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2021-12-06杨金芳李建伟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渗透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杨金芳 李建伟

内容摘要:语文是传递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是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师进行具有“文化深度”的教学,使语文课堂变得多元化,必须在使用教材教学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课内外传统文化的资源,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关键词: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 渗透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文化的释义为:“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①民族性和时代性作为文化的两大特点,在传统文化上体现的格外明显。在对文化进行定义的基础上,顾明远在《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中将传统文化定义为“文明演化而汇聚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②中国传统文化之广博,在时间维度上体现为从原始社会到当今社会五千多年的优秀文化;在空间跨度上囊括了中原地区及其边疆和少数民族的文化。其内容包含:經济、政治、军事、科技、文艺、伦理道德和衣食住行等多个方面。

我国《教育法》中明确要求:“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③基于传统文化对学生的道德素养、价值观念、人格构建等多个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习近平主席指出,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语文是传递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是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新课标提倡语文教师在使用教材教学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各种课内外资源,而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能够极大满足扩充教学内容的需求。教师可以进行具有“文化深度”的教学,使语文课堂变得多元化,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直以来,许多教师把升学视为自己的教学任务,仅仅围绕教材和考试内容展开语文教学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必须有意识地扩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主阅读古文能力差

如今,在语文课堂中进行古诗文学习时,面对诗词或名句中陌生的知识,学生第一反应就是立马翻看课外教辅资料,这种对文言文工具书强烈的依赖性致使学生在接触一篇全新文言文时,失去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无法进行深入的研读。学生把大部分的自主学习时间浪费在词语和句子的翻译方面,这种学习方法只会造成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大大降低,极少关注文章的教育意义及写作特点,最终会影响语文成绩的提高。

2.教师偏重知识目标的达成,忽略情感熏陶

纵观整个中学阶段,语文教师大多是填鸭式教学,机械的灌输知识点及文言文翻译技巧,甚至简单讲授重点实词、虚词后就让学生通篇翻译理解文意。这种教学方式只是为了机械的完成教学任务,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起不到任何作用。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和传承,不是教师霸占大量课堂时间传授知识,而是应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基于对文本的理解进而产生情感共鸣,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才能真正做到对其精髓部分的汲取和弘扬。

3.学生文化意识不足,家庭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不够

现代有些学生沉迷虚拟网络,深受不良文化的腐蚀,认为传统文化都是呆板的、陈旧的观念,大部分的学生不会主动阅读名著佳作,认为先进的思想应该与时代接轨,而不是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另外,许多家长也认为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没有用途,因此不建议学生去接触,更不会为学生提供了解此类文化的途径。学生家长没有意识到,学习传统文化与语文学习是不可分割的,这对于学生是一个开阔眼界,积累写作素材的过程,对提高语文答题能力有促进作用。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应试教育使师生功利心变强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不再重视语文的育人功能,而是一味地追求成绩的提高,导致传统文化教学遗失了它原本的价值和意义。钱梦龙先生曾提到,教师把文言文阅读课当作古汉语知识课来讲授,成为了现在语文课堂上十分常见的现象。④面对生疏的古代汉语知识,教师通常采用灌输的方法,以题海战术和大量模拟考试使学生被迫接受。大多教师往往把答题方法模版化,从题型出发,归纳出答题的格式,再把诗歌篇目放入对应的模版中进行练习,所有学习都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速成高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虽然学到了大量的古代汉语知识,但却忽视了传统文化的熏陶,语文素养的提高。课本中的传统文化知识无法得到合理的开发和运用,抹杀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与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初衷相悖。

2.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有待提高

在当前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对于传承传统文化是否有正确的态度,是否具有扎实的文化知识储备,是否选用了有效的教学方法,都直接影响着传统文化教学的成果。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有很大的关系。教师的素质越高,操纵教材的能力就越强,讲授的内容也越丰富,学生就愿意学,有兴趣学。语文教师应当把弘扬传统文化和提升自身素养结合起来,在备课中有意识地开发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在授课过程中将其点明,拓展延伸,以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作为典范,才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传统文化受到多元文化影响

以美国的漫威电影、日本动漫、欧美时装、电子竞技等为介质的快餐文化快速传入中国,形成了一种文化侵略现象。这些快餐文化的亮点是:浅显易懂,信息浓缩,充满新鲜感,适应当下快节奏的生活。快餐文化来势汹汹,很快便使传统的思想文化在我们手中蒙上了灰尘。我们接受西方文化本没有错,但要从实际出发,批判地运用,要以保护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为前提。这些令人琢磨不透的行为,有点“家花不如野花香”的感觉,先人明明留存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传统教学方法,我们没有潜心去探究、去汲取,一直以来都身在宝山不自知,这是严重的失策。⑤外国的文化即使再好,也不能与我们自五千年前流传至今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媲美,所以,让汪洋浩博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无疑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重任。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内容

(一)传统思想礼仪文化的渗透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包含道家、墨家等多个学派在内的思想精髓。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思想文化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特点在篇目中体现,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从而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胸怀天下,视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使学生在提升个人道德修养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礼仪,在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国被世界公认为“礼仪之邦”。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⑥中小学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礼仪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知礼节,懂礼貌的优良品行,在今后的为人处事中知情达理,懂得把握分寸。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应当抓住课文中涉及到的传统礼仪知识,为学生进行点拨,从而帮助学生成长。

(二)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渗透

柯玲指出:“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⑦传统民俗文化自身具有教育功效,能够传递民族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民俗,能够增加学生文学常识储备,有利于培养人文精神,增强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以传统民俗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进行此类文本的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从而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⑧因此,语文教师有义务指导学生挖掘传统节日的丰富内蕴,传统节日文化必须世代传承下去。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的传统节日课文多为名家之作,教师在授课前可布置任务,使学生掌握相关的节日知识后,再进入文本学习,更易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三.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的策略

(一)充分利用教材及各类课程资源

1.课内资源的运用

课内资源是教学信息的最主要来源,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诸多素材直接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仔细阅读便可发现,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如:《劝学》中荀子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展现出刻苦學习的精神;《陈情表》中讲述了作者对祖母抚育之恩的“孝”和对君主的“忠”。刘向的《荆轲刺秦王》则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称赞了荆轲机智勇敢、大无畏的精神。除古代诗文外,教材中大量现当代篇目也包含着传统文化知识。经过统计分析发现,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收入了传统书画、传统民俗、地方建筑等多方面的传统文化内涵。⑨教材中涉及到的传统文化元素是分散的、不成系统的,隐匿于各篇文章当中,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受到重视。所以教师有必要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抓住每个篇章中的散点,进行归纳总结,使其形成体系,便于学生进行查阅和识记。

2.课外教学资源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资源已经成为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成为学生取用不竭的素材库。如果学生能够科学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在良莠混杂的网络信息中提炼出对语文学习有利的信息,就可以积累更多传统文化相关素材。语文教师应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在资源的遴选方面进行把关,让学生通过更多直观的形式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加强经典诵读和阅读,注重情感的渗透

“经典”被选入语文教材中,也就是王荣生先生提到的“定篇”,作为教材中定篇的文选,教学的重要意义在于传承文化,把握好文选的内涵。⑩经典作品不仅要“默读”、“精读”,还需要“诵读”,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诵读技巧的指导,比如语速的快慢,关键词语的重读,抑扬顿挫以及断句。“经典”作为语文新课标中重要的概念,对传统文化有保存和传递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多接触经典,从中渗透情感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整本书如同一幅“画卷”,它呈现出的是一个完整的生活场景和精神世界,演绎了某个文化场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能让学生浸润其中,看到画卷中不同的点、线、面,并且探索它们之间的关联。对文章进行整体的阅读不仅能够把握整本书的内涵,也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带给学生阅读的成就感。教师应当针对不同体裁的文本教授学生恰当的阅读技巧,为学生创设趣味性的阅读情境,让学生不再畏惧晦涩的名著,进而引导学生建立对整本书的认知。

(三)丰富课堂类型,教学方式多样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选取形式丰富的教学方法,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融入课堂,获得自己的独特感受。例如,在学习《窦娥冤》时,教师应先讲解元曲这一戏剧的特点,随后让学生扮演戏中角色,亲身感受剧中的矛盾冲突,再现剧中人物的动作、神情、语气,方能更深切地把握人物性格特点。通过开展多元的课堂活动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师的讲解要透彻、深刻,使学生领悟得深切,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称为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人、发扬人。

再者,我国地大物博,每一寸土地都滋养着独特的传统文明。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寻访家乡”的实践考察活动,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向生活,在实践中积攢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在这类语文拓展课中,学生可以交流自己家乡地名的由来,出自家乡的历史名人,少数民族同学可以介绍民族服饰等,培养学生的爱乡爱国情怀。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追根究底,想要有效的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首先要提高教学者的文化素养,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丰富和精彩。其次,中小学生处于塑造个人品行的黄金时期,应当自觉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实现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的提升,使语文学科的学习得到升华和飞跃。最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了解外国优秀文学作品,开拓视野,培养接受多元文化的意识。

注 释

①李行建.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2-14.

②顾明远,陈秀春.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26-29.

③顾明远.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1-46.

④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1997.24.

⑤顾黄初.顾黄初语文教育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⑥《论语·季氏篇第十六》,释义:学礼则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故能立.

⑦柯玲:《中国民俗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2页.

⑧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4.

⑨黄小娟.高中语文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及其开发和利用[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⑩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17页.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渗透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