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情感知先进 用细节丰满人物
2021-12-06■赵文
■赵 文
在日常采访报道中,有一类题材是我们经常遇见却不容易写好的,这就是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从事政法新闻报道,我们常常需要采访报道一些先进人物。这些先进人物,大部分是法官、检察官、公安民警或者监狱民警,他们大多数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往往长期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任劳任怨,默默为社会作出贡献。
说起检察系统的先进人物,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长串名字:张晓梅、潘丽琼、陈王莉、李松长……随着名字的出现,他们的形象和事迹在我的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要说印象最深刻的,是2019年对四川省通江县检察院原检察长张晓梅的报道。
走到人物身边,用眼用耳用心去感受和触摸
先进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要想深入人心必先打动人心,要想打动读者就要先打动自己。其实,无论是采访先进人物的过程还是写作的过程,都是一个向先进典型学习的过程,都需要我们既用情又用心。只有用心用情去采访,才能感受到先进人物身上的魅力,只有在采写上下足功夫,才能传递出真正直击心灵的力量,才能写出典型人物的时代价值。
扎实、深入的采访是写好人物稿件的第一步。人物稿件要做到打动自己,我们必须亲眼所见、亲耳所听,必须有真感情,因此我们必须走近先进人物,发现先进人物的典型之处。
我还记得那天是2019年3月7日,我正准备带着女儿外出,突然得知张晓梅去世的消息,便上报领导。领导要求第一时间赶往巴中,深入采访张晓梅生前事迹。彼时,张晓梅已经去世,如何了解她,材料是基础,但要真正写出直击心灵的报道,必须通过她身边的同事、家属、朋友,深入了解其人、其事。
在巴中和通江的两天时间里,我采访了张晓梅的同事、亲人和朋友,通江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普通老百姓多达数十人。各方的追忆,让张晓梅的故事,变成了她和许多人的故事,有了互动,张晓梅就不是生活在“材料里”,而是生活在这个鲜活的世界中。
通过数十人的讲述,让我们也逐渐了解张晓梅其人——这是一个热爱工作、心怀百姓的女检察长,虽然在通江工作的时间只有两年多,但她工作兢兢业业,用检察利剑守护公平正义,她带头办理了全省首例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她用心用情履行职责,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为老百姓解决了很多实际困难,所以老百姓们为了鼓励生病的她,给她写信;为了帮助她治病,自发上山为她采灵芝。当他们每个人说起张晓梅时都不禁潸然泪下,而张晓梅也逐渐走进我的心里,我也被这样的一位检察长所感动。
着重细节描写,用人性本色去打动读者
典型人物的事迹能否打动人,关键在于其事迹能否与读者有高度的情感接近,能否产生较大的情感冲击力,进而形成强烈的情感认同。一个人物只有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真实的人性本色,才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说服力。如何让人物丰满起来,细节描写非常重要。
在每次采访中,我特别留意受访人物的相关细节,他们说话的表情、语速,他们办公桌的陈设,办公桌上的物品摆放,或者受访者房间的物品。我记得在报道张晓梅生前事迹时,在她办公室的角落看到了还没拆开的快递,还有她保存得很好的一位检察院干警的病历。经过采访得知,这名检察干警是外地人,身体不太好,张晓梅留着她的病历是为了能找自己熟悉的医生帮其询问治疗方案。一个带病坚持工作的检察长,没有更仔细地照料自己的身体,却一直挂念着干警的身体,这是因为张晓梅关心下属,她希望能够留住这些从外地过来的检察干警。这些小小的细节,让一个关心下属的检察长形象出现在我们的稿件中。在她租住的房间,我们进门看到了运动鞋、高跟鞋,房间里还有干枯的鲜花,梳妆台还有化妆品。陪我们同去的检察院干警告诉我们张晓梅还常常带大家爬山,教大家插花,组织大家开展活动。在临别之际,她告诉女儿,每个人都是这个星球上的旅行家,完成了使命,就得走了。
种种细节加在一起,让张晓梅的形象顿时丰满起来。她不仅是一个热爱工作的检察长,在生活里,她也是温暖下属、爱美的女性,还是一个爱女儿的好母亲。
在写作时,我常常将自己代入所写的稿件和故事中。通过换位思考,我把自己变成稿件里的人物,想象着我是他们,他们所说的发生过的事就真切地发生在我的身上。而当这些事在我身上,我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我将我变成张晓梅的同事,张晓梅的亲人,张晓梅的朋友,变成和她打过交道的老百姓,甚至我把我自己想象成了她。同样都是母亲,我在想,我如果要离开了,我该多么舍不得我的女儿。
带着这样的感情,通过采访得到的故事,通过这些真实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描写,我把我自己亲眼看到的、心里感受到的张晓梅“再现”给读者,让读者透过字里行间,“看到”我所看到的情景画面,感受到我所感受到的气氛和张晓梅的人物个性,既为失去她而难过,也被她所感动,起到了直达肺腑的效果。
结合背景资料,将人物精神总结提炼
先进人物之所以成为先进,其必然在工作和其行业中有着一定的符号意义。我们就要通过这样一个人反映一个行业,将个人与行业、时代关联起来,这样人物才能立起来。
四川通江,是“川陕苏区首府”,是“中国红军之乡”。在这里,有着859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红军文物、革命旧址就有79处。5048名红军烈士长眠于坐落于此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其中无名烈士17225位。这里是全国安葬红军烈士最多、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
作为通江这片红色土地、革命老区的第一任女检察长,张晓梅的履职是否传承了红军的精神?通过张晓梅的告别信我们得知,张晓梅是热爱这片红色土地的,她也用行动守护着这片红色土地。
在信里,她说:“我们继承发扬红军精神,一起团结战斗,锐意进取,开拓创新,通江县检察院的各项工作都有新发展、新进步、新成果,受到了党委、政府的肯定,社会的认可,群众的赞誉,我实感欣慰。”
在信里,她念念不忘的是检察院的工作:“院里的工作请党组一班人按既定目标不懈努力,继续争创一流业绩;扶贫村一定要达到如期脱贫的目标,川陕检察史陈列馆一定要抓紧建设,检察改革要不断深化,要有新的作为,班子和队伍建设一定不能懈怠,要把单位食堂办成干警之家……”
通过采访,我们进一步获悉了大量相关素材,对材料予以佐证。张晓梅带头办理了全国非试点地区首例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守护通江的绿水蓝天。在工作走访中了解到文物受侵害的现状后,她第一时间安排民行部门就通江县文物局在红军文物遗迹毁损案中存在不依法履职情形进行立案调查,随后向通江县文物局送达了诉前检察建议书。
针对通江深厚的检察历史底蕴,张晓梅结合检察文化建设,创造性地提出打造“一书一址一馆”,即编写一本川陕苏区检察史书籍、保护红色革命法庭旧址、建设川陕苏区检察史陈列馆,通过充分挖掘通江县检察院在川陕苏区时候的起点,让通江的红色检察传承有序。
在成稿和制作标题时,我们再次将张晓梅的人物精神进行了提炼总结,以《新时代红色土地的传承者》为题,通过三篇系列报道,追忆张晓梅的一生。
系列报道刊发后,得到一致好评。作品在四川省新闻奖和四川省副刊好作品评选中分别获奖。有句话说,只要我们记得,他们就永远活着。对于张晓梅事迹的报道正是如此,虽然已过去两年多时间,但张晓梅却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感动着我,激励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