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的重构:沧源佤族“摸你黑狂欢节”的赓续与创新

2021-12-02宋小飞

百色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佤族狂欢节民众

宋小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

一、引 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积淀的结果,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展现。2013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议与讲话中不断提及“双创”(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更加明确地指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1](P29)这无疑是给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中华传统文化有诸多方面,其中,节日是富有深厚文化内涵和强大生命力的元素。节日随着时代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在不断创新创造。关于节日文化的赓续问题,一直是学者们比较关注的问题。时间是节日的特性之一,比如涂尔干认为时间是集体现象,它是集体成员的集体意识[2](P23);埃文斯·普理查德对非洲努尔人的时间研究认为时间是生态时间[3](P113-126);墨顿强调时间质的特性[4](P3-35)。时间在这些人类学家心中是根据“当地人的标准”而制定的概念。而国内有学者指出节日的当下性与不同节日之间的关系建构[5];有学者针对一些“洋节”在中国的盛行于中国传统节日之间的关系做了讨论[6];有学者认为传统节日的舞台化、市场化等创造了节日文化的传承舞台,也是节日文化的传承方式[7];有学者分析了中国节日的当下发展与变化,认为节日的发展变化有积极性一面,也有值得关注的点,比如官方参与、消费的兴盛等[8];还有学者针对当代中国民族的节日现状,分析节日在未来社会中面临的挑战与未来走向[9]。

节日的赓续、变迁其实是对人类对生产生活过程中的特定时间进行的一种知识传习与内在支配,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人们对时间的判断标准与制约不尽相同。节日既是历史的存在,也是现实的存在,因此,节日文化本身是个复杂的问题。当前学界对节日的研究范式基本分为两种,一是对其进行节日志的描写,另一种是用人类学的方法进行微观的民俗事象的深描,从而得出节日与地方社会之间的关系。

节日文化有体验性、文化性、娱乐性等特征,尤其是传统节日,在民族文化表征中显得较为突出。所谓的传统节日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10](P131),同时也包括一些作为地方表征与文化符号的节日。当代社会,因为城乡结构、市场经济、人员流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传统节日已然发生变化,加之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浸入交流,也让传统节日呈现出多元面貌。在这样的语境中,沧源佤族“摸你黑狂欢节”的传承途径、表现意义及活动场域等均有了新的意义,本文以沧源佤族“摸你黑狂欢节”为个案来探讨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的赓续与创新,以期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有益借鉴。

沧源全称沧源佤族自治县,隶属于云南省,俗称“阿佤山区”,地理位置独特,其东北方位是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东部与东南部与澜沧江拉祜族自治县连接,北部是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西南与缅甸接壤。沧源属于国家二类开放口岸,是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和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组成部分之一。沧源最大的独特性在于它是中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区,是世界佤乡,目前总人口18.78 万人,其中佤族占沧源总人口80%,占全国佤族总人口40%左右,占世界佤族总人口14.7%。①见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网关于沧源概况的介绍,http://www.cangyuan.gov.cn/cyxrmzf/zjcy/cygk/index.html。佤族属于跨境民族,在缅甸的掸邦第二特区(佤邦)境内也生活着一部分佤族同胞。

近年来,佤族“摸你黑狂欢节”的举办让沧源名声大噪,政府也在有意打造狂欢节,希望通过这个节日进行招商引资。佤族民众则通过出售民族手工艺品、举行佤族歌舞展演项目,让前来参加节庆活动的广大民众了解佤族。这让沧源佤族“摸你黑狂欢节”由一个普通节庆活动演变成一个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的传统节日,成为蕴藉了佤族地方表征与民族传统的文化符号,吸引着外界的目光。

二、佤族“摸你黑”节日文化缘起

“从节日起源和产生来看,它往往是各民族依据传统的宗教祭祀、农事生产、历法等因素而形成的相对凝固的时间及地点、活动方式的社群活动日,它具有全民性、集体性、传统性。”[11](P49)有学者指出:“新的民间习俗的形成不是创立,而是在原有的其他习俗的基础上的发展,民间习俗的消亡也不是通过行政命令的禁止而实现的,而是通过代偿机制完成。”②转引自简涛:《立春风俗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年版,第259 页。佤族“摸你黑狂欢节”全称为中国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摸你黑”本为汉语记音,佤语为“mohninhei”,意为“就是这样了,这就是我们追求的”意思。

“摸你黑狂欢节”源于这样一个传说。传说佤族是从石洞里走出的民族,自从有人类以来,佤族就生活在阿佤山地区。远古时期,物质生活贫乏,人们通常是用动物皮毛遮挡身体和取暖,当遇到野兽不得不为了生命安全而逃跑时,人们便会丢弃笨重且是“障碍”的兽皮,这样做的结果便是会被野兽攻击和蚊虫叮咬。因偶然看到水牛在泥地里打滚,人们向水牛学习,把泥土涂满全身,这样可以避免蚊虫叮咬还能躲避野兽攻击,因为泥土具有消毒、止痛的效用,成为佤族人们的“护体神药”。后来佤族人有了新的创造发明,他们把锅底灰、牛血、泥土和干草药混在一起抹在人的额头处希望用此来祈求福佑平安。佤族年长的老人将其称为“娘布洛”,它会散发淡淡地清香,还有避邪的作用。“摸你黑狂欢节”便是由此驱邪避凶祈福习俗创新而来。

首届佤族“摸你黑狂欢节”于2004 年5 月1 日召开,为期3 天。2005 年的中国佤族司岗里狂欢节便推出了“摸你黑”为主题的活动,即用黑色的“娘布洛”抹在人们的脸上身上。节日里,谁被抹的最黑意为收到的祝福最多。活动一经推出,便受到人们的狂热喜爱。据当地政府官员介绍,随着“摸你黑狂欢节”节日文化的影响,加之娘布洛本身具有止痛、消炎、消肿、美容护肤的功效,所以人们并不害怕被抹黑,所以近几年前往沧源参加“摸你黑狂欢节”的人数剧增,导致制作娘布洛的费用成倍增长。因为娘布洛制造成本高昂,所以后来政府便使用巧克力、粉饼、草药和水混合制成娘布洛,这种“娘布洛”制作成本比牛血、锅底灰制作成本低。

节日在现代社会中也会历经一系列变化。佤族“摸你黑狂欢节”是彰显佤族民族文化内涵的文化符号,其规模也从最初参加的几千人到后来的几万人,成为当地一种大型民族民俗体验活动,也是中外游客的必选旅游体验项目。其节日内容从最初的剽牛祭祀活动、舞台剧司岗里、篝火晚会等到后面增加了一些商贸展销活动。2010 年时来自美国、瑞士、英国、法国、德国等27 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前来参加万人“摸你黑狂欢节”,此次狂欢节上还有佤族著名的长达2270 米的佤王宴,打破了当时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这些成绩让沧源佤族一度上了网络热搜,成为云南省乃至全国的一个著名的节庆品牌。由此可见,节日文化凝聚了民族发展的现实诉求与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很多传统的佤族节日在快速发展的今天已经被逐渐淡忘,但是类似“摸你黑狂欢节”这样的节日则因为本地民众的认可和当地政府的积极推动,节日得以发展和流传。

三、“双创”视角下“摸你黑狂欢节”的传统重构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1](P31)习近平关于传统文化的双创为中国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习近平说:“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12](P158)所以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双创,要落实到具体的实际行动和措施上。张岱年也说过:“创新是对旧事物加以扬弃,一方面否定了旧事物,一方面又保持旧事物中好的东西,且不惟保持之,而且提高之,举扬之;同时更有所创新,以新的姿容出现。”[13](P259)沧源自从举办中国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以来,县域内的交通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省级高速公路已经开通,机场已经建设好并开始投入使用,这些外在的交通条件使得沧源的发展又迈出新的一步。近几年佤族“摸你黑狂欢节”的举办,先后获得云南省最具影响力的民族狂欢节之一,获中国十大魅力节庆活动、最佳狂欢气氛奖等奖项。这个节日并不拘泥于传统节日的精神与内涵,而是在原有传统的基础上增加了创新的要素与形式,有了新的变迁与重构。

(一)传统与现代、神圣与世俗的混融

佤族“摸你黑狂欢节”中有些是传统佤族文化中自带的信仰仪式,演变成今天的表演。佤族对“摸你黑狂欢节”的宗教性和信仰性是稳定的。佤族民众的“摸你黑狂欢节”中有着传统民众对自然、社会及环境的认知,这是他们有着集体记忆的地方,有着佤族民族文化的地方,有着佤族的一些仪式实践。比如佤族“摸你黑狂欢节”上的剽牛祭祀仪式。剽牛祭祀仪式是佤族民众的一种古老信仰与风俗,是向自然和“牛”表示敬畏与感恩之情的一种仪式活动,仪式上人们要在巫师的祈祷咒语中,围绕火塘跳舞。一般是四个步骤,每个步骤有自己的象征含义。剽牛祭祀仪式有时可达7—9 天,其中的剽牛舞蹈是维持仪式的主要活动,舞蹈内容丰富多样,有表达生活的,也有反映自然神灵的,也有表达美丽心情的。这种仪式在“摸你黑狂欢节”上的展演就是一种传统与现代、神圣与世俗的一场混融,其中的祈福仪式通过仪式的展演,让民众有着主观感受的同时,还能存留记忆深处,从而使得这种佤族民族文化得到传承。

现代社会中少数民族节日已经被打造成一种节庆文化,节庆文化展现出的舞台化、商业化与展演化,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呈现出“振兴繁荣”的景象。这种“振兴繁荣”刺激着族群内部深化着自我认同,是在传统基础上进行的一种新的发明,换言之,是一种传统的变迁与重构。诚如有学者所言:“习俗在从前是为了单纯完成某些功能而被实行,后来却在某种程度上由于历史化的影响而被表演。”[14](P178)经由此,传统文化获得了一种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摸你黑狂欢节”的节庆活动内容最初主要是一些传统的歌舞表演、祭牛仪式及一些传统体育竞技活动,近年增加了既有文化内涵又混融了现代因素的舞台剧《族印·司岗里》,到了2018 年时还有企业组织的商业活动——空中游佤山。这正如有的学者说“传承和变异是其发展史上的一体两面,而变异更是节日生命史的常态”。[15](P3)“民众的文化逻辑主要不是靠概念、文字来演绎,而是一个以仪式习惯类活动为表象,用象征手法编织而成的文化体系。”[16]政府主办,企业、民众的参与使得佤族的“摸你黑狂欢节”成为佤族文化的代表符号。舞台的节目表演成为佤族民众表达传统民族认同、民族和谐、民族发展的一种公开化、集体化的表达途径。在偌大的“摸你黑狂欢节”现场,舞台剧运用到的现代的声光电技术和表演艺术嵌入了民族传统文化当中,佤族民众怀着虔诚的信仰心理,同时也能感受外部社会和现代化带给他们的冲击和震撼,他们通过自身的感受和认知,理解和感悟着传统的佤族文化与现代的交融。

(二)节日的象征与文化表征的聚合

“摸你黑狂欢节”被佤族民众认为是重要节日之一,传统节日的祭祀程序和民族文化内涵开始被重视,外出打工的佤族群众也会在节日到来之时回来参加活动,他们甚至愿意承担欢度节日的经济成本,民众在价值观念也认识到守护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性。随着沧源佤族“摸你黑狂欢节”节日氛围的日渐浓郁,甚至缅甸掸邦第二特区的诸多佤族同胞也前来参加。

“摸你黑狂欢节”的节日象征除了佤族本身的信仰祈福仪式、剽牛祭祀仪式,还有一些服饰、饮食等文化穿插其中,比如流传了3000 余年用来招待部落首领、英雄或是贵宾的佤王宴。在过去,这些活动普通人是无法享受到的,而现在佤王宴已经成为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的一个固定的展演项目。可以说,佤族民众因地制宜、因节制宜,让节日的民族文化象征要素能够存续。

节日的文化表征表现为一些民俗活动,例如民俗展演、物质文化产品等方面。在舞台剧《族印·司岗里》中,佤族民众身着红衣黑裤,佤族女性披着瀑布般的长发,当木鼓声响起,甩发舞跳起来,民众在这种氛围中自动的欢愉起来。通过这种节日的形式,佤族民众抒发了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也加强了与缅甸佤族的情感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社会和谐与睦邻友好。

由是观之,“摸你黑狂欢节”在新时代背景获得了创新,其深厚的民族传统和文化意蕴,能调动民众积极性。节日除了有很强的象征性,还有很强的民族性、传承性、娱乐性。当通过节日的具体实践,使佤族文化持有者达到身心放松与文化认同,而节日象征中所蕴含的民族传统的文化意义,也在具体实践中便得到实现与彰显。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增强

习近平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解决了,对民族、国家、党、社会主义特色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各民族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各民族的思想和情感。要充分利用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采取多种有效的形式,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促进各民族的交流、理解和团结。”[17]通过节日文化这样一种特定的文化情境,“引发文化吸引与文化亲近,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构建出和谐共生的文化生态”,其文化认同的共享互动也得以进一步加深。[18](P79)

佤族“摸你黑狂欢节”由最初的沧源县城人们举办的节日变成当地政府部门主办的节日,参与人员也由当地民众变成全省甚至全国及周边国家的游客热情参与,尤其是生活在缅甸的佤族同胞。通过参加依托佤族“摸你黑狂欢节”而举办的各种节庆旅游活动,这使得佤族同胞在和其他民族的交流互动过程中,东道主与游客产生了情感互动与文化认同。这种认同性,使佤族文化超越了地方和族群的局限,融入中华民族文化的大花园大家庭中。佤族“摸你黑狂欢节”,是建设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符号体系和对传统民族文化再发明再创造的成功案例,节日过程中穿插其中的一些商贸交流与活动,也表现了各个民族之间的一种团结、交融与认同。而正是这些丰富多样的各民族文化的交汇,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才得以确立和巩固,才能成为凝聚人心的动力元素;也正是由于边疆民族地区跨境民族文化交流促成的民心相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获得周边国家(民族)的认可而得以进一步铸牢。

四、佤族“摸你黑狂欢节”的创新启示

民族地区常常会把文化资源作为改善地方经济的重要资源与突破口。新时代中,民族文化成为文化旅游开发的资源,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作为基础。“摸你黑狂欢节”是佤族民众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民族文化的创新与重构,同时也有各种外来力量的积极参与,例如政府及当地文化精英们的努力与支持,以及专家学者们的关注与研究,外来游客进入地方的感受与体验。这些都成为佤族文化传统创新重构的动力与助力。克莱德·伍兹说过:“成功的社会整合是依赖于创新者和变迁接受者各自的‘行为’和‘反应’……三个因素是特别重要的:……变迁者认可的参与方式;适应于现存模式的创新行为。……具备了上述全部或是大部分因素的那些地方,创新就可能被接受。”[19](P73)沧源佤族”摸你黑狂欢节”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内涵,佤族本身崇尚黑色,以黑为美,认为黑是从泥土中来,所以在狂欢节中,谁最黑便是最美。

笔者在对佤族民众进行访谈时了解到,狂欢节中有些项目是按照古老的传统和程序进行的,比如祭牛魂仪式,整个仪式虽然是以节庆形式进行,但是所有的和祭祀有关的活动程序包括禁忌均是神圣的,还是严格按照佤族的规矩处理,这就保证了佤族民族文化中的传统性。但是在传统中也有创新,比如2018、2019 年沧源佤族自治县的“摸你黑狂欢节”中除却原本的“摸你黑”主题活动,还增添了“狂欢杯”足球冠亚军争夺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胞波情深——中国沧源·缅甸掸邦第二特区两地民族民间文化交流联谊晚会、秘境沧源·佤山霓裳民族服饰展演等活动内容,这些活动内容是狂欢节中非常重要的创新部分,既有神圣严肃的祭祀仪式部分,也有轻松愉快的娱乐部分,两者对比鲜明又衔接自然。佤族民众身着红衣黑裤,佤族女性披着瀑布般的长发,当木鼓声响起,甩发舞跳起来,民众在这种氛围中不自觉地变得欢愉起来。

我国政府对于文化发展的政策一直与时俱进,对于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理念也在不断完善。2000 年之后,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从物质文化遗产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转变,政策的颁布,这些说明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与人观念的转变,从而趋向更完美的保护理念。佤族的“摸你黑狂欢节”呈现的是一种动态的文化,有物质文化也有非物质文化均贯穿其中,否则,民族的节庆文化就是一个空壳的,没有支撑力。沧源“摸你黑狂欢节”是在佤族文化基础上新兴的一个节庆活动,其有丰富饱满的佤族文化内涵,是佤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一个有力表现,也是沧源佤族实现佤族民族认同的一种象征符号和文化标签。少数民族节日的庆祝是民众的一种文化记忆,文化持有者对此有着热情和民族情感,这样的节日才富有生命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在技术与传媒火热的现在,佤族独特的民族文化——“摸你黑狂欢节”的创新与重构给予我们如下启示:

第一,传统民族文化的与时俱进。社会不断在发展,人类思想也在不断变化,信息化时代,很多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形势与挑战。文化传承的动力在于创新,同时,也要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参与范畴,使其在现实生活中可感可触,共享共生。“摸你黑狂欢节”运用了国家法定假日与民间节庆相结合的方式,达到了一种少数民族情感的表达,传承了民族文化,集合了民众的心理认同与文化记忆,也增加了佤族民众之间的凝聚力。

第二,创新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提供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1](P31)“摸你黑狂欢节”是佤族文化符号的一种,活动内容中有祭祀祈福的传统内容,也有健身运动会、马拉松比赛、摸你黑、摩托车比赛等娱乐内容,节庆活动展现着佤族文化的传统方式及其在现代社会中它的生存与发展。节庆活动中各个部分的活动内容均与佤族文化相关,佤族民众在参加“摸你黑”活动过程中,民族文化记忆被唤起,通过木鼓、服饰、饮食等文化符号唤起了自己民族的文化记忆,自我认同被加强,这对佤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节日中的集体欢愉其实是连接了历史、现在与将来,也将个人与传统文化连接起来。社会群体的铭记是由支配性话语表现并在其中讲述的认同特征,“同时,具有操演性的纪念仪式在塑造社群的集体记忆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20](P81-82)整个节日里,祭祀祈福部分的内容和娱乐部分的内容两者相互交叉,这并不影响两个活动的进行,反而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互补与促进。佤族民众把佤族传统文化通过节日再现和传承,节日中新的活动展演、狂欢的奔放,均让民众在沉浸式体验中对传统的佤族文化有了深刻地记忆。新鲜元素的加入,让佤族传统文化有了鲜活的生命,给民族文化的传承以鲜活生动的力量。

第三,使佤族从边缘民族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佤族是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一直是生活在大佤山。当文化旅游在全国呈现轰轰烈烈之势时,佤族运用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作为文化旅游的资本搞起了文化旅游,这让他们从最初一个害羞的群体开始展现在大众面前,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改变了当地民众的物质生活,也改变了他们的精神面貌。佤族文化对于当地民众来说不只是单一的精神信仰和情感寄托,他们还可以通过展示自己的文化,吸引外地游客前来游玩体验。在与游客互动的过程中,他们会强调自己民族的独特性,这种心理的转变是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信的升级,外地游客对他们民族文化的新鲜好奇加之旅游带来的价值使得他们开始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了新的审视,他们开始通过政府举办的这些文化活动加深了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的认识,开始对自己文化有了全面深入的理解,这是民族文化发展和支撑的有力力量。由此可见,民族文化旅游与民族文化节庆活动的举办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佤族的文化自信。

五、结 语

佤族是从司岗里走出来的民族,其文化有其独特的传承方式,比如家庭教育、宗教活动、社会活动等。他们将民族文化的不可替代性转化成经济优势、发展大势和文化胜势。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当这种节日创新成为一种资源的时候,它在资本运作中便会有利益行为,我们需要警惕因逐利而产生的对民族文化的过度消费与改写。

全球化背景下,对于少数民族来而言,文化生存与发展对他们来讲是他们应该注意保留本民族特征的一个方面,这是他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一个标志,而且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见证,体现着这个民族的历史与存在价值,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丰富内涵的具体呈现。少数民族要想在现代化发展与传统文化之间存续,就需要仔细考量到底怎么让两者保持一种平衡的发展,既能保护传统文化的赓续,也能在发展迅速的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

猜你喜欢

佤族狂欢节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云南佤族音乐文化意蕴的传承分析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佤族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蔬菜狂欢节
论佤族舞蹈的多元文化特征及其社会功能探讨
巴西
让博物馆成为“民众的大学”
动物狂欢节
圣诞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