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补课热”与“应试教育”谈教育的应有担当

2021-12-05郑毓信

江苏教育 2021年69期
关键词:辅导班卷子笔者

郑毓信

前段时间,《小舍得》这部电视剧热播,主要是反映家长因为孩子“幼升小”“小升初”感受到的巨大压力与无奈处境。那么,究竟要不要将自己的孩子送进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我们又应如何判断一个学校的“好坏”呢?原著小说作者鲁引弓在接受采访时谈道:“面对现在的教育环境,我觉得‘度’很重要。很难说什么(教育)是正常的,但至少明白什么(教育)是荒诞的。对于那些榨取儿童,对儿童智商的提前开发,不符合自然成长规律的不对的因素,我觉得避开就对了。”[1]

面对如此汹涌的“补课潮”与“择校热”,我们家长是否真的有所选择,能够完全避开吗?根据笔者的亲身体验,在小学阶段应当说还是可以的。以下就是这样的两个实例:

其一,在南京,努力进入南京外国语学校应当说是不少“小升初”家长的首要选择。笔者曾为此请教过一位相关的辅导专家,她的建议是:“现在(当时是小学五年级结束后的暑假)才抓已经有点迟了。赶快送辅导班,而且必须同时上两个数学的辅导班、两个外语的辅导班……”“但这样一来孩子不是太辛苦了吗?”对方的回答是:“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吃苦有什么不好?!”笔者下不了这个狠心,于是就放弃了。

其二,一过三年级,上辅导班的学生越来越多。上辅导班对提高小学生学习成绩的效果应当说也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各种考试中上过辅导班的学生的成绩明显高于没上过辅导班的学生。例如,每次数学考试都有“附加题”,没上过辅导班的学生通常难以全部做出来,因为即使会做也要花较多时间,但考试时显然不会有那么多时间让学生慢慢去思考;上过辅导班的学生因早已见过、做过各种各样的难题,因而不用花那么长时间去思考。

你的孩子能否承受“老是考不过别人”这样的压力?你对自己的孩子在班上老是处于中下游水平又有多大的承受能力?笔者的看法是:如果你真的能想清楚这样一点——“孩子在小学未必要拔尖,只要不掉下来就可以了,要给他留一点‘后劲’,不要一下子把他给‘榨干了’”,那么,你还是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的——“我的孩子就不上辅导班,即使他的考试成绩在班上只能居于中等,甚至是中下水平,只要他能快快乐乐地过好每一天”。

应当强调的是,笔者之所以能坚持这样的选择,主要得感谢相关小学的老师。正是他们为我们(包括学生和家长)提供了比较宽松的环境,更恰当地说,即能够坚持教育人应有的“初心”。在笔者看来,这也是南京大多数小学的真实情况。但是,如果我们的学校大搞“应试教育”,家长就真的没有选择了!

不妨先来看一位家长的真实感受:“女儿自从上了中学之后,晚上睡觉的时间就从9点半移到了10点半,而进入初三之后,每天的睡觉时间几乎都超过了深夜12点,最晚的一次熬到了凌晨1点半。”[2]学生在忙什么呢?“女儿上个周末的作业包括语文6套卷子、物理4套卷子、数学2套卷子、政治全本书的知识点复习、英语除了8套卷子之外,还有背单词和练听说……”[2]这并非个案。例如,在南京,即使孩子还在初一,睡觉的时间常常就已超过11点,这还是家长干预的结果:“没做完也不能做了!明天7点就得到校,你已经连7个小时的睡眠时间都没了!”

更严重的是,这并不是上辅导班的结果,而是学校各科教师共同施压的结果,尽管谁都知道教育部在这方面有各种各样的规定:每天的作业时间不准超过……活动时间不能少于……睡眠时间不能少于……。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有的只是深深的无奈与极度的愤慨!

应当再次强调的是,现在的主要责任已不在辅导班,而是部分学校大搞“应试教育”的结果。因为,在这样的中学,除去周末以外,学生因要面对大量作业,恐怕都根本没有时间去上辅导班。家长又不能将孩子关在家中自己承担他们的教育责任——当然,这也是教育法不允许的。

正因如此,笔者认为,将“荒诞的教育”仅仅归结为“提前教育开发,不符合自然成长规律”还不够,我们还应明确反对学校大搞“应试教育”,包括清楚地认识什么是“应试教育”,从而就不会被种种仅用于宣传的“口号”所迷惑。

在笔者看来,“应试教育”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尽可能压缩具体内容的教学,尽可能地快,甚至以“你们已经通过校外辅导掌握了相关内容”为由提出“这就不用再教了吧”,却完全不顾及班上是否有人完全没有参加过任何校外辅导。再者,即使一些学生看上去已经会了,但也可能只是会做(题),而未能实现真正的理解,因为这正是校外辅导的通病,即强调模仿和记忆,以让学生尽快“学会解题”作为主要目标。当然,“赶进度”是为了腾出时间让学生大量做题,从而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这样,原先只是在高中阶段才能看到的“三年内容两年教完”这样一种不正常的现象,现就已经蔓延到了初中,甚至是初一。

第二,要求学生大量做题,重复做题,做各种各样的题,包括从网上或其他渠道可以找到的所有相关的题目,特别是“名校”的考试题、模拟题。一些教师在这方面既没有任何“管控”——这既是指“作业量”(包括每一门学科的作业量与所有学科的作业总量)的控制,也包括“难度”的适当性,也不思虑为什么要让学生做相关的题目,做了以后究竟能取得怎样的效果。当然,这也是这方面的一个基本事实,即其希望的结果不会自然而然地实现,而是离不开教师的必要指导。但这恰恰又是这方面的常见现象,即不少教师在事后根本不做必要的讲解与分析,而只是停留于公布“标准答案”让学生自行校对,甚至都不十分关心学生是否真的“会了”“懂了”。

第三,更严重的是,上述做法很可能会导致学生的两极分化,但一些教师所关注的只是少数“尖子生”,对相对后进的学生则很少关注,甚至都不会认真地去思考如下问题:他们究竟是如何完成作业的?特别是,其中是否有人只是通过上网查答案或由其他渠道在形式上完成了作业?通过这样的学习,他们究竟会有哪些提高?学校中还有哪些事情能给他们带来真正的快乐?恰恰相反,相关教师往往将“自然淘汰”看成不可避免的事,却忘记了“立德树人”应当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显然,面对这样的教育,我们家长应当明确地发声表示反对。因为即使你的孩子现在可以被归属为“强者”,你也应当想到一个人不可能永远是“强者”,更何况我们应更加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由几位曾先后在中美两国任教的数学教师的以下体会,相信读者即可更好地理解这样一点:“人到16岁开始成人,知道自己要有人生目标,优秀生开始思考未来,这是一个人成长、成型的关键时期。中国学生却在这两年天天复习高考。”[3]“美国的优秀学生不断向上攀升,中国学生天天做高考题。中国高中的‘空转’,在最容易吸收知识、开始思考人生的年龄段,束缚于考试。更令人心焦的是,许多顶尖的中学,对‘空转’现象不觉得是问题。自我感觉良好。”[3]再者,“内卷”和“蹲族”等网络热词的出现及其反映的社会现象,应当说也已在这方面实实在在地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听任“应试教育”泛滥,事实上就是对青年一代的摧残。

但是,“面对考试压力我们还能怎么做?”——相信很多教师面对上述“责问”也会提出这样的“辩护”。的确,把板子完全打在教师身上并不合适,因为他们同样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包括家长与社会)的巨大压力。但是,笔者还是希望我们的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持这样一条底线,即不搞机械教学,不搞题海战术,而应努力做到“减负增效”,后者即是指,作业布置应当“少而精”,应通过“解题教学”实现更高的目标,特别是,应超越“就题论题”,努力做到“就题论法”“就题论道”。

最后,再联想起所有这一切与“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论述以及“高校极度扩张”等做法之间的联系(即使后者并不能被看成“始作俑者”,至少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笔者想再次强调这样一点:教师一定要守住自己的职业底线,否则,我们家长可真的“无路可走”了!由于笔者自身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且已在教育战线辛勤耕耘了近六十年,因此,除去简单的“问责”以外,自己也感受到了深深的自责与悲哀。

猜你喜欢

辅导班卷子笔者
老师,别走……
校外辅导班对学生学业影响调查分析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我的感觉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没完没了的辅导班
课外辅导班安排也是一门学问
辅导班:是奇迹还是谎言?
还是那样
烤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