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的传承研究

2021-12-10潘立威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传承弘扬

【摘 要】本文针对新时代背景下广西红色文化传承中存在的传承主阵地主管单位不统一、复合型专业人才缺乏、资金投入不足、场馆建设缺少地方特色、宣教模式单一等问题,提出广西红色文化传承的对策:加强顶层设计,编制科学规划,健全红色文化传承工作相关体制机制;转变人才观念,完善人才保障机制,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探索资金投入模式,解决红色文化传承工作资金投入不足问题;加强场馆建设,建立民众参与机制;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提高宣教员素质。

【关键词】新时代 广西 红色文化 传承 弘扬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1-0040-04

红色文化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体现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革命精神。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基和底色,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本。广西作为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体量丰富、形式多样,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和宣教作用,在新时代值得大力传承和弘扬。

一、广西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的探索

广西有着丰富的红色遗址遗迹资源,蘊含着丰富多样的红色文化,这些红色遗址遗迹资源呈现如下特点:一是部分分布在乡村,部分位于县城或县城周边。广西红色遗址分布的基本格局与革命根据地位置、革命政权的移驻、革命军队的重大战事战斗、党政军群领导机关坐落等因素紧密相关,在敌强我弱的革命战争年代,有利于开展革命斗争。二是革命内容分布以三个区域为主:以百色起义、龙州起义为主要内容的桂西北区域,以湘江战役、桂林抗战文化城为主要内容的桂北区域,以党支部建设和游击斗争为主要内容的桂东南区域。这些红色文化在新时代值得大力传承和弘扬。多年来,广西在传承红色文化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合理地保护利用大部分革命遗址、纪念馆

广西这块土地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全区有84个县被列入革命老区范围,占全区县(市、区)总数的75.7%,红色资源十分丰富,是培育当代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广西红色资源单体有370多处,左右江地区是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此外,广西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7处,全国经典红色旅游景区(点)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7处,国家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0处,自治区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2处,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75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处,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0处。广西已经创建国家5A级景区1家(百色起义纪念园创建国家5A级景区景观资源评价已通过国家景评委评定),有效发掘利用了广西革命纪念馆、百色起义纪念馆、崇左龙州起义纪念园景区、河池市东兰红色旅游区等红色资源;对兴安、全州、灌阳等以湘江战役为主题的陈列馆,乐业红七军和红八军会师旧址等一批红色景区(点)进行挖掘新建或升级改造,为广西红色文化的传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促进了红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搜集整理、汇编出版有一定影响力的文献资料与理论著作

广西党史研究部门编撰了包括《广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广西革命斗争回忆录》《回忆人生路—— 粤桂边区革命斗争回忆录》《广西抗日战争史》《中共中央南方局与广西抗战文化》等在内的40多部反映广西革命的著作,以及以广西革命、广西红色文化为主题的400多篇文章。这些文献资料帮助和引导大众走近革命历史,了解革命历史,激活内心的红色基因,产生情感共鸣,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汲取前进力量。

二、新时代背景下广西红色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广西相关部门在挖掘传承红色文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新时代要求的高质量传承和弘扬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承主阵地主管单位不统一,缺乏统一规划和组织

广西红色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包括烈士陵园、革命纪念场馆、革命遗址遗迹、故居旧址等。管理这些红色文化主阵地的单位性质上大部分属于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主要承担保护红色资源、挖掘红色文化、褒扬革命烈士、传承红色基因、宣传教育群众等职能。但是,这些红色文化传承主阵地的主管单位分别属于宣传、组织、民政、退役军人事务、文旅等部门,有的则单独隶属某管理委员会的专门管理部门,主管部门呈现各自为政局面,导致在传承的具体工作中指挥不统一,组织困难。主管部门不统一,责任主体虚位,导致广西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研究、陈展、传播、利用等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划和组织,得不到高效的发掘,从而阻碍了广西红色文化的传承。

(二)从事红色文化传承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缺乏

人才问题是关系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从事红色文化传承工作的专业人才缺乏,整个系统在人才理论观念、人才培养开发途径、人才队伍结构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导致红色传承工作的整体水平受到制约。例如,广西革命纪念馆从事该项职能工作的人员几乎没有相关专业毕业的,甚至连专业方向都不清楚,上级主管部门也没有给予相关指导,未能引导从业人员走专业化之路。同时,纪念馆只是作为烈士陵园的一个内设机构,从事的职能工作也仅限于对陈展内容的简单讲解,纪念馆在红色文化传承中的调查征集、保护收藏、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科学研究等职能因缺少相关人才而得不到发挥。此外,其他相关研究机构也存在人员数量少、理论研究人才匮乏、研究成果少、缺少理论体系等现象。红色文化研究开发需要一批复合型的专业人才,更需要在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方面具有文物保护技术、经验以及具有建筑学、地理学方面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而这些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红色文化的高质量传承。

(三)对红色文化传承工作的资金投入不足

红色文化传承是一项系统性的文化工程,涉及面广,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由于红色文化传承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大额资金投入只能由公共财政承担,这就需要有来源稳定的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为做好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专项资金保证。然而,广西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财政收入较少,对红色文化传承事业的投入较为有限,仅能维持其基本运作。例如,按照广西革命纪念馆的规模和职能,需要维持后勤保障等的物业费用、主责主业基本运营以及对广西红色资源的挖掘研究工作经费、佛子岭墓园建设成本和基本运营经费、烈士纪念设施及其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经费等多项目经费,但相应的公共财政收入严重不足,缺乏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成为红色文化传承工作的主要“瓶颈”。

(四)场馆建设缺少地方特色,陈展模式单一

首先,从各个展馆的建筑构造来看,场馆建设缺少地方特色。例如,广西革命纪念馆最初的场馆建设风格是雕梁式仿古风格,与主干道上的西大门、山顶凉亭成为一体,具有一定的特色,但2009年立项改造重新布展后,整体的效果有所弱化,场馆主体未能体现出广西地域特色。同时,展馆景区的配套基础设施落后。受地方经济发展相对薄弱影响,基础设施的投资能力差,绿化等环境质量建设滞后,道路不通畅,电力、通信配套设施与服务设施较为落后。其次,红色文化陈展模式单一,对已经开发的红色文化资源,展示、讲解革命先烈斗争事迹、遗迹遗物的多,挖掘红色文化内涵的少,展示内容同质化明显,讲解方式千篇一律,红色文化的特点未得到很好展现,导致观众对了解和学习红色文化的兴趣不大。

(五)宣教模式单一、效果不佳

当前,广西红色文化传播中的宣教还停留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下,以传统的宣教模式为主。灌输式、说教式是广西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宣教模式,这种一元化模式宣教效果不佳。一方面,宣教方式主要仍是静态的“展览—参观—讲解”模式,互动性不强,语言不生动,红色文化平台功能单一,不能充分满足群众对红色文化的多样性需求,不能有效地激发观众学习动机。另一方面,没有紧跟新时代步伐,充分利用和掌握现代宣传方式方法。新时代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积极利用新媒体、互联网做全方位的宣传,然而,广西红色文化传播缺少主动性与多样性,惯用传统的传播手法,缺乏与新时代传播媒体融合创新的意识,无法适应新时代对红色文化传播提出的新要求。

三、新时代背景下广西红色文化传承的对策

红色文化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体制机制、资金投入、人才队伍建设、红色资源挖掘与研究、红色文化载体建设与维护、陈展方式、传播手段等诸多领域,专业性强,范围广。建议从加强顶层设计,编制科学规划,健全红色文化传承工作相关体制机制等方面入手,推动广西红色文化资源的整体性、系统性与可持续性开发利用,传承广西红色文化。

(一)加强顶层设计,编制科学规划,健全红色文化传承工作相关体制机制

1.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红色文化传承工作专门管理机构

红色文化传承工作作为一个系统性工作,需要设立专门的常设机构,配备专业管理人员。针对传承主阵地主管部门不统一现象,应先厘清工作隶属关系,统一红色文化传承主阵地的隶属关系,解决各自为政的主管局面,充分发挥红色文化传承阵地工作职能。针对部分红色遗址遗迹管理权责不清、方向不明、定位不准的问题,需要调整职能,明确管理保护责任主体和管理职责。建议加强顶层设计,统一由一个部门作为红色文化传承主阵地的主管部门,以利于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指挥、统一协调。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因被赋予“维护烈士纪念设施,宣传褒扬英雄烈士”等职能,作为红色文化传承主阵地的统一主管部门较为合适,但需要经过顶层设计才能得以规范。因此,建议从加强顶层设计出发,建立红色文化傳承工作专门管理机构,解决红色文化传承管理工作责任主体虚位问题。

2.编制科学的工作规划,建立红色资源可持续发展机制

红色文化传承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系统性、长期性工作,这就需要编制科学的、规范的传承工作规划,为做好传承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据初步了解,广西大多数的县一级至今未编制过地方特色文化(包括红色文化)传承工作五年规划,即使有也是在政府或文化部门年度工作计划中简单提及,存在程序不规范、操作不科学等问题。各级政府应着手编制专门的工作规划,如“红色文物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实施方案”,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相衔接,明确具体保护传承范围、对象、目标、程序、步骤和措施。规划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坚持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正确处理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做到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规划一经制定,应严格执行,确保落实到位,真正发挥其科学指导作用,使红色文物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走上规范化运行轨道,形成五年规划与行业规划互相衔接的良性互动发展格局。

(二)转变人才观念,完善人才保障机制,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红色文化传承工作涉及文物学、文博学、党史军史学以及建筑学、地理学和管理学等学科,是一项专业范围广、专业性强的工作,因此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尤为重要。

1.转变红色文化传承工作的人才观念

人才观念,是一种长期形成的人才意识,它影响和支配着整个人才队伍建设。通常情况下,人才的学历、资历与能力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但客观上也存在矛盾。因此,在识别人才时要承认“有文凭但不唯文凭,重真才实学”,克服“任人唯顺,任人唯亲”的旧观念,树立选拔创新开拓型人才的新观念,以人为本,尊重人才,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

2.搭建人才能够施展才华的平台

让人才发挥作用是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红色文化传承主阵地要全力推进人才平台建设,让人才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和平台。以广西革命纪念馆为例,该馆以前只是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烈士陵园的一个内设机构而存在,所从事的业务也只是单纯的讲解,纪念馆的职能没有充分发挥。机构改革以后,广西革命纪念馆升格到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烈士陵园同级别,执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在不增加内设科室、机构编制的前提下根据纪念馆的职能拆分成文保、陈展、宣教三个职能科室,这样在从事红色文化传承方面就搭建起了内设机构平台。此外,根据调研,专业方向确定为文博专业方向,将主责主业工作引向专业化道路,重新进行岗位设置,增加专业技术岗位职数,提高专业技术等级。这样的平台建设,激发了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得到了社会的好评。

3.完善红色文化传承人才保障机制

一是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营造广聚人才的环境。从珍惜人才和爱护人才的角度出发,在生活上关心体贴,保障福利待遇,切实为人才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使人才在岗位上安心工作。二是健全培训机制,注重人才培养。不同岗位对知识、技能、能力和专业性有着不同要求,岗位要求的不同也决定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人才进行差别化的培养。因此,要做好人才分类定向培养,培养不同类别的应用型人才。三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空间,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建立选拔任用机制,将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岗位,让想干事的人能干事,能干事的人干成事,真正地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三)探索资金投入模式,解决红色文化传承工作资金投入不足问题

首先,仍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要模式。建议采取中央、省、市、县试点的办法投入资金,逐年分批、分级、分类投入各点,促进遗址遗迹可持续保护与利用。各级政府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并随着公共财力增长同步增长,强化来源稳定、逐年增长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破除“瓶颈”,按照“谁定级谁出钱”的保护传承原则,即国家级/省级/县级文保单位、国家和省一/二/三级革命历史博物(纪念)馆,分别由同级公共财政预算投入为主;对于入不敷出的财政穷县,省以上强势公共财政要给予一定比例的专项补助,使红色文物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有资金办事,能够办成事,走上常态化运行轨道,形成各级公共财政分级负担的良性互动发展格局。其次,给予政策支持,允许利用主阵地资源筹集资金。广西有不少的纪念场馆场所是具备一定的资源开发条件的,但由于政策的原因未能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对此,建议给予相关政策支持,允许利用主阵地资源筹集资金,解决红色文化传承工作资金投入不足问题。

(四)加强场馆建设,建立民众参与机制

1.加强场馆建设

革命类纪念馆是为缅怀、纪念近现代革命史上重大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依托革命旧址或遗址、纪念性建筑而建立的,其外形设计既要突出红色文化元素,又要体现思想性、纪念性和艺术性。展馆建筑要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现代革命纪念馆设计应遵循现代主义简约设计风格,严谨而细腻,简约而不简单,丰富而不复杂,体现出庄严感。造型应体现出展馆主题,有气势、有内涵、有特色。外观特征要鲜明,有吸引力、感染力。同时要讲究协调性,与展览空间、展览路径、周边环境、现有资源协调。要体现三个适应:适应城市建设要求;适应市民休闲需求;适应旅游开发潮流,走绿色、环保、生态设计道路。一要做到依山就势,融入环境,既营造中国传统纪念性建筑的仪式感,又形成建筑空间与自然环境的相互渗透;二要形成轴线序列,对称结构,院落布局,如采用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 中轴对称,凸显庄重得体;三要自然和谐,开放亲民,面向群众开放纪念馆及其环境,既突出革命纪念馆地的公共性,又突出其亲民性和开放性,使纪念功能与群众生活融为一体。

2.建立民众参与红色文化传承的机制

部分红色遗址属于民居或宗族祠堂,还有不少红色实物散落于民间,这就需要与之有关的民众有自觉意识,能够积极参与、主动作为,为做好保护传承工作提供社会力量支持。各地可通过革命历史博物馆和红色遗址等展示平台、大众传媒渠道,以长征、抗战胜利、抗美援朝胜利等周年纪念,以及烈士纪念日、国庆节日等重大纪念活动为契機,开展红色文化知识普及、宣传和教育活动,激发广大民众“保护红色文物、奉献一份力量”的参与热情,成为红色文物文化保护传承的强大社会力量,使红色文化保护传承走上社会化运行轨道,形成“政府主导—民众参与”的良性互动发展格局。

(五)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提高宣教员素质

1.打造红色文化特色品牌,加大红色文化传播力度

革命纪念馆在传播红色文化中也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与新媒体相结合,争取获得更多的关注。在传播红色文化上,革命纪念馆除了进一步整合当地特色旅游资源与风土民情,精心设计复合型红色文化精品之外,还要确立纪念馆红色文化传播的主题与目的,瞄准受众群众,将原来的单一化目标受众向多元化转化,创新传播理论,使传统媒介与新媒体实现整合累加,着力打造充分展示纪念馆红色文化内涵的特色品牌,形成红色文化的品牌效应。例如,近两年来广西革命纪念馆连续创立了“致敬英烈·为烈士寻亲”“青春心向党·青年团员主题活动”“‘小木棉志愿讲解员培训”“我爱我的家·我爱我的国经典诵读(演讲)比赛”等品牌,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支持。

2.提高宣教员素质,提升红色文化传播效果

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与宣教工作的质量息息相关,能否从内心说服人,让人真听、真信、真用,是传播工作是否到位的重要衡量标准,而这仅凭技巧和语言是不够的,还需要传播者把要传播的文化内容学深、学透、研透,只有这样,红色文化精神才能转化为群众实践的物质力量,转化为工作岗位上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这就要求讲解员提高自身素质,善于针对不同的受众运用不同的讲解技巧,激发群众的兴趣;同时,善于运用网络语言,使红色文化传播形象生动,入木三分,人情味浓,增强群众的认同感,从而推动红色文化广泛生动传播。

总之,针对新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我们应积极推动红色资源相关研究与开发,探索应用路径,让红色资源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中重新焕发活力,促进新时代广西红色文化的高质量传承。

注: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重大课题“红色文化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2020GXMGY0104);广西社科规划课题“广西红色基因与革命精神研究”(20FDJ009)

【作者简介】潘立威(1967— ),男,广西都安人,广西壮族自治区烈士陵园副主任,广西革命纪念馆副馆长。

(责编 苏 洋)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传承弘扬
弘扬爱国精神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弘扬“最美” 打造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