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告状行为应对的教育智慧研究
2021-12-11刘艳梅 才卓 任伟 宁静
刘艳梅 才卓 任伟 宁静
摘要:告状行为是学生在面临问题或困难时向教师发起的互动行为,但学生面临的事件不同,告状的原因也有差异,需要结合具体的教育情景区别对待。学生告状行为具有不同的群体特点,研究教育场景中常常出现的告状类型,探讨不同类型学生告状行为的原因,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告状行为,可以对症下药,创设具体的教育情境,引导教师在境遇性问题中运用教育智慧应对学生告状行为。
关键词:告状行为;应对;教育智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告状行为是学生在面临问题或困难时向教师发起的互动行为,但学生面临的事件不同,告状的原因也有差异,很难得出处理告状行为的万能解决方法,教师只有准确把握学生告状行为的特点、类型及原因,才能在发挥教育智慧处理不同类型的告状行为。
一、学生告状行为的特点
从学生告状行为的整体特点来看,主要体现在性别差异、告状动机以及告状场合三个角度:
(一)学生告状行为性别差异较小
有学者研究得出,学生告状行为几乎没有性别差异,首先,学生告状行为在举报者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其次,学生告状行为动机在举报者方面无显著性别差异;最后,学生告状行为和动机在被举报者方面无显著性别差异。 学生告状行为是十分普遍的行为,一旦学生被受欺负或看见他人受欺负、违反规则就会采取告状行为来寻求帮助或维护规则,不存在性别差异。
(二)学生告状行为动机差异显著
学生告状动机差异显著,告状动机主要有:求助、检举、说明情况、试探、表现、恐吓、恶人先告状、妒忌等,其中检举是最主要的告状动机。在学校中,教师主要通过建立规则来管理学、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因此,若是有学生做出违反规则的行为,其他学生会认为此行为不符合老师的要求而去向老师告状,所以,引起学生告状行为的起因多是检举或维护规则。
(三)学生告状行为存在场合差异
学生告状动机在不同类型的活动中存在显著差异,在学习、游戏中,检举和求助动机出现最频繁,而在生活中,检举是学生告状行为的主要动机。在学习、游戏中,学生多因为自己在学习或游戏过程中受到不公待遇或看见其他学生违反学习规则而告状,在生活活动中,学生多是出于规则意识而检举他人。
二、学生告状行为的类型
学生告状行为较常发生,其表现往往因动机的不同,呈现不同的类型,它们具有各自鲜明的表现或特征。
(一)求助型告状
当有学生受到同伴欺负或发现同伴处于麻烦中时,学生向教师告状,希望获得教师帮助或支持,借助教师的力量来解决依靠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学生被其他同学欺负或看到弱者被强者欺负,会找教师告状,希望教师帮助自己解决这件事。
(二)维护规则型告状
当有些同学的言行举止违背规则时,学生向教师告状,希望教师发挥权威力量以达到维护规则的目的。例如老师规定午休时间不许说话,当有同学说话时,学生会举报学生午休时说话这一违反规则的行为,以维护午休秩序。
(三)恶人先告状型告状
学生犯了错误之后,害怕被其他同学揭发或受到教师严厲批评,会主动先于其他同学找到老师去告状,以此来混淆视听,逃避责骂。 例如:学校规定学生不准带零食上学,学生发现其他同学带巧克力进校园,就去抢巧克力来吃,又怕学生举报他抢同学的东西,就先跑去向教师告状某某同学带巧克力来学校。
(四)表现型告状
当学生认为其他同伴有不恰当行为时,会采取向老师告状、举报的方式来说明学生的错误并表现自己的良好行为,希望引起教师的注意,得到老师的认可。例如:有学生没有完成家庭作业,这时,学生向教师告状说明该学生的错误行为,并凸显自己完成作业的认真,以求得教师表扬。
(五)试探型告状
当学生不确定同伴的行为是否合理或符合老师的要求时,学生会通过告状的方式,以得到教师的回应来判断该行为是否被教师认可。例如:下雪后,教师说不准到操场打雪仗,此时若有同学在操场打雪仗,学生就会像教师告状,通过观察教师对待学生打雪仗的态度,来判断是否可以打雪仗。
三、学生告状行为的原因
事出必有因,学生告状也有其产生的原因,只有正确分析深入理解其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机智应对不同类型的告状行为。
(一)求助型告状原因分析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心理防御机制”理论指出:当人们受到外界伤害时,人们的精神会变得焦虑和紧张,情绪会变得压抑,人们会采取一切能做到的方式保护自己。由此可见,自我保护是人的防御本能,当学生遇到外界伤害而自己无法解决时,他们会选择寻找成人的保护。在学校,老师是学生的直接密切接触的成人,是唯一能保护他们的人,所以,学生会采取告状的方式来减少外界对自己的伤害,期待以此来保护自己。
(二)维护规则型告状原因分析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不断积累,道德认识日益深化,道德概念更丰富,同情心、正义感等道德情感更完善,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能根据具体情境,运用道德情感调节自己的道德行动。因此,当学生看到其他同学违背规则或违背自身道德信念时,就会通过告状行为向教师检举此类行为,期望阻止同学的违规行为。
(三)恶人先告状型告状原因分析
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父母不正确教育方式,使部分学生养成了如缺乏责任感、自私自利、攻击性强等不健康的心理或不良的行为习惯。所以,在学校生活中,当他们与其他同学发生冲突或产生矛盾,但又怕老师批评时,往往会采取“恶人先告状”或“倒打一耙”的行动,明知自己破坏了纪律,却说别人先犯错,逃避责任,不愿意承认错误。
(四)表现型告状原因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要层次理论”提到“爱与尊重的需要”,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得到他人的爱与尊重、肯定和赞美。 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加强,他们越来越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肯定与赞美,来证明“我是很棒的”。在学校中,老师对他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注意自己,认可自己,通过遵守“规则”来得到老师的肯定,并且对于不遵守“规则”的行为,学生一发现,就会通过“告状”的方式向老师汇报。据此证明自己是个“好孩子”,并希望通过对比得到老师的表扬。
(五)试探型告状原因分析
此类型告状只是出于试探心理,并不是因为自己与同学产生直接冲突,他们只是通过告状试探教师对学生某类行为的看法或态度,并以教师的回应作为自身是否进行同类行为的依据。如果教师态度模糊或肯定此类行为,那么告状者极有可能效仿此行为。
四、建构教育智慧情境应对学生告状行为
学生告状行为各有其产生动机,教师得根据不同类型学生告状的具体表现,对症下药,建构具体的教育情境,运用具体的教育方法并借助教育情感的作用来发挥教育智慧应对学生告状行为。本文将模拟两种类型学生告状的具体发生情景,帮助教育者更深入地理解如何更好地发挥教育智慧应对学生告状行为。
(一)求助型告状行为应对的教育智慧情境建构
求助型告状是指当学生受到同伴欺负或发现同伴处于麻烦中时向教师告状以获得教师帮助或支持的行为。依据求助型告状的表现及特点,研究者可模拟求助型告状行为的告状情景并依据具体情景建构学生告状行为应对的教育智慧情境。
1.学生告状情景
课间的时候,有的同学们三俩一团,嬉笑打闹,有的同学们坐在位子上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时,小明气冲冲地跑过来向老师告状,“老师,小红在教室里跑来跑去,还把我的文具盒碰到地上摔坏了”。
2.告状行为应对的教育智慧情境建构
通过上述告状情景我们可以看出,小明是受害者,但不可一味指责小红,完全偏袒小明此时,教育者应先将两位同学叫到一起,了解情况后再解决,具体教育情境如下:
将两位同学一起叫到办公室,先问小红:“小红,你是故意弄坏小明的文具盒的吗?”“不是,我是跑的时候不小心把文具盒碰到地上的。”“那你应该怎么做呢?”“我应该向小明道歉,并再给小明买个新的。”“对,你的做法很好,以后如果不小心伤害了别人要及时道歉。”对事情经过了解并引导小红说出解决办法后,再问小明:“小明,小红说她要向你道歉并给你买新文具盒,你可以原谅她吗?”“可以”“那有必要生气吗?”“老师,我不应该因此生气,我错了。”“这就对了,小红不是故意碰坏的,你可以原谅她老师很高兴,如果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能像今天这样,宽宏大量一点并自己尝试解决,老师和同学们会更喜欢你。”
针对类似的求助型告状行为,教师如果简单粗暴地呵斥施害者,虽然可以使其认识到错误,暂时起到作用,却会让孩子对老师心生不满或敬而远之,并且可能会助长受害者的依赖心理,无法自己解决的问题就去向老师告状,造成“狐假虎威”的现象,还会使学生形成“狭隘”心理。此时,教师应引导孩子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宽容和体谅他人,并鼓励学生自己解决类似问题,不但能减少类似行为发生的频率,而且能引导学生独立解决类似问题。
(二)恶人先告状型告状行为应对的教育智慧情境建构
恶人先告状型告状是指学生犯了错误之后,害怕被其他同学揭发或受到教师严厉批评,先于其他同学找到老师去告状,以逃避责骂的行为。依据恶人先告状型告状的表现及特点,研究者可模拟恶人先告状型告状行为的告状情景并依据具体情景建构应对学生告状行为的教育智慧情境。
1.学生告状情景
午间,王丽去了商店买了冰激凌等一包零食,在教室里吃,这时,刘鹏看见了,就过去问王丽要,王丽没同意,刘鹏就直接拿走吃了,但又怕王丽向老师告发他抢别人东西,被老师批评,就先于王丽跑去向老师告发王丽乱买零食,希望逃避老师的批评。
2.告状行为应对的教育智慧情境建构
对此类告状行为,教师首先得充分了解事实经过,讲清事实道理并灵活引导学生主动承认过错,承担责任。必要时,教师应严厉批评并适当惩罚。具体教育情境如下:
首先,把两位当事人都请到办公室,耐心询问王丽,了解事实经过,“王丽,刘鹏说你在教室吃零食这是真的吗?”“老师,刘鹏看我买零食问我要,我不给他直接抢了。”“哦?刘鹏,王丽说的是事实吗?”“是。”“那老师有个疑问你可以解答吗?你抢了王丽的零食说明你俩都吃了零食呢,而且王丽也没有向老师抱怨你抢她零食,为什么你又来告发王丽呢?”“老师,我担心王丽告状。”“这样啊!你认为你这么做对吗?”“不对”“现在你知道自己做的不对了应该怎么办呢?”“向王丽道歉。”“很好,你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老师很高兴,你想问王丽要零食应该耐心和她说,或者可以拿差不多价格的和她换,但是,直接抢别人的东西不仅很没有风度还会让别人讨厌你,以后要注意。”
对于类似的恶人先告状型的告状,教师不能偏听偏信,因为此类学生犯错后,往往担心被老师批评就抢先告状,说利己的话,突出其他同学的不好行为。此时,首先得冷静倾听告状,并及时比较双方的陈述,分清谁是谁非,调查原因,在对此类告状学生进行引导时,多用“你认为你有没有错、你可以怎样解决、你这样解决试试”等较为委婉的话进行交流,以学生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妥为目的,而不是强硬的否定。此外,要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私下教育,让学生真正认识自己的不当行为,并自觉地改变自己,以达到理想教育目的。
五、总结
学生告状行为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常见的现象,若处理不当,将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必须加强研究,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告状行为,分析其特点及原因,创设具体的教育情境,运用教育智慧应对学生告状行为。
参考文献
[1]郭云.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2]刘思月.教师应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以保定市某幼儿园为例[D].保定:河北大学,2016.
[3]王霞.不同活动类型中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
[4]张亭亭,胥兴春.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调查分析[J].课题研究,2012,(Z1).
[5]张晓丽.教育智慧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J].当代教育科学,2007,17.
[6]曾苗苗,林葉舒.经验教师教育智慧的表现形式及其特征[J].教学与管理,2017.(10).
[7]李红,蔡辰梅.论教师的教育智慧及其生成途径-- 基于教育现象学视角[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08).
作者简介:
刘艳梅(1995-),女(汉族),山东临沂人,教育学学士,武警指挥学院教学考评中心,助教(通信作者),主要从事教学研究;
才卓(1977-),女(汉族),河北昌黎人,医学学士,武警指挥学院教学考评中心,讲师,主要从事教学研究;
任伟(1990-),男(汉族),山西大同人,军事学硕士,武警指挥学院教学考评中心,助教,主要从事教学研究;
宁静(1994-),女(汉族),河北邯郸人,文学硕士,武警指挥学院训练管理系外语教研室,助教,主要从事英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