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训练
2021-12-19刘佳
刘佳
摘要:在当前的教育发展阶段下,对于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保证学生能够深入掌握课本内容,同时也需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创新思维训练渗透到教学的环节中,通过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创新思维:低年级;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6-001
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点方向。在小学阶段实施创新教育,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教师需要高度重视,将创新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根据创新教育的要求,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确保创新教育能够在学科教学中有机融入,一方面提升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于小学低年级段教学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围绕课标以及教材渗透创新思维训练,从而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培养。
1引导学生应用不同的造句形式,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应用汉语文字,让学生具有读写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以词句教学为重点,确保学生的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理解词句,灵活的应用词句。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将教学的重点聚焦于知识层面上,同时还需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教学的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来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强化思维训练。比如在《我爱老师》一文的教学中,首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老师关心我们这一句中“关心”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利用关心这个词语造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应用陈述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用另一种语气来造句,比如提问的语气。有的学生在思考后说出:爸爸关心妈妈吗?这样的语句。而教师需要对积极思考的学生给予鼓励,随后对学生继续引导,让学生以感叹的语气来造句。有的学生在经过思考后,造出了这两个感叹句“今天我骑自行车上路,但是摔倒了,爸爸连忙扶起我,还给我上药,爸爸真关心我呀!“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導学生不仅掌握了造句的方法,同时通过引导学生造出不同类型的句子,也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2引导学生加强对词语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需要保证所实施的教学能够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针对语言文字的训练,需要着重提升学生对于字词的规范语言能力,促进学生加强对字词的思考,从而进一步提升字词学习的效能,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比如在《小小的船》的教学中,需要指导学生理解“只看见”这一词的含义,针对这一教学要求,教师可以分阶段对学生进行引导,首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你能够在月亮上,你将会看到什么?”让学生根据这一问题去大胆的想象,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潜力,有的学生会说“如果我在月亮上我会看到地球。”还有的学生会说“如果我在月亮上能够看到外星人。”通过这个问题已经成功的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展开想象,接着这个问题,教师可以继续提问“观察课本中的图画,图中的小朋友是否也看到这些东西?能否根据文章中的内容来判断他是否看到了这些东西?”这一问题能够将学生分散的思维重新聚焦到课本内容上,通过仔细阅读课文,了解“只看见”这一词的含义,通过应用这一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充分的发挥影响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深度阅读理解,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3带着感情朗读训练学生大胆想象的能力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朗读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朗读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形成汉语语感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朗读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带着感情进行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并实现对学生想象能力的训练,因为在带着感情朗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文章的内容来猜测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在脑海中想象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这个过程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想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对文章中所描绘的场景进行大胆想象,依据想象的场景来体会作者的感情,然后带着感情朗读,通过强化学生的想象能力,促进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白莉娟.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2021(32):63.
[2]陈小铃.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探析[J].家长,2021(21):46-47.
[3]薛朋锋.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创新思维模式分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1(06):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