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网络研讨的名著自读引导

2021-12-14陈蕴伟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名著阅读初中语文

【摘 要】网络研讨是引导学生自读名著的有效手段。利用网络的便捷性,教师可设置有争议性的话题引发学生探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甄选、鉴别学生的作品,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并使其形成个性化结论。总之,利用互联网研讨功能,可以显著提高名著阅读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网络研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30-0061-02

名著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著需要“整本书阅读”,但大多数名著内容传统、篇幅很长,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1]。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缺乏激励、引导手段,多采取快餐式、碎片式、应试式的教学方式,如以影视剧代读、以背诵梗概代读,以做题代读等,这些教学方法都偏离了名著阅读教学的正确道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显然,不加引导地布置阅读整本名著的任务,然后以习题的方式检查的名著导读教学是不符合课标要求的。

名著阅读教学确实存在一定问题,集中体现在学生“不愿读”,教师“没法教”上。教育部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要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应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教学方式,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便捷、多样、可定制的平台,让以往难以实现的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

本文以《水浒传》为例,谈一谈如何通过网络研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

一、巧借争议话题,确定研讨主题

网络研讨不是随意漫谈,教师只有设立研讨主题,才能让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阅读全书。设定的主题应具有可研究性或争议性,也就是要让学生讨论得起来,避免选择有固定答案或有主流定论的主题。要强化学生的思辨深度,培养学生敢于探究、敢于质疑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就要提出具有深度的高质量问题[2]。以《水浒传》为例,小说中人物生平、人物特点等已有定论,学生把阅读成果发表在网上还是写在纸上并无区别,也无法引起其他同学的质疑、讨论。

教师可以从《水浒传》中寻找一些具有争议的人物、情节,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提出观点、勇于质疑。如宋江其人,小说中的好汉们皆称其仁义,可他却借职务之便包庇过晁盖等人,甚至为了公明带领兄弟们接受朝廷招安,导致梁山好汉被奸臣陷害,几乎全军覆没,这是否产生了矛盾?金圣叹认为宋江虚伪,可就连我们读者都看得出宋江虚伪,难道书中见识卓著的好汉们看不出吗?又如李逵杀人不眨眼,可清朝却有评论家称其为“佛”,这又如何理解?再如历史上的宋徽宗昏庸无能,沉溺享乐,最终酿成靖康之耻,可作者却将宋徽宗塑造得仁慈开明,只是受奸臣蒙蔽,这又如何理解?

教师也可以结合学情,设置更具有挑战性或联系实际的话题。如是否能依据小说中的人物特点,为某个人物写个外传?小说中部分英雄选择了归隐,他们在这样的社会中会过上怎样的日子?如果你是某位梁山好汉,你会如何拯救梁山泊?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调动多维度的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不存在完美无缺、毫无争议的答案,这就需要网络研讨。

当然,教师设置话题时,也要注意网络上是否有高度重合的内容,避免学生过度引用他人观点。也可以进行字数、内容方面的限制,确保讨论高质量进行。

笔者在教学中设置了如下话题。

话题一:宋江是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他展现出复杂的性格特点。我们能看到宋江谦逊与狂傲并存,智慧与愚昧并存,谨慎与鲁莽并存……宋江的这些性格特点看似冲突,却并不矛盾,反倒显得他是个一个有血有肉人。因为在这些矛盾的性格特点背后,有一种统一的东西。请以“矛盾的宋江,真实的宋江”为主题,写一篇读书笔记。

话题二:《水浒传》情节精彩,好汉们个性鲜明,不少好汉的故事人们至今仍津津乐道。如林冲雪夜上梁山、吴用智取生辰纲、武松打虎等。请选择一个主要人物,模仿《世说新语》的体例,将他们的代表故事写下来。

话题三:《水浒传》八十二回之后,梁山好汉们被朝廷利用,征大辽、灭田虎、平王庆、擒方腊,立下不世之功,但一百零八将只剩下二十七人回朝。获封后,又遭朝廷猜忌、奸臣嫉妒,最后四散他乡,或远走,或隐居,或被害,或自戕。假如你一觉醒来,成为了大聚义后一百零八名好汉中的一员。你会选择成为谁?你会采取怎样的行动,从而避免悲剧的发生?请你写一篇文章,说一说你的传奇经历。

二、利用网络优势,发起话题研讨

以上的问题也可以写在作业本上交给教师,但作业本上的作业是师生的单线交流,只能开展教师单方面的评价,既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无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更难以促使学生提出新的高质量问题。如果在课堂上研讨,只有少量同学能发表观点,大多数学生容易游离于课堂之外。网络天然具有利于集體研讨的优势,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优势,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展开深度学习。

在确定研讨话题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各主题下分别陈述观点、互相评价。学生大多具备基础的互联网运用能力,很容易上手操作。

在实践中,网络研讨呈现出以下三个优点:

一是后发表的学生可以阅读先发表的学生的观点,为自己的写作提供灵感与养料。对于读写水平较高的学生而言,可以进一步提高其思维质量,避免写出浅薄的、与他人重复的内容;对读写水平暂时落后的学生而言,其也能有话可讲、有感可发。

二是由于要发表在网上,被其他同学阅读、点评,学生态度较为积极、认真,质量较平时作业而言更高。从内容上看,大多数学生确实是读过全书后写的,而不是根据电视剧、梗概拼凑而成。

三是教师可以复制文章后,利用搜索引擎、论文查重工具检查其原创性。提前告知学生这一点后,过度引用的现象会明显减少,绝大多数学生是自主完成观点陈述的。

三、精心甄选鉴别,优化研讨环境

不同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值得全班学生共同研讨,客观上学生也没有时间阅读完所有作品。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引领作用,在阅读所有学生作品的基础之上,为每一篇作品写下评语,并推荐部分作品进入集体研讨。推荐时可采用平台的置顶功能,也可以通过编辑功能,在学生作品前加上导语。集体研讨的学生作品可以是优秀、值得效仿的,也可以是存在问题,值得商榷的。

在学生点评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并引导其他学生就新问题进行讨论。如上文的示例中,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如伟大的作家究竟是超越时代的还是体现时代的,然后针对学生找出的证据及反例进行进一步辨析。当学生的研讨展现出较高的思维水平时,教师可以通过点赞、回复等方式进行标记,提示其他同学阅读;也可以发动学生为他们觉得精彩的评论点赞。可以利用课堂空余时间线下展示学生的成果,也可以利用家长群、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发表学生的成果。总之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不受场地、时间限制的优势,让讨论不断进行、不断深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1]。

在研讨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结合多位学生的观点进行综述,为一些有价值的观点编写索引,提供微课、微视频等。

这一环节可以充分发挥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进行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探究,并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结论。但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示范,不能为体现教学成果而直接给学生布置评论任务,使研讨流于形式,成为了“失度”“失真”的教育[2]。

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发挥高质量问题的引领作用,营造深度学习的氛围,并培养学生“走出答案”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3]。名著阅读教学很难在课堂中完成,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发挥主观能动性,也需要学生精读文本、深入思考,这恰恰是互联网的用武之地。巧用互联网研讨功能,可以显著提高名著阅读教学的效果,成为“整本书阅读”的有效助力。

【参考文献】

[1]王栋生.不靠“热”,靠理性的“韧”——我看“整本书阅读”[J].中学语文教学,2018(1).

[2]朱開群.基于深度学习的“深度教学”[J].上海教育科研,2017(5).

[3]钱建江.适时适度:教学的自然之道[J].初中生世界,2016(44).

【作者简介】

陈蕴伟(1987~),男,汉族,江苏苏州人,本科,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名著阅读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如何让学生爱上大部头名著阅读
关于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困境分析及对策探讨
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思考
培养农村学生阅读名著能力浅探
影视、学生与名著的桥梁
初中语文教师的能力结构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