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下的科学“增效”
2021-12-11杨琼 李志达
杨琼 李志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课内,减少学生家庭作业的负担,课外,减少培训机构“炒作”出来的焦虑,“双减”真正从幕后走向前台。
“双减”政策如何真正有效的落地生花,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真正解读文件内涵,“双减”不是让我们就此“佛系人生”,也不是传说中的所谓“快乐教育”,而是在社会提供绿色环境、父母担起育人责任、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切实实施行之有效的方法减轻学生负担。
那么,学校层面如何切实有效减轻作业负担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作业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是巩固教学知识、强化技能、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提高教学成绩的重要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讲,学生要搞好学习,一点儿作业负担都没有并不是真的有益。但是,这种负担要适度,而且不是“无效劳动”。所以,减轻作业负担并非简单的减少作业,而是减少无效作业或低效作业,并且在充分尊重并发挥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的前提下,增加其发展的目标,增大学习的有效含量,从而使学生综合素养得以全面提高。
如何真正有效減轻作业负担,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其实“双减”之下应是我们各方面的科学“增效”。有些教师和家长误以为当下“双减”政策下就是少布置甚至不布置作业,这显然是把作业布置与繁重的课业负担划上了同等号。其实作为多年从教的教师不难发现,学生真正苦不堪言的并不完全是较多的作业量或者较高难度的作业,更多的时候,他们“负担感”来源于一种叫做“低效作业”的心理负担。比如,老师要求学生抄写五组生字词,每组重复10遍。这样的作业显然并不算多,也并不难,但对不少学生无疑是负担——因为这样低效甚至无效而又枯燥乏味的作业使他们“心累”!反之,如果老师布置的作业紧扣学生的学习实际,符合他们的学习兴趣且充满创造性,那么,即使作业稍多的一点,学生也不会觉得是“负担”。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科学“增效”,更加精心地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不只是考虑自己怎样“教”,更要考虑学生怎样“学”。要从应试技巧的训练转向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的思维运转,教给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灵活思维方法和技巧。在学生的训练过程给予他们创新的机会,让他们在训练中尽量体现自己的主体地位,展现他们的个性色彩,让学生充分体验并享受智力创造的成功乐趣。这样学生爱上课堂,必然对学科的学习产生兴趣,即使课业“负担”再“重”,学生也会感到一种心灵的愉悦与轻松,无论是预习作业还是课后作业都使他们甘之如饴。
教师在处理作业的质量与数量的关系上科学“增效”,从关注量向重视质转变。不少教师推崇题海战术,认为量变必定能导致质变。的确,作业在改进学生的学习技能、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和责任心等方面有正面功效,可是,只注重量而不重视质的作业负面效果更明显,危害更大。它会压跨学生,并使他们感到厌烦,没有时间去从事学习上更为主动的追求,并导致学生为按时完成作业而作弊或抄袭。当前,各类学习辅导材料铺天盖地且良莠不齐,很多资料又是大同小异。因此,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应适量,教师应挑选那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趣味性和富有生活气息、充满时代感的作业,力求少而精,应既考虑作业的“知识过手”功能,又考虑作业的“能力过关”功能,做到质高而量精。这样,既保证了学习效果,又减轻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
(到大自然中去,捡拾落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生活的美丽,让作业不仅仅只是枯燥的笔与纸张的摩擦,让作业更富“情趣”。这种作业还增加了亲子互动,全家总动员,让孩子在充满爱的氛围里,感受到做作业的乐趣。)
(一二年级进行非纸笔测试,更要开发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为此设置更多有趣的故事会和诗歌朗诵会,这样的作业设计在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同时,更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打下基础。)
教师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在处理学生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上“增效”,更科学的分层次布置作业。新课标认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有它特殊性的一面,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同时特殊性也意味着差异性,学生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教师布置作业就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因班而异,因人而异。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要有梯度和区分度,要分开层次,不拿同样的作业去对待所有的学生。对班级中的优等生,可布置一些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需要独立思考的题,布置一些发散求异的题;对中等生则要抓住夯实基础知识、加强基本训练这一环,注重读题能力、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布置一些叙述性、辨析性习题以及程度适中的题目让他们做,逐步提高他们的解题水平;对后进生则可布置一些通过翻书就能找到答案的题目,以便他们熟悉最基本的知识。通过这样的分层布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和提高。
想要真正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应在学生全面发展上“增效”。现如今所谓的“五育并举”实事上只剩下了“智育”毫无顾忌的行走在教育的康庄大路上。学生迫于强大的升学压力,不得不在题海之中挣扎,至于“全面发展”当然便成了一句空话。学生的课业负担虽然很“重”,但其他发展的任务却很“轻”。没有正确的思想导向,没有强健的体魄和实践经验,这样的畸形“智育”,注定不会长远。教师就应该加强对学生德育、体育、美育、心理教育等方面的要求,并开设相关的课程,进行相应的训练,扎扎实实地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师应在学生各项能力培养上“增效”,让学生不仅仅是“掉书袋”。学校是教书育人之处,学校应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着力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当今社会需要的不是“八股士子”,而是有真正社会创新和适应能力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同时,加大对学生其他能力----尤其是动手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我们应更多的解放学生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解放学生的空间,让学生能够走出教室到第二课堂去;解放学生的大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解放学生的眼睛,引导学生把眼光从学校投向社会;解放学生的手,让学生进行制作、操作、实验。这样的学校走出来的学生才是阳光、向上、“百毒不侵”真正适应社会发展拥有综合素养的人才。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度。对于祖国的未来,我们满含期待,学校对于未来花朵的培育定是不遗余力,让他们拥有全面发展的未来是学校育人的初衷。在日益增大的竞争压力、学习压力下,孩子们的书包一天比一天沉,戴上眼镜的同学越来越多,望减负增效能减轻孩子们身上书包重量。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当使他提供的东西作为一种礼物让学生去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让他去负担。”因此,我们应当发挥我们的教学智慧,精心设计有意义的作业,这样,不仅实现了“减负”,还实现了“增效”,希望我们在这条路上不断探索,让“减负”不再是一句空话,让我们的孩子都能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爱上学习,提高素养。
减负之路慢慢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化用屈原的诗句鼓励自己,时刻铭记我的目标,在“双减”政策的引领下,继续探索更加有效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快乐健康地成长。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创造知识集约、思维多向、文化自信的学习环境,让健康、绿色、宽广、阳光、坚韧、包容、精进成为未来教育的核心追求,展望教育的百年图景,我们永不停止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