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蜀儒赵熙词作探赜

2021-12-07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词作词人

辛 馨

(牡丹江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化学院,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赵熙,字尧生,号香宋,晚清民初著名词人。诗文兼善,骈散皆能,改写川剧《焚香记》,语言优美,声情双臻,成为川剧中的经典。另外,赵熙擅长书法,自成一家,时称“荣县赵字”。他是近代川蜀文坛少有的全才,文学巨擘。在赵熙所创作的诸多文学品类中,词作成就更是独树一帜。赵熙创作词主要集中在民国五年(1916)到民国七年(1918)这段时期,共计313首。与其终身创作诗歌不同的是,赵熙填词主要集中在这三年,但这足以让其为晚清民初词坛所铭记,他亦被称为“晚清第一词人”。他的词诸体兼备,品类咏物,酬唱应答、遣兴抒怀、登临游赏、歌咏家乡风物等皆有所涉及。他的词作成绩在晚清词坛有一席之地,但是目前学界对于赵熙词的研究虽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仍有待补充的空间。

一、江山之助——赵熙词作中的景物话语

古人很早就已充分认识到主体的创作与自然风物之间的密切关系,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有云:“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则繁。然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①这里“江山之助”指的是壮丽的自然环境可以激发人的文思诗兴,进而创作出好的作品,贯穿于文学创作的整个过程,由最初的感发诗兴、到提炼情志、到聚材运思、到最后涵养风格,自然环境对创作灵感的触发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清人袁守定有云:“史称张说至岳州诗益进,得江山助。王文恪谓柳子厚至永州文益工,得永州山水之助。吴立夫谓胸中无三万卷书,眼中无天下奇山水,未必能文。纵文亦儿女耳语。皆是此理。”(《占笔丛谈》)这段文字例举历史上张说、柳宗元等人的诗文创作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赵熙亦然,他为词的时间主要集中在1916到1918这三年,此时词人隐居家乡荣县,故而词作大都以其家乡的山水为描摹对象。赵熙的家乡荣县历史悠久、自然环境优美。赵熙词中有部分亦是描写自然景物的作品,如《齐天乐·荣德山》《侧犯·登华阳山》《迈陂塘·宋坝》《贺新凉·九霄顶,北山第一高处》《秋霁·玻璃江》《透碧霄·江中望峨眉》《三姝媚·下平羌江》《烛影摇红·翠笔山》《高阳台·秋日耸云山》等词作,均是作者游赏登临所感而作。词人隐居于此地,彼时清王朝覆亡不久,赵熙处于隐居的状态,各路军阀亦邀其出山,均被婉拒。他在《乡宅四首》中有云:“老屋无营四壁斜,苍苔青土夹篱花。此心誓死先人宅,已是山僧未出家。”②表明其矢志隐逸的心态,词人空有满腹才华与济世之志,怎奈时运不济,遭逢晚清时艰,故而无由伸展其抱负,内心思绪万千,在隐居荣县之际,填词以抒己之胸臆。董逌亦将文人创作与自然景物之间的互动关系表述出来:“登临探索,遇物兴怀。胸中磊落,自成丘壑。”(《广陵画跋》)自然景物触发词人的创作情绪,为其提供可描摹的对象,在此词人借景以抒情时,创作亦豪放、亦婉约的作品。下面试以《贺新凉·九霄顶》为例分析之。

贺新凉·九霄顶(北山第一高处)

一朵荣州翠。是人间、埃风净处,万年秋气。大势山形雄西北,乱阜巉天无次。似大海、鲸牙千队。盲左腐迁传战纪,纵文澜、百怪浑如此。松风响,天鹅翅。

高台合向峰尖起。坐台中、呼来皓月,问开天事。一臂苍苍陵州界,横绝铁山围地。铁山下、拥斯茫水。晋代蛮荒诸葛迹,洒长空、不尽神州泪。阵云在,江声里③。

词人于一秋日登于荣州北山的九霄顶,看到眼前景,内心涌起一股郁勃之情,顿生词意,产生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北山是荣州一道绿色的屏障,站在北山之上,觉此山乃人间第一清净处。山势高俊雄伟,参差不齐,指向天际。进而联想到文坛宿将左丘明与司马迁这样的怪才,其史学、文学成绩一如这荣州的北山,独立于世间。词人突发奇想,想象着坐于台中,将皓月呼来,问开元、天宝际之事。由对古事的联想转而进入到眼前景的观赏,北山像巨人的肩膀绵延至远方。继而由眼前转入到历史当中,借诸葛亮曾在此练兵一事,凭吊古人。词人在现实与历史之间往来,借眼前景凭吊古人古事。此词作于1916年,这一年袁世凯倒行逆施,恢复帝制,妄图篡改历史,颇为欣赏赵熙的蔡锷将军亦于同年病逝。中国进入军阀割据混战的时期,中原大战连绵数月,军民死伤惨重。对于袁世凯的复辟行径,赵熙亦深感愤怒和不满。

世道黑暗、国家混乱、民不聊生,这些都牵动着词人的内心,虽然其隐居避世,但是他仍深深地牵挂着天下苍生。自身的不遇与世道的浑浊结合到一起,便形成词人内心的郁结。鉴于这样的时代环境,赵熙在本词的最后联想到相传曾在铁山铸兵器的诸葛亮,诸葛亮六出祁山,欲一统中原。在赵熙所生活的乱世,他亦希望能有人出来挽狂澜,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但现实中却没有这样的人物出现,所以诗人发出“洒长空、不尽神州泪”这样深沉无奈的感喟。词人借眼前景,以抒心中情,以景抒情,借古喻今。

赵熙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动荡的时代。辛亥革命推翻晚清政府之后,赵熙回到家乡荣县,此时的川蜀之地依旧不太平,各路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场,赵熙也曾将希望寄予他们,但事实上这些军阀争权夺利,鱼肉百姓,袁世凯政府曾多次征辟赵熙任职,不就,甚至受袁迫害,这些事实让心系百姓的词人倍感失望。在这样大的时代环境下,词人登临游赏、寄情山水,借山水之姿抒写心中之块垒。中国山水文学中的“山水”多是人化的山水,是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表述,孔子有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④是对“仁”与“智”有极其深刻体悟之后得出的结论。

二、闲情逸致——赵熙词作中的生活描摹

“所谓‘闲情逸致’,是针对现实政治或与之相关的功名利禄而言的。‘闲’是指在现实政治或与之相关功名利禄而言的。‘逸’是指对现实政治或功名利禄之超越。简言之,脱离了现实政治与功名利禄羁绊的兴趣与情致是‘闲情逸致’”⑤。其实“闲情逸致”是对现实政治生活的一种逃避与悖离,是士大夫或文人阶层对自我心灵的释放。赵熙的词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对生活中的细节进行描摹,展示出他生活的审美化、诗意化和趣味化。描写对象包括红蜻蜓、凉蓬、纸窗、钱灶、竹夫人、豆粥、蚊烟、千丝汤饼、眼镜、汤婆子、虫草等等诸物,以及各种花花草草,如凤仙、荷花、红练、白练、白秋海棠、长乐花、桃花、梨花、美人蕉、凤仙、菖蒲等等皆可入词,在诸种花中又尤喜咏荷花,如:《声声慢·荷池清晓》《前调·新荷》《花犯·荷池晓望》《齐天乐·咏荷》《芰荷香·荷花雀》《解花语·荷花生日》等。

声声慢·荷池清晓

睡红乍洗,凉翠新装,清晨出浴华池。露影含娇,无人故作风欹。将开未开更好,幻巫山、嫩到瑶姬。纤鳞动,把铜华皱了,片片胭脂。

半世曾看太液,记殿头红日,花外黄旗。各认前生,个中心苦怜伊。清墩一条波路,说君恩、西海为期。吟未已,叶田田、飞下鹭鸶⑥。

此词所描摹的对象是清晨时分的荷花,运用拟人手法,以新睡醒之美人来比附晨起所见之荷花,睡眼惺忪。晨起的荷叶上面有露珠在滚动,荷花欲开未开之际像羞涩的少女。词人将眼前的荷花幻想成为太液池中的荷花,荷花中的莲子苦,就像词人的内心,总是略含苦涩。现实与历史交织在一起,浑化无际。

前调·新荷

阿莲心最苦。爱翩何珊珊,玉儿工舞。净色嫣然,著碧纱笼上,冷香 诗句。盖得萍踪,遮不到、前生飞絮。自小团圆,难怪红衣,此花千古。

风际凌波微步。闪一镜凉痕,绣猗鱼路。采绿前陂,问舵楼消酒,涉江何处。护热鸳鸯,秋思在、洛妃乘雾。渺渺扬荷新怨、骚心待谱⑦。

词人于1917年创作一组以《前调》为词牌的组词,分别咏新荷、美人蕉和凤仙。荷花的莲子略带苦涩,荷的叶子在风的吹拂下,翩翩姗姗,像一位婀娜的舞者。纯色的荷叶,像有一层薄纱笼罩在上面。萍踪依稀,无法体认前尘往事。当风吹起的时候,水面依稀产生纹理,鱼儿在水下游,水面依稀产生一些波纹。此词采取赏荷的一个剪影,画面静中有动,将新荷鲜丽、荷叶青葱的颜色描摹甚为工整。在本词最后由眼前景联想到洛水女神宓妃和楚地诗歌、诗人所蕴含的幽怨。“杨荷”指楚地流行的歌曲名,在此处,词人用双关的手法。赵熙的词作,无论是何种对象,在词的结尾处均有几许失意之悲,这种情绪像一缕雾气,慢慢氤氲在词作中,垫定了其词作的基本格调。

在古典文学的意象系统中,“荷花”的寓意是真、善、美,每每是文人墨客喜爱描摹的对象。赵熙词中多出现“荷花”意象,亦是作者自身高洁品质的体现。创作主体的审美价值取决于其作品意象的独创性和作品的风格,是作者文化心理、生活阅历、文化修养、气质性格等方面综合因素心理积淀的反映。只有此种物象与主体心理积淀的情感交融,并进入主体的视野,化为具体可感的意象,再结合创作主体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成为承载作者个性的审美主体。赵熙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自幼好学,为官后清廉自持,民国初年隐居于家乡,心系百姓。作为品性高洁之人,在选择描写对象时,自然选择与自身品性相似之物。

文学和情感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古典文学中,“闲情逸致”是文人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出发点,追求“闲情逸致”的同时标志着士大夫阶层在精神上获得某种独立性。赵熙在清覆亡后,隐居家乡荣县,与社会政治产生一定的疏离,在关注国计民生以及表达自己不遇感叹的同时,在自己词作中的闲赋情趣,既是在某种程度上对政治的疏离,也是表达自己闲情雅致的载体。

三、民生之艰——赵熙词作中的战争书写

自古四川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晚清的时局中,川蜀之地一直都处在风口浪尖之中。赵熙的家乡荣县是第一个推翻清政府统治的县,为辛亥革命在全国起义拉开了帷幕。辛亥革命之后四川一地并不太平,1913年爆发的熊克武、杨庶堪领导的四川讨袁世凯的战争,1916年爆发蔡锷、熊克武主持的四川护国战争,以及由孙中山领导的四川护法战争等等,各路军阀轮番上场,使得四川人民一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在赵熙词中除了深重的身世之感外,亦有表达出对战争的深恶痛绝。赵熙在词中对民生之艰多有书写,如在其词作中多次出现“劫难”意象、“天狼”意象、与战场相关的意象,比如“鼓角”“烽火”“战云”“战尘”“战血”“虫沙”等意象。兹举几例:

在赵熙的词作中,多次提到“红羊”“劫”等词,“红羊”从古代的谶纬之说而来,代指国难。“劫”为道教用语,指灾难。道家谓天地一成一毁为一劫曰周而复始。从用词上可以看出赵熙对于时川蜀地区百姓所遭受苦难的界定,可谓无以复加。

赵熙所作有《莺啼序》一词,该词痛陈在1917年三月发生在成都的战事,这年三月川军第二师刘存厚与督军滇军罗佩金,在成都巷战,半月后,罗败走川南,在这首词中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摹出战争给成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莺啼序 闻成都川滇军警,用梦窗韵纪痛

何辜锦江万户,涨滔天祸水。战尘起,腥色斑斑,溅血红绽花蕊。遍郭外、衰杨挂肉,惊风乱刮城乌坠。叹无边空际冤云,尽叠秋思。

三月春浓,正好载酒,泛花潭艇子。二更后,芒角天狼,万千珠弹齐至。自皇城鳞鳞破屋,火龙挟金蛇东指。放修罗、刀雨横飞,问天何意。

奇哉去日,被甲川南,共枕戈不寐。应记取、纳溪力战,誓死前往,唳鹤声中,路人挥泪。妖烽荡净,刀瘢合缝,回头啼鴂千山响,唤同袍、互酌军容悴。如何自伐,中宵书角频吹,乱尸武担山里。

西南大局,化作芜城,剩鬼灯照翠。问此世花卿知否,豆煮萁燃,海外鲸牙,怒涛方起。迂辛更苦,今应无恙,崃山遥数春树影,忍双亲、怀远门闾倚。千秋认此残灰,大劫昆明,万魂在纸⑧。

《莺啼序》这一词牌多写国家多难,民族危亡,世事沧桑,抒发感慨悲苦之情,深寓爱国之思,赵熙所创作的这首《莺啼序》亦继承此种笔法。在本词中作者用“衰杨挂肉”“刀雨横飞”“乱尸武担山里”“大劫昆明,万魂在纸”等句,形象地表达出战争的冷酷及给人民造成的伤害。“如何自伐”“煮豆燃萁”等表达出军阀本是同根却互相之间征伐、战争的状态,“海外鲸牙,怒涛方起”,可以窥见外国的反动势力已经蠢蠢欲动。军阀之间只重眼前利益,缺乏联合对外的大局观。在词中,词人用形象生动的笔法来描写战争的惨绿愁红“溅血红绽花蕊”“火龙挟金蛇东指”,“花蕊”“金蛇”本是表示正面意义的词汇,但在这里词人却用以形容战争中的流血以及火光冲天的状态,给人以强烈的既视感,震撼人的心灵。不直说战争的残酷,战争的破坏性已是了然。

自人类诞生之日起,战争就如影随形。尤其是自1840—1950年,这段时间的中国战争更是频仍。马丁·范克勒韦尔德在他的《战争的文化》一书中这样阐释对战争的看法:“最成功的思想、宗教、民族、文明和帝国,都不过是设法获得了最多的大炮,然后利用大炮将其余的对手压制下去。相反,鲜有伟大的思想、宗教、民族、文明或帝国,在衰亡之前不试图通过武力来挽救其命运的。尽管悲天悯人的心灵厌恶这样的事实,但战争及其文化的确是人类历史和人类生活中不可割裂的要素。”⑨赵熙所经历的战争仅是战争史上的一个缩影,但即便如此,给当时当世的人们带来的伤害却是无以复加的。

四、遗民心态——赵熙词作中的身世之感

赵熙在《香宋词叙》中对自己之所以为词进行如下表述:“余於词,诚所谓不知而作之者。顾尝读史矣,读《党锢传》《王莽传》《褚渊冯道传》《義儿传》,迄朱温、黄巢之世,天道人事,芒乎未晰,余心毋宁以詹詹者自外於德人,其言盖昏荒者流也。然不能自惩其失。《诗》曰‘蟋蟀在堂’彼自鸣其秋而!以亡国之音当之,则哀以思矣。于是贸然裒录,不敢掩其不善。六百日中,凡如干篇。云香宋者,汉许君有言:‘宋,犹居也。’《离骚草木疏》中:‘其芳菲菲,树之维宜。’而余今实无一椽之庇。嘻!自欺而已。”⑩所谓“‘蟋蟀在堂’彼自鸣其秋而!以亡国之音当之,则哀以思矣。”秋乃一年之末,清王朝是整个封建时代之末,那么在这样的一个末世,充斥着浓浓的衰飒之气,身处其中的任何人都自然而然会受到大的时代环境的影响,赵熙借填词表达出他浓重的亡国之思,以哀恸悲思故国覆亡,沉思清朝灭亡的教训。可以得见,赵熙偶为词是想表达“蜀黎之悲”,但他所表达的情感又是十分复杂的。

在赵熙词中所表达出的身世之感可以归结为三个维度:

首先:堪破世情。如《壶中天》《烛影摇红·翠笔山》等词中表达出的情感意绪:

壶中天 壶庵师自题六十七岁小像次韵

杜陵风貌,令半生无著,只缘诗好。一枕官身前世梦,鸡唱汝南天晓。石笋书香,花潭笠影,水换蓬莱岛。功名苍狗,山中自种瑶草。

便拟石恪维摩,一龛端坐,洗钵祇园饱。我是僧雏曾指月,也到恒河边老。肝胆向谁,须眉无恙,华顶归云少。清河人寿,不言心下了了。

本词是赵熙和胡薇元的一首词。胡薇元字壶庵,是赵熙的老师,赵熙在九峰书院学习的时期,胡薇元的奖掖对赵熙产生很大的影响,是其后来中进士,作御史,成为著名诗人、书法家的重要准备阶段。所以,赵熙对胡薇元的感情甚为深厚。

此词上阕表达出功名事业皆是虚妄之意,如“一枕官身前世梦,鸡唱汝南天晓”一句,所谓梦里为官,终究是南柯一梦,随着梦醒而消逝。功名本是虚妄,不如一纸书香,归隐自种仙草来的逍遥快活。此词的下阙将胡薇元的画像比附成石恪为维摩画的像,充满禅意。胡薇元在清朝时曾为官,清朝覆亡以后,被革命党拘禁二十多日,他为满清守臣节不屈,作绝命诗以明志。放归后一直居蜀中,著述,讲学,为巴蜀各界所崇敬。所谓“功名苍狗,山中自种瑶草”,在词中赵熙所描摹的情状,是其老师暮年的生活状态,亦是赵熙所向往追求的生活状态。除了这首词之外,在《烛影摇红·翠笔山》中亦有类似的表达:“插笔空中,秋光写出瑶池影。野人生性爱孤高,洗耳松风净。”其中自诩为“野人”,指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逍遥方外的一种人生状态。

其次:“遗民”之感念。

赵熙作为晚清民初的遗民,清朝的灭亡对他们这些人的冲击体现在方方面面,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制度、象征符号、道德伦理等随着清王朝的灭亡而颠覆,但它们依然对民初遗民的心理产生有形或无形的支配作用。且历代遗民面临着“亡国”的问题,民初遗民面临的是“亡天下”的问题。加之此时蜀地并不太平,所以在纷繁的历史条件下,此时赵熙作为“遗民”的心态更为复杂。这难免引发诗人思古之幽情,产生怀恋旧朝的想法。在其词作中有浓重的“遗民”情怀,这种情绪在他的词中时隐时现。

如:任西风、吹老旧朝人,黄花十分秋。自江程换了,斜阳瘦马,古县龙游。归梦今无半月,蔬菜满荒丘。一笠青山影,留我僧楼。《甘州·寺夜》

天狼。箭落星茫。桑梓影、净龙荒。只无家弃妇。愁量海水,梦里宫装。犹胜一行遗老,忍寒饥、碧鸡坊。唱新词、作龙山会,百花潭外,何地同作重阳,人望故乡。《紫萸香慢》

黄叶西风,白头遗老,小园身世。算五年、清浅蓬莱,在水一方,除却漏舟何地。对雪自惊尧年鹤,尽城郭、人民清泪里。悲秋气、试横揽八荒,女萝山鬼。《大圣乐·题霁园》

词人以“旧朝人”“遗老”“白头遗老”来自称,在主观上界定了自己的身份。“遗老”在概念上来讲多指改朝换代后仍然效忠前朝的老年人,词人并未有太多效忠前清的过激行为,但是作者之所以这样界定自己的身份,说明他在主观上与民国大的时局氛围亦是格格不入。晚清时,赵熙在政治上主张维新,教育上倾向于新式教育。但是到了民国,赵熙对新政权不满,政治上趋于保守,以遗民自称。赵熙曾在清廷任职,先后任国史馆编修、国史馆协修、纂修等职。在宣统元年,第五次进京供职,转任江西道监察御史,先生公正无私、正直敢言,数次弹劾权臣,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为民请命。清朝覆亡之后,赵熙回家乡荣县隐居,以逸民自处,不再出仕,彰显出个人的人生选择。

再次:功业无成的感叹。

赵熙生于1847年,到他着意填词时已近五十,孔子有云:“五十而知天命”,在“知天命”的年纪,功业无成,心中难免戚戚。赵熙于1892年考中进士,殿试列二等,选翰林院庶吉士,时年二十五岁。后于1894年参加保和殿大考(殿试后的第一次分官考试),名列一等。至清覆亡时,赵熙累计在京为官7年,这段时期恰与黑暗腐朽的晚清时局交织在一起,且词人秉性刚直,所以仕途并不顺遂。赵熙博学多才,抱负远大,却无法在当世施展。在清朝覆亡之后,赵熙选择回家乡隐居,布衣终老。虽然他在政治上的“不遇”,更多是因为时代的因素,但客观结果是年届五十,困守田园。他在自己的词作中时时发出无奈的呐喊。兹举几例:

如:苍苍以何位我,付今生、虞初小传。五十无闻,历历桑田经眼。红豆诗材,碧桃人面。药炉经卷。香火伴。青城早筑山馆。《石湖仙·林子山腴见寿,赋谢》

念正朔随人,衣冠易代,不才今老矣。自紫陌朝天,乌台削草,历定哀间,一一中华麟史。到余生,斜川无地。舍陶潜,义熙谁记。一杯酬长命, 问此后东风,过丁年是谁丁巳。《宣清·元日》

命中郊岛天寒瘦,生来菊花晚秋。万事皆非,一身无著,冉冉百年今半。青山泪点,共白发衰兄,夕阳红泫。咫尺荒坟,老亲颜色梦中远。《五福降中天·生日》

词中赵熙在表达自己五十而不遇时,提及陶渊明、贾岛、孟郊等人,皆是历史上有才华而不遇的典型,词人在此以他们来比附自己,满满物是人非的沧桑感。文士的“不遇”,作为文学所表现出的一种普遍的生活现象和文人所特有的思想情感,与文学创作相始终,个体与时代的矛盾亦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赵熙接受的是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传统文化规定士人的人生道路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人生的际遇与现实存在差距且已年届五十时,词人难免发出“不遇”的感叹。

五、余论

在整个清代词学发展史上,川蜀一地著名词人屈指可数,清代仅有清初先著、中叶的李调元。时间发展到清末民初,蜀地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词人,成绩斐然,有朱德宝、赵熙、冯江、李穆宜、林思进、周岸登等人,词作亦各具特色,其中赵熙成绩较为突出。胡先骕在其文中评赵熙有云:“允称为三百年来作者,蜀人士从之游者,咸能得其仿佛,骎为西川词宗矣”,在此“词宗”之意指的是词章为众所宗仰的人——词坛泰斗。在清末民初,以赵熙为中心的四川文人形成文学团体,名为春禅词社,唱和方式主要有书信和雅集两种。这一词社汇聚了当时词学名家林思进、张慎仪、江子愚等人。春禅词社的形成与发展对晚清民初四川词坛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民国初年四川词学能够蓬勃发展,与词社的兴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总而言之,赵熙在推动民初川蜀地区词学的发展上功不可没,留给近代文坛浓墨重彩的一笔。

[注 释]

①出自[南朝]刘勰著,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2009年,第588页。

②出自王仲镛主编:《赵熙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335页。

③出自《赵熙集》,第860页,[案]铁山之西老林口下萧家山,其最高处为九霄顶,其侧壁则黄(木畺)林大崖.荣倚铁山之利,相传诸葛亮曾铸兵器于此。

④出自杨伯俊.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5页。

⑤出自李春青:《闲情逸致:古代文人趣味的基本特征及其文化政治意蕴》,江山学刊,2013年第5期,第175页。

⑥出自《赵熙集》,第861页。

⑦出自《赵熙集》,第924页。

⑧出自《赵熙集》,第913—914页。

⑨出自马丁·范克勒韦尔德:《战争的文化》,李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3页。

⑩出自出自《赵熙集》,第1035页。

猜你喜欢

词作词人
词人的职业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
孤馆寒窗夜无寐
浅论柳永词作的“俗”
浅议李清照词风格的变化与时代的关系
林逋梅妻鹤子
论柳永词的开拓意义
词人的风骨
《天净沙.秋思》的审美魅力
试论柳永羁旅词的悲秋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