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馆学习:深度对话的场景革命
2021-12-05王金涛
王金涛
当下及未来,图书馆、博物馆等正在以不同的形式改变其存在样态与表现价值,以人为本的场馆式学习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又一种方式。自2018年以来,南京市银城小学已在不同程度上开始探索场馆学习的新样态,这不仅带动了学生学习场景革命在校园发生,还推动了“儿童对话”向深处发展。
一、场馆学习的内涵与特点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但是只要有一个图书馆,就可以称之为学校。”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一所学校,就是一座图书馆,一座精神殿堂。学校未来的发展定位,就是要设计出一座大的图书馆。“21世纪的图书馆不再是沉闷的图书仓库,而是一个集空间、家具和工具于一体,支持主动学习的灵感空间,它支持独立学习,也支持协作学习,为学生提供获得新技能的帮助和指导,并且让学生能自由获取任何形式的内容。”[1]
如今,虽然学校第一代图书馆仍然存在,仍是学生在校阅读的主要场所,但并不是唯一场所。与此同时,第二代、第三代和第四代图书馆逐渐兴起、迭代,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馆藏整体”,见表1。[2]
可以预见,第五代、第六代……学校图书馆的馆藏样态将不再局限于图书室、班级图书角、阅读长廊、小书吧等,随着第二代、第三代图书馆的兴起与迭代,整所学校都将变成一个偌大的图书馆。这样的“图书馆”不仅时刻敞开着,而且将时刻在线,线上线下,馆里馆外,联通一切,让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学习,让学习随时随处可以发生。发生在学校各类场馆中的学习没有固定的学习流程,学习方式通常又是非结构化的,是一种非正式的学习活动,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真实的学习场景。
建构主义主张“学习发生在真实的情景之中”,儿童不是消极、被动的知识接收器,而是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内化。作为非正式学习的新模式,学校场馆课程是经过系统规划和精心设计的,学生的内在需求是设计场馆课程的出发点。与课堂学习相比,开放的学校场馆课程很自然地将学生置于中心地位,使他们在真实的场景里开展跨学科学习,让学习不再被动。置于这样开放、真实的情境之中,学生之间很容易产生话题,并持续互动。学生参观和学习的过程不再是一种个人行为,更像是一种社交活动。这样的互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还可以培养其社交能力。[3]
2.营造多元的场景体验。
场馆学习,不仅有线下参观学习,还有线上云体验。尤其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场馆学习可以借助新技术优势,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感官,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碰撞,引导他们进行浸润式的探究学习。首先,每一次的场馆学习都是在一个具体的、经过设计的环境中进行,不同的学习环境、学习场景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学习中心”,学生在观看、体验、触摸等交互性学习过程中获得最直接的体验。其次,每一次的场馆学习都有一个相对聚焦的研究专题,学生自主参与规划研究路线,并且有针对性地设计一系列探究问题和学习活动。基于主题探究,有助于创造深度探究场景,促进学生开展有意义的深度学习。再次,每一次的场馆学习,都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去表达。这些能给学生带来真实多元的体验,这样的学习才是真切有效的。
3.凸显个性的场馆学习。
场馆学习的有效性因人而异,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的学习能力。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有效的课程设计,激发学生认知投入,从而有效提高场馆学习的质量。例如,银城小学开展的“语文学习馆”课程,就是将场馆学习与学科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统整起来,构建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的学习场景,打造浸润式“学习场”。“语文学习馆”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元、更丰富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处于动态的学习场景中,支持学生通过个人专场、小组展览、班级会展等方式展示交流学习成果,甚至可以重构场馆学习资源、组织场馆主题学习活动。如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场馆“场景再造”,创造“我和女娲一起补天”的特定阅读场景;利用可视化VR技术,实现与后羿的互动体验;借助AR增强现实技术,还原“大禹治水”的过程……[4]
二、场馆学习的场景与对话
场馆学习相对于学校的课堂学习,一个重要的转变就是促进了学生之间对话的深度展开。因此,我们关于“儿童对话的学科建构”的研究与实践,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中的对话”,还关注包括发生在场馆等具体场景中的对话,“儿童对话”视角下的场馆学习也因此变得更丰富、多元。
1.优化场馆中的学习空间,增强对话张力。
如同今天的大型商业综合体一样,学校场馆就是一个教与学的综合体。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一个多元的学习空间,处处都有学习的地方。以银城小学的“语文学习馆”为例,我们的初衷就是想借助场馆学习推动“课本学习”走向“无边界学习”。为此,学校首先是对原有图书馆进行了空间改造和优化设计,并结合学生学习行为特征明确学习空间布局侧重点;其次是将语文名师工作室与“语文学习馆”建设融为一体,旨在形成合力,发挥整体优势,最大限度发挥场馆学习作用,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具活力和个性化的语文学习体验中心,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允许每个学习者自主做出自己的学习选择。我们相信在这个灵活、有变化的空间中,任何可能都将发生。
2.再造场馆中的学习场景,活跃对话形式。
不同类型、不同题材、不同内容的场景再造,能让学生对场馆学习始终充满一种神秘感。仍以银城小学的“语文学习馆”为例,我们的场馆学习活动不止于学科知识的拓展补充,更在于引导学生在探究和体验中学习。如在“语文学习馆”阅读中国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时,学生可以同步借助AR/VR等穿戴技术进行深入阅读,眼前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生动真实的声音和画面。我们尝试以这样的思路呈现,通过多样化的展现方式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教育价值。于是,在“语文学习馆”中不仅有儿童绘本阅读区、中文阅读区、英文阅读区,还有民间故事、神话故事等阅读专区;不仅有线下的教育部推荐的百部好书汇展、语文统编教材“快乐读书吧”的配套书目推荐,还有云端的“童书房”。徜徉“语文学习馆”不仅会有“移步换景”的视觉效果,还有“置身场景”的具身体验。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技术的介入,突破空间界限,让学习更具黏性,让儿童对话更加活跃深入。
3.关联场馆中的学习资源,丰富对话内涵。
进入场馆,学习就已经发生了。场景连接一切,并融驱动式、沉浸式、体验式等学习于一体,在场馆学习中,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学什么、怎么学、学多久、和谁一起学。今天的儿童成长在一个有丰富的选择和由技术支持的个性化体验的世界中,相比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下的学习方式,他们喜欢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为了能够全面有效地赋能于学生,满足学生选择性学习的需求,“语文学习馆”中设置了“学科阅读书架”。学习馆的书不局限于一类书籍,而是为各年级学生提供全学科阅读书单,旨在提升学生学科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全学科阅读的好奇心,实现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生活、学科与世界的融通。此外,“语文学习馆”还设置了“汉字长廊”“语文会客厅”“银铃话吧”等融合性主题课程。我们希望“语文学习馆”成为学生求知、探索、展示的空间;这样的课程里、场景中,儿童彼此在热情地对话着……
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场景连接一切,发生在场馆学习中的对话场景革命,让儿童和整个世界站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