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1-12-10王珏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院校

王珏

【摘 要】本文阐明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动态调整的意义,分析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现状,论述做好商务英语专业发展规划以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需求侧动态平衡,生成多维化的专业课程资源体系以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有效供给,搭建“内培+外引”的师资培养路径以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构建多元化的学生能力评价机制以实现学生全方面发展的策略,提出从顶层设计、课程重构、塑造师资、评价机制等四个方面建设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

【关键词】产教融合 高职院校 商务英语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1-0084-03

2021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教职成〔2021〕2号,以下简称《目录》),《目录》首次一体化设计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专科、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不同层次专业,这标志着我国专业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标志着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我国职业院校专业发展要实施动态机制,以便实现职业教育与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彰显出职业教育的类型化属性的必然选择。诚然,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是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的专业,是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专业,以培养英语语言基础和较系统的国际商务应用知识为主。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大背景,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如何通过不断地进行专业动态调整,以增强专业的适应性,更好地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我国商务贸易行业的需求,是一个新的课题。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动态调整的意义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对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而言,在产教融合大背景下,要破除专业静态的发展状态,使专业建设在动态调整中实现专业与行业发展对接,以便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方面,从国家政策角度来看,《目录》的印发既是专业目录转型升级的制度设计,又凸显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技术革新对专业建设的联动作用越发明显,呈现出专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性诉求。十九大报告、《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也多次明确提出了产教融合对职业教育专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以说,产教融合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专业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因此,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开展专业动态调整,是落实国家政策的应然之举,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专业内生性发展的应然选择。

另一方面,从人才培养质量来看,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是一门典型的跨学科专业,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英语语言学基础,而且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商务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商务英语专业不断地跟上商务贸易行业的发展趋势,接触商务行业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和知识,以便使人才培养与行业实现零对接,进而推动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因此,开展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动态调整,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内生性要求。

二、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专业是高职院校发展的血液,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是整体提升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核心要素。基于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的调查中发现,商务英语专业在建设过程中产教融合不深入,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不适应性。

(一)整体设计不合理,专业规划前瞻性不够

专业发展规划是对专业整体发展和定位的设计,是专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舉措。商务英语专业是高职院校语言类专业中普遍开设的专业之一,其专业发展定位不仅仅局限于学习英语等语言,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商务知识和技能,以便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但是,从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实际来看,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过于强化招生规模效应,弱化了商务英语专业的办学效益。近些年,高职院校商务英语借助热门专业的优势,在短时间内增加了招生数量。有些高职院校为了扩大招生规模,缺乏对专业发展进行规划,一味地将追求招生规模作为专业发展的圭臬,使商务英语专业在短时间内招生人数急剧增加,导致人均专业资源下降;同时,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缺乏整体设计,特别是专业发展规划前瞻性不够,集中表现在招生忽视学生市场需求、课程设置忽视真实岗位需求、师资配置忽视专业能力需求等,在客观上导致商务英语专业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供给侧与需求侧长期处于不平衡的状态。

(二)课程设置不科学,因人设计现象普遍性存在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是落实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专业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但是,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却存在不科学的问题,因人设计课程的现象普遍存在。具体来说,专业课程应该是基于专业的职业属性和育人属性决定,其根本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学生。但是,商务英语专业绝大多数师资是出身于英语等语言类专业,对商务类的课程往往并不了解,这在客观上导致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因人设计现象,且绝大多数课程集中在英语等语言类的课程设计,忽视对商务类课程的课程设计,与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差异性。

(三)师资配备不完善,培养能力不足成为掣肘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师资主要来源于高等学校硕士毕业生,且绝大多数教师的专业属于英语等语言类专业,其专业能力往往集中在英语等语言类的听说读写等技能,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不仅仅需要掌握英语语言能力,更需要掌握一定的商务知识和技能,能在国际商务贸易的环境中熟练使用英语,从事商务、经贸、管理、金融等工作,是应用技能型人才。针对上述技能,我国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大多具备较好的英语语言能力,但是对在商务过程中开展国际商务谈判、电子商务以及跨文化商务交际等技能的掌握不足,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和经历,导致在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无法将真实的商务贸易技能传授给学生,显然无法胜任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工作。

(四)评价机制不全面,应试考核依然为主

评价机制主要是为了评价教育教学效果的一种表征形式,也是促使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评价机制主要是应试考核为主,这种以应试考核为主的评价机制主要是建立在学科教育为基础上的,客观上往往强化知识的评价,即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学习到了哪些知识,无形中忽视了学生对专业技术和能力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如何在真实的商务贸易情境中开展工作。这种评价机制本质是一种外显性的评价方式,忽视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掌握核心技术和能力的评价。对商务英语专业来说,这种以应试考核为主的评价更多的是对英语语言知识和应用的考核评价,对商务知识和实操的考核却很少,甚至没有,这无疑影响到学生专业能力的形成。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策略

产教融合是我国职业教育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对促进专业与岗位的对接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存在一定的不足。对此,本研究从顶层设计、课程重构、塑造师资、评价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策略。

(一)顶层设计:做好商务英语专业发展规划,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需求侧动态平衡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为商务英语专业发展指向了方向,也为我国发展商务英语专业提供了发展契机。为此,商务英语专业要进行科学、合理的专业发展顶层设计。一方面,深刻理解和领会产教融合的内涵,将产教融合贯穿到商务英语专业建设过程中。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要充分认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并将其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为专业建设提供重要的理念和方法论。具体来说,需要掌握各种职业现有从业人员的基本数据,未来各产业的发展变化趋势以及各相关产业中所包含的各种职业从业人员需求的变动趋势。这就需要商务英语专业积极对接行业链、岗位链,根据行业发展的需求给专业定位,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从而确定专业招生人数、培养规格和能力要求,使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实现无缝对接,更好地培养行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发展规划。专业发展规划是专业内生性发展的远景和计划,不仅仅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意愿,同时也是专业科学发展的前提。要根据行业发展的具体情况,规划好专业与行业之间融合的范围和内容,使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实现对接、融合与共生,最终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和需求侧动态平衡。

(二)课程重构:生成多维化的专业课程资源体系,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有效供给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主要是到外贸、电商、文化、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管理、教学工作,是英语高级专门人才,是我国商务贸易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的人才培养定位是既要掌握娴熟的语言能力,又要具备一定的商务知识和能力。基于此,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要构建多维化的课程资源体系。多维化的专业课程资源体系侧重于多维性,其课程资源体系应该源自产业发展中,包括语言与文化类课程、商务类课程以及商务英语类课程等三大类,其中,语言类课程主要涵盖我国商务活动中常用的英语、日语、法语、外国语言学、翻译学、外国文学、国别与区域研究等课程,主要是使学生了解别国文化和风俗,并且在对外商务活动中能灵活地运用语言开展外事活动,这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性课程;商务类课程则是国际商法导论、国际营销概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谈判、实用电子商务、跨文化商务交际导论等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商务知识和技能;商务英语类课程则是现在高职院校薄弱的环节,也是重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需要高职院校结合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行业、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并以此为逻辑基础,动态重构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综合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听说、商务英语阅读等课程,以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有效供给。

(三)塑造师资:开辟“内培+外引”的师资培养路径,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

教师队伍的能力提升是开展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活性因素。针对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数量缺乏和能力不足等问题,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需要开辟“内培+外引”的师资培养路径,从根本上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一方面,要开辟“内培+外引”的师资培养路径。具体来说,就是要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要根据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结构和内容,在现有教师队伍的基础上实施内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能力提升工程,以满足教师的商务行业能力需求。此外,还需要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外引,就是根据现有专业师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基础,制订教师聘任、高层次人才引进等计划,针对商务英语专业发展趋势引进优秀教师,以弥补现有教师结构中的专业能力缺陷。另一方面,充分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实现商务英语“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针对商务英语专业教师队伍能力不足等问题,高职院校要通过制定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将教师职业发展与专业建设相结合,形成教师发展与专业建设共同体。特别是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要为教师能力成长提供顶岗学习、企业挂职等实践锻炼的机会,增强教师自我成长的内生动能,进而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

(四)评价机制:构建多元化的学生能力评价机制,实现学生全方面发展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评价机制不仅能够表征被评价对象的基本情况,同时还能通过评价数据进行反馈和改进。但是,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普遍存在评价主体偏离专业主体、以应试考核为主的现象。对此,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需要构建多元化的学生能力评价机制,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多元化的学生能力评价机制,就是要求以学生本体发展为逻辑起点和落脚点,构建多元化的学生能力评价方式,以便更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效果。从内容维度来看,全面分析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内容,制订全面、具体、科学、客观的评价指标,真实反映商务英语专业对应的相关岗位能力的知识和技能,切不可偏废某一类知识和技能;从方式维度来看,要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开放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盡可能使评价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商务英语还需要通过制度建设,为多元化的学生能力评价机制成为常态化、持久化和科学化评价提供根本保障,进而通过评价机制促进诊断与改进,最终实现评价机制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总而言之,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要秉承动态调整的发展思路,避免专业建设出现不适应性,甚至陷入专业建设的困境。因此,要从顶层设计、课程重构、塑造师资、评价机制等四个方面开展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做好商务英语专业发展规划,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需求侧动态平衡;生成多维化的专业课程资源体系,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有效供给;开辟“内培+外引”的师资培养路径,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构建多元化的学生能力评价机制,实现学生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屹,梁晨,陈业淼,李晓娟.场域变化视角下的“双高院校”内涵建设[J].现代教育管理,2021(3).

[2]王屹,方绪军.职业教育专业自组织系统的四重逻辑及重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4).

[3]徐国庆.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完善国家基本制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2).

注:2017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专业动态建设机制研究”(GXGZJG2017B107)

【作者简介】王 珏(1988— ),女,河北张家口人,硕士,南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商务英语、职业教育学。

(责编 李 唐)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高职院校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