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高校小语种专业国际化建设道路探析

2021-12-07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语种德语国际化

祖 静

(郑州商学院外国语学院, 郑州 451200)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在全球化发展形势下,中国日益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取得这一成绩,也得益于中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历史和经验证明,中国教育要想继续发展,必须要走改革和开放的道路。2019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巴科时指出,教育交流合作是中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增进中美友好的民意基础。中国将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互鉴,共同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中国先进教育资源走出去,国外先进教育资源引进来,加强中国和国外教育的合作和共享,增加教育对话,将人才联合培养列入日程,是中国教育的必经之路。教育的对外开放,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河南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向、南向和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极大提升了河南的区位优势,创新了与沿线国家地区的合作方式,推动了河南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同时,河南的种种优势和发展势头也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供助力和贡献,其中就包括人才的培养。“一带一路”是跨地区的国际发展战略,涉及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之间的合作,据统计,“一带一路”沿线涉及国家共有71个,大概使用60多种除了英语以外的官方语言,因此合格的小语种人才培养是十分必要的,而国际化是小语种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

二、河南省内小语种专业国际化现状调查

目前,河南省内普通高校总数达到129所,其中本科院校52所(含独立学院),高职高专学校77所。大部分院校都开设有外语专业。与英语专业相比,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其他小语种专业开设院校少,开设时间相对较短,人才培养经验不足,培养模式特色不明显、不成熟,在国际化发展方面明显滞后。

笔者于2020年11月以郑州三所不同类型院校小语种专业学生为对象,进行了一次以“小语种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为主题的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76份,主要涉及德语、日语等专业,主要调查结果如下:

1.学生对国际化人才的了解情况和现状

大部分学生对国际化人才的界定为:熟练运用国际化语言,具有国际视野和胸怀,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具有国外经历,比如留学、在海外工作过或访问学者。国际化人才培养目的是:适应教育国际化发展需要(90.94%)为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83.7%),满足学生更多国际化发展要求(83.33%)。学生获取国际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网络(95.29%)、教师(73.55%)、书籍(63.41%)。

2.学生对本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评价

学生认为本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教学条件上,基本具备了多元化教学氛围(68.48%),国际化实验室或实训(56.16%),国际化师资(51.81%)等条件。但是学生认为本校在培养理念上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重视程度一般,在国际视野(76.45%)、开放合作(71.01%)、专业技能(70.65%)等方面与国际化的要求存在明显差距。在推进国际化的进程中,课程体系上存在以下问题:课程缺乏实用性,难以运用到国际实践中、课程设置轻视学生的国际化基础与需求、课程结构单一、课程内容陈旧。

总体上看,学生对国际化人才培养有一定的了解,希望学校能够设置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相关课程和活动,提高国际交流项目的水平,以培养学生获得国际化人才的必备技能和素质,并成为国际化人才;但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参与国际交流的机会,对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整体状况、培养目标、培养制度、培养过程等方面不甚满意。

三、河南省小语种专业国际化发展现状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和对相关高校专业负责人的访谈,河南省小语种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国际化培养理念落后

大部分高校拘泥于传统外语语言文学培养理念,小语种专业培养方案同质化现象严重,甚至与英语专业趋同,没有认真分析自身特点,不能发挥自身优势,也没有做到与国家政策、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培养目标不具体,缺乏院校和地方特色。另外,部分学校模仿知名院校模式,造成水土不服现象,如培养理念与具体操作差距过大,无法落到实处,人才培养方案成为空中楼阁。“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相比,我国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观念上的差距,比物质层面上的差距更大。”这造成了在人才培养决策方面出现失误或不能与时俱进。近年来,我国高中学生高考弃考、出国进行本科学习的现象越来越多,与此不无关系。

(二)课程体系单一

通过分析部分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发现,小语种专业课程设置主要由听说读写课程构成。以郑州商学院德语专业18级人才培养方案为例,“专业基础模块”包含基础德语、德语语音、中级德语、德语视听说、德语写作、德语阅读等课程类型,其学时高达近900个,而“专业核心模块”“专业选修模块”中大多课程如高级德语、德语语法等也可归属到听说读写类型,体现学校“商科+”定位的“专业特色模块”如当代商学概论、经济德语等课程仅64学时。整体看来,受学时学分规定限制,同时鉴于学生基本为零基础的现状,郑州商学院德语专业出现基础知识教学比重过大,专业方向性不强,特色不明显,整个课程体系单一,实践性课程设置较少,缺乏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相关课程。

(三)师资国际化不足

国际化师资分为引进和自有师资。通过调查发现,河南省高校小语种专业这两方面的师资缺口均较大。一般情况下,各高校小语种专业外教配置仅为一名,外教课程门数多、课时量大,教学负担较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且部分外教自身专业与学校定位契合度不高,不能直接教授“外语+专业”中的专业课程,对小语种专业复合型人才国际化培养贡献较小;同时,中方教师一方面缺乏海外访学等国际交流机会,教师提高自身国际化素养条件受限,另一方面,部分教师一定程度上缺乏专业国际化发展的意识和明确的目标,自身发展动力不足,阻碍了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

(四)学生国际化不足

“人才的联合培养与交互培养、派出与接受的层次与规模,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一个国家教育国际化程度的高低。”调查显示63.04%的学生有强烈愿望成为国际化人才,但81.16%的学生从未参加过国际交流活动;少数参与过或正在参与国际交流的学生表示,在校生申请参与国际交流活动难度大、渠道少、层次较低,同时还有学生表示费用问题也是影响国际化交流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大部分院校外国留学生引入数量较少,来源国及引入方式单一,多为中医学专业长期留学学生,短期互换交流较少,特别是一些非知名大学,几乎没有国外留学生,学生国际化资源发展严重不均衡。

四、推动河南省小语种专业国际化发展的措施

国际化人才培养是一个多范畴领域协同并进的重大工程,必须摒弃传统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多方面要素的国际化水平,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国际化小语种人才。

(一)革新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要“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意味着,单纯掌握一门外语听说读写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国家人才需求,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多语种+专业+国际素养是小语种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亟需任务。

首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要顺应社会需求,须有多方专家审核,突出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将国际化人才培养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具体化、显性化。根据《纲要》,国际化人才基本素质应当至少包括:有全球视野和民族情怀,有创新精神和思辨能力,有参与国际事务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至少精通两门外语,有跨文化交际能力。河南省小语种专业应该在此基础上,结合各自的定位和特色,进行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第二,课程体系应当多维度立体化,以支撑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在传统外语语言文学方向的基础上,可根据地方特色、院校特色增设相关方向,这些方向课程设置要注重跨校合作、跨院系合作,利用多方面优秀师资,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同时,可进行国际院校合作,增设国际化培养方向,实行学分学时双认证、颁发双学位等,培养定向国际化人才。“目前国际教育合作已经出现联合办学、学分接轨和学历学位互认的态势,相关生源、课程和教师资源等也呈现国际化等特点。如欧盟大学生流动实施计划(ERASMUS)、欧盟外语和知识推广计划(LINGUA计划)等。这对国际化复语型人才培养具有启示意义”。国内很多院校也已经开展了“3+1”“2+2”等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值得广泛推广和借鉴。

第三,国际化人才培养要求能够参与国际活动各项事务,单纯的理论学习无法满足。

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各环节必须要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实现“做中学”。一方面,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制定过程中可专门设置实践教学部分,将实践融入课堂教学中,通过理论知识的即时实践,提高学生外语实际运用能力;另一方面,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提高实践类课程学分比重,进一步提高实践课程灵活度,如设置学期内实践课程、集中实践课程、寒暑假实践课程、线上实践课程等,丰富实践育人方式。

(二)提高教学条件国际化

首先,学校应加大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一方面,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培养模式确定方面给予二级学院和各专业一定的自主性,方案具体制订人员可根据各专业教学指南,结合高校专家意见、行业专家意见和毕业生反馈等因素,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框架下,将本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设计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另一方面,政府和学校应当多方面加大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在国际化教师引进和培养、学生参与各类国际交流、学生参与国际语言考试比赛以及校内各院系国际化教学环境建设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

第二,提高教学资源国际化水平。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重教材的更新,有选择性地挑选使用适合相关课程的国际化教材,特别是优秀的专业原版教材,培养学生国际视野。

第三,建设海外实习基地,实现实践育人国际化。海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对于小语种学生来说至关重要,通过海外实习,学生可以扩大个人国际视野,实践理论知识,进一步深化专业认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也可提前规划个人职业生涯,有助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三)提高师资队伍国际化

高校要采取师资队伍引进来走出去的政策,丰富师资队伍结构。一方面增加外教数量,特别是积极引进具有非语言专业背景的外教,另一方面提高现有教师国际化水平,为教师提供国外访学、国外培训等交流机会和资助。此外,可搭建国际化人才培养资源平台,与省内外其他同类专业共享国际化师资,定期开展相关主题讲座、经验分享、教研讨论等活动,同时可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与国外院校合作,引入国际教学资源,增加与国外教师教学交流,辅助教师教学,丰富教学形式,甚至学生可以同步参与国外课堂,近距离感受国际化氛围,实现与国外课堂同步、师资共享。

(四)提高学生国际化,打造校园国际化氛围

“国外一流大学大多非常注重营造学校国际化氛围以培育学生的国际视野。以哈佛为例,其在学生交流方面已高度国际化,一是大门向全球敞开……二是大力支持学生出国学习,鼓励学生在入学一两年后就出国进修……”河南省高校在学生国际化方面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因此除了在培养模式顶层设计上要与国际院校进行广泛合作之外,学校应立足实际,为学生量身定做,提供更多其他对外交流的机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化合作项目,如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各种形式的出国志愿者项目、短期国际夏令营等等,覆盖面要进一步扩大,确保所有小语种学生通过不同形式参与国际化交流活动,以拓展在校学生国际视野,增长见识,提高其国际素养,助力学生未来的学业职业规划。另一方面,全面提升外国留学生学历教育和交流活动比例,扩大特色专业留学生接收规模,增进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理解,打造校园国际化氛围。

五、结语

“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基本目标就是以国际的、全球化的视野推动经济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文明互鉴和世界共同进步,这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强调的‘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赢’理念是高度契合的。”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国际化是世界范围内各高校所一直追求的发展道路。教育国际化不仅是人员的交流,同时也是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交流。随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参与国不断增多,交流视野不断拓宽,内涵不断多元化,各国对教育国际化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提出要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培养自己的国际化人才,以对接国家发展战略,促进国际交流。河南小语种专业国际化发展道路发展还很不成熟,必须要充分发挥自身语言教育优势,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外部条件和内部主体的发展,优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框架,不断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

猜你喜欢

语种德语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波斯语课》:两个人的小语种
德语学习中英语的干扰性问题及其在德语基础教学中的意义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国个体防护产业国际化展望
德国1/5小学生不会德语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丹麦小店流行取“难听的”德语名
走出报考小语种专业的两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