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以为家》人物形象塑造解析

2021-12-07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阿萨德希尔妹妹

邹 翠 萍

(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育学院, 新疆 库尔勒 841000)

《何以为家》在中国上映获得极大好评。影片由美国、法国、黎巴嫩联合制作,场景中没有过多的修饰,以主人公真实事件拍摄。开头是赞恩对于原生家庭的控诉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孩子去控告自己的父母?故事里赞恩的家庭本就已经穷困潦倒,可整天无所事事的父母,依然不停生育,全家的重担落在了赞恩一个人的身上。期间遭遇妹妹被父母强行卖给商贩为妻,赞恩拼命挽留未果,便愤怒离家。流浪途中遇到一对黑人母子,之后他们相互扶持生活。然而上天没有怜悯赞恩,经过重重磨难迫使他走向法庭起诉父母。本文侧重从人物形象分析赞恩状告父母的原因。

一、艺术手法

倒叙手法在文学、影视里面的运用随处可见,它主要是为了表现故事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故事中最能够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这样更能突出故事的内容,再者是为了情节的变化,使故事更加的生动曲折,给观众造成悬念,电影里讲述人物故事时,能够增强故事的感染力从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何以为家》运用倒叙的艺术手法来讲述黎巴嫩底层民众的生活。倒叙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把结局放在前面,第二种是把中间扣人心弦的那部分提在开头,《何以为家》运用的是第一种。导演采用倒叙是为了增强情节的生动性,影片从赞恩状告父母的场景开始,它既让内容产生一种神秘感,也为下文作了铺垫;其次还能够引人入胜,避免了人物故事结构的单调;同时也能够给观众造成强烈的悬念,让故事更加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二、生活的拷打

(一)成熟稳重

卢梭著作《爱弥儿》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何以为家》中出生于首都贝鲁特贫民窟的赞恩就是一颗早熟的果实,他深通世故,熟谙人性。在社会和家庭的压迫下,十二岁的他早已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影片中他留给观众的第一印象就是成熟,做事像大人一样细心周到,不紧不慢,完全没有一个十二岁孩子拥有的稚气,赞恩的兄弟姐妹众多,而且父母没有收入,一家人暂住在房东阿萨德破败不堪的屋子里,生活异常拮据。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还在不停地生孩子,把孩子当做求生的工具,他们只管生不管养,从头到尾也没有给予过孩子真正的爱。而孩子们也像虫子一样整天在黑暗的环境里艰难生存,没有身份,没有学籍。他们能做的就是卖手工果汁挣钱,还不时受到父母的辱骂和暴力。就是在这样一个父亲懒惰,母亲贩毒的冷酷家里,年幼的赞恩挑起养活全家的重担,每天靠瘦弱的身体在阿萨德的商店打杂来养家糊口,在他的心里总以为卖力挣钱就可以上学,就可以摆脱贫穷。可是事实并非如此。父母的多生使他少了同龄孩子本该享有的快乐,多了一份大人的成熟。尤其是当他得知妹妹萨哈的身体变化后,他没有责怪萨哈,而是连忙带萨哈去卫生间换洗,并在一旁教导妹妹离房东儿子阿萨德远一点,他不希望妹妹的事被父母知道,然后成为父母改善生活的工具。他想方设法保护着妹妹,希望妹妹能够在自己的庇护下快乐成长。当赞恩劝导妹妹离开阿萨德的时候,妹妹不能理解哥哥的做法,因为她觉得阿萨德给她方便面和甘草糖,阿萨德就是好人。但赞恩却早已看清了阿萨德丑陋的嘴脸。从生活经验这方面来看,这对兄妹虽然只差一岁,但对外界的认知却截然不同,一个稚嫩简单,一个成熟稳重。

(二)自尊自立

“自尊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这句话在赞恩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镜头里当赞恩带着妹妹在外出卖水果汁时,妹妹遭到坏人的挑衅时,他勇于站出来保护妹妹,不屈服于坏人的淫威之下,尽管没上过一天学,但他的心中存有正直与善恶。他分得清事物的对错;面对灯红酒绿陌生城市里别人的施舍,他连连推却不肯接受,他情愿饿着肚子也不受嗟来之食;当漫无目的的坐着车离家出走,一觉睡醒被眼前五颜六色的一座游乐园吸引时,他觉得眼前花花绿绿的东西可能是他所寻找的幸福,于是迅速下车来到游乐园,他抬头看着那些笑的很开心的人,脸上写满了无奈,但眼里又充满了期待。在游乐园里他扒开了女像的衣服,站在了一对乳房前面,形成了一副乳童相对的画面。乳与童之间流动的,是生命,当乳童对立,便是对生命的拷问——生命是何意义?如果是在中国,用传统的的眼观去看待会觉得这个孩子不知羞耻,但从这部电影的角度下去理解,你会明白它表现的是赞恩内心的想法:他非常渴望母爱,可是生活已经教会了他自立。另外一处表现他自强的地方是他犹豫为了去另外一个国家到底把约纳斯送不送人时,他丢下约纳斯独自去思考,一岁大的约纳斯趔趔趄趄走到商店门口拿起一袋零食转头就走,赞恩看到这个动作连忙过去试图从约纳斯手里抢下零食放回原地,可能是约纳斯肚子饿的原因,他把零食抓的很紧,也有可能是赞恩看着几天没吃饭的约纳斯无光的眼睛便没再用力拉。在这样的国家,在这样的环境,像赞恩这样为了生活偷盗乞讨应该是常事,可他却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当他拒绝别人的施舍时,当他要把零食放回原地时……他教会了人们一个道理:人再穷也不能穷志气。

(三)善良贴心

赞恩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善良贴心,赞恩的纯真善良是打心眼里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拉希尔儿子的友好相处,不仅让拉希尔彻底的卸下了她的警戒,也让她可爱的约纳斯有了很好的照顾,一个最贴心的伙伴。在拉希尔四处奔跑办证被警察带走时,家里剩下他和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生存本就艰难,还要独自承担起照顾约纳斯的责任,他对约纳斯的爱超出了对自己的爱。为了约纳斯,他不惜拿出以前在家帮母亲制毒品的药单,去药店买药,然后制成饮料卖给那些混混,从而赚取一些钱来给约纳斯买奶粉。年幼的赞恩像父母对待孩子一样照顾约纳斯,特别是在白天,黑暗的房子里见不到一丝光明,面对约纳斯肚子饿不断的哭闹,冰箱里发出臭味的食物,锅里长出毛的剩饭,水龙头里下浑浊的水……赞恩看上去有些手足无措,但最后都迎刃而解。没有奶水他就用冰块沾满奶粉喂给约纳斯;在仅有的窗口放了个镜子,让约纳斯和自己能够看到别人看的动画片,他用善良时时刻刻都关爱着约纳斯;偶遇卖花女孩,听说在救助站可以领食物,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尿片和奶粉,而不是个人温饱。为了得到这些救济物品,他站在镜子前排练了好多遍管理人员要问他的问题。在离开家的日子里,拉希尔和约纳斯是他的第二个亲人,他照顾约纳斯就像对待自己的亲弟弟一样。即使他以为拉希尔抛弃了儿子,他也带着还在吃奶的孩子苦苦挣扎生活。遭受很多苦难的人很容易保持理智。即使房子没了,露宿街头也舍不得直接丢下弟弟。最后被逼无奈将约纳斯卖给人贩子时,他发现自己面对社会时也是如此无能为力,便不由得想起父母卖萨哈的心情,懂得了父母的难处。影片末尾,让人难以忘怀的是他纯真的微笑,时间不长,但却很暖,像是阳光一样温暖。这个人物告诉读者不论走到哪里,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都应该保留内心那份真挚,善良。

(四)渴望光明

影片中他也有自卑,无助的一面。回到家发现自己是失去至亲的人,没有身份证明的人,在哪里都活不下去的人,这是他感到的第一次无助;黄昏时学校的校车就会从他身边路过接送放学回家的孩子,那些孩子说说笑笑,脸上写满了快乐,而他就只能用羡慕的眼光看着放学回家的孩子,他不敢一直看他们,因为他怕那些孩子嘲笑他,笑话都是同龄人的他穿得破破烂烂送煤气罐,更怕笑他不识字,这是他第二次渴望念书未果的自卑无助;拉希尔的消失让年幼的他不能给约纳斯一顿饱饭,加上阴险狡猾的阿斯普罗的引诱,赞恩选择了把孩子卖给阿斯普罗,然后去一个安全而又温暖的港湾。卖孩子时他很不舍,他担心收养人不能好好照顾约纳斯。这是他第三次因无法养活迫约纳斯被迫送走约纳斯的感到无助。

虽然生活在不发达的国家,他却拥有一颗不平凡不屈服生活的心,没日没夜的工作就为可以和那些孩子一样去上学。在他的心里、眼里极其渴望能去知识的殿堂,希望用知识去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家庭的命运。然而就这样一个小小的愿望却被父亲搪塞了回去,父亲认为赞恩就算上学也要打工。被拒绝的他没有哭闹,没有争论,还是回到了店里打工。影片中还有多处镜头展现了赞恩渴望光明的想法。在拉希尔的出租屋里他看着仅有一面透着阳光的小窗户,可以看出他对阳光的希望,对新生的渴望。

(五)坚强勇敢

赞恩的心胸和眼界很宽广,当他在法庭上为自己和更多孩子争夺生命权时,他勇敢地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要起诉我的父母,我希望他们不要再生了,我想让那些养不活孩子的父母 不要生下孩子”。他觉得他们本来可以做个好孩子,但就是因为父母的冷漠才导致他们慢慢走向了犯罪的道路,生活很糟糕,上天并没有眷顾这些社会底层的民众。回头再看,可以说赞恩经历了两段家庭。之前他照顾妹妹,后来他照顾弟弟。他可能没有什么道德底线,会偷东西,会卖毒品,会欺负小孩抢东西,会把弟弟锁起来,但是这就是生活所教给他的,他没有受到任何正规的教育,也没有任何人去告诉他什么是恶,什么善,什么是正确,什么是良知。他只是在努力的生活,一个12岁的孩子努力的带着妹妹弟弟活下去。然而,生活的磨难并没有擦去他的温暖和闵怀,为了妹妹他不惜与父母的关系闹得更僵。如果生在那些美好的家庭,他一定是一个聪明的男孩,父母会爱他包容他,他的学习成绩却很好,漂亮,勇敢,会拥有他喜欢的生活,像他想去的瑞典一样,拥有属于自己的房间,那里的孩子都是自然死亡。

三、生命的插曲

(一)含辛茹苦的母亲

在西方文学领域,女性意识在文学创作中的完善与丰满也是在不断否定过程中完成的,电影里也是如此。黑人女性在外国电影里也并不少见,她们的出现总在传达着“美国梦”的思想,她们勇敢,坚强,伟大的形象总是震撼人心,同时也打破了人们心底里对黑色皮肤这一偏见。这部电影里也有一位黑人女性拉希尔,她在当地打工时喜欢上了一个小伙,意外怀孕生下男孩约纳斯,但随着证件的到期,她不得不面对失去工作的压力和被警察抓走的危险。为了孩子,她每天都要乔装打扮去上班,干活期间她把孩子放在卫生间,一有空闲就去喂孩子。下班回到用塑料盒搭起的小棚子里紧闭门窗,所有的活动都是偷偷摸摸,因为怕孩子的哭声引起别人的注意从而告发她。即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她也要努力给儿子完整的童年,晚上回家前从饭店偷拿顾客吃剩下的蛋糕为约纳斯过生日;买一些有意思的小玩具陪伴约纳斯。她一心想给儿子一个合法的身份,让他在阳光下成长。为了尽早的待在本地不得不跑到办假证的阿斯普罗跟前,求情减钱办证,但阿斯普罗冷酷拒绝;她迫不得已对自己母亲说谎;最后迫不得已卖头发。在种种艰难情况下,面对人贩子高价收买儿子的要求,拉希尔不为所动,母爱成了她生活的支承和希望。这正是赞恩所渴求的母爱。

(二)心地善良的陌生人

拉希尔对赞恩来说就是一个陌生人,但拉希尔却给了赞恩从未拥有过的家庭幸福。从对待孩子的态度来看,赞恩的父母冷酷无情,愚昧无知,教育孩子用暴力解决问题,以至于后面拉希尔的消失,房东将房子收回,赞恩都是用暴力来解决心中的愤怒,夫妻二人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他们小时候也是那样过来的:没念书,未成年就结婚,现在子女这样生活也理所应当,尽管赞恩的母亲在法庭上哭诉说:“你们没有权利指责我,如果你像我一样,你早就自杀,喝药了。”的确,坐在庭审席上的任何人都没有体会过这些无身份证明的人们暗无天日,东躲西藏的生活,他们并没有权利站在生活的高处,为别人规划未来,无法明白身处其中的生存窘境、绝望与悲哀。但是,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与家庭穷富没有关系,爱本就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它不能用物质去衡量。一个家庭再穷,父母也应给孩子心灵上的温暖,让他们不感到孤独,害怕。就比如拉希尔,她再穷,再苦,拼命也要给约纳斯一个温暖的家,她给约纳斯过生日时,也让赞恩第一次露出会心的微笑。拉希尔不仅心地善良而且明辨事理。法庭上当法官提问拉希尔是否想过赞恩会伤害自己的孩子,拉希尔很镇定,她向法官说她很了解赞恩,赞恩对待她的儿子就像对待亲弟弟一样。儿子被卖给别人完全都是办假证的阿斯普罗干的,她不会拿这件事去责怪赞恩。她心胸宽广,通情达理,没有责怪赞恩想去一个安全国家的想法诬陷他,站在理解的角度去看待儿子被卖的事实,这令人感到非常欣慰。

四、生命的追问

到底什么才是家?什么才是父母?生命又是什么?为什么赞恩要状告父母生自己?这是值得思考的一个人问题。如果说赞恩不懂感恩,他却在拉希尔被抓走的日子里义无反顾替拉希尔照顾儿子;如果说赞恩的父母生活条件太艰苦,不能给赞恩很好的生活,但他的父母明知生活困难却还要靠不断地生孩子来求生;不但没有照顾好每一个孩子,还给孩子心中留下不良影响。比起父母的金钱,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爱,在他们看来一个完整的“家”比什么都重要,他们希望父母能陪他们成长,给他们安全感。当下,中国也有类似的情况。很多贫困地区出现大量留守儿童,因为各种因素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他们认为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可以赔偿没有陪伴孩子的损失,买玩具、买衣服这些手段都成了拉进和孩子亲密关系的工具。还有一些二胎家庭他们无视自己的年龄,无视经济承受能力,甚至无视自己应尽的责任,一心传宗接代,而忽略前面孩子的成长道路,他们忽略孩子的成长,最后都酿下不可挽回的悲剧。

五、结束语

电影中选取极具平凡的事件来凸显人物形象,虽然有一些隐含的情节,但整体上塑造了了赞恩和拉希尔两个人物形象。赞恩成熟稳重,自尊自强,渴望光明,坚强、勇敢,这个人物形象形成与他自身的性格,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拉希尔是一个通情达理的母亲。含辛茹苦、心地善良却挣扎在生存边缘。虽然他们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未破灭,他们存在的意义不是简单地博取读者同情和关注,更是唤醒读者知善知恶的良知,告诉人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猜你喜欢

阿萨德希尔妹妹
我的妹妹不爱我
总得有人去擦星星
阁楼上的光
罗伊·希尔的散文诗
我的妹妹 等
带妹妹
罗兰·希尔与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