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二十四节气 丰盈习作教学

2021-12-08陈香英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立夏节气诗词

陈香英

(长乐区实验小学,福建 福州 350299)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劳作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规律,反映大自然气候和物候的变化。每一个节气都蕴含着丰富的物候文化、民俗文化和诗词文化等,是语文习作教学的重要资源。以认识二十四节气为载体开展习作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一、感知节气变化,留心观察生活

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养成观察习惯,积累生活素材。为了解节气特点,让学生从不同侧面细致观察花草虫鱼的细微变化,感受大自然的寒来暑往,感知气候的变化多端。例如,春分时节,正是一年中最美的时候,气温回暖,雨水增多,自然界正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在家长的带领下,学生到大自然的广阔空间——花园、田野、菜地等实地感知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丰富知识,了解古人的智慧,用眼睛观察,用小手触摸,用耳朵倾听,用文字记录,更重要的是用心感受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学生将观察所得转化为日记的形式,记录对大自然的认识和喜爱。一位学生运用充满童真的语言,描写春分时节:“春风轻抚着我的脸颊,柳树抽出嫩黄的叶子,竹林里钻出笋芽儿,燕子在勤快地筑巢,我似乎也变得生机盎然起来……”在感知节气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养成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提升了观察能力。

将二十四节气融入习作教学,以观察资源为蓝本,以观察方法和记录为支撑。经过长期积累训练,学生就不会因没有东西写而困扰,也不再因没有方法写具体而望而生畏,而是从课堂中习得观察方法,并在真实而鲜活的实践活动中进行观察,为习作能“言之有物”提供有力的保障。[1]

二、认识节气特征,主动探究学习

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认识二十四节气特征,以多元化的生活为基础,让生活实际与语文学习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教师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气活动,给予开放的空间与视野,让学生在观察、感受和探索中丰富习作素材,为习作课程搭建广阔的平台。[2]

每个节气都有各自的文化特征和民俗特色。学生虽然对《节气歌》朗朗上口,但由于生活在城市,通过农耕来感受季节变化的机会有限,因此对于每个节气的具体含义、特征以及习俗的理解并不深刻。于是,舍弃有关节气知识性的直接传授,转为侧重学生的探究体验。当某个节气来临时,教师利用教室里的黑板报布置“节气专栏”,图文并茂,营造浓厚的节气氛围,深化学生对节气的感知。利用钉钉软件录制节气微课,介绍节气传说、节气物候、节气饮食、节气农谚以及节气诗词等。通过收集、整理资料,使学生主动将有关节气的美丽传说、气象知识、经典诗词与自己生活中的气象、环境、动植物的变化等知识融合起来。例如,一次分享会上,一位家里开茶店的学生饶有兴趣地介绍“谷雨茶”:谷雨是种茶人采茶制茶的大好时机,此时雨水多且急,使得茶梢芽叶肥硕、色泽翠绿、香气怡人,因此很多人都喜欢喝谷雨茶。

认识二十四节气的特征后,学生深刻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有关节气文化的习作欲望。有的学生提出做《舌尖上的“二十四节气”》系列报道,探究节气的饮食文化,为每个节气撰写一篇文章;有的提出要搜集整理出一本《二十四节气谚语集》;有的想在每个节气日到户外郊游一次,记录当时的所见所闻……每个学生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参与并宣传节气文化,一篇篇略显稚拙却真情流露的习作便诞生了。探究节气文化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大量鲜活的习作素材,使习作内容更加真切翔实,习作表达更加生动流畅。

三、体验节气民俗,完成创意作业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常常因缺少真实生活体验而难以下笔。创设情境体验,增加情感参与,是提升写作效果的关键。体验学习相对于接受学习来说,更多布置创意作业,改变以往作业布置多为背诵、抄写或做配套练习的枯燥、机械与乏味。[3]二十四节气有不同的民俗活动,如春分竖蛋、清明祭祀、立夏画蛋、立秋啃秋等,教师应充分挖掘课内外资源,结合民俗文化,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完成创意作业。

例如,在立夏时节,设计以下创意作业:1.出游迎夏,写文抒情:请学生和家人共同“做夏”,并用文字记录下来。几位家长商量一起去户外农庄,筹备热闹的“立夏”活动。活动过后,艺霖同学写道:“锅边糊煮好了,我端着碟子坐在桌子边,一边吃着自己炸的‘丑’虾酥,一边配着热气腾腾的锅边糊,以及前面斗裂的蛋,别提有多好吃了……吃饱喝足后,我还和同学们一起斗诗,每人都要写一首诗,让大家评评谁写得最好……立夏,怎能让我不喜欢呢?”2.立夏感怀,诗画美景:让学生征集古诗词中有关立夏的图片,照片必须是自己拍摄的有关立夏的农事活动、民间习俗、自然风景等,并用一段文字抒发自己的立夏之感。3.立夏吃蛋,互送祝福:“立夏吃蛋”的习俗由来已久,教师布置学生在立夏这天自己煮鸡蛋吃,把鸡蛋的外壳用彩笔绘制图案并写上自己的祝福语,然后拍照上传。根据每个节气的风俗,结合当地的习俗设计创意作业,不仅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也为学生的生活增添仪式感。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体验感受节气民俗文化的魅力,如此既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又丰厚学生的习作积累。

四、品读节气诗词,迁移仿写训练

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语言精练,意境广阔。古代文人们留下大量关于节气文化的诗词,教师可以节气为主题,赏析诗词作品,利用节气文化知识,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让学生体会古诗的语言美、音韵美和意境美,激发其创作诗歌的灵感;从仿写练笔入手,迁移运用已有经验,培养学生诗化的语言能力。

例如,在立冬来临之际,选择李白的《立冬》这首诗进行写作教学。在指导读通诗文,读懂诗意,了解节气特点后,引导学生对其中诗句“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抒发感悟:“立冬时节,李白懒作新诗,寄情于美酒,别有一番情趣;而现代民谣歌手在寒冷的立冬时节,和奶奶一起悠闲地聊天、晒太阳。”学生一边听着纯朴自由的民谣《在冬天和奶奶一起晒太阳》,一边想象自己在立冬时节里的故事,感受温馨的立冬画面。一位学生据此仿写诗歌:

在立冬和爸爸一起喝肉汤

香气引来了窗外的小狗

小狗趴在窗户上汪汪叫

我暖暖的我暖暖的

想着爸爸做的肉汤

怎么这么香这么香

我想着下次再吃爸爸做的肉汤

便一头扎倒在床上

心中氤氲着甜蜜的滋味

不一会儿我就睡着了

还梦见那碗香香的肉汤

至真的情感,至纯的语言,在浓厚的节气氛围中自然酝酿出来。在特定的节气里品读关于节气的古诗,营造真实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感悟诗人情感,理解诗歌表达。教师应找准写作契机,鼓励学生在仿写中加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有感而发。

总之,二十四节气凝结着古人的智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跟随节气的步伐,我们一路寻找,一路收获,古老的节气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得到审美的熏陶,在学生心里埋下传统文化的种子。引导学生在浓厚的节气文化中感知生活、积累语言,以文字记录节气的变化,留住心灵的触动,丰盈习作教学。

猜你喜欢

立夏节气诗词
立夏喽,碰碰蛋
立夏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立夏
Début de l’été
诗词之页
24节气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