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当代建筑新旧相融合的设计思路

2021-12-20沈欣

设计 2021年23期
关键词:旧城改造

沈欣

摘要:城市历史记忆的遗失近几年引起热议,建筑被视为石制历史书,它见证了中国城市从被侵略殖民到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艰难坎坷,中国社会发展愈快的同时,为了城市现代化进程,以多数历史古迹的消失作为代价。似乎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与优秀历史古迹的存留问题间有着不可逾越的羁绊,难以两全。本文论述思路大致是,先从中国现阶段城市建筑规划所暴露的问题入手,追根溯源分析城市改造过程中所面临的两难境况,然后再用辩证的态度去认识历史建筑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最后探讨历史建筑与城市现代发展之间共存的可能性。

关键词:旧城改造 城市趋同化 产业遗产 历史遗址 建筑新旧融合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1)12-0110-04

引言

城市发展的几十年间,我们都是在埋头苦干,对于城市规划建设的思考不应该停歇。城市间所实施地规划建设是否真的是适合该区域,或者是否符合城市的定位方向?随着城市扩张达到了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极限的今天,我们被迫停下了赶路的脚步,城市建设似乎脱离了我们所畅想的蓝图轨道。我们开始了一场城市精神的救赎运动。

一、城市更新中建筑环境所存在的问题

城市更新是城市建设发展不能规避的环节,但是对于更新采取的措施与方法是我们可以进行选择的。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更新改造,或是拆除旧有的建筑用来建筑新建筑。城市快速发展需求选择了拆旧建新的规划建设方式,最能达到城市更新的效果。一股“除破旧”的风气在各大城市之间愈演愈烈,城市的规划决策者的目标就是建设城市新面貌,代表现代化都市的建筑。城市间,高楼的确如雨后春笋树立起来,城市交通被高架桥系统划分得明明白白。与此同时给城市带来的是城市地域性特征的丢失,城市记忆的消失,千城一面的建设“效果”。

(一)将城市的更新与拆旧建新画等号。城市的规划建设混淆了“更新”与“建新”的概念,喊着更新的口号,却做着建新的事。一批优秀的历史建筑被无情的拆除,太多承载着城市旧记忆的历史地标被推倒,如“骑楼”(图1)等。城市建设的风口浪尖上,追求了建设的“快”,追求了建筑环境的“新”,而无视了对本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新和旧的关系本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追求建新,注定是条不归路,新的建筑会受到时间的摧残而变旧,如果仅看到建筑的“新”层面,那么谁又能战胜的了虚无缥缈的“时间”呢?

(二)城市建筑趋同的既定事实。中国城市的发展绝对不仅靠几十年的历史积淀就能形成的,中华上下五千年,每一座城市的背后都是聚成华夏文化的一支,各放光彩。随着工业化建设的发展,中国各大城市纷纷加入到城市大改大建队伍之中,为创建耳目一新的城市形象,在規划决策中实施摩天大楼的建设,建设过程中,通过城市中历史建筑的“让步”(图2)来实现城市建设的扩张,发展后的城市变得越来越像,难以辨别城市之间的特色。

地域性特征近年来被关注起来。刘易斯认为,“地域”是一种包含地理、经济和文化元素的综合体,因这些元素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特定地域。随着城市的改造、扩张,这些元素间正发生着变化,建设对地理地质难题的攻克,城市间经济之间的交往联系,就连独一无二的文化特征,也被我们所抹杀,城市逐渐趋同化更是板上钉钉的事实,让我们难以回避。

二、解决趋同化建筑环境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一)认识趋同建筑环境产生的原因。办法总比问题多,我们在解决问题之初,我们更应该总结经验教训,了解导致城市趋同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决策者在制定城市的建设方针的时候会出现大改新建的方针呢?这是影响我们下一步的建筑建设思路的制定的关键点。

1.被迫加入了工业化的队伍。中国近代史告诉了我们,事实是中国的社会发展是靠英美国家的推动而实现的。“闭关锁国”到“开眼看世界”,中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沦为半殖民地后的中国,踏上了振兴中华的道路。开始公派留学生去往欧美等先进国家,学习他们的洋务,从“全盘照抄”到“西学中用”,城市在西方列强的刺激下,开始了一次次革命运动,推动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可喜可贺的是中国建设发展远远超过了所预想的速度。快速建设的中国社会很大程度上是靠学习西方城市建设得来的。

2.受西方城市更新影响,而走入城市更新怪圈中。知识永远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坚实后盾,回顾西方文明发展的历程,是由雅典学派将哲学知识推向高潮,人们学会用辩证的方法去看待问题,知识给予了人更开阔的眼界,反对封建的工业化革命拉开帷幕,是知识带动了革命。西方不论是科学,还是技术的发展都早于我国,当西方开始工业革命,从手作到工厂大规模制作的时候,我们国家还处于封建锁国的状态。中国开始工业化的时间整整比西方国家晚了一个世纪的时间,所以在工业生产的制度制定上都是参照西方国家的,城市规划的思想本来就是一个“舶来品”。被看作为城市建筑规划典型的巴黎(图3),早在19世纪就开始了“奥斯曼计划”。奥斯曼公爵属于城市改造激进派,用20年的时间将巴黎城彻底的改造,将巴黎分为旧建筑区和新城区两个完全分离的建筑环境,对中世纪时期的历史建筑进行分类研究,将质量高的,以新古典主义为基调的建筑决定保留,其余历史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拆除,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做准备。激进派的设计者还有,勒柯布西耶,赖特等。他们表明了,要倡导现代化城市发展,需要对历史城区及建筑有选择性的取舍,保留优秀的、有价值的历史建筑;还表示不应该将历史与现实混搭在一起,两者之间要有所区别。

城市规划和城市改造的思想,随着归国留洋学者被带回中国。他们提出了与西方相似的二元对立思想,如“梁陈方案”。,梁思成作为中国古建筑的极度爱好者,在所提出的转型方案中,考虑将北京旧城区进行大规模的保留。而领导面对新中国迫切需要建设发展的需求,否定了“梁陈方案”,选择了激进改造旧区与发展新区开发并行的发展道路,中国城市的旧城改造是以牺牲文化遗产作为代价。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新旧城区的此长彼消,城市中的历史城区被粉碎,碎片化的分布在新的规划环境下。在没有对城市中建筑进行甄别的情况下,过分的拆除破坏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历史建筑缺口,让如今的遗存的历史建筑显得更为珍重。

激进的更新方式是对城市风貌的严重破坏。同济大学的常青教授表示在中西两个不同的社会发展背景之下,而做出“拆旧建新”同样的决定,是不可取的。其中中西间的差距就在于,西方发展进程快,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优势,来对改革进行反思和修正,而扭转之前的过失行为而导致的残破局面。而我国的拆旧建新工作还在继续着,修正与反思也才刚刚被规划建设人士意识到;中国从农耕为主的时代直接同时步入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在社会告诉发展下,文明基础还不够与之相匹配,中国的演化基础与西方城市相差了一个文明阶梯。(图4)

(二)旧建筑与新环境共存的可能。

1.与当下流行的大众审美不谋而合。目前国内的某些设计思想依然是会收到国外设计思想牵引,全球化的推动,文化的交流碰撞是建筑设计发展的源泉力量。近几年“复古”大众审美的流行,给中国城市中历史建筑再利用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环境,摩天大楼林立的城市,我历史建筑开始被关注。设计观念的转变是出于:①中国优秀文化被其他国家所赏识,将中国元素融入到了设计作品之中,一股子“中国热”被炒了起来,在西方潮流的带动下我们开始对中国传统元素感兴趣;②随着社会文化程度的不断要求,我们的文化水平相比较与之前有了质的飞跃,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意识随之增强;同样也受到了西方历史遗产保护理论知识的启发,加上自我对中国文化的主动认识。当然对于城市中的历史建筑,我们也应该借鉴西方激进派对于历史建筑去留问题的思考,只有能适应当代社会要求的规划设计才是最适用的,才能最直观的展现城市的特色。

2.老建筑不再滿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时代在变化,我们不应该再以老旧的设计思维取衡量建筑的价值,毕竟建筑的价值体现不只是在于观看,最重要的是居住或工作在之中人的一个体会感受。当然一些具有纪念性意义的建筑,作为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优秀历史建筑除外,在我看来还是原样保存,定期维护是最为合适的,在此不做赘述。我们对于一些城市的旧城区作为一定的走访调查,如上海市的新场古镇。居民对于古建筑的存留各有各的意见。(1)有很多居民表示希望自己的居住环境是更加舒氏整洁的,冬天能够保暖,夏天能够纳凉,下雨天不会漏雨,这样普通的诉求可能在经久失修的老建筑中难以满足(图5、6);(2)如今再生活在老式空间布局而感到不便,比如会将厨房或卫生间与居室空间相分离,而选择在原有空间基础上进行改建,更多的是放弃原有的老建筑搬到环境更加舒适的楼房去住(图了、8)。但是就算对老建筑有再多的抱怨,也难以磨灭居民对老建筑居住时光的留念。当你问他们愿意更换居住地方的时候,他们都会摇摇头,说已经对这里有了感情,对于建筑周围的环境也都熟悉了,不再愿意力气去熟悉新的环境。

3.满足绿色可持续化的设计理念。工业化的大开发,工业生产的需要,我们无节制地向自然生态索取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空虚的资源储备,对于土地资源规划的认识被重新唤醒。对自然的索取行为让我们的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出现一系列环境问题。就此国家与国家之间成立了世界环保组织,监督彼此,倡导全民一起绿色生活。近年来中国各个领域都在为国家可持续化建设而努力。城市建筑的建设存在,(1)建设消耗成本大;(2)建设施工时间长;(3)新建建筑也难以避免自然与人为等因素造成的损坏。建筑的老与旧是不可不免的,建筑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值得研究。建筑设计的可持续理念,是我们选择给予老建筑又一次新的生命力,就目前中国社会发展看来,这种建设办法是符合城市建设要求额,并且也是能解决城市趋同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一举两得的事情何乐不去一试呢?

三、当下新旧建筑融合的优秀城市案例分析

上海与北京,两城市间因“身份”的不同,而产生明确的分工。以上海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先进城市,再以北京为代表的“古都”,两个城市的规划设计思考,以下做具体的说明。

(一)上海城市工业遗产再利用的设计实践。

1.工厂兴办到废置的转变,形成的工业遗址重新规划利用契机。上海作为我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经过开埠后对外贸易的发展,外国资本迅速注入,工业经验地累积,外资工厂兴建后,越来越多的工厂在上海开办(图9)。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外国投资者纷纷撤资回国,留下了大批闲置的工厂,一些国人自办的工厂也因技术的更新和市场的改革,使得上海大小许多老式工厂被迫闲置。因配合工业用地生产力的需要,其生产场地占地面积大。工厂得不到有效利用,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是需要被及时解决的问题。

2.受国际工业遗产处理办法启发,再利用工业遗址来解决城市建设所面临的土地资源急缺问题。国际产业遗产保护联合会(TICCIH),于2003年在俄罗斯联合会会议中通过《有关产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明确了对产业遗产的处理态度,“产业遗产保护是关注历史证据的普遍价值,而不是其独特遗产的唯一性”。国际工业遗产组织提出的处理办法,为上海处理城市中的大量工业遗址提供了思路。工业遗址也因重工业生产等问题,不再适宜规划安排居住用地,许多上海老的工业区因时间悠久,被赋予了历史记忆,通过设计师的装饰改造,形成一系列创意园区、艺术工坊等场所,如:上海1933老厂坊、上海当地艺术馆等(图10、11)。这些艺术园区保留了建筑的历史痕迹,实践的成功为中国工业化遗址的更新利用提供设计的思路。

3.工业遗址再利用实践成功的原因及意义分析。(1)从历史环境保护角度来看,保留了原址所留下来的空间特质基础上,还符合了现代化的功能需求;(2)中国城市开始有了注重对当地产业遗产的保护的意识,对历史环境的保护,和我们注重自然生态的不可再生资源是一个道理,经不起被大肆地破坏,在更新之前需要再三斟酌,尽可能地充分将有限的遗址资源发挥最大化作用;(3)从城市更新建设角度来看,旧的工业遗址在设计师的手中摇身一变,成为了时代新兴设计形式,不仅给予了老旧建筑以新的价值与身份,这些产业遗址也是城市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为城市增添专属的特色魅力;(4)更新过后的创意园区吸引了游客,让更多人走进历史遗址,甚至创艺园还吸引着年轻人的关注,这为传承传统历史文化有很大的帮助;(5)老建筑的“再生”设计与新时代设计理念吻合,符合历史环境的最大化利用;(6)实践的成功还能为国内其他城市的遗址利用传授经验。如北京的798艺术园区、重庆的鹅岭二厂(图12、13)等。

(二)“皇城”脚下北京城的更新实践。

1.对于北京城更新的几点顾虑。(1)古都北京,在城市的更新规划中,需要更加小心对待,既要保证传统文化不被破坏,又要达到现代城市生活的需求;(2)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北京一样由古城演变成的新都市,如西安、南京、山西等地,需要北京更新设计的成功来提供规划思路的支持;(3)古都有传承历史文化的职责,城市更新不能一味地“原教旨”主义,过分的拘泥于传统文化之中是另一种极端的保守思想,要在能够发扬民族文化的部分,充分与当代技术结合。

2.针对北京城不同需求而形成的两种设计思考。北京城区涉及有宝贵的历史环境,结合北京城市文化背景下,可以分为两种城市更新的思路:(1)将历史建筑和现代建筑完全分隔开来;(2)将老旧建筑最大化的利用,并结合新技术建造手法。两种思路,能够一面保护历史建筑,及地域环境特征,另一面突破历史环境的局限,使现代化新活力注入。

这里想要着重分析侯丹青团队设计的胡同民宿案例。民宿的选址在北京城的胡同内,民宿分为三个单元,设计师分别取名为:“国学”“有院”与“方塘”。先从设计的第一个单元说起,侯丹青设计师认为建筑一定要有“活”性,而这个“活”是由中国传统文化支撑起来的,对待“老物”的态度,设计师秉持尽量保留的态度。“国学”(图14、15)位置毗邻国子监,使用借景手法,为院落增添古色古香的气质。另一个单元,“有院”(图16、17)是由一个民国的老典当铺翻新而来,设计师因沉醉于中国传统木梁结构的美,当铺内的梁架作保留,在旧的空间下设计适用于现代生活的住宿空间,新与旧摆在明面上,清楚去体会新旧之间的差距,以及新物与旧物之间强烈视觉冲击感受。前两个单元采取了旧的空间融入新的设计的方式,最后一个单元“方塘”有所区别(图18、19),是整个民宿单元中最为现代化的存在,色彩选取白色,在整个胡同大环境中凸显,将胡同的岁月斑驳痕迹与新漆的白色墙面进行对比,体现新与旧的对立关系。

(三)上海、北京城市更新设计思路。

如果说上海能够以工业建筑的更新利用来实现旧建筑新环境的结合,那北京可以通过对胡同四合院等历史民居进行改造设计,来实现新旧建筑的融合与对立。两者在城市更新设计上的侧重点的不同,影响着选择更新方式的差别。上海较于北京,更具包容,北京这座城市更新发展的重点,是从保护历史建筑文化基础上出发的,因此在设计思路选择上,应多方位考量。两者设计思路上也存在共同性,都从西方遗址理论中吸收养分,结合本土文化发展大方向,并为更多国内的城市现代化更新实践提供帮助。

结语

新与旧之间相互对立,同样也是相互统一,两者之间相互作用。“新”来自于“旧”,是“旧”进化发展而来的,在演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做的不应该是“两边倒”的思考方式,而是辩证的态度去考虑利弊。面对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弊病——趋同化的城市建设,中国当时对于现代化的一种极端渴求,发展速度的快没有相应文明层次做支撑,而在旧城区与新社会的矛盾中迷失。构想和实施之间存在差距,我们从“鲁莽”的城市更新过程中认识到了城市发展结果的不理想,选择在规划实践之中修正之前对历史建筑过激行为,给予适宜城市发展要求的老旧建筑“逆”生长的可能,“模糊”新旧建筑之间无法相融合的理念,给予新时代下建筑新与旧融合的新设计思路。

20世纪末美国世界未来学会曾预言21世纪为再生的世纪,对于建筑与城市空間而言,将不再是以新建为主,而是包括历史空间在内的既有建筑适应再生为主,这将是引导未来城市建设的主要方向。西方一些城市已经注重可持续发展,投入到以后工业为背景的“逆城市化”和“再城市”的建设选择之中,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是保持社会稳步前进的保证。在中国“逆城市化”的建设发展队列里,我认为新旧建筑融合的城市建设思路,能够顺应好新时代下的社会要求。

猜你喜欢

旧城改造
城市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旧城改造跟踪拍摄探索研究
城市建成区土地再开发对策研究
浅析旧城改造中档案管理工作的长期发展措施
浅析新时期下旧城改造的措施
律师服务城市危旧住宅区改造的创新思考
延续与创新
公共政策视角下旧城改造的思变
旧城改造中的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发展模式
旧城改造利益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