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规则教育视角下小学低学段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研究

2021-12-15李秀

名师在线·中旬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摘 要:规则是社会正常运行的行为准则之一,也是维护人们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基础要求,每个社会个体都需要遵守。小学低学段的学生处于幼小衔接的关键时期,需要逐渐适应学习和生活上的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开展规则教育的重要途径,教材中包含丰富的规则素材,教师需要将规则教育作为教学的重点,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规则内涵,引导学生学习与遵守规则。

关键词:低学段;道德与法治;规则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32-0025-02

引 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规则意识培养的重要性突显出来,其不仅是教学活动的重点,也是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之一。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全面研读教材,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优势,结合教材内容与主题,全方位开展规则教育[1]。但是,目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自身规则意识不足,没有充分挖掘隐性素材,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充分利用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规则教育,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一、小学低学段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规则教育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一)重要性

人处于社会集体生活中,要想得到保障与自由,就需要社会各组成个体遵守规则,适时地规范自己的言行,以在社会中得到更好的生存与发展机会。小学低学段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将规则意识的培养全面贯穿于教学活动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一,低学段的学生刚结束幼儿生活,进入较为正式且规模较大的小学生活,很多学生存在不适应的情况,因此规则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第二,这一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自控能力与自律意识较差,但可塑性强,因此适时纠正与规范其行为尤其重要。第三,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其品德与能力直接对社会、经济、科技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学生只有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并有明确的是非观念,才能成长为有用的人才。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规则教育显得尤其重要。

(二)可行性

道德与法治学科为规则教育的全面展开提供了资源与支持,具有可行性与有效性。例如,一年级教材中安排了交通安全规则等内容,教师在教学完相关知识后,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在过马路时要怎么做呢?”“不能奔跑。”“不能打闹。”“遵守交通規则。”“坐电车时不能乱晃、不能伸手。”学生积极回答,在此过程中也知道了过马路的规则。由此可见,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规则教育资源,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讲解,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规则意识与行为习惯。

二、小学低学段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规则养成教育的策略

(一)明晰规则内涵,端正规则认知

知规则、懂规则是低学段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应通过案例分析和讲解,使学生学会生活规则,提高适应能力,以更好地面对学习与生活。因此,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要进行引导与渗透,让学生在不断探究中树立正确的规则意识[2]。例如,在进行“大家排好队”的教学时,教师通常会要求学生按出教室的顺序进行排队,并且注意不要拥挤与插队,同时要保持安静,不要打闹与嬉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规则的重要性,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规则背后的意义与道德价值,如此,学生才能更好地践行规则,知道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感知遵守规则的好处,树立遵守规则的意识,自觉地遵守规则。

(二)全面解析教材,充分挖掘规则教育资源

教材是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使用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前,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读与探究,要理解、会用、用好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规则教育价值。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班级生活有规则”时,教师让学生进行开放式讨论,结合班级现状,列举班级中存在哪些问题。很多学生提出“课间打闹”“说话没有礼貌”“不遵守课堂纪律”“有说小话现象”等问题。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对这些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可以从哪些地方进行改善,并制订相应的规范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影响与渗透的作用,促进了学生规则意识的形成。又如,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中包含了公共物品、公共卫生、公共场合等内容,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与讲解规则,让学生学习公共规则并培养规则意识。教材中还有很多人与自然相关的内容,如“我和大自然”“绿色小卫士”,教师应借助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环境,尊重自然与生命,不破坏自然的行为规则。

(三)连接学生生活,联系生活渗透规则

规则的产生是为了满足生活的需求,教师在进行规则教育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增强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促进学生良好规则意识的形成。教师要努力架构教材与生活的桥梁,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传递规则知识。例如,在教学“上学路上”一课时,教师可以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每天是怎样上学的,并让他们结合教师提供的语言结构“我……来学校,路上经过……”来回答。学生的回答很积极,说出了走路、骑车、电车接送、校车等方式,经过一些商场、门店或者公园等。教师适时地抓住教育契机,对上学路上需要遵守的交通规则进行渗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四)活化规则教学,多种形式传递规则

处于小学低学段的学生,思维处于表象阶段,对规则中的抽象概念理解起来有较大的困难。如果教师采用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学生可能产生抵触心理。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规则,首先,教师可以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法,这样既可以活化规则教学,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规则的兴趣。例如,在进行与规则相关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利用符合教学内容的故事或绘本,进行规则的传递与熏陶,从而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集韵律性和童趣性为一体的儿歌,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规则,让学生在念一念、拍一拍的节奏中掌握规则。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将规则与游戏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游戏中感知与理解规则。比如,在进行“上学路上”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学习与理解交通规则并树立安全意识;在进行“班级生活有规则”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班级规则知多少”的竞赛小游戏,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会规则。

(五)设计实践活动,操练规则行为

除了依托教材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还要重视实践活动,基于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活动拓展,抓住教学契机,渗透规则知识。例如,在雷锋月组织学习雷锋活动;在植树节组织栽树活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与遵守规则的意识。教师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能使学生个体的行为规范化、自觉化。

结 语

规则是个体和谐生活的保障,也是社会有序发展的基石,符合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培养学生素养的要求。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从小学低学段抓起,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黄雅芳.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20(A2):103-104.

卢惠姗.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19(08):21.

作者简介:李秀(1977.5-),女,安徽宿州人,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
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情感教育
初中《道德与法治》“六步五环”高效教学模式初探
遵循身心特点 助推幼小衔接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理念及其实施探讨
浅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栏目设计的选择和使用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