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认知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2021-12-19熊淑君邱正平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46期
关键词:参与认知理解

熊淑君 邱正平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基于学生认知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是前提,促进学生深度理解是关键,尊重学生认知差异是必然。

关键词:认知;参与;理解;差异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6-001

小学数学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将数学知识结构转化成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1]。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这一建构過程,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首先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以饱满的热情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当中去;其二是要帮助学生实现新旧知识间的相互作用,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其三是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现差异化发展,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一、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是数学学习的前提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学中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探究是数学学习发生的前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研究表明图文并茂的、生动形象的情境往往能激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依据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新课开启环节创设学生熟悉的、生动活泼的、与所学知识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欲望。也可以创设情境串将整堂课的数学学习都融入到情境中去,促使学生趣味盎然地学习数学知识。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观察物体时,可以创设参观动物园的情境串,将教学环节融入到参观活动的移步换景中,让学生始终保有学习的热情。

2.精选材料,设计活动

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对教材或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的加工过程。从这一现实出发,教师设计教学时应精心挑选学习材料,合理组织学习活动。学习材料的选择一方面要考虑是否有助于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要考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接受程度。只有那些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且便于揭示数学规律的材料,才能有效激发有效的数学学习。

3.体验成功,兴趣不减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其注意的品质,一节课40分钟不间断地数学学习是对学生的一大挑战,小学生要整堂课都保有数学学习的兴趣,需要有持续刺激。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形成数学学习的内驱力。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体验,一方面要求教师按照数学知识的逻辑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教学环节,让学生的探究处于最近发展区;另一方面要求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依据学情适时、适度的启发、引导与点拨。

二、促进学生深度理解是数学学习的关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了解是理解的前提,理解是掌握的基础,故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是数学学习的关键。理解就是 “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2]。

1.借助形象直观手段理解数学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高度抽象概括的结果[3]。小学生的思维仍处于形象阶段,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必要借助形象直观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直观教学的方式是非常丰富的如:借助多媒体将静态数学动态呈现,借助直观教具学具的演示操作等。

2.善用联系发展的观念理解数学

学生的数学学习总是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进行,教学中除了要找准学生实际的认知起点外,还必须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用联系发展的观念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首先要强化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让新旧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如教学周长概念时,就应引导学生区分周长与长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让周长概念在长度概念的基础牢固建立。其次要加强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用生活经验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3.基于多元表征帮助理解数学

数学知识的本质是抽象的,是以单一表征为核心的,数学知识的丰富外延决定了数学学习的多元性。倡导多元表征学习数学,学生可以多视角探究、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通常情况下学生可以通过图形、操作、语言、符号等表征数学知识。

三、尊重学生认知差异是数学学习的必然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势必呈现出差异。这个差异体现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的不同,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不同等。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差异,善待差异,利用差异,实现学生的差异性发展。

1.尊重差异,留足空间

客观上讲,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呈现出认知上的种种差异是必然的。这种差异原因千差万别,结果却各不相同。不论是原有认知经验的差异还是思维方式的不同都会造成学生认识上的偏差。这个偏差可能表现为同一结果的不同认识,也有可能是相同认识下的差异理解,甚至有可能是错误的认知。教师应站在儿童的视角看待数学问题,理解学生,理解学生认知的差异甚至是错误的认知,以此让不同的学生都有足够的成长空间。

2.善待差异,分层发展

课标倡导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是基于学生间的差异,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不同认知层次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和期待,实现人人在数学上都得到发展。比如,教师课堂上的问题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浅层次的问题留给学习稍困难的学生,思维难度较高的问题则留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数学练习时也应针对差异,分层布置,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难度不同的习题,以此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和分层发展。

3.利用差异,实现共生

学生学习数学呈现出来的差异是客观的、必然的。教师除了尊重它、善待它,还可以充分利用它,把它作为教学资源,促进不同学生间的共同生长。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形成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之间的碰撞,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对待错误的人生态度。如在探究平形四边形面积公式,部分学生受到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负迁移认为平形四边形面积就是邻边相乘,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是底乘高。两种观点充分碰撞,学生通过思辨与试误等思维活动,不仅强化了平形四边形面积是底乘高这一正确的结论,弄明白其道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从误到悟的过程,学会正确对待错误。

参考文献

[1]李光树.小学数学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实发大学出版社,2011

[3]刘京,王倩,多元表征视域下揭示数学运算本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07)

猜你喜欢

参与认知理解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参与”北约军演的UFO
关于有效思品课堂的几点思考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