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背景下大学生成长与发展调查研究
——以百色学院为例

2021-12-02樊红兰韦顺国

百色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理论课比例

蒋 平,樊红兰,韦顺国

(百色学院,广西百色 533099)

一、研究背景

2016 年12 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P376)2017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将“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2017 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P32)。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共教育部党组于2017 年12 月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3]2018 年5 月,教育部办公厅在《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下发《“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要求和管理办法(试行)》,委托部分省(区、市)、高校和院(系)分类型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4]在此背景下,全国各地全面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各高校纷纷立足自身实际制定和实施“三全育人”工作方案,构建和优化“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如百色学院自2018 年7 月以来,逐步提出和推进“百色精神铸红魂”三全育人体系的建设和常规化运行,运用十大通用育人途径和红色学术研究、红色经典艺术、红色微型课程、红色网络思政等四大特色育人途径,积极培养具有百色精神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2020 年12 月至2021 年1 月期间,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武汉大学)牵头组织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研究协作体开展了“大学生成长与发展”2020 年度调查工作,围绕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人生追求”“价值观与价值选择”“政治观与政治行为”“道德观与道德行为”“文化观与文化素养”“网络观与网络素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评价”9 个方面进行施测。本次调查工作采用填写数据平台网络问卷的形式进行,全国有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兰州大学、贵州大学、新疆大学、百色学院等70 余所高校参与了调查。①本次调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研究协作体开展的第7 次年度调查工作,百色学院首次参与。近年来出版的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年度发展报告翔实地呈现和分析了相关年度的调查数据,如沈壮海,等:《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7》,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年版;沈壮海,等:《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8—2019》,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年版。调查完成后,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武汉大学)分别向各高校反馈其专属调查结果。调查数据的列联分析表明,百色学院在9 个方面的调查结果与所有参与调查的高校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本文基于百色学院的调查数据分析,力图窥探其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状况与成效,认识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基本情况,查找工作中需要注意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优化“三全育人”体系提出建议。

二、百色学院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调查分析

在本次“大学生成长与发展”调查工作中,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旅游管理学院组织学生参与了施测,受访学生共661人,其中男生人数比例为28.74%,女生人数比例为71.26%;大一占32.53%,大二占23.30%,大三占27.99%,大四(大五②大五包含专升本的学生、因各种原因休学返学的学生等。)占16.19%。受访学生专业所属的学科门类的人数比例分别为:法学22.69%,工学11.35%,管理学34.64%,教育学11.20%,经济学0.15%,理学9.23%,历史学7.41%,文学1.06%,哲学2.27%。受访学生生源所在地为城镇的占15.13%,为农村的占84.87%。其所属家庭类型中,单亲家庭(父亲抚养)为3.93%,单亲家庭(母亲抚养)为6.66%,孤儿为0.61%,双亲家庭为87.75%,重组家庭为1.06%。受访学生中“担任过学生干部”的人数比例为67.93%,“有国(境)外学习的经历”的人数比例为1.06%,“独生子女”的人数比例为15.43%,“小时候,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的人数比例为44.48%。本次调查样本具有广泛性和一定的代表性,调查情况具体如下:

(一)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人生追求

1.人生态度与人生目标

受访学生中表示对“自己的人生前途”有信心的人数比例为91.53%,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前途感到乐观。受访学生中表示拥有“人生目标”的人数比例为94.55%,说明大部分学生有着较为清晰的未来规划。

2.人生价值取向

受访学生中表示赞同“奉献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的人数比例为98.18%,说明大部分学生的奉献意识较强。受访学生中表示赞同“人生价值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得到更好的实现”的人数比例为98.18%,说明大部分学生集体意识和集体观念较强。受访学生中表示赞同“人生梦想是国家梦、民族梦、个人梦的有机统一”的人数比例为99.55%,说明大部分学生有认识到应将个人梦想融入国家梦和民族梦之中。受访学生中表示赞同“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的人数比例为99.55%,说明大部分学生有正确的奋斗观,能够认识到奋斗之于人生的意义。受访学生中表示“毕业后愿意到西部地区就业”的人数比例为85.17%,说明大部分学生投身祖国西部建设的意愿较强。

3.对消极人生观和学习生活状态的看法

受访学生中表示赞同“一朝成锦鲤,奋斗少十年”的人数比例为75.19%,说明大部分学生赞同“不劳而获、走捷径”观点。受访学生中表示赞同“人生苦短,应及时行乐”的人数比例为67.62%,说明大部分学生赞同“享乐主义”观点。受访学生中表示赞同“人生应一切顺其自然,万事不求、不争”的人数比例为51.44%,表示赞同“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人数比例为49.47%,表示赞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人数比例为53.10%,表示赞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人数比例为53.40%,说明一半左右的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佛系人生”“宿命论”“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观念的影响。

同时,受访学生中表示“自己的学习生活处于‘内卷’状态”的人数比例为92.13%,说明有较多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受到“内卷”的影响。

4.人生观与人生追求回归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效果对学生人生观影响作用的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专业课程教学、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开展情况对学生关于“奋斗的青春最美丽”这一观点的认同度具有一定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每提高一个等级,认同度提升3.76 个百分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每提高一个等级,认同度提升3.82 个百分点,专业课教学评价每提高一个等级,认同度提升3.83 个百分点。

5.人生观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分析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内容与学生人生观与人生追求总体得分的相关分析显示,团组织建设、校风和学风建设与大学生人生观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团组织建设、校风和学风建设内容对学生人生观方面的认知提升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学校可以尝试通过加强团组织建设、校风和学风建设,提升学生在人生观方面的认知程度。

(二)大学生的价值观与价值选择

1.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况

受访学生中对于“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的说法表示赞同的人数比例为99.85%,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人有责”的说法表示赞同的人数比例为89.86%,说明大部分学生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认识较清晰。

其中,“中华民族正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一个民族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成长”“构建和谐社会是人们的共同理想和愿望”,这4 道问题对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受访学生中表示赞同的人数平均比例为99.47%。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己的事情应自己做主”“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公平正义应是社会与每个人的追求”“每位公民都应依法行事”这四道问题对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受访学生中对以上四条陈述表示赞同的平均比例为99.62%。

“人人都应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职业无贵贱之分,要干一行爱一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信不立’并没有过时”“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这四道问题对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受访学生中对以上四条陈述表示赞同的平均人数比例为99.55%。

2.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与实践情况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与实践,是一个由知到信、由信到行的过程。受访学生中表示“我能够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人数比例为99.24%,表示“我很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数比例为99.85%,赞同“我能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自己的言行”的人数比例为99.39%,说明大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较清晰的理解与认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规范自身言行的自觉性较强。

当受访学生当被问及“当国防安全遇到战争威胁时,您愿意参军入伍吗?”时,表示愿意的人数比例为84.57%,表示说不清楚的人数比例为12.25%,表示不愿意的人数比例为3.18%,说明大部分学生践行爱国价值观的意愿较强。受访学生对于“当国防安全遇到战争威胁时,您愿意参军入伍吗?”这一问题表示“非常愿意”的321 个样本中,有317 位学生同时赞同“人人都应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有278 位学生同时为爱国价值观目前在社会上的践行(或实现)状况打出了高分(4—5 分),表现出对爱国价值观有较好的认同和实践情况。

3.对12 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分情况

受访学生对于12 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前在社会上的践行(或实现)状况的评价情况(最低1分,最高 5 分)分别为:富强 3.83 分,民主 3.90 分,文明 3.79 分,和谐 3.99 分,自由 3.99 分,平等 3.87 分,公正 3.85 分,法治 4.05 分,爱国 4.23 分,敬业 4.00 分,诚信 3.99 分,友善 4.04 分。各项内容平均分为 3.96 分,其中,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平均得分为3.88 分;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平均得分为3.94 分;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平均得分为4.06 分。这说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上的践行(或实现)状况的总体评价较好。

4.价值观与价值选择回归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效果对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的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专业课程教学、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开展情况对学生关于“我能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自己的言行”这一观点的认同度具有一定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每提高一个等级,认同度提升3.76 个百分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每提高一个等级,认同度提升3.82 个百分点,专业课教学评价每提高一个等级,认同度提升3.83 个百分点。

5.价值观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分析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内容与学生价值观与价值选择总体得分的相关分析显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大学生价值观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基层党组织建设内容对学生价值观方面的认知提升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学校可以尝试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认知程度。

(三)大学生的政治观与政治行为

1.大学生的入党意愿

受访学生中对于“如果让您现在选择,您是否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表示非常愿意有68.23%,比较愿意有21.79%,还没想好有8.47%,不太愿意有1.36%,很不愿意有0.15%。总体来看,表示愿意入党的学生比例较高。

2.对党的指导思想和党的领导的认知情况

受访学生中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问题”表示赞同的人数比例为93.49%,体现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前景的乐观期待。受访学生中对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表示赞同的人数比例为94.40%,说明学生整体上对党的领导认同度较高。

3.对“四个自信”认同情况

受访学生中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表示赞同的人数比例为95.31%,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表示赞同的人数比例为95.16%,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表示赞同的人数比例为95.92%。这说明学生整体上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程度较强。

4.对党领导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的评价

受访学生中对于“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有力领导的体现”表示赞同的人数比例为96.52%,对于“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鲜明体现”表示赞同的人数比例为96.22%。这体现了学生对中国抗疫成功背后党的领导和制度优势的深刻领悟。

受访学生中对于“我国向疫情严重的国家和地区提供援助,体现了负责任大国担当”表示赞同的人数比例为96.22%,对于“透明、负责任的中国与世界共战疫情,生动践行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承诺”表示赞同的人数比例为96.52%。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中国国际形象的认识也在不断与时俱进。

(四)大学生的道德观与道德行为

1.对奉献精神的认同程度

受访学生对于“雷锋精神”在当代是否需要继续继承和发扬问题上,有90.32%的大学生认为“并未过时,仍值得发扬”,有2.57%的大学生认为“说不清楚”,有7.11%的大学生认为“已经过时,不值一提”。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对以雷锋精神为例的奉献精神持认可推崇的态度。

2.践行道德行为的意愿

受访学生被问及“我能做到遵守学术规范,不抄袭剽窃、数据造假”时,表示愿意的人数比例为92.59%,表示说不清楚的人数比例为6.35%,表示不愿意的人数比例为1.06%,说明大部分学生遵守学术诚信的意愿较强。

受访学生被问及“我向往成为抗击疫情中的逆行者”时,表示愿意的人数比例为87.29%,表示说不清楚的人数比例为11.50%,表示不愿意的人数比例为1.21%,说明学生热心奉献社会的意愿较强。

受访学生被问及“遇到跌倒的老人,我会主动伸出援手”时,表示愿意的人数比例为15.73%,表示说不清楚的人数比例为82.30%,表示不愿意的人数比例为1.97%,说明学生积极乐于助人的意愿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受访学生被问及“我能做到拒绝舌尖上的浪费”时,表示愿意的人数比例为87.59%,表示说不清楚的人数比例为11.50%,表示不愿意的人数比例为0.91%,说明学生厉行节约环保的意愿较强。

3.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与实践情况

当前,山区支教、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疫情防控是较为常见的公益志愿服务形式。受访学生中愿意参加“山区支教”的人数比例为73.68%,愿意参加“环境保护”的人数比例为93.34%,愿意参加“社区服务”的人数比例为92.28%,愿意参加“疫情防控”的人数比例为92.89%。总体来看,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意愿较强。

受访学生中大部分参与了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赛会、应急救助、义务支教等形式的志愿活动。其中,参与“扶贫开发”的人数比例为9.38%,参与“社区建设”的人数比例为27.08%,参与“环境保护”的人数比例为36.76%,参与“大型赛会”的人数比例为16.64%,参与“应急救助”的人数比例为10.14%,参与“义务”的人数比例为8.02%。总体而言,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比较高涨,但同时还有41.60%的学生表示未参加任何志愿活动,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引导。

(五)大学生的文化观与文化素养

1.对文化自信的认同程度

受访学生对于“我为中华文化感到自豪”观点表示赞同的人数比例为96.82%,对于“中华民族一定能创造文化新辉煌”观点表示赞同的人数比例为95.61%,对于“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观点表示赞同的人数比例为96.22%。这说明学生整体上对文化自信的认同度高。

2.对革命精神的认知情况

受访学生对于8 种具有代表性的革命精神整体上有较高程度的认识,其中对“红船精神”了解的人数比例为67.17%,对“井冈山精神”了解的人数比例为78.82%,对“长征精神”了解的人数比例为88.65%,对“延安精神”了解的人数比例为78.97%,对“焦裕禄精神”了解的人数比例为81.69%,对“抗战精神”了解的人数比例为90.17%,对“抗美援朝精神”了解的人数比例为85.48%,对“特区精神”了解的人数比例为65.20%。

3.对伟大抗疫精神的认同和参与情况

受访学生对“生命至上”表示认同的人数比例为93.19%,对“举国同心”表示认同的人数比例为95.61%,对“舍生忘死”表示认同的人数比例为91.53%,对“尊重科学”表示认同的人数比例为95.76%,对“命运与共”表示认同的人数比例为95.16%。总体而言,学生对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铸就的伟大抗疫精神的认同程度较高。

在参与弘扬抗疫精神的实践活动方面,受访学生中有56.43%表示“参与过‘弘扬抗疫精神,讲好抗疫故事’等活动”,有43.57%表示“尚未参与过‘弘扬抗疫精神,讲好抗疫故事’等活动”。这说明学校需要进一步扩大和丰富“弘扬抗疫精神,讲好抗疫故事”的宣传内容与传播形式,让伟大抗疫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4.对中华文化发展历程的熟悉程度

受访学生中对于“您对中华文化发展演进历程的熟悉程度如何?”,有12.71%“非常熟悉”中华文化发展演进历程,有60.21%“比较熟悉”中华文化发展演进历程,有20.27%“说不清楚”中华文化发展演进历程,有6.51%“不太熟悉”中华文化发展演进历程,有0.30%“很不熟悉”中华文化发展演进历程。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中华文化发展演进历程的熟悉程度普遍较高。

5.中外经典著作的阅读情况

受访学生中阅读过《论语》的人数比例为93.49%,阅读过《大学》的人数比例为71.71%,阅读过《中庸》的人数比例为66.41%,阅读过《孟子》的人数比例为75.79%,阅读过《道德经》的人数比例为76.85%,阅读过《理想国》的人数比例为50.83%,阅读过《社会契约论》的人数比例为52.19%,阅读过《共产党宣言》的人数比例为84.57%,阅读过《毛泽东选集》的人数比例为78.67%,阅读过《邓小平文选》的人数比例为72.16%,阅读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纲要》的人数比例为74.43%。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中外经典著作的阅读面较宽。

6.对外来文化的态度

受访学生中对于“我们应当警惕西方文化的价值渗透”的说法表示赞同的人数比例为90.47%,说明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价值渗透警惕性较高。受访学生中对于“我们应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吸收其他文化的优长”的说法表示赞同的人数比例为96.22%,说明学生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较强。

7.对传统文化学习环境的认识

受访学生中有59.46%了解学校“开设过传统文化课程”,有60.67%了解学校“举办传统文化讲座”,有59.76%了解学校“开展传统文化传承活动”,有6.51%认为学校“没有开展”相关课程和活动,有14.37%对学校是否开展相关课程和活动“不清楚”。

(六)大学生的网络观与网络素养

1.上网时长与目的

受访学生中每天平均上网时长5 小时以上的有32.83%,3—5 小时的有39.33%,1—3 小时的有23.60%,1 小时以下的有4.24%。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多选)是社交媒体、在线学习、观看视频,具体为社交媒体84.11%、在线学习48.41%、观看视频40.85%、刷短视频30.71%、看时政新闻27.38%、网络购物21.79%、网络游戏14.22%、网络社区11.65%。这说明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占领和利用好网络阵地。

2.上网的态度与行为表现

受访学生中表示能做到“在网上看到有抹黑党和政府的言论时,会予以反驳”“在网上发表的言论都会经过深思熟虑”“会对网上的热点事件冷静分析,不被‘带节奏’”“在上网时严格要求自己,决不成为‘键盘侠’”的人数比例分别为77.00%、88.96%、88.20%、93.65%,平均比例为86.95%。说明大部分学生能做到理性上网,在面对网络热点时,能选择以冷静、求证的态度加以对待。

3.新媒体的影响与改进

当问及“所在学校的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对您成长发展的影响程度如何”时,48.26%的大学生认为有很大的影响,39.79%的大学生认为影响程度一般,11.95%的大学生认为影响很有限,这从侧面说明学校新媒体发挥育人作用有待改进。受访学生表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类主题网站或新媒体平台存在的主要问题前三位的分别为理论性太强,说教味过浓,呈现方式单一。

4.网络观与网络素养回归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效果对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的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专业课程教学、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开展情况对学生关于“在网上看到有抹黑党和政府的言论时,我会予以反驳”这一观点的认同度具有一定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每提高一个等级,符合度提升3.15 个百分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每提高一个等级,符合度提升3.11 个百分点,专业课教学评价每提高一个等级,符合度提升3.12 个百分点。

5.网络观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分析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内容与学生网络观与网络素养总体得分的相关分析显示,班级建设、团组织建设与大学生网络观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班级建设、团组织建设内容对学生网络观方面的认知提升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学校可以尝试通过加强班级建设、团组织建设,提升学生在网络观方面的认知程度。

(七)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评价

1.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

受访学生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开展效果给出好评的比例为76.40%,这一评价从总体上反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成效较好。同时,受访学生中表示对疫情防控期间思政课“线上教学”满意的人数比例为72.92%,表示一般的人数比例为24.36%,表示不满意的人数比例为2.72%,说明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教学”满意度较高。

通过分别计算受访学生对5 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水平”“课堂效果”打分(最低1 分,最高5 分)的平均分值(表1),受访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势与政策”5 门课程的评分均值分别为3.92 分、3.92 分、3.96 分、4.00 分、3.87 分;受访学生对5 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教 学方法”“教 师 水 平 ”“课堂效果”的 平 均 分 分 别为 3.95 分 、3.91 分 、3.96 分、3.92 分。这说明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水平、课堂效果满意度较高。

关于5 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有71.71%的受访学生认为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收获了“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不断提升”;有62.33%的受访学生认为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上收获了“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及基本规律”;有55.82%的受访学生认为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上收获了“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59.61%的受访学生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收获了“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56.28%的受访学生认为在《形势与政策》课上收获了“掌握认识形势与政策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5 门课程平均比例为61.15%,说明大部分学生对5 门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成效评价较高。但是,以上数据也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尚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2.对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期盼

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水平等方面来了解大学生对于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改进的建议。

受访学生中认为“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改进的重点”是“密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人数比例为68.99%,认为是“注意避免与高中教材内容重复”的人数比例为33.43%,认为是“加强理论性和思想性”的人数比例为32.53%,认为是“积极回应理论热点问题”的人数比例为50.98%,这反映出学生对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期盼。

受访学生中认为“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进的重点”是“加强师生互动交流”的人数比例为44.33%,认为“重视开展实践教学”是的人数比例为56.28%,认为是“重视网络、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运用”的人数比例为27.69%,认为是“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的人数比例为44.33%,认为是“重视翻转课堂,增加学生参与度”的人数比例为18.61%,这反映出学生对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期盼。

受访学生中认为“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水平改进的重点”是增强政治素质的人数比例为36.01%,认为是夯实理论功底的人数比例为36.61%,认为是提高教学能力的人数比例为46.60%,认为是加强师德修养的人数比例为17.85%,认为是开阔国际视野的人数比例为43.27%,这反映出学生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水平的期盼。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回归分析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影响因素的线性回归分析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效果”的评价情况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效果”的关键变量。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评价每提高一个等级,其对开展效果的好评率提升3.64 个百分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评价每提高一个等级,其对开展效果的好评率提升3.66 个百分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水平评价每提高一个等级,其对开展效果的好评率提升3.66 个百分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效果评价每提高一个等级,其对开展效果的好评率提升3.66 个百分点。

(八)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与行为

1.对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

本次调查收集了大学生对学校“校风和学风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日常事务管理”“学校后勤服务”“学生资助工作”“基层党组织建设”“社团活动”“班级建设”“团组织建设”的评价。受访学生对以上各项工作满意度分别为77.46%、70.20%、70.20%、71.26%、68.84%、70.95%、66.26%、66.72%、62.93%、73.07%、76.40%、72.92%、74.58%、74.13%。平均比例为71.14%。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持肯定性评价,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2.教书育人

针对教师的“师德”情况进行的调查显示,受访学生中对“所接触过的大学老师的师德状况”表示满意的人数比例为80.64%,表示一般的人数比例为16.79%,表示不满意的人数比例为2.57%,说明学生对所接触过的老师的师德状况满意度较高。同时,受访学生表示,在自己接触到的老师当中,认为大部分老师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人数比例为77.31%,认为说不清楚的人数比例为14.67%,认为是少部分的人数比例为8.02%,说明学生对学校教师教书育人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评价较好,大部分教师能够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担当。

3.科研育人

受访学生中表示在学习或参加科研项目的过程中,老师会经常给予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的引导的人数比例为33.89%,认为只有偶尔给予引导的人数比例为58.85%,认为没有给予引导的人数比例为7.26%,说明学校师生对学术规划与学术道德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越来越多教师能够在学生学习和参加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及时予以指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规范意识和学术道德观;也说明学生对科研育人的满意度评价较低。

4.心理育人

受访学生中认为如果觉得自己有心理问题,会优先向心理咨询师求助的人数比例为25.26%,会优先向家人求助的人数比例为49.47%,会优先向专业课教师求助的人数比例为7.56%,会优先向导师求助的人数比例为6.05%,会优先向辅导员求助的人数比例为9.38%,会优先向班主任求助的人数比例为5.14%,会优先向同学、室友等朋辈群体求助的人数比例为68.08%,说明本校同学、室友等朋辈群体,家人,心理咨询师对大学生具有较大的正向引导作用。高校要发挥校内外各类人员尤其要更加注重发挥同学、室友等朋辈群体在引导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中的作用,形成心理育人合力。

5.实践育人

受访学生中表示“在学校期间有参加社会实践的经历”的人数比例为76.55%,表示没有参加的人数比例分别为23.45%。其中,表示自己愿意参加社会实践的原因是“了解社会”的人数比例为34.64%,是“服务社会”的人数比例为43.72%,是“增长见识”的人数比例为37.52%,是“锻炼实践能力”的人数比例为50.53%,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人数比例为28.74%,是“获得荣誉或学分”的人数比例为12.10%,是“有利于升学、出国、就业等”的人数比例分别为4.24%,说明学生社会实践意愿强烈。这就要求高校进一步教育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

6.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回归分析

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因素的线性回归分析中,“校风和学风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情况是影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效果”的关键变量。大学生对校风和学风建设的评价每提高一个等级,其对工作开展效果的好评率提升2.53 个百分点,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每提高一个等级,其对工作开展效果的好评率提升2.47个百分点,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每提高一个等级,其对工作开展效果的好评率提升2.66 个百分点,大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评价每提高一个等级,其对工作开展效果的好评率提升2.44 个百分点,大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每提高一个等级,其对工作开展效果的好评率提升2.50 个百分点。

(九)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评价

1.对思政课和其他课程开展效果的评价

受访学生中对“专业课程教学”“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给予好评的比例分别为78.52%、75.64%、76.40%,平均比例为76.85%,说明大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评价较高,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较好。

除此之外,受访学生中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发挥了德育功能的人数比例分别为80.18%、76.70%、77.31%、76.70%,平均比例为77.72%。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大学课程德育功能的成效评价较高。

2.对大学生成长与发展因素的认知情况

受访学生中认为大学期间对自己成长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多选),选“同学、室友等朋辈群体”的为65.66%,选“专业课教师”的为58.85%,选“家人”的为41.15%,选“导师”的为29.65%,选“辅导员”的为29.35%,选“班主任”的为19.82%,选“心理咨询师”的为4.69%。位于前三位的分别为同学、室友等朋辈群体,专业课教师,家人。

同时,受访学生中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业课程教学”“辅导员工作”对自己思想品德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人数比例分别为72.62%、73.07%、62.18%,平均比例为69.29%,表示作用一般的人数比例分别为26.32%、24.96%、33.89%,认为没有作用的人数比例分别为1.06%、24.96%、3.93%,说明本校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上述活动对自己的思想品德发展有较大积极作用。

3.对大学生文明素质的评价

受访学生给身边学生群体文明素质12 项内容的平均评分(最低1 分,最高5 分)分别为奉献精神3.55 分、集体观念 3.61 分、纪律观念 3.63 分、诚信意识 3.88 分、人文素养 3.74 分、维权意识 3.72 分、创新精神3.57 分、勤俭节约3.67 分、文明礼貌3.84 分、奋斗精神3.72 分、自律能力3.54 分、责任意识3.72 分,12项内容的总体平均分为3.68 分,说明大部分学生认为身边大学生群体的文明素养较好。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上述调查分析反映出的现象和问题,思考如何进一步优化“三全育人”体系,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促进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一)结论

百色学院“大学生成长与发展”2020 年度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认可度较高,总体上思想政治状况良好,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和问题。

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整体性的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涉及各类教育主体、各阶段教育过程、各个教育环节,要求校内校外教育、课内课外教育、线上线下教育实现有机衔接,形成教育合力。

(1)专业课程教学、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等各类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影响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网络观的形成和发展。其中,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团组织建设、校风和学风建设内容对学生人生观方面的认知提升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基层党组织建设内容对学生价值观方面的认知提升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班级建设、团组织建设内容对学生网络观方面的认知提升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

(2)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占领和利用好网络阵地。

(3)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水平及课堂效果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效果的关键变量。

(4)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校风和学风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影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效果的关键变量。

(5)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受到周围人群的影响,其中位于前三位的分别为同学、室友等朋辈群体,专业课教师,家人。

2.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

(1)大学生总体上具有良好的人生观和人生追求。大部分学生人生态度乐观,有着较为清晰的未来规划,人生价值取向积极向上,有明确的人生理想和正确的奋斗观。

(2)大学生的价值观总体上积极健康,价值选择奋发向上。大部分学生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的认识较清晰,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较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状况评价较好。

(3)大学生总体上具有积极的政治观和政治行为。大学生总体上入党意愿较高,对党的指导思想和党的领导的认同度较高,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程度较强,对党领导疫情防控取得的重大成果评价积极。

(4)大学生总体上具有良好的道德观与道德行为。大学生总体上对奉献精神认可推崇,其遵守学术诚信的意愿、热心奉献社会的意愿、积极乐于助人的意愿、厉行节约环保的意愿、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都较强。

(5)大学生总体上具有科学理性的文化观和良好的文化素养。大学生总体上对文化自信的认同度高,对具有代表性的革命精神的认知程度较高,对伟大抗疫精神的认同程度较高,对中华文化发展演进历程的熟悉程度普遍较高,对中外经典著作的阅读面较宽,对外来文化的警惕性较高、包容性较强。

(6)大学生上网较为普遍和频繁,总体上具有良好的网络观和较高的网络素养。大部分学生能做到理性上网,在面对网络热点时,能选择以冷静、求证的态度加以对待。

(7)大学生总体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持肯定评价。大学生总体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成效较认可,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水平、课堂效果以及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教学满意度较高。

(8)大学生总体上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持肯定评价,积极参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大学生总体上对高校各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满意度较高,对所接触过的老师的师德状况满意度较高,高校科研育人、心理育人、实践育人的作用与日俱增。

(9)大学生总体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持肯定评价。大学生总体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评价较高,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较好,对大学课程德育功能的成效评价较高,认为身边大学生群体的文明素养较好。

3.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和问题

(1)消极人生观和各种学习生活压力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部分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佛系人生”“宿命论”“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观念的影响。部分学生感觉学习生活压力大,认为自己的学习生活处于“内卷”状态,存在焦虑、紧张、迷惘等负面情绪。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尚有较大改进空间。有部分学生表示5 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有待提高,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水平及“线上教学”都有待改进。

(3)高校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有部分学生没有对专业课程教学、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给予好评;有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没有发挥德育功能,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业课程教学、辅导员工作没有对自己的思想品德发展产生积极作用;有部分学生对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表示不满意。

具体而言,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接触到的老师当中没有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有部分学生表示在学习或参加科研项目的过程中没有及时得到老师给予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的引导;有部分学生表示在学校期间没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部分学生表示未参加任何志愿活动;有部分学生不了解学校是否开设过传统文化课程和活动;有部分学生认为学校的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对自身成长发展的影响有限;在有心理问题时,学生表示会优先向心理咨询师或其他教师求助的人数比例不高。

(二)优化高校“三全育人”体系的建议

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5](P138)社会、家庭、高校要齐心协力、通力合作,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创新[6],优化高校的机构设置、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团队建设、教师发展、职称评聘、考评激励等各方面的制度机制,完善高校“三全育人”组织、人员、经费、时间、设施保障体系,整合育人资源、搭建育人平台、创新育人方式,推进校内校外教育、课内课外教育、线下线上教育的有机衔接,构建和优化教育主体大协同、教育过程全贯通、教育要素深融合的“三全育人”体系[7-8],实现育人主体、时间、空间三个维度的有效协同[9],促进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1.推进各类教育主体协同育人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社会性的系统工程,与之相关的教师、大学生、高校行政工作人员、家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社会群体以及各社会结构都参与其中,都必须承担责任和发挥作用”。[10](P25)“三全育人”体系中最根本的是全员育人,实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各司其职,社会、家庭、学校中的每个人都将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社会各界要树立协同育人理念,优化“大协同”工作体系[11],提升全员育人质量。

(1)全社会人人参与,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与各种错误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作斗争的锐利武器。党和政府要坚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方式,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之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12](P163-165)全社会都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作为日常工作生活学习的基本遵循,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在全社会持久地开展学习、关爱、尊崇民族英雄、国家先锋、道德楷模活动,促使人人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人人通过身体力行构建起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建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生动形象地告诉学生倡导什么、反对什么,潜移默化地教育引导学生向上、向善。

(2)家长言传身教,传承和弘扬优良家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家庭要“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1](P354-355)家长要构建文明家庭,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多关爱、呵护子女,为子女的成长与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石和坚强的后盾;要加强优良家风建设,为子女的成长与发展树立良好的榜样,做好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教育引导子女。

(3)教师为人师表,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要加强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严格要求自己,厚德修身、求真尚美,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对教育任务、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条件及教育方法全面地进行思考和评估,善于利用各种条件和渠道教育和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肯定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根据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不断建构和完善学生的生命内涵和意义。

(4)大学生自立自强,不断自我超越。实现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是大学生自己的责任。在学习生活中,大学生要自觉参与各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注重自省、自学、自强、自治,在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等各方面加强自我教育,形成比拼赶超、抢前争先的学习氛围;要全面客观地评估自己的优点、缺点和不足,持续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和条件发展自身,从而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超越。

2.推进不同育人阶段有机衔接

坚持全过程育人,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依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和不同学习场合的特点进行针对性地教育,采用合乎时宜的内容和方法,推进不同育人阶段的有机衔接,提升全过程育人质量。

(1)推进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育人衔接。高校要关注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现实需求,明确不同学习阶段的教育重点,开展多层次全覆盖的育人活动。对大学新生要侧重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生涯规划教育、行为规范和纪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对大二、大三学生要进一步在专业课、社团活动、科研活动、文化艺术活动中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提升学术素养;对大四之后的学生要侧重开展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培养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8]

(2)实现在校—离校全时段育人。大学生无论是在校学习期间,还是假期离校回家或者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其教育引导都不能断层和脱节。学校、家庭、社会中的各类教育者要立足现实的教育情境,从大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教育引导大学生爱国守法、积极进取、理性平和、乐观健康,促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正确处理好各种思想和现实的矛盾。

(3)加强线下—线上全平台育人。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的重要学习生活空间,高校要在加强线下教育的同时铸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做好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全社会通力合作,持续净化网络空间,建设清朗健康的网络生态。高校要善于利用各类网络教育资源、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教育教学活动,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

3.推进各环节育人要素深度融合

坚持全环节育人,充分调动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育人要素,挖掘和整合各环节和各方面的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全方位育人质量。

(1)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作用,在全课程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高校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方案、教师队伍、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将育人要求和思政元素融入全部课程。首先要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在此基础上,以“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他各类课程,挖掘和利用各类课程的育人要素,打造深受大学生喜爱的优质“金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融合[13]。

(2)发挥好校内校外各类活动的育人功能。高校要立足实际引导大学生参加各类活动,在班级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科研学术活动、体育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创业活动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融入育人元素,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规则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奉献精神及社会责任感,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引导。高校要积极搭建心理育人平台,健全心理咨询机构,优化队伍建设,丰富心理咨询的渠道和形式。学校、家庭、社会要协同合作,遵循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发挥其同学、室友等朋辈群体,家长,教师,心理咨询师等各类群体的影响力;构建和优化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14],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适时帮助大学生化解心理困惑和消极情绪,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健康的心理。

(4)发挥好高校管理和服务部门人员的育人功能。高校要深入挖掘各部门各岗位的育人元素,打造校园—教室—宿舍—食堂—网络全方位立体育人空间,通过管理和服务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让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浸润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浓郁氛围之中。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理论课比例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教学的困境与路径
人体比例知多少
组成比例三法
用比例解几何竞赛题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自卑女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