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
——一例大学生哀伤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2021-12-03广州南方学院吴建华

亚太教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求助者咨询师咨询

广州南方学院 吴建华

一、求助者一般资料

小彬,男,某高校大三学生,21岁,汉族,身高178cm。独生子,身体健康,发育良好,无重大躯体疾病史。父亲48岁,母亲46岁,均为事业单位职员。父母离异,两个月前母亲因病去世。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家族无精神病史。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一)主诉

一个月前母亲因为肝癌去世,无法接受母亲的离去,感到非常痛苦,每天情绪压抑,食欲不振,失眠,上课时难以集中注意力。

(二)个人陈述

“母亲在上个月去世了,肝癌,对母亲其实很不舍,也无法接受她这么快就离开了我。当医生告诉我她的病情时,我感到很难过、无助,但还是骗母亲说,她的病有70%的概率可以治愈,最后我把自己也骗了,我以为母亲还可以活两到三年,没想到这么快……昨天做梦梦见了母亲,梦见她跟我说好痛,吃不下东西了,然后从梦中惊醒。在白天,时常会想起母亲,想到跟她在一起开心的画面。可是,在她病情严重的时候,她痛得厉害的时候,我却什么都做不了,有时候还跑了出来,当作没有看见,那段时间我吃饭的时间反而比以前更久了,我真不该这样做,真的很对不起她!母亲检查出肝癌已是晚期,为什么我没能早点察觉母亲的病情,带她去检查身体?现在母亲走了,我一个人不知道要怎么去面对后面的生活,母亲住过的家我也不敢回了,怕看到那些物品后情绪崩溃,每天都感到很压抑、很难受,上课的时候听不进去老师讲话,每天夜里3点多才能入睡,经常会梦见母亲。”

三、个人成长史

小彬出生于城市,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小时候跟父母一起长大,童年时,父亲有暴力倾向,经常对其进行打骂。7岁时,父亲出轨,父母离婚,后跟母亲一起生活。印象中父亲沉默寡言、情感淡漠,求助者跟父亲关系疏远,较少联系。小彬与母亲关系很好,无话不谈。从小到大,母亲对其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也会陪母亲聊天,带母亲去旅游。去年6月,母亲查出是肝癌晚期,他知道后痛哭。后来,母亲去医院做了几次化疗,小彬均有陪同。两个月前,母亲病情复发,治疗无果后去世。母亲去世后,小彬整个人变得郁郁寡欢,跟亲人、朋友联系变少,班级的活动也尽量回避。

四、观察和搜集到的其他资料

来访者高个子,皮肤白皙,表达流利,逻辑清晰,无妄想和幻觉,智力正常,自知力完整,有求助意愿。精神状态:主客观世界一致,情绪低落、压抑,人格完整。身体状态:近一个月以来,睡眠不好,经常失眠,早醒,时常梦见母亲,有时从梦中惊醒。社会功能:能维持正常上课、学习,但上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效率低,与同学、朋友交流减少。

五、心理测验结果

本案例主要采用90项症状(SCL-90)清单,各项因子分如下:恐怖1.5,焦虑2.5,人际关系敏感2.4,抑郁2.8,强迫症状1.6,偏执1.9,敌对1.67,躯体化1.75,精神病性1.8,其他1.71。其中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因子分均高于常模。

六、评估诊断

(一)诊断

求助者无自杀意念,无器质性病变。病程一个多月,心理冲突符合现实情况,问题未出现泛化,内心非常痛苦,无法自行摆脱,须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社会功能轻度受损。

综合搜集到的相关临床资料,对求助者的初步诊断是一般心理问题。

(二)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性问题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求助者主客观统一,心理活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自知力完整,没有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性症状,有主动求助意愿,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问题。

2.与神经症相鉴别,求助者问题由现实因素激发,没有产生变形的内心冲突,可以排除神经症性问题。

3.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求助者的问题由现实因素引起,没有出现泛化,且持续时间为一个多月,社会功能轻度受损,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4.与抑郁症相鉴别,求助者虽然有情绪压抑、痛苦、食欲不振等症状,但无思维迟缓和自杀意念,持续时间不足两个月,属于一般性的哀伤反应,可以排除抑郁症的诊断。

七、对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生物学原因

求助者为21岁,男性,无躯体疾病,近期体检正常,无明显的生理原因。

(二)社会原因

1.家庭原因:7岁时,父母因感情不和离婚,后跟母亲一起生活,与父亲感情淡漠。求助者与母亲感情非常深厚,无话不谈,是一种共生的关系。

2.存在负性生活事件:一个月前,母亲因肝癌去世。

3.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与父亲关系疏远,能倾诉烦恼的朋友较少。

(三)心理原因

求助者性格内敛、敏感,情绪不易外露,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

八、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

(一)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帮助求助者宣泄对母亲的思念及压抑的情绪,接受母亲离世的事实,调整其不合理认知,减少其内疚感。

2.最终目标:帮助求助者挖掘新的资源,积极地面对生活。

(二)咨询方案

1.咨询疗法

(1)空椅子技术。空椅子技术是格式塔流派常用于心理治疗中的一种技术。空椅子技术分为倾诉宣泄式、自我对话式和“他人”对话式三种形式。该技术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事先准备好两把椅子,让求助者坐在其中的一把椅子上,扮演内心冲突的一方,再让其坐到另一把椅子上,扮演冲突的另一方,以此方式进行对话,以达到对立与冲突的整合。空椅子技术是哀伤心理辅导中的一种有效的技术,不仅能促进求助者的真情流露,让其哀伤情绪得以更好宣泄,还能让求助者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问题。

(2)合理情绪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由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其基本理论是ABC理论,A是指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B是指信念(Belief),C是指情绪和行为后果(Consequence)。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诱发事件A直接所引起,而是由于个体对于这一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引起,最终导致情绪和行为反应C的产生。

2.咨询的阶段

咨询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咨询的评估、诊断和建立关系,第二阶段为心理咨询阶段,第三阶段为巩固与结束阶段。

3.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为每周1次,每次60分钟,咨询次数共8次。因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属于义务咨询,所以免收取费用。

九、咨询过程

(一)咨询的评估、诊断和建立关系

第1次咨询。咨询师向求助者说明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与求助者签订保密协议,搜集求助者的相关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家庭背景、个人成长史以及一年内重大生活事件等。咨询师让求助者完成心理测试,对求助者的自杀风险程度进行评估。首次会谈主要采用来访者中心疗法,咨询师用温暖、真诚、共情、积极关注为求助者营造一个安全的氛围,促进求助者最大限度地表达自我。咨询师就搜集到的求助者信息进行评估和诊断,确定主要的问题及严重程度,与求助者商定咨询目标。

(二)心理咨询阶段

第2次咨询。求助者在咨询中表现出抑郁情绪,表达了对母亲的不舍,不能接受母亲已经离世的事实。求助者回忆起母亲生平的一些事迹,给予母亲极高的评价,认为母亲性格很好,是个非常乐观的人,为家庭奉献了很多。求助者翻开与母亲的合照,回忆起在母亲病后,两人在国外旅游时的快乐经历时,失声痛哭。咨询师鼓励求助者宣泄自身的悲痛情绪,并向求助者说明经历丧亲的个体在一段时间内出现哀伤反应如抑郁、否认、愤怒、自责、逃避等都是正常的,内心压抑的情绪只有得到宣泄,才能走出丧失的“幽谷”之路。布置家庭作业:完成哀伤监测日志,让求助者在日常生活中记录哀伤的时间、地点、情境及哀伤程度。

第3次咨询。咨询师与求助者一起探讨哀伤监测日志,帮助求助者一起分析哀伤增强时的情境及由该情境引发的回忆及感受、哀伤减弱时的情境及当时的感受,以此帮助求助者察觉其哀伤反应和频率,从中了解自己的情绪及感受。通过对哀伤场景的谈论与梳理,求助者的哀伤心境得到了一定的平复。咨询师对求助者的哀伤反应与痛苦情绪进行正常化的解释,鼓励求助者去接纳其情绪的不稳定性。

第4次咨询。在咨询中发现求助者对于母亲的离世有很深的遗憾,由于疫情原因,医院有相关的规定,求助者因此未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未能好好地与母亲告别,未表达的情感也来不及跟母亲诉说。咨询师使用空椅子技术,让求助者想象母亲正坐在自己的对面,把来不及跟母亲说的话、对母亲的思念和不舍、对母亲的内疚等,大声地表达出来。后又让求助者坐到对面的椅子上,扮演母亲的角色,给予回应,以此来释放求助者积压的情感,完成与母亲的告别。

第5次咨询。在咨询中,与求助者谈论母亲去世前几天的活动及身体的变化情况、母亲的遗愿、母亲去世后自己及亲人们的反应、母亲葬礼举办的全过程,以此来增加求助者丧失的现实感,让求助者更好地接受和面对母亲离世的事实。咨询师建议求助者每天集中在某一时间段对母亲进行哀悼,每次不超过1小时,其余的时间安排正常的生活,以此来引导求助者调整其丧亲后的生活模式。

第6次咨询。在咨询中,求助者认为是因为自己没能及早地察觉到母亲的病情,也没有坚持己见带母亲去做化疗导致母亲去世,也曾因修电器的事情与母亲发生争执,这让求助者感到十分内疚,并通过洗冷水澡的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歉意。咨询师使用合理情绪疗法,引导求助者回忆母亲生病后跟母亲在一起的生活、母亲当时的想法等,以此去还原事情的缘由及修正求助者信念的不合理性,让求助者意识到母亲的死不是自己的责任。在谈及因为修电器而与母亲闹矛盾的事情时,咨询师强调“这也许是母亲的用心良苦所在”,即让其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让其一个人今后能更好地独立生活,求助者对此有所觉悟。

第7次咨询。求助者较前面几次咨询,情绪有所缓和。对于未来的生活,求助者仍然感到迷茫,不知道没有妈妈在的日子,生活要怎么安排。咨询师鼓励求助者带着与母亲的联结,勇敢地面对生活,引导求助者对于以后的生活进行积极的探索,让求助者思考假如“妈妈在天有灵,她会希望你怎么做”。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讨论,让求助者对生活有掌控感,从而让其更好地适应丧亲后的生活。咨询师与求助者一起探索其身上的社会资源,鼓励其增加人际关系的互动性,建立健全的社会支持系统,以此来增加求助者延伸性的自我,增加其自我价值感。

(三)巩固与结束阶段

第8次咨询。求助者妥善保存了母亲留下来的物品,并分享了今后的生活安排。求助者为自己设定了考研的目标,这既是母亲对其寄予的期望,也是求助者自己想要去努力的方向。在人际关系方面,求助者能重新融入班集体,也跟亲人、朋友有了更多的联系,社会支持系统得到了完善。咨询师与求助者一起探讨今后一些特殊节日如清明节、母亲节、母亲生日、忌日的应对,以此来进一步增加求助者应对未来生活的能力,巩固咨询效果。最后,咨询师让求助者重新进行心理测试,提示结果属于正常范围内,完成了预期的咨询目标,可以结束咨询关系。

十、咨询效果评估

(一)求助者反映

求助者抑郁情绪有所缓解,能接受母亲离世的事实,内心对于母亲的内疚感减少,能把对母亲的哀思转化成生活的动力,建立起新的学习和生活目标,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和人际交往。

(二)咨询师评估

求助者情绪稳定,能理性地去看待母亲的去世,学会带着与母亲的联结开启新的生活,哀伤情绪得到了缓解,睡眠、饮食方面也得到了改善,恢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达到了预期的咨询目标。

(三)心理测验结果

SCL-90中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和焦虑的因子分别为1.89、1.61、1.8,恢复到正常水平,说明咨询具有一定的效果。

十一、总结

人生于世,会经历许许多多的丧失,这是生命中无法避免的部分,如亲人离世、离婚、失恋、失业、身体受到损害等。经历丧失的个体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带着强烈的哀伤情绪,甚至出现抑郁症状,他们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失去了控制感,这些都是正常的反应。正是因为个体的自我延伸部分跟丧失的事物间有着紧密的联结,才会让其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应。如果丧失不能通过哀伤的形式得以修通,极易形成心理创伤。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无暇留恋于过去,即便是至亲之人离世,奔丧仪式也是在短短数天内就可完成,没有给人们对已故亲人的哀悼留出更多的时间,因此,人们的哀伤情绪极容易被压抑下来。针对哀伤心理咨询,其主要任务不是对求助者进行干预,而是给求助者痛苦情绪一个释放与表达的空间,让其充分地表达自我,完成对逝者的哀悼,帮助求助者寻找社会资源与社会支持,增加求助者的自我价值感,让其带着与逝者的联结,更好地适应丧失后的新生活。咨询师陪伴求助者走过一段哀伤的历程,能给求助者巨大的支持与疗愈作用,于咨询师而言,也是促进其在职业道路上成长的一个良好契机。

猜你喜欢

求助者咨询师咨询
无为而无不为
请移走麻木对我的伤害(下篇)
让生殖健康咨询师走近你我身边
拒绝的正确方式
让求助者成为自己的治疗师
咨询联盟大有可为
都是生日礼物惹的祸
心理案例论文
心理咨询探秘
健康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