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思政课有效提问策略研究

2021-12-04马菊梅

考试周刊 2021年86期
关键词:高中思政课有效提问学科核心素养

文章系2021年度宁夏师范学院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NXSFYB2160)研究成果。

摘要:在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思政课的课堂教学需要实现三个转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这些转变与有效的课堂提问之间有因果关系,而实现在高中思政课中的有效提问需要把握达成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提问要具有逻辑性,教师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摆脱久受诟病的浅表学习、虚假学习,指向深度学习。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高中思政课;有效提问

一、 引言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思政课的课堂教学需要实现以下三个转变:第一,在教学内容上,从主要以灌输为主向以探究型为主转变;第二,在教学方法上,从以教师“主导”过多转向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第三,在课堂互动中,从单向转变为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在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提问,用有效的提问把整个课堂串联起来,形成在教师主导之下,有效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思政课课堂。文章将围绕高中思政课有效提问的策略进行探究。

二、 有效提问的内涵

文章所讲的有效提问主要发生在高中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场景中,教师扮演问题的设计者、发问者乃至学生应答情况的反馈者,而学生则是教师提问的回答者、教师反馈的质疑者。是否有利于学生达成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是衡量其有效性的标准。

三、 有效提问的实施策略

(一)有效提问要科学预设,以达成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

基于上述定义,有效提问首先必须关注设问所要达成的目标。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把目标分为总体目标、教育目标和教学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具有广泛性,提供愿景,需要在三年之内完成的目标,可以说它是一种总体目标。而课堂提问是发生在45分钟之内的,因此教师必须把学科核心素养的总体目标转换成每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教師的提问必须是在这些具体教学目标的指导之下进行设计。以当代文化生活为例,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就应该转化成:1. 通过对当代文化生活的具体现象进行分析,辩证认识、评价文化生活的现状以及背后原因;2. 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主旋律。

高中思政课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作为思政教师首先要关注课堂教学的价值导向,把政治认同放在首位,课堂提问要有清晰的目的性、针对性。比如在讲到传统文化时,教师问道:“同学们能不能把你所喜爱的或者熟悉的传统文化介绍给大家?那是不是所有古代的文化都是传统文化呢?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今天的性格、处事方式、思维方式之间有何种联系?你能举例说明吗?是不是刚才我们提到的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必须传承?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究竟有怎样的关系?”通过这一连串的发问,教师有非常清晰的价值导向,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介绍,让学生在切身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美、感受它如何塑造今日中国和中国人的过程中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在观点的交锋中意识到不能将古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等同,传统文化有优秀与糟粕之分,我们要继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要让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适应。

高中思政课的学科核心素养还强调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要求学生能够坚持真理、尊重规律、实事求是,这使得具备辩证性思维变得十分迫切。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课堂设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色、不同立场、不同环境对同一现象做出不同的解释,课堂设问绝不能停留在非此即彼的套路里,设问的开放性显得非常重要。比如在讲到价格变动的影响时,可以这样提问:价格的变动对消费者和生产者会有不同的影响,假设你是消费者,商品降价对你有怎样的影响?你会怎样利用价格变动的这种影响来优化你的消费计划?假如你是生产者,商品降价对你的生产又有怎样的影响?如果商品价格下降,你将采取何种策略科学应对?通过提问,学生可以置身于经济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在扮演消费者或生产者的过程中明确价格变动的影响,也能基于这一理论知识设计不同的应对策略,由此具备实事求是、尊重经济规律,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辩证思维。

学科核心素养还要求高中思政课要培育学生的公共参与和法治意识,这要求教师课堂设问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体验意识,使得学生在知行合一的实践中把学科核心素养真正变成自己的切身行动。例如在讲到当代文化生活时,老师提问道:你认为在新时代的文化发展中,中学生有什么样的责任?如果让你写一份拥抱优秀文化的倡议书,你会怎么写?在讲到劳动与就业时,针对劳动者的维权问题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国家制定了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作为劳动者应该怎样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你是材料中的主人公,你会选择像他那样去做吗?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强调实践,可以通过把学生置身于真实社会情境中,有效引导学生的行动,提高公共参与意识与法治意识。

(二)有效提问要具有“逻辑性”

美国学者特内将教师的课堂提问按照从低到高的思维水平分为六级,分别是:知识水平、理解水平、应用水平、分析水平、综合水平、评价水平。在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的课堂提问不能仅仅停留在低水平上,而应该由低到高,并且环环相扣,有其内在的逻辑性。课堂设问首先要遵从教材知识本身的逻辑性,比如在讲到货币这一知识时,教师的设问逻辑就应该遵从商品——一般等价物——货币——纸币——电子货币这一知识逻辑本身,设问步步为营,让学生能够在教师设问的引导之下,把分散的知识形成系统知识,能从生活中与货币有关的经济现象中抽象出货币的发展历程,理解它存在的必然性。其次要遵从“教学情境”本身的逻辑性。好的课堂设问一定不是从知识到知识,而是设置好的教学情境,从情境本身的逻辑出发去设置好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控制课堂节奏。例如在讲到影响价格的因素这一知识点时,教师选择了猪肉价格波动这一经济现象作为情境材料,然后问道:近期猪肉价格波动是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消费者的需求和生猪养殖者的生产是怎样影响猪肉的价格的?猪肉价格可不可能无限制地上涨?国家政策在平抑猪肉价格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挥作用的?从我国政府在平抑猪肉价格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看,我国政府是一个怎样的政府?这一连串的提问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即猪肉价格波动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应对措施,提问由浅层现象,层层递进,提问跨度从经济生活到政治生活,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这一经济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对影响商品价格变动的因素形成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的认识。

(三)有效提问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经验。高中思政课的课堂提问要重视学生的已有经验,教师的课堂提问应该建立在学生的地域生活经验之上。比如在讲到必修三第五课《文化创新的途径》时,教师选择当地博物馆的展品信息作为探究材料,然后提问:这些展品的造型、材质、纹样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文物的特色如此鲜明?也可以建立在学生的其他学科学习经验之上。比如在讲到必修三第六课《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时,教师利用学生的语文学习经验,引导他们通过分析《红楼梦》领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问

道:《红楼梦》这本书里讲到了很多美食,比如茯苓霜、酸笋鸡皮汤等。除了老师介绍的以外,你还知道哪些红楼美食?它们是怎样制作的?这些不同的美食跟中国不同的地理风貌有什么样的关系?也可以建立在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之上。比如“影视剧”等当代文化现象和各种“社会热点问题”等都可以作为思政课课堂提问的切入点,使得教师的问题接地气,学生感兴趣,有话可说。

(四)有效提问要指向深度学习

一方面,受到传统讲授型教学方式的影响,一些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关注点主要在自己的讲授是否精彩,讲授的知识学生是否能够背诵和理解;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改革的热浪之下,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日益广泛地出现在思政课课堂上,但是也有教师和学生指出课堂上的“讨论”和“探究”往往徒有其表。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和思维停留在低水平、浅层次,出现“虚假学习”,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2017版新课标在教学方面,希望教师采用多种活动方式,鼓励学生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基于不同经验、运用不同视角、利用不同素材、表达不同见解、提出不同问题解决方案,这正是深度学习所倡导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此背景下,教师的课堂提问必须摆脱浅显与虚假,指向深度学习,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以必修一综合探究一《正确对待金钱》为例,按照传统的授课方式,教师的提问方式一般是这样的:金钱是什么?它是魔鬼还是天使?我们怎样获得和使用金钱?这样的提问方式缺乏思辨性和挑战性,答案具有唯一性,并且因为没有和学生的具体生活经验发生联系,极易让学生无话可说,教师面对学生的回答又会轻率得出结论:学生水平太差,自己还是得亲自讲授。课堂又回归到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学习就会只有既有观念,而无法获得思维水平的提升,经历创造性学习过程。如果我们改变提问方式,比如这样问:“请同学们思考老师所说的以下物品可以买卖吗?比如:含有有害添加剂的食品、人体器官、人口(比如妇女、儿童)等,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可以继续追问:“显而易见,同学们都不同意这些物品成为商品,那么接下来老师再举几个例子,学校的‘优秀毕业生‘优秀教师,甚至‘诺贝尔奖这样的荣誉称號可以买卖吗?女性的子宫可以买卖吗?如果它们可以买卖,我们的生活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如果它们可以买卖,你愿意成为这些‘商品的经营者或消费者吗?”这样的提问方式,将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不同的素材,对商品、金钱产生新的认识,学习将不再仅仅停留于知识的表面,而转向了素养的培育,指向深度学习。

四、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思政课的课堂提问要具有有效性,需要教师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提高设问的逻辑性,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指向深度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说:“思政课教师要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要在课堂上发挥好主导作用,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思政课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更需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高理论水平。

参考文献:

[1]洛林·W·安德森等.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M].北京:外研社,2009(14).

[2]张俊珍.学习理论视域下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9).

[3]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J].教学理论与实践,2002(5).

[4]吕康清.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对研究生教学的启示[J].2011(6).

[5]李晓东.深度学习视角下的中学思政课教学改进[J].政治教学,2020(1).

作者简介:马菊梅,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宁夏固原市回民中学。

猜你喜欢

高中思政课有效提问学科核心素养
浅谈“思政学科教学评价”
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对话视角
关于初中物理课堂的提问策略研究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高校思政课与高中思政课教学有效衔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