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助力精准扶贫模式探究
——以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为例
2021-12-03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田路晗胡会扬马心依
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田路晗 杨 纯 胡会扬 马心依
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由消除绝对贫困转向治理长期存在的相对贫困,其中教育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方面,是缓解多维相对贫困的根本途径,发挥着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作用。在当前疫情防控新形势下,师资等教育资源实地流动不便,教育方式不断变革,如何深化教育精准扶贫事业发展,实现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提升,保障后脱贫时代达成长效脱贫,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目前已进入“互联网+”新时期,教育信息化从教学资源“全覆盖”逐渐向实现“全融通”发展,促进更高水平的“精准扶智”,推动脱贫地区在新征程中不断提升。
一、文献综述
目前,中国进入纾解相对贫困的后扶贫时期,教育扶贫的目标发生转向,其驱动以增加外生动力向促进内生动力转变,途径从教育均衡向乡村人力素质提升转变,政策从完善制度向提升效能转变。据中国知网显示,有关“精准扶贫”共44000余份文献,其中“精准扶智”共有510份相关文献,再结合“互联网+”仅有17条结果。其中,文燕银等人提出,教育扶贫进入“精准扶智2.0”的新阶段;李彩婷探究了“互联网+扶贫扶志扶智”三扶合一的方针,对高效化的精准帮扶机制进行构建,形成三扶精准脱贫长效机制;马敏建议政府推动信息技术与扶贫工作深度融合,在贫困地区实施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工程。根据检索,发现关于精准扶贫扶智的研究多聚焦于宏观的政策分析与平台设计,在微观层面针对某一地区学生教育进行具体实施探讨的较少,每个地区应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针对不同情况开展不同扶贫扶智模式探究。对于地理位置偏远的新疆地区来说,互联网能极大消弭空间距离,“互联网+教育”能促进教育资源的传播和使用,从而推动新疆扶贫扶志的发展。
针对新疆地区教育扶贫进行探究,剡启超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新疆民族教育质量提升的有力保障;米海古丽·司马义对新疆双语教学的基本问题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探讨;杨淑芹针对新疆双语教育目标强调“人”的培养,凸显双语教育的文化性。那么在当前“互联网+”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如何将互联网与新疆双语教育紧密结合进行精准扶智,再与德智体美劳素质教育相结合进行人才扶志,需要在新疆巴州当地进行调查探究,考察其有效性和可推广性。
二、“双语五育”精准扶贫路径分析
对贫困地区的教育应是全面的人才培养。笔者结合当前国家教育形势与自身英语专业特色,针对新疆巴州地区提出了普通话与英语教学并行,融入德智体美劳素质教育的立体化教学方式,利用“互联网+”的便捷,克服偏僻地理位置以及疫情对支教教学的影响,真正实现持续性教育扶贫。下面将对“双语五育”云教育路径进行具体分析。
(一)普通话教育助力精准扶贫
1.普及普通话的必要性及现存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普及普通话、打造平衡稳定的语言氛围,对于文化交融与建立和谐统一的市场卓有成效。新疆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特别在南疆四地州,当地少数民族的居住格局相对集中,如拥有41个民族的巴州地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4.69%,使用语言涵盖蒙古语、维吾尔语等多种语言。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不必过于依赖外界语言,因此缺乏互动性,致使其具有一定的封闭性,难以与外界经济文化互动融合。要打破语言对经济的制约,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助力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成功脱贫、共享发展成果的有效手段。
2.普通话教育改进措施
面对新疆巴州普通话教学存在的困境,在“互联网+”背景下调动一切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平台远程教学不失为可行之策。新疆巴州由于距离遥远,通过网络实现新疆巴州小学与河北高校的互助对接,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搭建网站上传学习资源,通过云平台实时进行对话沟通,让学生在家便可浸入普通话交流环境。微信教学内容主要以发音的教学与训练、知识的讲述与理解、测试的指导与掌握等为基础单元,教学划分以当地语言课堂模式、语音特征、使用环境及个体差异为教育教学依据,实现语言的学习内容、重点要素的划分与聚合。理论部分主要讲解普通话发音基础,以及维语汉语对比;语料练习主要包括声调、轻重音等,维语是非声调语言,因此需要重点讲解普通话语音的四种调值以及变调现象。情景学习,即设定典型场景,联系民俗与文化,精选与当地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同时针对个人学习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和测评分析。学习工具可以辅以畅言普通话、普通话学习等多款App。此外,与新疆巴州当地高校合力搭建普通话学习共同平台,以国家语料库为基础,在巴州投入使用。
(二)英语语言教育扶智
1.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及现存问题
此前,针对语言扶贫的研究大都具有较明显的思维定式,即对有方言色彩的偏远地区仅进行普通话推广,而忽视了基础教育中的英语语言扶贫研究,或者是只注重教育的即时成效,忽略了贫困地区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维方式、国际化的视野,能够开阔学生眼界。在脱贫攻坚决胜时期,新疆作为河北省对口帮扶对象,有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高校团队的帮扶合作,将有更多机会进一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国际化人才。
当前,新疆巴州英语教学水平远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英语教学资源不足,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教师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相应地,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英语发音不标准、语法掌握不牢固、单词使用不准确等,使得学生英语学习基础不扎实,英语水平有待提高。
2.英语教学改进措施
与东部高校进行合作,招募英语素养较高的高校教师和大学生,通过互联网搭建英语帮扶平台,建立“一对一”的英语教学体系。线上测试学生的英语听力、口语与阅读水平,根据被帮扶对象的英语语言能力制定教学内容,如基础知识夯实、英语口语训练等,依据学习情况制订学习方案;以英语学习软件及社交媒体为辅助,实施线上“面对面”督学、检查反馈;开展远程网络英语教学,每周定期进行英语教学网络直播课堂和课后英语知识拓展录播;设立师生教育教学交互系统,帮助贫困地区学生解难答疑。为保证教学效果,可通过“云教学建模”方式,建立题库并随机检测,对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建立新的学习模型,不断调试,最终提升帮扶效果。具体教学过程可实行三步走:第一步,从基础开始,按英语音标顺序进行教学,利用音标动画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通过微信语音进行领读,指出发音要领。第二步,学习拼读单词并尝试进行简单的英语对话。第三步,每日讲解一篇小课文,通过互联网平台,借助图文、音频、视频等媒体手段,对课文进行详细解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升。
(三)“五育”教育助推贫困人口素质全面提高
1.“五育”的必要性及现存问题
在新疆人才培养方面,语言教育属于具体知识领域范畴,而教育本身更应重视“人”的培养。教育扶贫人才培养更应注入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教育,使学生素质的培养成为教育精准扶贫的有机整体,形成立体综合的“互联网+教育”模式。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表现出较强的民族意识;求知欲强,渴望成才,但缺乏开拓意识;能歌善舞,热爱文艺活动,但缺乏自我表现的平台,在个人自我塑造和创造性方面自我封闭。正确认识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素质状况,发挥其优势,借助互联网弥补教育平台不足,才能为新疆巴州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人才。
此外,在贫困地区,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还存在误区,对素质教育内涵理解不足,认为素质教育只在发达地区推行,很多学校尝试进行了素质教育,但并未结合当地特色及自身实际情况,最终照搬传统模式,流于形式。目前,新疆巴州的扶贫工作在文化教育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实际文体教育和科学实践活动的帮扶还落后了一大截;学校信息化教育基础设施有了提高,但仍无法完全满足教学发展的需求,只注重硬件设备投入,忽视了软件和资源的建设。在信息化教学中,部分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不足,加之缺乏专项培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程度较低。
2.“五育”教育改进措施
新疆巴州民族气息浓郁,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与民俗艺术,教育工作者应主动挖掘当地的本土文化同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契合点,实现教育与艺术文化发展的相互推动。学校应鼓励学生利用多种形式进行艺术创作,可以是日常绘画作品、非遗木屑画、歌舞才艺展示视频,甚至是民族独具特色的刺绣技艺等。通过互联网、新媒体等多种传播途径,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并通过欣赏其他同学的视频画作等艺术作品,提升自身对艺术的敏感度和鉴赏力,进一步发展学生创造艺术美和现实美的潜质,培养正确认识和感受社会美的能力,最终使文化艺术的发展带动教育水平的提升,教育水平的提升改变当地的思想观念,同时增强新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凝聚力,更好地实现精准扶贫。借助“一带一路”将新疆文化产业与民族艺术传递出去,吸引外来人才参与投资、学校教育等,进一步推进精准脱贫。
除了加强美育教育外,学校可以借助互联网构建爱国主义教育数据库,了解党和国家的时事热点与文件动态,增强对新疆发展史、中华文化史和时代发展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帮助新疆巴州开展德育教育。通过建立体育教学网站、体育经验分享社区等,开展多元化网上课堂,如组织观看体育教学视频,辅以线下教师纠正动作、同学合作,提高体育课堂的质量和趣味性,发展体育文化。利用互联网技术,积极传播劳动模范的感人事迹,将劳育有效融入在线教学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通过云平台以日记、绘画等形式分享自己的劳动感受,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提高劳动教育成效。
三、路径分析和反思
“互联网+”时代,数字化课堂改变了传统封闭式“教师+课本+黑板”的教育形式,借助大数据分析和问卷调查等网络手段,可以快速了解并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同时,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网络教育打破了时空限制,内容更加丰富、学习方法更加多样、参与人群结构更加多元化。教案、习题等众多传统教育资源利用电子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以多媒体课件、精品课程和电子文件等形式通过互联网共享呈现在学生面前,作为一种公开的信息资源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和使用。过去,新疆巴州地区由于地域等原因无法获得的优质教育资源,现在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借助慕课平台等网络媒介,全国各地名师名课均可开放,东部优秀课程资源直接被西部使用,获取成本降低,获取数量变大。对网络精品示范课的学习,推动了教师专业化水平、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也使偏远地区的学生能够接受优质教育。
通过河北—巴州对口支援模式,建立高校—小学社会实践基地,以互联网为大平台,解决了路途遥远、行程不便的问题,也避免了人员流动造成的疫情风险。互联网学习的随时性和便捷性,也使得学生配合度大大提高,参与积极性高涨,学习持续性增强。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在普通话和英语发音方面都有了明显提升,通过小测试、云平台学习展示,发现学生的模仿跟读能力、遣词造句以及实际应用能力有了大幅提高,也更加乐于展示自己的才华,民族自信心增强。
在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成为精准扶智的重要举措,借助互联网技术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逐步解决区域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尤其在西部新疆地区,能够更好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新疆巴州与东部贫困地区相比,存在其特有的问题,需要因地制宜。如新疆巴州主要存在语言教学困境,在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同时,必须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而加强英语课程的教学可以为学生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学科知识。此外,教育扶贫目标中心依然是围绕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以德智体美劳“五育”带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以互联网为助推器,结合“知识语言技能+全面素质教育”双方针,以扶智促增值,让教育最终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真正发挥人才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