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导向教学法在脑血管病教学中的应用

2021-11-29付胜奇张淑玲禹萌任雅芳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8期
关键词:病史脑血管病导向

付胜奇,张淑玲,禹萌,任雅芳

脑血管病是临床医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随着脑血管病诊疗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理念已不能满足现代脑血管病的教育要求。实践导向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临床实践的方法让学生主动掌握和运用知识,从而全面提升学生临床思维的教学方式。本文总结实践导向教学法在脑血管病教学中应用的现状、优势和不足,以期促进其在脑血管病教学中的应用。

1 传统教学模式在脑血管病教学应用中的不足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在“教师主动授课、学生被动听课”的教学模式下,通过教师对教材知识的讲解和考核等方式,向学生传输知识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脑血管病的课堂和临床教学内容繁多,涉及解剖学、病理学、影像学、神经介入学等多学科内容。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将大量理论和临床知识单向灌输至医学生,缺乏互动和讨论,难以达到让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点并在临床工作中融会贯通的教学目的。另外,传统教学模式在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先进的临床思维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单纯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临床技术快速发展的现状[1]。

2 实践导向教学法在脑血管病教学中的运用

实践导向教学法的主要理念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引领、以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宗旨,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来培养和提高专业能力。根据课程与教学内容,实践导向教学法可分为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思维冲击法等[2]。

2.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掌握了脑血管病基本知识和临床思维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策划教学内容,以病例分析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特定的实践环境,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必须根据案例进行针对性选题和提前准备,如缺血性卒中的初步诊断、病理生理、血管损伤的判定、全身危险因素判断、缺血性卒中的TOAST分型、评估卒中严重程度等。在案例教学法中,一般将学生分为3~5人的小组,在案例讨论前查阅相关文献,归纳问题,寻找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及治疗方案,并针对相关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和分析。教师对问题进行点评及总结,指出案例的重点和难点,并解答学生的问题。

2.2 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法是通过模拟不同脑血管病患者的场景,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在模拟环境中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可有效提高脑血管病的教学效果[4-5]。模拟场景包括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诱发因素、发病体位、时间演变、症状、体征、神经影像学分析、实验室检查判读、治疗经过探讨等内容。学生根据病案情况,通过检索教科书、文献、脑血管病指南等进行课前复习,将病例进行汇总,也可以制作幻灯记录学习难点和重点。在模拟现场,角色为医师的同学进行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查体,角色为患者的同学负责病史叙述,角色为家属的同学辅助补充病史及发病情况等。每组学生需轮流汇报学习内容,介绍模拟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并提出自己的初步诊疗方案或疑问。最后老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能够快速识别急性脑血管病并进行规范诊疗,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2.3 思维冲击法 思维冲击法是一种快捷有效的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现已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病的实践教学[6]。教师上课前将讨论议题告知学生;学生通过查阅教科书、文献、脑血管指南等资料为上课时的讨论进行理论准备。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先对患者进行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然后根据采集的病史及体格检查情况进行讨论,为思维冲击法的实施进行整合准备。在最后的讨论环节中,让学生讨论脑血管病病史采集要点有哪些?脑血管病的体格检查有哪些?缺血性卒中与出血性卒中如何鉴别?病因及发病机制是什么?脑血管评估有哪些检查?各自优缺点是什么?如何进行规范诊疗?这一过程可充分体现学生对脑血管病知识的掌握情况、临床思维形成情况及实践操作情况。

3 实践导向教学法在脑血管病教学中的优势

教师的角色在实践导向教学法中是知识的引导者,以教会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为宗旨,主要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以学生的学习行为为主体,引导其主动学习,将教与学有机地结合,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该教学方法可充分调动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将所掌握的知识转化应用于临床实践[7]。

3.1 提高学生参与度 实践导向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课堂角色转变可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如在脑血管病教学中,提前将病历告知学生,学生课前提前讨论该患者发病的责任血管、病因、发病机制、诊断与鉴别诊断等,不仅能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整合前期所学的神经血管解剖、生理病理等知识,还能促进学生通过查阅教材、文献检索、相互讨论等多种途径进行课程预习,有效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8]。

3.2 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医学生在医学院学习期间已完成神经解剖、神经病理生理、神经影像、神经系统诊断学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实践导向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建构、拓宽神经病学知识体系,提升临床思维能力。在情景模拟教学法中,病史询问、专科查体、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等均由学生亲自完成,在讨论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患者的发病形式、发病过程、临床表现、阳性体征等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不仅能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9]。

4 实践导向教学法在脑血管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传统脑血管病的学习模式为“听课-掌握-复习-考试”,学生依赖教师对脑血管病的知识点及难点进行的分析讲解,而实践导向教学法中,要求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和主导性,主动了解和熟悉脑血管病诊疗的前沿知识,这对于缺乏临床经验的医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其次,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角,教师基于教材备课,然后在课堂上进行知识讲解,使学生形成了跟从老师思维的习惯,而实践导向教学法中学生是主角,教师只对知识点学习及时间安排进行引导,所以对教师在专业知识提炼及时间节奏掌控方面的能力有更高要求。

进行实践导向教学法教学,教师和学生均面临挑战。首先,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思维。其次,教师要在遵循脑血管病教学大纲的前提下,优化和重组教学内容,将神经血管解剖、病理生理、脑血管影像与病史采集、专科查体、诊断思路与鉴别诊断、个体化治疗等形成闭环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教材、互联网、数据库、脑血管病指南,使脑血管病教学内容更丰富、全面、生动和先进,从而帮助学生全方位、更深层次地掌握临床知识。教学评价是实践导向教学法考核的重要环节,可采用全方位教学互评模式评价体系,如:①学生对脑血管病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效率、成绩等自我评价。②同学在协作过程中可观察到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组员间讨论,列出优点与不足。③教师根据学生在实践导向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或薄弱环节,给出评价和点评,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对脑血管病的掌握能力[10]。

实践导向教学法有利于教师专业技能的进一步提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其临床思维能力,实现脑血管病的学习从基础到临床、从理论到实践、从传统教学模式到现代教学模式的转变,开辟了脑血管病实践教学的新路径。

猜你喜欢

病史脑血管病导向
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动脉自旋标记的应用价值
超声造影与MRI增强扫描对不确定性盆腔肿块良恶性判断的比较研究
脑血管病知多少
“偏向”不是好导向
基于需求导向的航天青年成长建议与实践
基于深度学习的甲状腺病史结构化研究与实现
科普一下:脑血管病诊断中CT与MRI的优劣!
超声评分联合病史预测凶险型前置胎盘凶险程度的价值
有些隐私也要说
犬只导向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