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的语文与音乐的整合教学探究

2021-12-14史嘉瑞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整合教学课例研究教学目标

【摘 要】本文以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为例,探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的语文与音乐的整合教学策略。整合后的课程能使学生对音乐的韵律美、诗词的格律美产生新的认识。笔者通过对课例的研究发现,一节好的整合课程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知识的迁移。但在整合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好教学目标对教学设计的指引作用,利用语文与音樂的整合促进教学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例研究;教学目标;整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30-0134-02

学科间课程整合作为课程整合的一个分支,是中学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学科整合中,许多一线教师都表示对不同课程之间相互融合的程度、方式难以把握,担心自己所教课程在课程整合中被忽视。本文将通过对《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以下统称《如梦令》)的语文与音乐学科间整合的课例研究来探讨教学目标与学科间整合中融合程度和方式的问题。

一、课例研究基本情况

(一)教学目标与学情分析

《如梦令》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的宋词之一。本文选取自青岛市市南区S中学L教师对李清照《如梦令》进行的语文和音乐跨学科的学科整合教学。该学段相关的语文课标要求是: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1]。本节课为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是:①通过唱词感悟旋律美。②通过词牌学习感受格律美。③通过旋律、格律、节奏体会《如梦令》的意境和情感。④掌握旋律与格律相结合的语文学习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词的学习和词牌学习,并将音乐旋律融入了教学中。学生已在第一课时掌握了这首词的词意、词情,语文教师和音乐教师在课前已经让学生以小组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对《如梦令》重新进行了解读。

(二)课程实施

1.词的学习

导入环节,语文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背诵复习,然后通过音乐伴奏唱词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之后进入正式教学,教师将学生分为三组,各组分别负责“原曲唱新词”“新曲唱原词”“配乐朗读识作者”,对《如梦令》进行演绎。

(1)原曲唱新词。学生运用唱曲对李清照的另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进行了演绎。教师提问:“为什么选择这样一首词来搭配这首曲子?”学生回答:“因为这首词与《如梦令》的情感较为相似。而且作者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实现了人景融合。”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发现,学生关注到了两首《如梦令》中作者流露出的情感。该组的展示能够使其他学生通过不同诗词初步感受旋律的美感,这一教学活动体现了教学目标中提出的感悟旋律美。

(2)新曲唱原词。学生重新为《如梦令》搭配音乐,结合笛子演奏以朗诵和演唱的形式呈现出来。展示完毕后,教师提问:“为什么选择了舒缓的音乐来搭配这首词?”学生通过对李清照创作特点的理解与生平经历的分析得出原因,即舒缓的音乐更能展现作者女性的温婉柔美。这样学生可以展示作者的生平和创作特色,让学生理解诗歌意境,学生也能学会借助音乐抒发词的意境和情感。

(3)配乐朗诵识作者。学生通过收集李清照的诗词,发现李清照词中“愁”字出现的次数较多。于是学生以此为线索,结合作者经历与创作特点,以李清照南渡为节点,将李清照诗词中的“愁”分为深闺闲怨之愁与国破家亡之愁,并找到不同时期的诗词进行配乐朗读,在朗诵比较中营造出了李清照在作词时的情境。最终,学生得出“李清照——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结论,并联系《如梦令》创作时所表达的深闺闲愁,声情并茂地朗诵了这首词。学生通过对李清照生平的深入分析和讲解,加深了对作者意图的理解,了解了李清照的为人和创作风格,在把握诗词情感的基础上提升了鉴赏水平[2]。

2.词牌的学习

《如梦令》词的学习结束后,接下来是词牌的学习,教师将教学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感知词牌节奏。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词牌是一个新概念。教师先带领学生拍手感知了“如梦令”这一词牌的节奏特点,初步认识了该词的格律特点。

(2)相同词牌诗词分析。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展示小组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选择了《西风的话》作为配乐,分别对李清照的《如梦令》和曹组的《如梦令》进行了试唱。试唱后,教师问全体学生哪首词与歌曲更搭配。学生从歌曲的节奏与诗词的押韵、情感上更倾向于李清照的《如梦令》。之后,由该小组学生先进行了伴唱朗诵,并在示范了伴奏唱词后与全体学生进行了合唱。

合唱后,音乐教师起身打断了课堂。因为在刚刚的合唱中,音乐教师以其对音乐表达的敏感性发觉学生的感情投入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因此,音乐教师从音乐欣赏的角度,重新对《西风的话》与李清照《如梦令》结合的唱词方式做出了解读[3]。

音乐教师指出,旋律要与情感融为一体,乐曲通过节奏、旋律的起承转合来展现情感的变化。因此在演唱时,表演者要注意旋律、节奏的变化,结合唱词的内涵来体会诗人的情感。音乐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了课堂。之后通过音乐教师的示范,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教师的讲解,并迅速掌握了演唱时通过高低、强弱、快慢的变化来反映诗人不同的情感状态。教师运用音乐专业知识来感受语文诗词作品的情感,使原本抽象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具体,也把本节课的教学推向高潮。

(3)学生诗词创作并配乐。小组展示的学生通过对大量的词牌名是“如梦令”的词进行的归纳总结,发现这一词牌名的格律有三个特征:七句、一组叠韵、共三十三字。之后该组的每位学生都按照《如梦令》格律的要求,以离别为主题进行创作,并配上了他们喜欢的流行音乐,实现了传统诗词和现代音乐的碰撞[4]。

(4)总结《如梦令》格律特点并创作练习。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出示练习,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补齐诗词。这一练习不仅让学生意识到诗词的创作来源于生活,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诗词创作和传统文化的兴趣,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

二、课例研究思考

(一)学科整合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知识的迁移

与分科课程学习相比,学习整合课程无疑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节课,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合作交往能力、欣赏表达能力、节奏感等都得到了训练。同时,学科整合中较高的融合度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调动,学生的综合能力没有通过大量反复的刻意练习来实现,而是在小组交流中自然而然得到提升,在不知不觉中达成了教学目标[5]。同时,学生在汇报展示和模仿练习中实现了跨学科知识的迁移。通过学习音乐学科中节奏和旋律的起承转合,学生意识到,在语文朗读中也可以运用节奏和旋律的变化来抒发诗词背后所隐藏的深厚情感。因此,学生在展示中,主动根据诗词需要加快或放慢语速,有时还会应用长音或滑音这样的演唱技巧进行朗诵。跨学科知识的迁移不仅能使教学事半功倍,还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需要把握好教学目标对教学设计的指引作用

课前,语文教师和音乐教师均表示担心在学科整合的过程中所教学科特点被另一学科所掩盖。特别是在语文主导的课堂中,部分语文教师认为音乐学科的相关知识更容易吸引学生,导致整堂课本末倒置,将一节语文课上成音乐课。因此语文教师对音乐环节成分的比例、乐曲与诗词的契合度一直有所顾虑。但是经过语文和音乐教师的多次教研后,大家最终认为学科间整合应当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最终目标。所以在课程整合和设计上,凡是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元素,教师会都大胆采用。语文和音乐在节奏、情感、理解方式上有着内在联系,不同艺术间的融通性表现出学科间整合的可能性。只有把握好教学目标对教学设计的指引作用,大胆尝试并创新借鉴不同的教学形式,各科教师向着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共同努力,各学科才能真正实现融合[6]。

学科间整合不是两门学科知识的叠加,而是对知识、社会、生活经验的统整。学科间的整合也是各学科教师、学生间能力的整合,这样的教学活动对教师和学生无疑都是一次新的尝试和挑战。在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把握好教学目标对教学设计的指引作用,促进知识的跨学科迁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科间整合的优势,真正体现跨学科整合的精髓。

【參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韩雪.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与模式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2(4).

[3]黄甫全.整合课程与课程整合论[J].课程.教材.教法,1996(10).

[4]王飞,亓玉慧,王晓诚.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整合的百年变迁与启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

[5]杨玉东.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8(8).

[6]辛艾桐.关于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思考[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3(4).

【作者简介】

史嘉瑞(1992~),女,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方向:语文教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猜你喜欢

整合教学课例研究教学目标
关注细节?灵动分享?打造生态课堂
一年级“短语、句式”的整合教学的探索
依托课例研究 成就高效课堂
基于课例研究下的高校英语教师学习反思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数学史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有效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