的作者身份故事的还原;4.真正的读者与书籍互动最终所理解的这些故事的全貌。小说的层次1、层次2、层次3这三个故事在书中相互交织,作者对不同时空的故事情节进行合理的穿插编排,呈现清晰的逻辑关系,使得读者在这4个层次间不断地跳转,展现出超现实主义的空间结构。

《忒修斯之船》在故事情节上同样带有超现实主义色彩。如主角受伤后回到船上,以為自己才刚从船上醒来,却发现自己的伤早就好了,船上的时间仿佛禁止,无法感受到时间的流逝,这种时间观就像达利《记忆的永恒》所传达出来的那样。

这类超现实的时空关系所构建的空间结构在叙事中称作空间叙事。空间是与时间相对的一种物质客观存在形式。空间叙事是指与传统线性叙事相对的非线性叙事。传统的叙事结构,是以时间的发展为主线,情节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首尾呼应,有始有终。时间是线性叙事中的基础,而在《忒修斯之船》的故事叙述中,可以发现时间被弱化了,情节也不再呈线性分布,这本书通过这样具有变换性,跳跃性的超现实主义叙事,打破了传统叙事脉络过于清晰,一目了然的弊端,给读者创造了沉浸式的以及层次多变内容丰富的阅读体验。

三、超现实主义空间叙事在动态海报中的应用

美国图像理论专家米歇尔对图像叙事划分为时间性、空间性、情节性三大要素,空间叙事对应了图像叙事的空间性。《忒修斯之船》呈现出的超现实空间关系,可以总结为两种类型——空间并置与空间套层。

传统海报多以二维平面形式存在,人们被铺天盖地的视觉信息包围,造成审美疲劳的同时,借助数字媒体技术实现的动态设计出现在人们眼前,带来新的体验。动态海报虽然打破了静态海报无时间流动的局限,时间线性的存在微小,多以非线性的叙事即空间叙事方式呈现。《忒修斯之船》中的超现实空间叙事也常被运用到动态海报叙事中。

(一)空间并置。《忒修斯之船》插曲——自由拍触技曲与赋格曲这一章,描述了主角S暗杀特工的故事。特工们被暗杀的过程也没有时间先后的描述,只有对于暗杀过程的描写。甚至在特工#34与特工#26之间,还穿插了S在船舱记录的片段,这些故事情节以并列的方式存在于同一主题之下,这样一种结构被称作空间并置。

并置意为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放置或排列在一个地方或一个位置上。空间并置在文学叙事中又被称作橘瓣式的空间形式。这些情节在时间关系上既可以有先后,也可以是错乱的,他们只是在同一主题下的并置于一起。并置叙事空间的表现手法,打破了传统线性叙事的前后逻辑关系,几个情节可以处于相等重要的位置,共同来完成某一主题事件的叙事,如特工被暗杀的故事并无事件发生的前后标注,但他们被作者共同安排在一个章节里(即主题下),以体现主角身份的转变。

在书中,阅读顺序上还是存在一个时间先后的问题,并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完全彻底的并置。但在视觉空间中,可达到平等且彻底的完全并置,把几个画面通过设计手法,并置于同一空间之中。如瑞士的设计师Emphase Sàrl为可口可乐设计的动态海报。海报一共有五个动态画面,这五个动态画面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并行在同一个可口可乐主题之下,动态逻辑编排合理,同时运动起来,不会使人混乱。与静态背景对比,一张海报中出现了六个空间并置,共同丰富了这张海报的画面,使海报整体和谐统一,充满趣味,深化了可口可乐的产品形象。

不同于这张可口可乐海报并置画面的分布规整,一目了然,海报Everything&Life Universe的整个空间分割并不清晰,而是通过动态将自上而下的矛盾空间巧妙地融合,构成动线,赋予律动,各空间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这些天马行空的画面融合在一起仿佛梦境,带有强烈的超现实主义色彩,呼应了海报的主题,世间万物与宇宙生命包罗万象。

空间并置的叙事形式打破单一空间的限制,通过各种逻辑清晰的动作设计,使空间之间在同一个主题之下相互串联。两者的结合,使视觉的表达空间更全面,更多样,而信息集中出现,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带来1+1>2的效果。

(二)空间套层。翻开《忒修斯之船》,发现在书本的内页中,不仅有印刷的故事情节,还有彩色手写的笔记,这使故事本身、大学生珍与研究生埃里克的故事和石查卡的故事相互穿插。这种在故事中再插入故事的叙述方式就是嵌套式叙事,也可以叫作“中国式套盒”。这种叙事形式在空间表达中,呈现层层叠套的关系,即空间套层。如果将空间并置比作视觉呈现的横向扩大,那么空间的套层就可以理解为视觉空间的纵向深入。广州美术学院的毕业展海报就呈现了这种空间关系。黑色细线字体构成的平面空间中嵌套了镭射透明材质字母“G、A”构成的矛盾空间,在静止的二维中加入动态的三维,拉开了两者之间的空间距离,呈现广阔的空间感,静态与动态、黑字与彩色镭射材质、二维与三维的强烈对比,给观者多种视觉体验,增加了可读性,耐人寻味。

在多层嵌套空间关系中,加入时间的干预,这种纵深的空间感会体现得更加直观明显,例如为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设计的动态海报。海报从白色叶状条的旋转开始,旋转的视觉停留构成了一个风车的形状,字体信息随着风车的转动逐渐出现。然后,高速旋转的风车转化成椭圆形状,层叠的椭圆构成北京地标天坛的形象。画面的层层嵌套实现了一种场景的转变,由最初的叶状条形转变到天坛,实现了跳跃,通过这种跳跃性的动作,使海报的厚度变得立体起来,如同一个未知的空间,能带来无限的惊喜。

四、动态变化的海报与《忒修斯之船》中存在的思辨意义

书名“忒修斯之船”其实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又称忒修斯悖论,是一种有关身份更替的悖论。忒修斯之船来自希腊传说,传说里的希腊国王忒修斯带兵出征最后乘船胜利而归,人们将这些船只停泊在岸边纪念他的英雄事迹。随着时间的流逝,风雨残噬,不得不更换船只的构件来维护船只。普鲁塔克对此提出:“如果忒修斯的船上的木头被逐渐替换,直到所有的木头都不是原来的木头,那这艘船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吗?”许多哲学家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辨。赫拉克利特的河流说,也是进行了这样的思考,从世间万物不停变化的角度回答“忒修斯之船”的问题,答案便是忒修斯之船不再是原来的那艘。亚里士多德认为可以通过“四因说”来解决这个问题。四因说是指构成物体的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与,目的因。从这个角度,忒修斯之船的形式没有发生改变,它便还是忒修斯之船。

《忒修斯之船》中贯穿着这个哲学问题。主角S出场遗忘了自己的身份,故事围绕着主角寻找身份展开,而到了故事的最后,S没有找回自己的旧身份,却拥有了一个新身份,他还是他自己吗?

对于视觉传达设计范畴内的动态海报,最主要的功能是需要准确地将信息传达给被传递者。处于动态中的海报不断地变化,变化后的海报是否还是最初的海报?所传达的信息是否还是原来的信息?这种有趣的思辨,使设计师在设计动态逻辑时更为严谨,也给观者带来深度思考。

五、结语

动态海报中的空间叙事通常并不是单一结构,而是多种形式组合呈现。一張海报既可以空间并置又同时带有套层,这就对动作逻辑设计的要求提高了,更多的空间结构,需要更合理的逻辑来维持各空间的平衡与统一,使画面叙事清晰,动态变化使信息仍维持原意,信息有效传达之余,又带来更强烈的视觉效果。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未来的动态海报设计可以借由技术更灵活的运用叙事空间,实现更多维的信息传递,乃至是虚拟现实的多感官体验。

参考文献:

[1]夏清,罗晓亮.论《忒修斯》的叙事特点[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04):114-116.

[2]刘叶涛,魏良钰.“忒修斯之船”的逻辑哲学解读[J].人文杂志,2018,(06):33-41.

[3]苏德超.忒修斯之船与跨时间的同一性[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6(01):17-25.

作者简介:

刘睿妍,女,汉族,江苏无锡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学2020级,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猜你喜欢

超现实主义空间叙事
恶与文学的探讨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空间叙事的结构与功能
行走的贾科梅蒂
论《三城记》空间叙事艺术特征
浅谈中韩电视剧、电影的叙事差异
浅析痖弦诗歌中的超现实主义特点
论徐则臣小说的空间叙事
浅析《总统先生》超现实主义影响下的社会现实描写
当代中国工笔画产生超现实主义倾向的现象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