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诗眼,点燃学生古诗词鉴赏热情
2021-12-03福建省尤溪县西城中心小学潘友丽
福建省尤溪县西城中心小学 潘友丽
诗词歌赋浩如烟海,古诗文就如同民族文化的基因,已经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象征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有感触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为了让孩子们从小在中华经典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不断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大幅度增加了古诗文篇目。那么,如何去感受诗词传统文化的魅力呢?紧扣诗眼,点燃学生古诗词鉴赏的热情是非常必要的。
一、巧抓题眼,解读诗题
所谓题眼,是指诗词题目中提纲挈领、精炼传神的关键字词。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古诗词题目中的关键词语,领会其意思,解读诗题之意,初步明白诗中写的是什么内容,为进一步理解诗文做好铺垫。如《芙蓉楼送辛渐》抓住“送”字,“送”是送别的意思,诗人在哪里送谁呢?诗题意思已明了。《望庐山瀑布》抓住“望”字,“望”是看的意思,诗人在哪里?看到什么呢?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诗,从诗中找答案。《别董大》抓住“别”字,“别”就是告别的意思,诗题意即诗人为好友董大送别。《春夜喜雨》抓住“喜”字,“喜”的意思是欢喜、快乐,诗中虽然没用一个“喜”字,但是字里行间处处都透露着“喜”意,“喜”是全诗的感情基调,表达作者当时的一种心境,即一种欣喜愉悦之情。这样抓住题眼,解读诗题,能更好地理解整首诗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二、紧扣诗眼,感悟诗情
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诗词都是我国诗词中的经典之作,用词简练巧妙,意境深远优美,情感真挚丰富。这些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结晶,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诗词大多是诗人借叙事和景物的描写来托物言志,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品读这些诗词,要让学生感受古诗词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音韵和谐的特点,陶冶学生的情趣,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激发其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让学生从我国古典文化的成就中获得民族自豪感。品读诗词,还要在读懂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点品读诗中的关键词句,仔细品味,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关键词句是一首诗的主旨所在,是画龙点睛之笔,通过抓住诗眼,品读重点词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词语的感知能力,对准确理解诗义也有极大的帮助,还可提高学生对词语、诗词思想感情的领悟,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可引导学生认真品读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引导学生体会适逢重阳佳节之际,身居外地的游子更加思念家乡、渴望与亲人团聚的思想感情。又如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可引导学生重点品读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抓住“绿”字品读,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巧妙。“绿”字是经过诗人无数次的捻须苦思,易稿十多次,最终凝案聚成的全诗的“眼睛”,把江南春风和煦、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千里江岸一派绿意盎然的景象展现在我们面前,又在这无限的生机中隐约表达了诗人奉诏回京时的别样滋味。“绿”字成为诗人内心情感的外显,寄托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古诗词中有许多诗句都蕴含丰富的情感,要引导学生深入品析。古诗词中有浓浓的亲情,如唐代孟郊的《游子吟》中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有真挚的友情,如唐朝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有深沉的爱国之情,如唐代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也有大量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描述、歌颂与赞美的诗句,如李白的《望天门山》中写道“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刘禹锡的《浪淘沙》有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品读,认真品析诗句,从中感悟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情感上受到熏陶,获得共鸣。
三、围绕诗眼,展开想象
古人作诗,非常重视意境的营造。古诗的意境是通过想象使得文本间互相照应,把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和诗中的生活图景互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境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也就是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感受意境之美。例如,纳兰性德的《长相思》的上片“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严迪昌先生在《清词史》中说:“夜深千帐灯”是壮丽的,但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颗乡心,又是怎样的情味?词中写尽了自己厌于从军的情怀。“夜深千帐灯”既是上片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片之间的自然转换,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经过日间长途跋涉,到了夜晚,人们在旷野上搭起帐篷准备就寝,然而夜深了,“千帐”内却灯光熠熠,那么为什么军士们羁旅劳顿之后深夜不寐呢?词的下片开头“风一更,雪一更”描写荒寒的塞外,暴风雪中将士们彻夜难眠,更因为将士对亲人的思念,两相对照,欲语还休,动人心魄。诗中有画,画中有情,好的诗歌是诗人艺术创作的结晶。它情景交融,营造出美妙的意境,要让孩子们领略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小学古诗教学的难点,而这就要靠语文教师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营造教学情境,渲染意境,使古诗教学丰盈起来。
在小学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重现古诗词意境,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例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是一首著名的描绘春天景色的诗词,诗人从侧面描写了春天的景色。“小扣柴扉久不开”制造了想象的空间,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门为什么敲不开呢?主人是外出了吗?还是在里面干活没听到敲门声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院子里是什么样子的?“一枝红杏出墙来”风景怎么样?为什么只见一枝红杏?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也许就能想象院子里的景色:绿油油的蔬菜,鲜花盛开的果树,成群的蜜蜂在采蜜,蜻蜓和蝴蝶飞舞,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由“一枝红杏出墙来”引发思考,由点到面,由一枝杏花想到院子里看不到的满园春色。
中国古典诗词言简义丰,贵在含蓄,只有靠联想、想象才能领悟其意境与意趣。“云破月来花弄影”“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字风流,境界全出。我们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风来花动、含羞逗影、柳绿桃红、莺飞鸟鸣、蜂蝶翩跹的情景,领会诗中深邃的意蕴及含蓄的感情。古诗词浸润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趣,大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或咏史寄兴、即事感怀,而且又多用拟人比喻、映衬追染、动静互见、虚实相生等表现手法,这些都需要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走进诗中情境,实现跨越千年的与诗人的灵魂对话。
四、积累内化,迁移活用
为了让中华民族的后代不断增加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越来越重要。学习古诗词能让小学生从小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让传统文化内化于心,让他们在诗书雅乐的环境中更好地成长。
古诗词来源于诗人的生活,能够体现出诗人当时的真情实感。在小学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古诗词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孩子们对古诗词的学习充满欲望,点燃诗词鉴赏的热情。掌握诗词的一般常识,指导学生阅读赏析诗词的文章,让学生走近诗人、走进经典,在欣赏朗诵、理解背诵中把古诗词内化于心。教师可以模拟情境,引导学生迁移活用。例如,春天,油菜花开,看见孩子在追蝶嬉戏,你会想起什么诗句?每逢佳节,我们会引用哪句诗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旅游时,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无比壮观,你会想起哪句古诗?当看到有同学浪费时间,不努力学习时,你会用哪句诗来劝说?诸如此类的训练,可以引导学生主动诵读积累,并在生活中或作文时主动应用。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这些诗词传承千年,熠熠生辉,见证了历史的兴衰,承载了民族的希望。因此,灵活采用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上好古诗词教学,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代代传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