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大成》论治小便异常
2021-11-29何静璇
何静璇,贺 君
(1.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针灸科,广州 510405)
《针灸大成》[1]是成书于明代的一本针灸学百科全书,书中不仅收集了医学经典著作、针灸、小儿推拿等资料,还辑录了杨继洲个人医案及学术见解[2]。小便异常是临床常见症状,为一些疾病的主要症状或伴随症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针灸大成》中有大量相关文献记载,通过对书中相关条文的梳理,以期探析古代医家论治小便异常的思路及方法,为针灸诊治小便异常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1 《针灸大成》中小便异常症状的相关描述
《针灸大成》中关于小便异常的描述大体可总结为三类。1)小便不通、小便难。“小便不通”“小便不利”“不利小便”“不得大小便”“遗癃”“淋癃”“癃闭遗溺”“转胞不溺”等。2)小便黄赤、小便涩痛。“淋”“小便涩痛”“小便淋”“小便淋涩不通”“小便淋溲”“小便赤涩”“小便赤黄”“小便热”“小便淋血不止”“小便浊”“小便赤不利”“小便如血”“小便五色”“溺血”“小水短少”等。3)小便频数量多、小便失禁。“小便频”“小便频数”“小便淋沥”“小便冷痛,频频淋沥”“一日数十溲”“小便滑数”“小便不禁”“小便数遗不禁”“小水不禁”等。
2 小便异常病因病机分析
2.1 外因
《针灸大成》中,感受寒、热、暑、湿等外邪是小便异常的重要致病因素[3]。“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为疝,得之寒”“小便不利,邪畜于内,津液不行。阴寒甚,下闭者,灸之。阴症,小便不利,阴囊缩腹,痛欲死者;灸石门”,指出寒邪为小便异常的致病因素,或因受寒而致疝气,伴随大小便不通,或因阴寒内盛,气化失司,津液蓄于膀胱,以小便不通为主要症状[4-5]。此外《治症总要》第六十六问:“小便滑数,此症为何?答曰:此膀胱受寒,肾经滑数,小便冷痛,频频淋沥”说明小便滑数也与膀胱感受寒邪有关。古代医家普遍认为,寒邪所致的淋证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证型[6],但《针灸大成》中寒邪为小便异常的重要致病因素,并不鲜见。
《治症总要》第六十五问:“小便不通,此症缘何得之?答曰:皆因膀胱邪气,热气不散……”“膀胱实则脉实,病胞转不得小便,苦烦满难于俯仰……”“足少阴肾经,实则脉实,小腹胀满而腰背急强……”。《原病式》淋闭篇有:“淋,小便涩痛也。热客膀胱,郁结不能渗泄故也……血淋者,热即发……”,“中暑自热,小便不利”,指出若犯于暑热,津液与暑湿交蒸郁闭膀胱,也可导致小便不利[7]。除了单一病因外,外因常与内因相互作用致病,“淋,属热,热结,痰气不利,胞痹为寒,老人气虚”,淋证也可为痰热互结所致,与年老气虚,气化失常有关,为虚实夹杂之症。
2.2 内因
小便异常的内因与脏腑功能失调、劳役过度、情志不舒、房事不节等有关[8]。“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指出小便频数与正气不足有关。《玉龙歌》:“肾败腰虚小便频,夜间起止苦劳神”、《胜玉歌》:“肾败腰疼小便频”说明小便频数与肾气虚衰有关。“膀胱在下之气不施,则急胀涩涩,苦不出而为淋”,肾气虚衰,膀胱气化失司,水液潴留,腹胀、小便不利,此为淋证。“足厥阴疟,少腹满,小便不利”“肝主,胆客,气少血多肝之经,癃闭遗溺疝瘕痛”均说明若得足厥阴经疟病,或是其他因素导致肝失疏泄,可能出现癃闭遗溺,小便不利;《难经本义》:“厥阴脉循阴器,肝病故溲便难”也支持了这一观点[9]。“三焦为病……大便坚闭及遗癃”,三焦为水道,若三焦为病,津液代谢失常,则可能小便遗癃。《治症总要》第六十五问:“小便不通,此症缘何得之?答曰:……或劳役过度,怒气伤胞,则气闭入窍中……”指出劳倦是淋证的病因之一[10];情志不调,怒而其上可致前窍气闭,小便不通。《治症总要》第一百四十三问:“小便淋沥,此症因何而得?答曰:皆为酒色嗜欲不节,勉强为之,少年之过。或用金石热剂,或小便急行房,或交感之际,被人冲破,不能完事,精不得施泄,阴阳不能舒通。缘此症非一,有砂淋,有血淋,有热淋,有冷淋,有气淋,请审详治之”。说明淋证与房事不节有密切关系[11],淋证种类繁多,应注意结合其他症状辨明淋证类别,以明诊治。
2.3 不内外因
“妇人胞转,不利小便”。《治症总要》第六十五问:“小便不通,此症缘何得之?答曰:……或妇人转胞,皆有此症。”说的是因妊娠而膀胱受压小便不通。
3 治疗
3.1 注重辨证 审证求因
《标本论》中有言:“有客气,有同气,大小便不利,治其标;大小便利,治其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谨详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为独行。先大小便不利,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也”,强调治病应分虚实及发病先后,若邪气有余,大小便不通,则祛邪以治标,若大小便通畅,则治疗本虚之病。若大小便不利为先病,当先诊治大小便不利,此为治本,可见杨继洲治疗小便异常注重辨病辨证、审证求因的诊治特点。《针灸大成》中指出感受寒、热、暑、湿等六淫之邪是重要致病因素,另外脏腑功能失调、劳役过度、情志不舒、房事不节、好用金石等内因,也可致小便异常,故“缘此症非一,请审详治之”。
3.2 针灸推拿 辅以中药
《针刺大成》中治疗小便异常的方法包括针刺、灸法、推拿及中药等。其中,针刺占据大量篇幅,针对病因病机,单取太冲、肾俞、阴陵泉、关元等穴位,如:“足厥阴疟,少腹满,小便不利,刺太冲”,“肾败腰疼小便频,督脉两旁肾俞除”。组方应用时,多配伍大敦、中极、三阴交、气海等穴,体现了实则清利,虚则补益的治疗原则。灸法具有扶正祛邪、温阳固气的作用,《针灸大成》中,因虚因寒而小便不利者,多用灸法,关于灸法及灸量有详细论述。有艾条灸,如:“《玉龙赋》:老者便多,命门兼肾俞而着艾”“小便不利,邪畜于内,津液不行。阴寒甚,下闭者,灸之”“小水不禁,灸阳陵泉、阴陵泉”“淋,属热,热结,痰气不利,胞痹为寒,老人气虚。灸三阴交”;又有隔盐灸,“严氏曰:气淋者,小便涩,常有余沥。石淋者,茎中痛,尿不得卒出。膏淋者,尿似膏出。劳淋者,劳倦即发,痛引气冲。血淋者,热即发,甚则溺血。以上五淋,皆用盐炒热,填满病人脐中,却用箸头大艾,灸七壮,或灸三阴交即愈”。现代研究表明,艾灸通过温通效应加快血液循环及增强盆腔肌肉的收缩能力,可促进膀胱排尿,同时还能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机体康复[12-14]。推拿治疗小便异常多用肾经,“肾经有病小便涩,推动肾水即救得”“小水短少掐肾多”“掐肾经治小便赤色涩滞”及“大小便闭塞,掐阳池”等。书中提到,“膀胱实则脉实,病胞转不得小便,苦烦满难于俯仰,药用寒凉通利窍,石膏栀子蜜同煎”“足少阴肾经,实则脉实,小腹胀满而腰背急强,便黄舌燥者,泻肾汤可以广推”,提出肾经及膀胱实热可泻热清利小便,与李中梓提出治疗癃闭应清金润肺、滋肾涤热、淡渗分利、苦寒清热有相通之处[15]。“小便不利茎中疼,葶苈茯苓通草”,可见杨氏善用淡渗利湿药治疗小便不利,相关研究表明,淋证及癃闭的治疗用药中,利水渗湿药分别排名第一和第四,具有重要地位[8,16]。
3.3 针刺选穴精简 使用频次高
《针灸大成》中小便异常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三种,一为小便不通、小便难;二为小便黄赤、小便涩痛;三为小便频数量多、小便失禁;书中治疗小便异常主要运用针刺疗法,现整理如下。
1)小便不通、小便难 肺经:列缺1。大肠经:偏历1。胃经:水道1、丰隆1。脾经:阴陵泉4、三阴交2、地机1。膀胱经:委中1、大肠俞2、关元俞1、白环俞1、上髎1、中髎1、下髎1、承扶1、至阴1。肾经:阴谷4、涌泉1。心包经:大陵1。肝经:太冲1、蠡沟1、曲泉1、阴包1。任脉:气海2、中脘1、阴交1。督脉:神阙1。经外奇穴:百劳1。(列缺1表示选用列缺1次,下同。)
2)小便黄赤、小便涩痛 肺经:列缺1。大肠经:合谷1、上廉1。胃经:足三里1、大巨1。脾经:血海1、阴陵泉3、三阴交2。小肠经:前谷1。膀胱经:小肠俞4、肾俞2、膀胱俞2、次髎1、膈关1、魂门1、阳纲1、意舍1、胞肓1、秩边1、浮郄1、委阳1、委中1。肾经:阴谷3、横骨2、肓俞1、照海1、涌泉2、水泉1、复溜1、交信1、石关1、然谷1、太溪1。心包经:大陵2、劳宫1。肝经:太冲1、中封1、曲泉1、行间1、大敦1。任脉:气海4、曲骨1、关元4、石门1、下脘1。督脉:神阙1。经外奇穴:百劳1。
3)小便频数量多、小便失禁 脾经:阴陵泉4、三阴交3。膀胱经:肾俞3、委中1、膀胱俞1。肾经:阴谷1。肝经:大敦2、太冲1。任脉:中极2、气海3、关元3、承浆1。
3.3.1 多用膀胱经、任脉和肾经 选穴方面,《针灸大成》中小便异常多采用足太阳膀胱经、任脉、足少阴肾经,选穴少而使用频次高。《针灸大成·百症赋》:“小便赤涩,兑端独泻太阳经”,足太阳膀胱经的取穴多为背俞穴。任脉与多条经脉相连,与足三阴经相交且并行,与冲脉交会于会阴、三阴交,对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有重要的作用。《针灸大成》中任脉选用穴位中,多用气海、关元穴,气海可调节下焦气机,气行则津液行;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可调理冲任,益肾固脱。《灵枢·经脉》云:“足少阴之脉……贯脊属肾,络膀胱”,肾主水,肾气充足方能保证膀胱贮存及排泄尿液顺畅,足少阴肾经为联络脏腑最多的经络,下腹部诸穴为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的要穴。《针灸大成》中选用肾经多用阴谷、涌泉及照海,《针灸资生经》云:“涌泉疗小便不通”,马莳认为,“因膀胱与肾相表里,治疗癃闭当取肾经之照海穴以刺之”[17]。
3.3.2 注重原络配穴及俞募配穴方法 《针灸大成》中有言:“肝主,胆客。气少血多肝之经,癃闭遗溺疝瘕痛,太光二穴即安宁”,其中“太”指肝经原穴太冲,“光”为肝经络穴光明,书中采用列缺、偏历、阳池和内关等穴治疗小便异常,均体现了原络配穴的思想,原络配穴法能够同时调节表里两经,达到表里同治的目的[18]。《针灸大成》还善用俞募配穴法,关元为小肠募穴,与小肠俞共同运用治疗小便不禁;中极为膀胱经募穴,通利小便效果良好,与膀胱俞配合可强腰利水,体现了脏腑同治的治疗原则。研究表明,募穴位于膀胱体表投影处,针刺募穴可恢复膀胱功能[19]。
3.3.3 善用背俞穴及五输穴 《针灸大成》治疗小便异常多用背俞穴及五输穴。《灵枢·卫气》言:“气在腹者止之背俞”“十二腧皆通于脏气”,《类经》有“十二俞皆通于脏气”,说明背俞穴与所属脏腑联系十分密切。现代研究表明,参与排尿的重要脑功能区旁中央小叶在头皮投射区域为足运感区,足运感区在人体经络上位于督脉及膀胱经之间[20],背俞穴恰好在足太阳膀胱经上,故针刺背俞穴可以调整脏腑功能,恢复人体津液的正常代谢[21]。《针灸大成》中多用五输穴治疗小便异常,五输穴中又以合穴使用最多,合穴多用于腑病,六腑位于胸腹,为经气所归之处,选用合穴可达到直接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其中阴陵泉为脾之合穴,通过运脾益气,可加强水液运化;阴谷为肾之合穴,可补肾升阳,加强水液的蒸腾气化;委中为膀胱经之合穴,针刺委中以加强膀胱的贮存及排泄水液的功能。
4 小结
小便异常是常见的临床症状,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轻重不一,《针灸大成》中,杨继洲博采众长,总结明代以前各家经典,结合个人学术见解,对于小便异常的类型、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法有诸多论述,本文对相关条文进行整理,以期为临床诊治小便异常提供理论依据及诊疗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