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急选方》中搅肠沙与干霍乱异同考
2021-11-29胡树毅
李 成,崔 为,胡树毅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救急选方》是由日本著名汉方医学考据派医家的代表人物丹波元简所著,是一本适合随时翻阅的急救口袋书。《救急选方》引用大量古代中国和日本以及朝鲜的急救文献,史料丰富,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引用的中国古代医籍,几乎囊括了整个古代中医急救的发展过程,涉及了各类具有代表性的中医急救治法。记录了众多急发病证的治法,辨证清晰全面。突出临床应用,症状阐述简要,清晰明了,治法众多,治疗用材易取,操作简便,快捷有效,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在研读《救急选方》时发现,丹波元简在上卷搅肠沙门结尾的按语中提出,搅肠沙与干霍乱不同的观点,而由谢观等编著的《中国医学大辞典》关于搅肠沙的记载是“搅肠沙为干霍乱之别称”。《中国医学大辞典》中干霍乱的记载为,“干霍乱是由胃中气虚,卒中邪恶污秽之气,郁于胸腹之间引起的。由此引起胸腹骤胀,遍体紫黑,上不得吐,下不得泻,胃肠绞痛异常的症状。诊治上,初起时,头顶心必有红发,急寻出拔去,再以三棱针刺委中,或刺少商,或捋两臂令恶血聚指头刺之,挤出热血,可立苏。也可以用新汲凉水或热童便入盐两许,吐泻即止。切忌用凉药及火酒姜蒜谷气米饮诸热汤。如苏合香、藿香、檀香、乳香、芒硝、童便、川芎、白芷、苍术及二陈汤、藿香正气散、石二至石八之属,均可适用”[1]55。
在古籍中搅肠沙也写作搅肠痧、绞肠痧、绞肠沙或㽲肠痧。无论是搅肠沙亦或是干霍乱都有一个共同的症状,那就是急性腹痛,都有饮食失节的病因,都有夏季多发的特点。现代人生活丰富,饮食多样,同时也有饮食不节的现象,喜食生冷油腻,火锅油炸食品等,特别是夏季,喜食冷饮,极易出现腹部不适。由于临床表现为腹痛,所以在现代病案记录中并不是所有都记为绞肠沙,因此验案有限,但现代文献中也时有绞肠痧的临床验案分享。
1 丹波元简对搅肠沙的理解
丹波元简认为,搅肠沙与干霍乱并不是一种病,搅肠沙最早见于危氏得效方即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名为干霍乱,俗称搅肠沙。但是在《救急选方》中所载的搅肠沙是另一种病,并非是干霍乱,只是名字相同但是其证候不同。干霍乱,在吐下之法治疗之后病情即可好转,而此证不同。此证在明末也被称作“鬼箭”,蒋示吉认为,如果人卫气向来虚弱,腠理不够紧密,贼风乘虚而入,犯于经络,导致经络闭塞,致使荣卫不通,不通则引起大痛,像有鬼怪向你暗中射箭,所以在服药之外,还用挑血法,达到令气血宣通的目的。
1.1 《救急选方》中的搅肠沙与干霍乱
1.1.1 《救急选方》中的搅肠沙 《救急选方》上卷第11门为搅肠沙门。全篇内容不多但全面的介绍了搅肠沙的主症及分类、如何辨证、患病时间、患者禁忌及治疗方法。
主症:搅肠沙的主症为“腹痛难忍”,且搅肠沙又分阴沙和阳沙。“阴沙,腹痛手足冷”,身上有红点。“阳沙,腹痛手暖。”此外,患搅肠沙之人“两臂腕中有筋,必致黑色”。“面色紫赤,腹痛难忍”[2]26-27。
辨证:辨别此证可使患者食用生黄豆,患此证之人食用生黄豆不同于未患病之人觉得恶心,反而觉得甘甜,不知腥气。
患病时间:搅肠沙多患于夏月。“凡痧胀夏月多患此证”[2]27。
禁忌:患此证者如果服用热汤,便不可救,因此忌温汤。“使饮热汤,便不可救,即温汤亦忌”[2]27。
治法:1)治阴沙,用灯草烧身上的红点,“看其身上红点,以灯草蘸油,点火烧之”。治阳沙,用针刺放血。“以针刺其十指背近甲处一分半许,……血即出为好。”2)“患痛之人,两臂腕中有筋,……如前法击之,即可。”3)“用苎麻,扎十指尖,以针挑恶血。”4)“以手蘸温水,于病人膝腕,用力拍打,有紫黑处,以针刺去恶血。”5)“急用盐一两,热汤调灌口中,……或用香油茶吐之。”6)“陈樟木,陈皮或陈艾,东壁土各等分,上水煎,去滓,连进三四服,即愈。”7)“先以艾汤饮之立吐,方是其证,用白矾为末,白汤调一钱,泡起服之。”8)“垂尾将死者……即死者亦苏。”9)“用白蜜马粪,……”10)“如遇此证,速取生黄豆,……且可辨证,真奇方也”[2]26-27。
1.1.2 《救急选方》中的干霍乱 《救急选方》上卷第10门为霍乱门。霍乱有干、湿霍乱之分,症状不同,治法不同。文中介绍了干霍乱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症状:“心腹胀满,搅刺疼痛,烦闷不可忍,手足逆冷,甚者流汗如水,大小便不通,求吐不出,求利不下”[2]24。
治法:1)“大小便不通,烦冤欲死,宜急与巴豆等三味丸服之,服取快利。”2)“盐吐法:以极咸盐汤一盏顿服,候吐出令透,不吐再服,吐讫复饮,三吐乃住静止,此法大胜诸治。”3)“姜盐饮。”4)“厚朴汤”[2]24-25。
1.2 对比《救急选方》中搅肠沙与干霍乱
1.2.1 对比《救急选方》中搅肠沙与干霍乱的症状搅肠沙的症状分阴沙和阳沙两类。阴沙,腹痛手足冷,身上有红点。阳沙腹痛手暖,两臂腕中有黑筋,面色紫赤。而干霍乱的症状是心腹胀满,搅刺疼痛,烦闷不可忍,手足逆冷,汗如雨下,大小便不通,不吐不利。
从搅肠沙和干霍乱症状看,搅肠沙和干霍乱共有症状为腹痛难忍。搅肠沙的阴沙手足冷而阳沙手暖。而干霍乱手足逆冷。阴沙身上有红点,而干霍乱并未记载有此症状。搅肠沙两臂腕中有黑筋,面色紫赤。干霍乱并未有此症状。干霍乱大小便不通,求吐不出,求利不下。搅肠沙无此症状。
1.2.2 对比《救急选方》中搅肠沙与干霍乱的治法 治疗搅肠沙共10条治法,其中前4条皆为挑刺放血疗法治疗搅肠沙。第5条所引文献认为,搅肠沙“古方干霍乱急用盐一两,热汤调灌口中,盐气到腹即定,又将石沙,炒令赤色,令水淬之。良久,澄清水一合一服,或用香油茶吐之”[2]27。此治法与干霍乱治法中盐吐法相似。余下治法皆与干霍乱治法不同。
从搅肠沙和干霍乱的治疗方法看,搅肠沙有特色的挑刺放血疗法。干霍乱的治疗方法有三物备急丸、盐吐法、姜盐饮、厚朴汤。通过催吐或泻下以达到治疗干霍乱的目的。综合症状与治法,丹波元简认为,搅肠沙与干霍乱并非为同一种病。
2 历代医家的观点和记载
关于搅肠沙与干霍乱的异同,不同的医家有不同的观点。
2.1 危亦林认为搅肠沙乃名干霍乱
元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分别在卷第二大方脉杂医科痧证和卷第四大方脉杂医科霍乱记载了搅肠沙和干霍乱,并提出搅肠沙名干霍乱。“治心腹绞痛,冷汗出,胀闷欲绝,俗谓搅肠沙。今考之,此证乃名干霍乱。”[3]70认为搅肠沙由山岚瘴气,或因饥饱失时,阴阳暴乱而致心腹绞痛,冷汗出,胀闷欲绝。“急用盐汤吐法,此法救人不一”[3]70。可先煎浓艾汤甄试之,如吐便是痧证。近看额头和胸前的皮肤上有小红点,用纸捻或灯草,蘸少许香油,于香油灯上点燃,在红点上点烧。
2.2 朱丹溪分别记录了绞肠沙干霍乱
元朱丹溪的《丹溪心法》分别在卷二的霍乱和卷四的腹痛记录了干霍乱和绞肠沙。朱丹溪在此并未作出明确判断搅肠沙与干霍乱为同一种病,但的确将搅肠沙与干霍乱分开记载。朱丹溪认为,干霍乱是“内有物所伤,外有邪气所遏”[4]66,“夹食伤寒,阴阳乖隔”[4]67,“所伤之物擁闭正气,关格阴阳”[4]67,升降不通所致。“上不得吐,下不得利”[4]67,治法当用吐法提其气,多用盐汤。用吐法兼具发散之义。也有用温药治疗解散的,切忌不可用凉药,宜用二陈汤加解散药。
朱丹溪将绞肠沙分在腹痛章节,并未放在霍乱章节中,侧面体现了绞肠沙与干霍乱不同。“绞肠沙作痛,用樟木煎汤大吐。或用白矾调汤吐之。盐汤亦可探吐。宜刺委中出血[4]239。
2.3 戴原礼认为搅肠沙即是干霍乱
明戴原礼的《证治要诀》卷一诸中门的中恶记载了干霍乱和绞肠沙,戴原礼认为搅肠沙即是干霍乱。干霍乱证候为“欲吐不吐,欲泻不泻,心腹缠扰,痛不可忍,上下不通,言语不定,如见鬼神”[5]9。治疗方法上用“浓盐汤顿服,次调苏合香圆,吞下来复丹,仍进藿香正气散加木香、枳壳各半钱”[5]9。“近世俗医谓之搅肠沙,多信之。殊不知即是霍乱”[5]9。
2.4 李中梓认为干霍乱俗名搅肠痧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卷之十霍乱中记载干霍乱俗名搅肠痧。是“由脾土郁极,不得发越,以至火热内扰”[6]330。致使“心腹胀满搅痛,欲吐不吐,欲泻不泻,躁乱昏愦”[6]330。“不可过于攻,过攻则脾愈虚;不可过于热,过热则火愈炽;不可过于寒,过寒则火必捍格。须反佐以治,然后郁可开,火可散,古方用盐熬,调以童便,不独降火,兼能行血,极为稳妥。”[6]330用厚朴汤治干霍乱。
2.5 胡濙分别记录了搅肠痧和干霍乱
明胡濙在《卫生易简方》卷三发痧八方和卷二霍乱四十六方中分别记录了搅肠痧和干霍乱,治搅肠痧,“若阴痧,腹痛而手足冷,看其身上红点,以灯草蘸油点火烧之;阳痧,则腹痛而手足暖,以针刺其十指背靠近爪甲处一分半许,出血即安”[7]75。治干霍乱。“治干霍乱欲吐不吐,欲泻不泻,用盐一两,生姜半两切,通炒色变。以水一碗,煎熟温服。甚者加童便一盏”[7]35。《卫生易简方》中并未明确写明作者观点,认为搅肠沙与干霍乱的异同,但作者将两者分别记载在不同的章节,且并未说明搅肠沙是干霍乱的俗称,所以也可以理解为,作者认为搅肠沙与干霍乱并不相同。
2.6 蒋示吉认为㽲肠痧即干霍乱
清蒋示吉的《医宗说约》卷一中的霍乱一章有这样记载:“又有一种干霍乱,腹痛欲死病势悍,不吐不泻㽲肠痧,盐水吐之神妙案。但得吐泻病无妨,热汤米汤不可按(误食热米汤则死)外治曲池刺青筋,委中出血亦有干”[8]76。《医宗说约》中将干霍乱称作㽲肠痧,用盐吐法和针刺曲池青筋或委中放血法治疗。
2.7 郭志邃记录的干霍乱
清郭志邃撰著的《痧胀玉衡》卷之下载有霍乱痧。“痛而不吐泻者,名干霍乱。毒入血分,宜放痧。新食宜吐,久食宜消食,下结宜攻。痛而吐泻者,毒入气分,宜刮痧。……温煖之药,未可乱投”[9]52。除此之外并未单独记载干霍乱和绞肠沙。
3 结语
不同医家在其著作中对搅肠沙和干霍乱有不同的观点:在《世医得效方》中危亦林认为,搅肠沙乃名干霍乱。在《丹溪心法》中朱丹溪并未作出明确判断搅肠沙与干霍乱为同一种病,但的确将搅肠沙与干霍乱分开记载。在《证治要诀》中戴原礼认为,搅肠沙即是干霍乱。在《医宗必读》中李中梓认为,干霍乱俗名搅肠痧。在《卫生易简方》中胡濙未明确认为,搅肠沙与干霍乱的异同,但作者将两者分别记载在不同的章节,且并未说明搅肠沙是干霍乱的俗称。作者认为,搅肠沙与干霍乱并不相同。在《医宗说约》中蒋示吉认为,㽲肠痧即干霍乱。在《痧胀玉衡》中郭志邃将其中一个章节命名为“霍乱痧”,内容描述时交代了此病名干霍乱,除此之外,并未单独记载干霍乱和绞肠沙。可以理解为干霍乱是一种类似霍乱的痧证。
不同医家在其著作中对搅肠沙和干霍乱的病因病机有不同的记载: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认为,搅肠沙的病因病机是山岚瘴气,饥饱失时阴阳暴乱所致。而干霍乱是脏虚或胃肠素实所致。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认为,搅肠沙是由寒、热、虚、实、气虚兼有湿痰、寒气、伤暑、饮食失节、素来禀赋弱,本体素弱、攧扑损伤致血瘀等病因所致。而干霍乱是内有物所伤,外有邪气所遏,夹食伤寒,阴阳乖隔,所伤之物擁闭正气,关格阴阳,升降不通所致。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认为,干霍乱是脾土郁极,不得发越,以至火热内扰所致。郭志邃在《痧胀玉衡》中认为,干霍乱是触泻粪秽气所致。
不同医家在其著作中对搅肠沙和干霍乱的证候有不同的记载: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记载搅肠沙证候有心腹绞痛,冷汗出,胀闷欲绝。干霍乱证候有心腹胀满,㽲刺疼痛,蛊毒烦冤,欲吐不吐,欲利不利,状若神灵所附,顷刻间便致闷绝。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记载搅肠沙证候有恶寒、恶热,腹痛喜按或拒按。干霍乱证候有上不得吐,下不得利。戴原礼在《证治要诀》中记载干霍乱证候有欲吐不吐欲泻不泻,心腹缠扰,痛不可忍,上下不通,言语不定,如见鬼神。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记载干霍乱证候有心腹胀满搅痛,欲吐不吐,欲泻不泻,躁乱昏愦。胡濙在《卫生易简方》中记载搅肠沙证候有阴痧,腹痛手足冷,身上有红点;阳痧,腹痛手足暖。干霍乱证候有欲吐不吐,欲泻不泻。蒋示吉在《医宗说约》中记载干霍乱证候有腹痛欲死病势悍,不吐不泻㽲肠痧。郭志邃在《痧胀玉衡》中记载干霍乱证候有痛而不吐泻。
综合历代医家关于搅肠沙和干霍乱的观点和记载,搅肠沙是由山岚瘴气,或因饥饱失时,而致阴阳暴乱,出现以腹痛为主要表现的,或伴有皮肤表面有出血点或臂腕膝腕处有青筋的一类病证。干霍乱是因脏虚或胃肠素实又因饥饱失时,致痰壅阻塞,出现腹痛,伴有腹胀、汗出、烦冤闷乱的一类病证。虽都有饥饱失时的条件,但根源却不同,治法上虽有相交之处,但实则不同,盐吐法只是治疗两种病证的同一症状即腹痛的紧急治疗方法,并非治疗根本。搅肠沙是挑刺放血引邪外出,干霍乱是盐吐法治疗急症,之后配合药剂调理脏虚或胃肠素实。从治法上看更似异病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