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教学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融合发展

2021-11-29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实验学校朱叶青

数学大世界 2021年14期
关键词:施工队公因数因数

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实验学校 朱叶青

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和逻辑性特征增加了学生学科学习的难度,与动情故事演绎的语文学科、优美旋律的音乐学科、华丽色彩和线条的美术学科等不同,数学学科通过数字、符号等实现对定理的诠释。五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阶段,对具象物体的接受度较高,信息化教学正是以形象、直观、生动的内容彰显数学世界的魅力,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沉浸式学习,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借助信息化教学构建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

求知欲是对知识的渴望,本质上是内在的心理需要,是个体不懈追求知识和探索知识的强大动力。在小学阶段的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成长路上的指导者和良好习惯的建立者。问题情境是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和教师新布置的情境,唤起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观欲望,使其在学科学习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学习《分数加减法》的内容时,数学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创造两个施工队共同施工道路的动画,构建知识导入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关注。在动画中,甲和乙两个施工队共同修一条公路,甲施工队修了十分之三,乙施工队修了四分之一,求没修的部分占这条公路的几分之几?学生基于对分数知识和加减法的知识列出算式,之后开始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数学教师顺势提问:“哪个施工队修的路更多?还剩几分之几才能修完?”学生踊跃表达,想要展现个人的思路,这时候,我在问题情境下抛出分数加减法的学习内容,在信息化的问题情境导入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二、借助信息化教学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

信息化教学具有生动形象、声情并茂等优势,在推进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教学时优势明显,能将静态的文字、定律和规律转化为动态的诠释,有利于学生实现深层次学习,掌握数学内在规律和内在机理。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和平移》的内容时,我结合轴对称的知识内容,深化学生对轴对称知识的理解,借助信息技术动态演示长方形这一平面图形的对称轴,让学生在图形的动态呈现中,回忆“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的规律,之后借助动态的图形平移帮助学生具象地感知平移,在动态的演示中感受图形平移后大小和形状都不改变的规律。借助信息化工具,展开深层次的教学,能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内化,掌握图形平移的规律。

三、借助信息化教学数形结合,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单纯凭借数学教师的口头讲解难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重点与难点。融信息化教学于小学数学课堂,能达到化繁为简的目标,促进学生知识的深化记忆。同时,对课堂重点与难点的把握程度也会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最大公因数》时,小学生对因数有初步的认知和学习,但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理解并不到位。数学教师以因数的概念为出发点,设计信息化教学环节,让学生找出“6,9,15,27”的因数,学生积极思考并给出正确的答案后,数学教师借助多媒体将“6,9,15,27”的因数直观展现,再以15和27两个数字为例,诠释最大公因数的含义。将15的因数在课件中画圈,再将27的因数在课件中画圈,通过观察发现有相同数字。数学教师借助动画将相同数字重合,并通过音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将公因数的概念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区分清楚,把握到位,解决本节课学习中学生的理解障碍,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而言之,信息化教学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信息化教学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直观性的特点,借助信息化教学探究验证,培育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借助信息化教学数形结合,解决重点与难点问题,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科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施工队公因数因数
打造强市建设优质“施工队”
锻造新时代管党治党的专业“施工队”
因数是11的巧算
“积”和“因数”的关系
巧求最大公因数
拆错房子
《最大公因数》教案
因数和倍数的多种关系
积的变化规律
《约分——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