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强化编校质量的对策研究

2021-12-06张凤强刘学谦

法治新闻传播 2021年5期
关键词:政治性编校输入法

■张凤强 刘学谦

新媒体时代,不少媒体盲目崇尚流量为王,刻意追求10万+,拼抢头条、独家,忽视编校质量,因编校差错而酿成的语情、舆情不在少数。“内容为王”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传播真理,而编校质量是“内容为王”的前提,这是已经被反复证明过的观点。当前,编校质量不是不重要了,而是越来越重要。本文所谈的新媒体时代编校质量问题,不是指新媒体作品的编校质量,而是指在新媒体时代所有与传播相关的编校质量问题。

新媒体时代编校质量常见的差错类型

新媒体时代,编校质量问题形式多样,业界对编校差错的分类也有多种形式。比如,一个普通的别字,不一定归为字词差错,也有可能是严重的政治性差错。笔者从工作实践出发,细分出几种常见编校差错类型。

输入法差错。笔者在统计近年来出现舆情的文字差错时,发现输入法往往是致错的“罪魁祸首”,有70%是输入法引起的。输入法低级差错引发舆情的案例有不少例子,如某文章将“报效国家”错作“报销国家”,这就不只是简单的字词差错了,而且是政治性差错。新媒体时代,文稿因输入法差错“埋雷”的现象越来越频繁,这也考验着编校人员的能力和责任心。

政治性差错。政治性差错是编校领域最严重、最致命的差错。有的会因一字之差造成反义,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的会造成网络舆情,导致工作被动;有的会导致数据泄露,影响国家安全……重要表述,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出现问题。比如将“扫黑除恶”错作“扫黑险恶”,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错作“不记初心、牢记使命”,将“中华人民共和国”错作“中国人民共和国”,都属于政治性差错。

专业领域差错。编校实践中,除了字词等基础差错外,还有一些专业领域的编校问题。如金融领域中,一只基金、一只股票中的“只”不写作“支”。如法治领域中,“法定代表人”不写作“公司的法人”,“情势变更”不写作“情事变更”,刑事案件中的“被告人”不写作“被告”,“检察院检察长”不写作“检察院院长”。编校人员不仅要储备通用类知识,也要涉猎不同领域。如此,才能处理好不同行业的文稿差错。

人名、地名等专名差错。专名差错主要包括人名、地名、文本名、机构名差错。这类差错常会出现多字、少字、颠倒顺序、别字等问题。如将“萧劲光”错作“肖劲光”,将“夏明翰”错作“夏明瀚”,将“颍上县”错作“颖上县”,将“磐石市”错作“磬石市”,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错作“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将“农业农村部”错作“农村农业部”,将“中国检察出版社”错作“中国检查出版社”,等等。专名之“专”决定了“名”的唯一性,因此,处理此类差错,必须仔细核对。

引用差错。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说过:“核对引文是编辑工作中很繁重的工作。”恰当地引用经典诗词名句,可以让文章增色,吸引受众眼球。但一些引用出现差错,结果误导了读者,传播了错误知识,影响了正常表达。如将“龙衮九章但挈一领”错作“龙衮九章但挚一领”,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错作“惩前毙后,治病救人”,将“一唱雄鸡天下白”错作“雄鸡一唱天下白”,等等。涉及有出处的带引号的引用,编校人员一定要核对,这是最基本的编校程序,也考验检索验证能力和编校功夫。

时间节点类差错。这类差错与固定日期有关,也与年度的重大活动有关。如“庆祝新中国成立72周年”不写作“纪念新中国成立72周年”,如“九一八事变”不写作“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件”。时间节点类差错与重要节日、重大活动等相关联,必须从讲政治、讲规范、讲知识的角度去对待这类差错,切不可麻痹大意。

标点符号、数字类差错。这类差错都是基础性差错,但在文稿中经常出现。如将隐讳号“×”误作“X”,将“二〇二一年”错作“二零二一年”“二O二一年”,将“康熙五年”错作“康熙5年”,等等。如今,在新媒体的文章里,标点符号、数字类差错有了新的表现形式,需要引起编校人员的注意,如将书名号的左半边错为汉字“巜”,将顿号错为“丶”,将“2021年”误作“202l年”,等等。

字、词、成语误用。当前,不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出版物,常会出现异体字,这也是令编校人员比较头疼的问题,不仔细对比,有时候真看不出细微差别。如将“每”误作“毎”,将“别”误作“別”,将“查”误作“査”,等等。有些差错是分不清使用场合而致错,如“侦察”和“侦查”、“督查”和“督察”、“预定”和“预订”等等。还有一些乱用成语的现象,也应引起编校人员的注意,如“首当其冲”不表示带头冲在前面,“差强人意”不表示很差,等等。

当然,编校差错还有不少类型,如语法错误、逻辑错误、前后不对应、与史实不符、计算失误、引用过时的数据、使用淘汰的表述等,在此不一一列举。无论如何,编校人员都应做到多加质疑,多种方式查找资料,多渠道验证。

提高编校质量的五大对策

编校质量出现问题,背后的原因具有多样性,比如审核流程不完善、知识储备不够、责任心不足、认知有限等。笔者认为,新媒体时代提高编校质量,应着眼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时政,刷新知识库。新媒体时代,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新机构、新提法、新表述、新数据都需要作者和编校人员时时留心,具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熟悉新领域、开阔新视野。如“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已改为“国家乡村振兴局”,“成都青白江经济开发区”已升级为“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珠穆朗玛峰最新高度8848.86米,“会理县”改为“会理市”,这都是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关注时政新闻、学习时政新闻,是编校人员提高编校质量的必修课。

(二)快时代锤炼慢功夫。“快”是新媒体时代一个鲜明的特征。写稿审稿发稿讲求“快”,追热点要“快”,抢独家要“快”……“快”的背后往往容易忽视流程和质量。因此,作者和编校人员要切忌浮躁,沉下心来,从最基本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学起,从认真查阅工具书做起,从规范标准严起,把基本功练扎实,把编校流程搞顺畅。

(三)定期做好专业培训。培训的前提不是为了完成“学时”,而是提高编校人员的“学识”。当前,有些编校培训班邀请的“专家”,一个课件“包打天下”,内容几年都不换,这是一种很不好的培训现象和风气。另外,新闻院校对编校实务的教学力度不够,缺少实践性。媒体要把好编校人员的入口关,定期邀请专业人员针对性地做好专业化培训,并确保培训出实际效果。

(四)把握重要时间节点的编校知识。与“时”相关的编校差错要提前做好知识储备才能防患于未然。近几年,每到重要的时间节点,笔者都会与相关媒体合作推出编校实务手册,撰写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18种不规范表述要注意》《快看!建党100周年宣传报道最全防差错指南来了!》等文章之所以“破圈”成为爆款,就是因为紧跟时间节点,抓住热点与编校疼点,或以点带面或以点代面,高效快速输出知识点,提前为作者和编校人员做好预警。

(五)引入内容安全审核系统。如果有一款校对软件能快速全面找出文稿中的所有差错该有多好,这是很多编校人员的愿望。当前,市面上出现了不少类型的校对软件,但质量良莠不齐,有的只设置了错字、别字差错,有的只根据相关文章设置了部分关键词,对政治性差错的把关起不到作用。新媒体时代,引入技术手段是大势所趋,也是提升编校质量的必由之路,媒体尽量选好校对软件,能够让文稿传递更清晰精确,让政治性差错无处遁形。

猜你喜欢

政治性编校输入法
要命的输入法
中国首个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发布
找回微软拼音输入法设置
输入法顺序听我使唤
略论“不道”罪之司法适用
百度被诉侵犯商标权和不正当竞争
再论翻译主体的政治性
艺术与政治
编校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