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路径研究
2021-12-22赵远成
赵远成
摘要:基于新课标背景,教育工作者正积极革新教学模式,逐步探索教学实践的创新思路。新课程标准更注重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思维的培养。为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习惯、学习兴趣革新教学思路。本文将从多维度探寻创建数学有效课堂的策略。
关键词:数学教学;新课标;课堂氛围
小学数学是基础学科,其对学生后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基于新课标背景,教师应重视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培养活动,以强化数学课堂有效性。基于此,围绕数学教学有效性进行深入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营造舒适的课堂氛围
基于新课标背景,在创建小学数学课堂时,教师应注重热情激发与兴趣培养,引领学生主动融入数学课堂;这要求教师应营造舒适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感知数学的乐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与主观能动性。上述工作不但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更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因素。基于新课改背景,教师应明确学生始终为教学中心,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尽可能调动学生参与实际教学活动的兴趣,使其始终处于高度亢奋状态。在创建数学课堂时,教师也应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知识背景与认知能力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利用数学课堂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课堂教学实际中,教师还应创建活跃课堂氛围与恰当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课堂融入感。例如,在围绕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进行解析时,教师可引入小学生较为热爱的动画片,鼓励学生围绕动画片名称投票并统计投票结果;结合动画人物对学生的喜爱程度进行统计,将相对抽象的统计数学概念融入于课堂中强化课堂效果。
二、优化教学方法运用方式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學生的知识背景、认知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协作交流与独立探究能力,使学生可掌握数学课程的基本技能与知识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寻适宜的学习方法,以强化教学有效性。基于上述背景,教师应深刻认识本单元知识重点,以强化教学指导的针对性。同时,教师还应注重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不能让学生仅仅思考与探究,即可得到实际结论,这也与新课标提出的教育理念相违背。例如,在围绕人教版教材“圆柱与圆锥”知识点进行讲解时,为引领学生认识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三倍,教师不能仅仅讲解图形。为保障数学教学严谨性,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维,用动画形式展现三角形与长方形旋转得到的圆锥体、圆柱体,或将沙子分别放入圆柱体与圆锥体模型中,便于学生了解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间联系。通过优化教学方法的运用方式,持续强化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三、创新教学模式
小学阶段数学课程教学的核心在于让学生了解数学规律,全身心融入与数学课堂。基于新课标背景,学生是数学课堂毋庸置疑的主体。为引导学生融入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应营造氛围积极的数学课堂,努力提高学习成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应充分践行生本教育理念,改变传统主导者角色,在数学课堂上发挥引导者、组织者作用。若教师始终沿用单向、老套教学模式,则无法提高学习成效,只能营造枯燥、乏味的教学课堂,无法调动学生兴趣,更难以保障教学有效性。鉴于此,教师应立足于日常观察与分析。了解学生兴趣点,将多种教学模式融入于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兴趣进行激发,活跃整体课堂氛围。由于小学生思维主要为具象性思维且心思简单,数学教师可集中学生注意力,结合学生兴趣营造“比学赶争超”的学习氛围,持续提高学生积极性。例如,在围绕人教版教材“分数乘法”知识点进行解析时,教师可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学习小组,鼓励各小组参与口算竞赛活动;依托相对激烈的竞赛活动,对学生口算能力进行强化,持续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水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引入激励模式,奖励获得突出成绩的小组,调动各小组学习兴趣,持续强化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四、锻炼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培养有助于学生立足于宏观角度认识数学问题,应用所学知识选择不同方式、不同角度找寻问题的解决办法。在创建数学课堂时,教师应注重数学作业培养。例如,教师可引入形结合思维,将相对繁琐的文字表达转换为图像,方便学生直观清晰地理解数学问题。再比如,在围绕方向与位置进行讲解时,多数小学生通常需要结合图片方可深入理解方向与位置。因此,教师运用画图方式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使其掌握更全面的解题方法。上述解题思维也可被应用于路程问题、图形面积的计算活动中。在对数学问题进行解答时,为有效解决总体问题,教师可带领学生梳理部分已知条件,立足于已知条件求解未知条件,逐渐理顺学生的解题思路。
结束语: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应正确认识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意义。通过营造舒适的课堂氛围,优化教学方法运用方式,创新教学模式,锻炼学生数学思维,有助于践行新课标提出的各项教育理念,强化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杨爱华.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观察报告[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
[2]郁万菊.新课标背景下关于提高小学数学有效性的分析[J].吉林教育,20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