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当前中职院校一体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2021-12-14王丹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双师型中职院校一体化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水平的迅速提升,社会对中职院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院校需要培养出理论和实践水平均较高的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是具有较高理论教学能力及较强实践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本文对当前中职院校教师培养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几点一体化“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

【关键词】中职院校;一体化;“双师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30-0023-02

中职院校加强一体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利于提高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及其实践能力,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一、概述

(一)一体化“双师型”教师的概念

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人提出了“一体化”教师和“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其中“一体化”是指教师要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于一体,在为学生讲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可以进行实践操作指导。“双师型”教师同时要拥有教师职业资格和专业技术技能职称。可以看出,本质上来讲,“一体化”和“双师型”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是一致的,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将两个概念拆分开来,可以用辩证统一的方法进行整合,进而形成更加符合中职教育需求的一体化“双师型”教师概念。一体化“双师型”教师既是教学授业的好手,也是应用实践的专家,能将各类知识和技术融会贯通,并对学生精准施教,使学生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知识学习并能熟练应用[1]。

(二)中职院校一体化“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

教师队伍建设是中职院校发展的第一要务,而培养高素质的一体化“双师型”教师则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2018年山东省教育廳专门下发了《关于做好职业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计划系列提升项目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切实提高中职院校“双师型”师资力量和办学水平。可以看出,建设高水平的一体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已经是中职院校提升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

按照山东省教育厅的发展规划要求,职业院校最迟要在2022年实现“双师型”教师在全部专业课教师中占比超过50%。以枣庄市为例,2020年该市共有中等职业学校18所,其中公办院校15所,民办院校3所。全市18所中职学校在校学生共37708人,教职工2218人,其中在编1976人,聘用242人;专任教师1666人,专业课教师947人;其中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仅369人,占比不到40%,距离超过50%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二、一体化“双师型”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对个别院校的教师培养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一体化“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教师队伍结构配置不科学。中职院校教师队伍本就有文化课教师和实操课教师之分,这种划分直接导致部分文化课教师实践操作能力不强,而实操课教师理论教学能力较弱等问题。这两类教师的能力既有各自的侧重点,又有明显的关联性,两者能否深入融合将直接影响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近几年新入职的中职院校文化课教师基本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中职院校任教,他们的理论知识一般比较丰富,但是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和开发能力都有待提升。另一方面,早期入职的实操课教师多是职业技术院校的毕业生或者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这类教师的实操能力一般较强,但是缺乏对理论知识的整体把握和认知,因此理论教学水平较低。

二是教师能力参差不齐。中职院校的教师有来自师范类学校的毕业生,也有其他专业院校毕业生和企业的输入人才,进入教师队伍时的起点不一样,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师能力上的差异。而在后期的学习提升过程中,有的教师受传统观念和经验主义的影响,可能会出现能力没有提升或提升不显著的情况。

三是管理制度仍不完善。中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是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高水平技术人才,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这些都决定了中职院校教师需要具备高水平的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同时要熟练掌握专业课程的实际操作,并且能够完成一定的创新研究工作。中职院校一般缺少完备的一体化“双师型”教师管理制度,认证标准和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的缺陷。部分中职院校认为“双师型”教师直接等同于具备教师资格证和技术技能资格证书的教师,往往片面地把取得双证书作为衡量“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标准。具备双证书应该是一体化“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要求,“双能力”的教师才是一体化“双师型”教师,才能培养出更高素质的中职毕业生。

四是培训机制有待优化。中职院校对教师的发展缺乏系统的规划和统一的管理,没有明确教师阶段性学习目标、计划和培训内容等具体要求,这些都导致部分教师在制定个人职业规划时缺少方向性,制约了教师的发展。尽管教育部门出台了一些政策,大多数中职院校也采取了一些激励措施,积极动员中青年教师在假期和业余时间参加专业的进修培训,但是每年参加专业技能培训的名额较少,难以满足一体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需求。而且一些一线教师教学压力大、业余时间少,也无法按期参加各类业务培训,这些都导致教师在业余时间参加进修学习的积极性不高[2]。

三、中职院校一体化“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

(一)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配置

一是进一步转变观念。当前形势下,做好一体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既是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的实际需要,也是推动中职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动力,各院校应把一体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目前大多数中职院校在加强一体化“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没有准确把握好“量”和“质”的协调统一,仍然片面追求一体化“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占比,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实操水平等业务水平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因此各院校在制订一体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方案时,要加强多方面、多专业的研究讨论,并将其纳入院校整体的发展规划,明确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落实教师培养涉及的管理以及制度举措等。同时要确保费用、资源等向一体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倾斜,做好教师培养培训及标准研究、资源开发、平台建设等工作的支持保障。

二是做好科学规划和落地实施。学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建设一体化“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要有针对性地结合本校原有的教师队伍结构和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科学制订一体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方式和实施方案,并做好方案的落地实施。中职院校应结合本校情况,建立专业课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围绕一体化“双师型”师资力量培养培训任务,开设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课程或讲座,大力提升中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二)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水平

一是注重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中职院校要结合教师队伍的结构特点,制订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因地制宜开发相应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项目。如针对年龄较大、学历不高的教师,集中组织其参与继续教育及后续学历提升;针对入职不久的年轻教师,则通过与老教师一对一的“传帮带”结对,逐步提升教学实践能力,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成才。定期举办跨专业的教学方法交流研讨会,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新思路、新方法的不断产生。定期开展说课比赛、教学设计大赛、教学成果评比等活动,以赛促学、以比促教,激发广大教师的争先创优意识,全面提升广大教职工的学习热情和整体素质,为中职院校进一步巩固教学管理基础、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和深化队伍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是持续提升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学校要根据前沿技术发展、人才需求趋势等因素,组织教师参与实践能力提升培训。如可以举办校企联合培养,每年寒暑假期间组织相关专业教师赴合作企业实践,参与企业培训和产品研发生产等,全面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还可以聘请行业专家或企业高级工程师到校内开展专业培训,对实践技能薄弱的教师开展面对面指导帮扶,切实提升全体教师專业实践能力。

(三)加强制度保障和基础支撑

各中职院校要逐步完善一体化“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首先要制定资格评定标准,进一步明确奖励机制,促使更多教师从“要我成长”向“我要成长”转变。重点是探索出适合中职院校一体化“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评价标准和体系,逐步改变目前教师管理存在的问题。一体化“双师型”教师的评定应当遵循动态管理的原则,并由低到高设立不同的层级,层级越高的教师在教学资源和薪资水平上享受的待遇也就越好。中职院校应成立专门的一体化“双师型”教师评价小组,每年定期考评教师的教学水平、理论水平、实践能力等,结合教师的职称评定和综合表现给出评分,最终的评价结果直接影响一体化“双师型”教师等级的调整,表现优秀的教师可晋升到更高等级,表现不佳的教师则可能会降级甚至退出一体化“双师型”教师队伍。

综上所述,建设和培养一体化“双师型”教师是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是中职院校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抓手。中职院校要通过完善制度机制和优化培训项目,不断提升中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进而推动职业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峰.关于中职“双师型”教师的思考[J].职业,2017(17).

[2]刘冬梅.中职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调研报告[J].科技风,2020(4).

【作者简介】

王丹(1988~),女,汉族,山东滕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双师型中职院校一体化
中职院校Flash动画精品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网络环境下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探析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中职院校PhotoShop课程教学浅谈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