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研究

2021-12-10刘敏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新文科一体化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刘敏

【摘 要】本文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专业教育教学的意义,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专业教育教学的现状,提出新文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专业教育教学的策略:在新文科理念引领下,推进高校英语教材创新改革,增强高校外语教师的育人使命感,优化高校外语教学情境,构建丰富多元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新文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英语专业 一体化教学 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1-0141-0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语教学是实施跨文化教育、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主要途径。随着国家之间交流合作的增加,世界文化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为国际文化交流创造了新局面,中外文化交流呈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高校作为英语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肩负起培养优质跨文化传播人才的责任,将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为重要使命,通过跨文化教育建立自己的文化身份并欣赏文化多样性。当前高校的英语专业学科的真实教学模式和效果如何,是否贯彻落实了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要覆盖从小学到大学各学段”的指示要求,是否符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宣言》发展要求,如何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高校英语专业的融合发展,在新文科背景下促进高校英语学科的创新发展,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本研究过程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开展。首先,选取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英语专业的大二、大三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2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调查问卷共计发放200份,回收196份,其中有效问卷190份,回收有效率为95%。此外,对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英语专业的10名外语教师进行预约访谈,了解其对新文科建设、中国传统文化、英语专业一体化教学方面的观点和看法,并对相关访谈结果进行记录。最后对问卷结果和访谈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获得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英语专业部分师生群体的观点和建议,并结合当前英语专业一体化教学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新文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专业教育教学的意义

2018年10月,教育部联合多个部门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旨在全面推进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建设。2020年11月,由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在山东大学(威海)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并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为高校的英语学科创新发展提供了导向。

(一)提升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新文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现代化人才,从而进一步促进产生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的文化。对中国高校英语教育而言,中国高校设立英语学科的目的,不是给西方国家培养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熟悉中国国情,但奉行西方价值观的中国国籍职业人才,而是培养具有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坚定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熟练掌握话语技能、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以西方语言工具捍卫中国传统文化、捍卫中国国家利益的“根正苗红”的社会主义人才。但现阶段,中国高校教育体系中,大学生普遍缺乏用英语表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不具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用英语捍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认识。因此,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专业一体化教学,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有利于大学生掌握用外语表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促进文化交流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中西方价值观存在一定分歧。但从文化层面来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英美文化,均是对各自民族思维能力、精神品格的反映,也是中西方国家软实力的象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文化形式,是最科学、最系统、最丰富的文化体系,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在英语专业一体化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帮助高校大学生强化文化对等意识,帮助高校大学生在了解西方语言文化、西方价值观的同时,自觉建立起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联系。既能够从西方语言文化体系中发现可用的精华部分,发现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传播传承的帮助作用,又能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找寻到促进西方语言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营养和动力,为西方语言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促进东西方语言文化的交流,促进东西方文明的协同发展。

(三)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中国高等教育机构中在校大学生将近4000万人,是未来推进中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近年来的重要国家战略规划倡议,如“一帶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等均需要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外语人才的支撑。在新文科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一体化教学,可促进具有跨学科、国际大视野的高校外语人才的培养。在新文科建设导向下,通过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强化其人文精神的养成,深化高校大学生对人文精神的认识,促进大学生从更加宽广的视角认识语言文化的深度和广度,发掘语言文化的内在力量。同时发挥高校作为中国高等外语人才培养的主战场、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为中国重大国家战略的推进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四)强化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新文科建设,对高校外语学科教学来说,不仅要培养能够懂外语、能够驾驭外语的高校人才,还要求其向着借鉴国外、拓展国内、借鉴历史、面向未来的方向发展,充分体现中国特色。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外语人才如何培育、高校外语学科如何发展是高校外语教育的首要问题。在新文科背景下,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外语教育中的融入,在传授基本外语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要兼顾“以文润人”,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和文化素养,充分发挥高校英语教师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作用、充分发挥高校英语教师的人类文明传承者职能,帮助学生构建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和能力,使高校外语学科发展与“新文科”建设的目标同向而行,高度一致。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外语学科的融入,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既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时代“新文科”建设的特色。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专业教育教学的现状

(一)高校英语教材中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现状

受访大学生群体对现阶段高校英语教材中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反馈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据受访的大二、大三英语专业学生反馈,学校英语教材中几乎不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表现在有90.5%的受访大学生反馈学校英语教材并不具备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93.7%的受访大学生反馈学校英语教材并不具备清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脉络,还有81.1%的受访大学生反馈并不能通过学校英语教材产生或建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联系。英语教材是英语教育的依据和准则,是英语一体化教学的基础,英语教材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先天性缺失不利于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

(二)高校英语教师教学中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现状

受访大学生对高校英语教师课堂教学中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反馈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据英语专业受访的大二、大三学生反馈,学校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少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其中有92.1%的受访学生反馈学校英语教师课堂教学中并不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91.1%的受访学生反馈学校英语教师课堂教学中并不创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情境,88.4%的受访学生反馈学校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并不主动启发学生建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联想。教师是教学计划的制定者,是教学内容的实施者,在一体化教学中具有引领作用,是决定大学生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力的重要推动者。

(三)高校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认知现状

受访大学生群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认知情况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据英语专业受访大二、大三学生反馈,學校受访大学生中有79.5%的比例认为学校英语课堂教学主要传授的是西方欧美文化、西方价值观,除“中国文化”课程外其他课程并非必须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根据调查结果显示88.4%的受访学生认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学校英语课堂的教学目标;93.2%的受访学生反馈,自己并不具备用英语表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能力。现阶段,受访大学生在高校英语课堂中,整体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够重视,缺乏用英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现阶段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普遍不具备用英语表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能力,这些是内因。

此外,根据英语专业受访大二、大三学生反馈,91.1%的受访大学生认为现阶段学校英语学业考试中并不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其中反馈现阶段高校英语执业等级证书并不考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169人,占受访大学生人数的88.9%。高校英语学科的学业考试以及专业等级证书考试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程度的不足,是高校大学生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外因。

三、高校英语教育教学中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原因

(一)高校英语现有教材“重英美文化、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英语教材是高校英语课堂教学的基础,是高校英语教学方式、教学情境的重要依据,对高校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但现有高校英语教材,绝大部分内容都在呈现西方英美语言特点、西方风俗文化以及西方价值观,并构建了以西方英美文化为主题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氛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几乎不涉及,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英美文化的文化同等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与弘扬。这种“重英美文化、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材体系使学生沉浸在西方英美文化语言环境中,不利于中国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跨文化外语人才的培养,不利于英语一体化教学的开展。

(二)高校英语教师思想上不够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英语教师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对其高校外语教育策略具有主观导向作用。如果高校外语教师主观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到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言体系不亚于西方英美语言体系,就会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主动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反之,若高校英语教师主观上认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非英语学科的任务、与英语学科无关,则会在一体化教学中有意或无意地回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据受访的英语教师的访谈回馈显示,60%的教师认为高校教师思想上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足够重视,认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是语文学科、思政学科的事情,英语学科是否涉及区别不大。不仅如此,有7位教师表示,为了营造英语一体化教学环境,会鼓励学生给自己起英文名字、开展英语语境下的角色模仿活动、组织与外教一起参加西方节日活动等,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西方语言文化、西方生活方式对学生的影响,部分学生甚至产生了崇洋媚外的心理。英语教师在营造外语学习环境的同时,要注意提醒学生不要盲目地因为“起英文名,过西方节日”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被弱化,这样不利于学生文化自信的坚持。

(三)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明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失语现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来的优秀文化思想的凝练和汇聚,是中国文化体系的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元,其内容有礼仪、品德、诗词、书画、音乐、茶艺等多种形式。相较而言,英语语言体系的生命周期尚短,语言体系还不够完善。但由于英语是联合国的通用语言之一,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形式,因此中国在高等教育中将英语作为重要的语言技能让学生进行学习。现阶段,高校的英语教师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具有出国留学经历,在现实教学中,西方语言文化的输入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维护和输出的重视度、认同感不足,导致相关英语一体化教学课堂中的传统文化内容缺失。这就导致了大学生无法得到以英语语言形式表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授,也就不具备用英语来表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失语现象在高校英语学习交流中已成为常态,许多英语专业的高校学生能够用英语流利的表达西方的文化风俗,却无法熟练地用英语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国高校英语一体化教学的一大憾事。

(四)高校英语教学方式缺乏多样性

现阶段,高校英语的授课方式仍以“灌输式”“填鸭式”为主,教师通过一遍遍的强调,旨在增加学生对英语基础词汇、固定搭配、时态语态、阅读理解的掌握,全程都在创造英语语言文化学习环境、营造英语语言文化学习氛围。这种以高校英语教师一对多的“传授”式教学模式,不能有效地激发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高校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此外,再加上现阶段高校要求英语教师尽可能全程英语授课,使高校英语课堂基本上听不到母语元素的声音,看不到母语元素的痕迹。这种母语文化缺失的学习环境,是当前高校英语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现实问题。

四、新文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专业教育教學的策略

(一)推进高校英语教材创新改革

中西方语言文化虽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但具有一定相通性,因此应首先将中西方语言文化相通的部分、不涉及民族宗教分歧的部分纳入高校外语教材,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中国传统饮食(粥饭、馒头、凉皮、豆浆、油条)、人文历史(唐宋诗词、自然景观、历史名人、历史事件)、民间习俗(春晚、风筝、赛龙舟、农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发展观、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等,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其次通过选修或必修的形式,赋予高校大学生有英语语言形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可学,并鼓励及督促其在新文科背景下主动学习高校外语教材,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述能力。

(二)增强高校外语教师的育人使命感

高校英语教师是英语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应首先认识到新文科时代下,高校外语教育的目的和历史使命,提升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在传授西方语言文化知识体系的同时,有意识地推动英语形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强化用英语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相关英语词汇、语句、语法、阅读理解、完形填空等在课堂教学中的表达,增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自身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感。

(三)优化高校外语教学情境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外语教育要促进对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制度自信方面的强化。因此,高校外语教育要优化传统的教学情境创设,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例如,教师在讲解西方传统节日时,如圣诞节、情人节等,可启发学生建立起与中国传统春节、七夕节之间的联系,并鼓励学生思考及阐述东西方节日文化的异同,并在异同比较中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丰富东西方语言文化知识体系的建构。

(四)构建丰富多元的教学模式

当前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应在高校英语教育教学中,融入“互联网+”技术,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高校英语一体化课堂教学的嫁接和衔接,拓展高校英语一体化课堂教学的手段和途径,构建“守正创新、价值引领”理念下的高校英语一体化课堂教学新模式。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升级为“启发式”“探究式”教育模式,提升高校大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构建以学生为核心的智慧课堂。同时强化“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高校英语一体化课堂教学中的体现,提高新文科背景下“知中国、爱中国”,具有高度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的高校复合型高校外语人才的培养质量。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实践意义。笔者提出在新文科背景下,推进高校英语教材改革、提升高校外语教师育人使命感、优化高校外语教学情境、构建丰富多元的教学模式,有助于优化构建“守正创新、价值引领”特征下的高校英语一体化课堂教学新模式,拓展高校外语专业协同育人机制。另外,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英语一体化课堂教学中的融入,提高高校英语专业大学生“知中国、爱中国”的文化情感,提升高校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提升高校英语专业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对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使命感,为国家重大战略的推进输送兼通东西方文化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一枝,黄兴运.“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外语人才培养优化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5).

[2]江世勇.新时期高校英语教材出版的现状与对策:基于生态视角的分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8).

[3]王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策略[J].河北农机,2020(10).

[4]佟显峰.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及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11).

[5]张晨,李澈.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教40条”决定实施“六卓越拔尖”计划2.0[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36).

[6]田秀坤,贾丽雪.“新文科”背景下外语院校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东北亚外语研究,2020(4).

[7]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J].江西教育,2018(34).

【作者简介】刘 敏(1985— ),女,瑶族,广西恭城人,硕士研究生,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跨文化研究。

(责编 黄 煌)

猜你喜欢

新文科一体化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机修钳工专业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探索
汽车制造与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渗透与实践
基于技工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