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内镜在可疑胆胰疾病ERCP 术前的初步应用
2021-12-03黄霜湘陈丽芬黄理杨月华覃家凭
黄霜湘,陈丽芬,黄理,杨月华,覃家凭
河池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广西河池547000
当前,无论医疗设备,还是技术,发展速度都非常快。 部分胆胰系统疾病,经体表B 超、CT、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等检查,便能够诊断出来,但由于受解剖部位影响,部分胆胰疾病无法确诊,需发挥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作用,进一步明确,其诊断特异度高,在胆胰疾病中备受青睐。在我国,超声内镜技术普及度非常高,应用范围广,为微创治疗奠定良好基础。 近年,超声内镜下穿刺活检、肿瘤射频、激光治疗等均取得了显著效果[1]。在临床诊断中,部分疑似胆胰管疾病,经B 超、CT 等方式检查,仍很难作出明确诊断,可尝试以ERCP 为依托,进一步开展临床诊治工作[2]。 然而,ERCP 技术特点决定了其操作过程复杂,实施难度大,并发症多,导致临床应用受限。 现如今,超声内镜已在各个医院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其诊断特异性高,并发症少,在可疑胆胰疾病临床诊断中适用性强[3]。针对该情况,当可疑胆胰疾病患者在接受ERCP 诊断治疗之前,需接受超声内镜检查。 该研究分析 2018 年 11 月—2019 年 10 月该院收治的 21 例可疑胆胰疾病ERCP 术前患者临床资料,简要论述超声内镜在可疑胆胰疾病术前的初步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对象为21 例可疑胆胰疾病ERCP 术前患者,男性15 例、女性6 例;年龄最小者46 岁,年龄最大者 77 岁,平均(61.54±3.67)岁。 依次实施体表腹部超声、CT 检查可疑胆胰疾病, 诊断结果尚不明确,需进一步开展ERCP 术。患者及家属对该次研究知情同意,且经伦理委员会批准自愿配合。
纳入标准: ①B 超、CT 检查结果提示胆总管扩张,诱因不明;②患者曾患胰腺炎,疑似胆管、胰管疾病所致; ③怀疑壶腹部占位等病变。 上述标准符合1项或多项即可纳入。
排除标准:①合并碘过敏、心肺功能不全、精神异常等内镜诊疗禁忌证;②处于上消化道溃疡、胰腺炎急性期。
1.2 方法
21 例患者均给予B 超、CT、超声内镜检查,结束该项操作之后,再次执行ERCP 检查和治疗。 于术前禁食6 h,依次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测,实施泛影葡胺碘过敏测试,未见过敏,实施ERCP 检查。
①超声内镜检查:选取日本Olympus α5 和EUME-1 超声胃镜, 发挥水囊法联合脱气水充盈法作用,实施超声内镜检查。
②ERCP 检查: 落实前期准备工作, 优选日本Olympus JF-260V 电子十二指肠镜,将ERCP 诊疗工作落实到位,预先进行插管造影操作,继而依据造影情况,在内镜下,开展相关治疗。 具体如下:在十二指肠降部插入十二指肠镜,把乳头置于视野中心,预先引入超滑胰管导丝,进至胰管,倘若胰管存在病变,无法插管,需留置胆管导丝,如果仍然不能够顺利插管,可从副乳头插管。成功完成插管操作后,注入造影剂,将患者的胰管、胆管显示出来,对病变部位进行观察,进行拍片。
1.3 统计方法
将实验数据录入SPSS 23.0 统计学软件中处理,计数资料以频数表示。
2 结果
2.1 超声内镜、ERCP 检查前结果
执行超声内镜、ERCP 检查之前,21 例患者经B超、CT 检查,结果显示,胆总管扩张20 例。其中,先天性胆囊扩张10 例、胆管下端占位2 例、胆总管下端结石1 例、胆总管代偿性扩张2 例、胰头癌1 例、壶腺癌1 例、胰管先天性狭窄2 例、慢性胰腺炎1 例。
2.2 超声内镜、ERCP 检查后结果
21 例患者均实施超声内镜诊断,结果显示,胆总管结石10 例, 壶腹部肿瘤3 例, 胆管内乳头状瘤4例,十二指肠乳头炎性狭窄2 例,胰管结石2 例。该过程中,未见相关并发症。再次执行ERCP 术操作,全部插管成功。对于10 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均给予镜下取石处理, 可见 2 例小结石,3 例泥沙样结石,1 例胆管填充型结石;3 例壶腹部肿瘤通过内镜活检、 外科手术等证实;4 例胆管乳头状瘤十二指肠镜下均可见典型的胆总管开口,其呈鱼口样改变,并且有胶冻样物阻塞,选择取石球囊方式对胆道进行情况,并在胆道内放置引流管;对于2 例胰管结石患者,进行体外震波碎石处理,继而执行内镜下胰管取石;对于2 例炎性狭窄问题患者,实施超声内镜处理,将胆汁排出,随访3 个月,未见任何异常。
3 讨论
在我国,胆胰腺发病率高,患病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临床上,往往采用多种方式,对胆胰腺患者进行诊断,对于一些可疑病例,虽经体表腹部超声、CT等方式检查,仍未能确诊,这对临床治疗工作的开展非常不利,并且,会使病情发生延误[4]。 由于胆胰系统解剖结构复杂,胆胰结合部病变术前鉴别诊断难度增加,需发挥影像学检查作用,方能得出科学、准确的临床诊断结果。实际操作过程中,应依据胆胰疾病特点、类型,将相关辅助检查工作落实到位,凸显临床价值,便于胆胰疾病早日确诊,使临床诊断工作顺利开展[5]。
虽说,B 超、CT、MRCP 等在胆胰疾病诊断过程中应用普遍,但上述方式仍存在缺陷,无法将治疗方案确定下来。 体表超声优势在于操作过程简便,价格低廉,因而,其在胆胰疾病筛查中应用普遍。 然而,胆总管、胰腺、壶腹部病变扫查过程中,很容易受胃肠道气体、腹壁脂肪过厚等因素影响,导致未能对病变作出准确诊断[6]。在可疑胆胰疾病检查中,选择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方式,具备无创特性,既不需要造影剂,也无任何手术禁忌,便能够把胆管、胰管等结构清晰地显示出来,达到良好的影像效果,该方式适用于胆胰管疾病诊断,有效性强,但仍存在局限性[7]。诸如,无法鉴别微小的胆总管结石、肿瘤等,倘若肿瘤较小,或者仅处于壶腹部,CT、磁共振仅能对肿瘤的胆胰管征象进行观察,而无法分辨肿瘤本身。 ERCP 是目前微创治疗胆胰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将内镜经口插入十二指肠降部,通过十二指肠乳头导入专用器械,进入胆管或者胰管内,发挥X 线透视作用,注射造影剂造影,导入超声探头观察,搜集脱落细胞、组织,使胆、胰疾病诊断工作顺利进行,并在该基础上实施介入治疗[8]。当前,ERCP 已经从诊断性技术发展为胆管、 胰腺疾病微创治疗技术, 广泛用于消化内科胆总管结石诊断中。 由于ERCP 能够精确显示胰胆管系统,在胆总管结石诊断过程中应用普遍,其无论特异性,还是灵敏度均非常好,在胆胰管疾病诊断中适用性强,但其在操作过程中,会对患者造成创伤,术后胰腺炎、出血等并发症较常见,导致其临床应用受限[9]。 加之,壶腹部肿瘤、十二指肠结构性改变等因素影响,会使插管难度增加,影响诊断效果及准确性。 因而,ERCP 术前需依托无创检查,对诊断结果作出明确,了解ERCP 术适应证,科学判断术式。
超声内镜是将内镜和超声相结合的消化道检查技术,在内镜顶端设置微型高频超声探头,当内镜插入体腔之后,发挥其作用,直接对消化道黏膜病变进行观察,依托内镜下超声,开展实时扫描工作,通过这种方式,对胃肠道层次结构的组织学特征、周围邻近脏器超声图像具备清晰的认识,使内镜和超声诊断结果更加准确[10]。 通常,超声内镜采用线型、辐射式两种扫描方式。 前者扫描方向与内镜长轴平行,视域范围在90°~270°之间; 后者扫描方向则垂直于内镜长轴,能够实现360°断层视域。 微细超声探头全部应用辐射式扫描方式,在探头远端,对晶体传感器进行固定,并面向近侧,发挥高速旋转反射器作用,将超声波反射至四周,得到与探头垂直的360°断层视域。 该背景下,科学控制传感器频率,以7.5~30 MHz 为宜,频率越高,超声图像越清晰,但会加速超声波衰减,影响穿透距离[11-12]。通常情况下,7.5 MHz 探头穿透深度为4~5 cm,20 MHz 穿透深度仅为 2 cm,30 MHz 穿透深度只有1 cm。 一些探头能够穿过导丝, 便于在操作期间,发挥导丝作用,进行引导,使超声探头顺利进入胰胆管内。超声内镜无需经乳头便能够对胆胰管局部情况进行直接观察,具备无创特性,在胆胰疾病诊断中适用性强,还能够有效诊断肝外胆汁淤积情况,并明确胆总管扩张原因。 在临床诊断过程中,超声内镜可对0.1 mm 结石作出分辨,即使在微小结石、胆泥淤滞诊断中,临床效果也非常好。超声内镜诊断结果显示,胆总管结石10 例、壶腹部肿瘤3 例、胆管内乳头状瘤4 例、十二指肠乳头炎性狭窄2 例、胰管结石2 例。 其中,1 例男性患者,现年57 岁,主诉右上腹不适15 d左右,遂入院治疗。 该患者于半个月前出现右上腹不适、纳差,未见皮肤巩膜黄染、腹部无压痛、反跳痛,3 d 前于外院CT 提示胆总管下端小结节,胆囊增大。经保守治疗,无好转。腹部超声检查,提示胆总管扩张伴胆囊炎、胆囊内胆汁淤积,查MRCP 显示胆总管轻度扩张,胆囊增大伴胆汁淤积,血清胆红素增高,但不明显。 腹部超声提示胆总管下端有中等回声谈,后部声影不清晰,考虑为胆总管下端肿瘤,因而,进行ERCP插管造影下端充盈缺损影。 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可见结石排出。最终确诊为胆总管下端小结石。患者于ERCP7 d 之后,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愈。曾有研究[13]对15 例急性胰腺炎、梗阻性黄疸等患者经腹部B 超、CT 或MRCP 检查可疑但胰病变, 术前行 EUS 检查诊断,并经 ERCP 确认,结果提示,15 例患者确诊胆总管结石并行EST 取石术9 例, 确诊壶腹部肿瘤2 例,胆管内乳头状瘤2 例,十二指肠乳头炎性狭窄1 例,胰管结石1 例,该实验结果与该次研究结论一致, 再次论证了该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这充分说明超声内镜在可疑胆胰疾病内镜ERCP 术前诊断中,适用性强。针对胆管下端狭窄、壶腹癌等病变诊断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从各个角度,对病变整体形态进行扫查,通过这种方式,使临床诊断结果更加准确,以此规避ERCP 术风险。超声内镜并发症少,在疑似胆总管疾病临床诊断中, 安全性和有效性兼具。
综上所述,在可疑胆胰疾病中,行ERCP 诊疗之前,接受超声内镜检查,对不必要的ERCP 诊疗进行规避。 同时应用超声内镜、ERCP 诊断治疗,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使诊疗结果更加科学、准确,把胆管壁结构、周围血管、肝胰实质等显示出来,为胆胰疾病临床诊断、病情评估等提供准确的理论依据,确定治疗方案,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和经济支出。然而,由于该次研究中,选取的样本数量太少,实验时间短,加之,设备欠缺,导致研究结果准确性有所缺失,未来一段时间,将搜集更多临床病例资料,再次开展诊断工作,得出更加科学、准确的实验结果,为胆胰疾病诊疗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