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方法分析
2021-12-01山东省泰安师范学校附属学校赵晓惠
山东省泰安师范学校附属学校 赵晓惠
劳动教育是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实践活动,新时代赋予了劳动教育独特的价值。小学劳动教育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切身实践,通过劳动,提高小学生身体的运动能力,增强身体适应性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小学生建构良好的自我认知,从而形成健全的集体意识,并在积累劳动经验的过程中,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因此,劳动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劳动观念、态度、知识、技能、思维、情感等的有价值的活动,更是充盈小学生身体意蕴、涵养小学生精神世界的一种资源。
一、目前小学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生劳动意识弱,缺乏劳动素养
我国现阶段的小学生劳动意识薄弱,并且严重缺乏劳动素养。首先,小学生对劳动的认知不足,对劳动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体力劳动上。其次,小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识有缺陷,深受金钱价值思想的影响,十分排斥体力劳动。再次,小学生对目前的学习任务认识不到位,认为在这个阶段应该去学习文化知识而非劳动,劳动是步入社会之后的事。最后,小学生对自身已有的劳动行为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觉得日常生活中的打扫卫生等简单劳动,足以满足劳动教育的要求。
(二)劳动实践和劳动体验缺失、不珍惜劳动成果
绝大多数小学没有劳动实践基地或者劳动研学基地,学生实际全过程地亲自参与劳动存在短板,家务劳动家长们大包大揽,服务或者志愿劳动合适的机会太少,对种植、养殖等日常生产劳动的参与基本是空白,这就造成小学生劳动实践和体验太少,对劳动缺乏感情,无法感知劳动的价值、体会劳动的快乐、享受收获劳动成果时的喜悦。学生对于劳动的艰辛、劳动成果收获的不易缺乏最直观的感知,从而不能牢固树立尊重劳动者、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崇高的思想观念,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三)学校对劳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目标不明确
在日常教学中,劳动教育未被重视。首先,学校对劳动教育没有确立明确的教育目标,把劳动教育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在教学中着重突出文化教育,在教学中没有合理地安排劳动教育课程,或者劳动教育课程经常被其他学科占据。其次,学校对劳动教育认识不足,甚至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对劳动教育的错误导向。劳动教育出现畸形,给学生错误的引导。如在教学过程中将干体力活的行为归纳为劳动,甚至把劳动作为一种惩罚学生的措施。
二、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设计安排劳动任务
在小学,班主任要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还要安排劳动任务,让学生在劳动任务中锻炼自己的劳动技能,从而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去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既能够发展他们的劳动能力,还能够促进团结互助能力的发展。在合作的过程在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彼此所掌握的劳动技能,从而使学生之间的劳动素养和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而且合作形式的劳动任务完成得也会更加高效。作为小学班主任,我曾为学生设计了“我劳动,我光荣”的活动,在活动中将学生划分了几个不同的劳动小组,并设计了相应的劳动任务:有的学生负责擦玻璃,有的学生负责打扫卫生,有的学生负责设计以劳动为主题的板报,还有的学生负责向同学宣传个人卫生知识,并检查大家的个人卫生。在这样的劳动活动的安排下,每个小组中的学生都开始认真执行自己的劳动任务。
(二)利用家务劳动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要充分开发生活中的劳动技术教育资源进行实践活动,首先就是家庭资源,家庭作为学生除学校以外第二大主要学习和生活场所,有着丰富的劳动技术教育资源,教师应当充分发掘这些教学资源,开展有效的家校合作,鼓励学生在家进行家务劳动。学生每天在家进行适当的家务劳动,不仅能够有效体会到家长每天劳动的辛苦,同时能通过家务劳动来掌握一定的生存、生活必需技能。此外,家务劳动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素养。对此,就要与家长进行联系,让家长积极配合学生在家实践。通过这种家校合作进行劳动技术教育实践的形式,不仅能够让学生顺利掌握生活技能,还能培养学生学做生活小主人的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丰富课外活动,延展教学内容
1.丰富课外活动
教师可以布置课堂以外的劳动任务,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劳动实践。如卖报纸的活动:在特定的时间,带领小学生进行“分组卖报纸比赛”。让学生两两一组,向陌生人出售报纸。在活动结束以后可以根据他们的售卖结果进行评比,并让他们根据这次活动的心得写一篇作文或者画一幅画,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还可以把开展活动带来的收入捐赠给有需要的人。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劳动的艰辛,也能够锻炼他们的社交能力,丰富他们的生活经历。
2.延展教学内容
所有的学科都是相互联系的,教师在进行劳动教育的时候也可以将课程内容与其他学科相联系。例如,在学习“废旧电池的回收”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课程内容与自然课的知识联系起来;在带领学生学习中国传统节日时,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一个节日的特色食物进行学习制作,并且将自己制作的食品向大家进行分享,供大家品鉴。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这种学科间的联系,将劳动观念灌输于学科内容中,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也培养了劳动观念。
(四)创新综合实践活动载体,发挥学生劳动智慧,培养劳动意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载体,但在具体实施环节,应当注重构建具有针对性的活动载体,有效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在实践活动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具体实践意识,应当进一步打造符合实际与具有特色的活动载体,让学生发挥劳动智慧,进一步解决综合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例如,在“走进水果世界”教学中,就需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超市,共同了解与认识水果。带领学生一起购买水果,为学生发放规定数额的纸币,之后让学生针对自己手中的水果进行分析,了解其营养价值,并用询问的方式调查不同人群喜爱的水果。当学生完成调查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参加水果果盘的制作,设计精美的果盘,有的学生设计了“水果大观园”果盘,其中香蕉代表“刘姥姥”,杏代表“刘姥姥的孙子”,苹果代表“凤姐”,樱桃代表大观园的“丫鬟们”,在果盘的周围中摆满的花瓣则代表大观园中的美景,中间设计火龙果,在火龙果中间设计了一道门,意味着“刘姥姥进入大观园”——整个设计色彩缤纷,仿佛红楼人物真的出现在了眼前。
在果盘制作劳动环节,积极引导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果盘制作完,将学生的果盘拍摄成照片,摆放在楼道里进行展览,让学生对果盘的设计的进行解说,其他学生则对其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五)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小学阶段是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为学生成长及日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如在每年的中秋节与端午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月饼、包粽子,然后在节日的氛围里一同分享劳动成果。在共同制作月饼时,有的学生负责和面,有的学生负责拌馅料,有的学生负责制作月饼皮,有的学生负责放馅料,有的学生负责模具定型,最后学生一同分享劳动实践果实,庆祝传统节日。学生在享用美味月饼时,能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力量。团队合作的方式能让学生积极动手参与实践劳动,提升学生与人协作的能力。
三、总结
作为小学班主任,在教学管理期间应当重视对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动手的习惯和能力。班主任可以在班会活动上教授学生一些劳动技能,再结合劳动任务让学生将劳动技能运用在活动中,从而使学生充分掌握技能的使用方法。同时,班主任还要与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为学生布置一些家务劳动,并将学生完成家务劳动的情况进行反馈,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承担家务劳动的能力。由此,便使学生能够逐渐形成良好的劳动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