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翻译视阈下音译在中医术语英译中的应用探析
——以《伤寒杂病论》为例
2021-11-28朱成成
朱成成
(右江民族医学院国际语言文化教育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语言是传播医学知识的载体,不同医学的文化内涵首先体现在医学术语上。由于中医是一门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独特的医学体系,所以许多中医术语在英语语言中没有直接的对应语,如中医典籍《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就包含了具有诸多独特文化内涵的中医术语(气、阴阳等)。这部分中医术语反映着中医的民族文化特色,在英译时,为了保持其文化内涵特色和医学理论特色,往往采用零翻译中的音译法进行翻译。但若滥用音译,将音译作为救命稻草,遇凡到不会翻译的地方就使用音译作为应付手段,必然会造成译文信息的晦涩难懂和中医术语的译语标准混乱。本文在零翻译视阈下,对音译的理论根据及其在中医术语英译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分析,并以《伤寒杂病论》中的中医术语为例,探讨音译在中医术语音译中的应用,以期助力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
一、零翻译及其内涵
零翻译的概念由邱懋如教授在讨论语言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时提出。他指出,零翻译是克服语言之间差异、为语际翻译提供可能性的翻译手段,是翻译理论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1]。
零翻译作为一种逆向式翻译策略,其内容可分为绝对零翻译和相对零翻译,前者的实现手段为省译和移译两种,而后者包括音译、音义兼译、补偿、象译、直译加注、归化等。就零翻译类型来看,李家春在《零翻译类型研究》一文中指出,零翻译通常包括缩略语零翻译、词语零翻译、语句零翻译和语篇零翻译[2]。从零翻译在汉译英翻译上的应用情况来看,零翻译主要应用于词语翻译。
目前,零翻译已被广泛运用到了各个领域的文本翻译中,尤其是科技术语、文化负载词等翻译难题。中医术语兼具科技术语和文化负载词的特点,包含有独特的中医文化内涵。在将其英译时,为体现科技术语的简洁性,并保留文化内涵,避免理解上的偏差,往往采用音译进行翻译,因此音译是零翻译在中医术语英译中的主要形式。
二、音译的理据分析
音译是指用近似的语音翻译另一种语言的词汇。尤金· 奈达(Eugene Nida)在“功能对等”理论中指出,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在字面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风格以及深层文化信息等方面的对等。两种不同的语言间必然存在着文化差异,在进行语际翻译时,译者应最大化地实现源语内容和目的语内容的动态对等,即使译文最大化再现源语的语言形式和文化内涵,而当两者出现冲突,无法兼顾时,应舍弃形式对等,将再现源语的语义和文化内涵作为首要任务[3]。
目的论由汉斯· 弗米尔(Hans Vermee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至今仍是世界上颇具影响力的翻译理论之一。在目的论提出之前,人们往往认为“原文至上”,只强调译文与原文的语义层面的对等,而没有观照到翻译目的、翻译活动参与者以及其他因素在翻译活动中所起的作用,翻译的评判标准过于简单化和单一化。目的论认为,翻译行为始于翻译目的,并在翻译目的的指导下循序展开[4]。目的论将原文仅仅视为一种信息提供,译者必须根据具体的翻译目的对原文中的信息进行合理的取舍、调整、改写和解释。中医翻译是一种科技文体翻译,其英译的目的是对外交流和传播,因此在英译一些典型的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中医术语时,应将其音译。例如,“天癸”一词存在不同版本的译文,所谓“天癸”,即调节人体生长、生殖机能,维持女性月经和胎儿所必需的物质。有将其意译为sexstimulating essence的,也有将其意译为reproductionstimulating essence,但为了更好地体现该词的文化内涵,不如将其音译为Tiangui并进行加注说明,在实现信息有效传达的同时,保留了中医文化特色。
零翻译是客观存在的一种新型的翻译策略,通过采用源语言符号进行逆向式翻译,符合“功能对等”原则和“目的论”中的翻译原则,音译作为零翻译在中医术语中主要的翻译方法,能够最大化保留和传达中医术语的内涵意义,有效地实现中医术语的对外交流和传播。
三、音译在中医术语中的应用
由于受到古代哲学思想和文化的影响,中医典籍的语言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总体而言,中医术语有着较为抽象、高度概括、含义模糊、人文性等特点,这与语言背后深层的文化是紧密相关的。李照国指出,对于独具民族文化和语言特色的词汇,在将其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时,一般采用迁移法或音译法进行处理[5]。由于中英两种语言分属于不同的文字体系,因此在进行中医术语英译时,国际上采用音译法进行翻译。《伤寒杂病论》一书分为两个部分:上卷《伤寒论》和下卷《金匮要略》,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外感疾病辨证论治的专著,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在中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书中的中医术语可分为中医基础理论类、方剂名类、病症类、经脉和穴位名类、病因病机类几大类,其中音译主要应用在前四种中医术语的英译中。
(一)中医基础理论类术语
中医基础理论类术语是中医文化中的核心概念,这部分术语的数量不多,但反映了中医的文化内涵,因此其作用十分重要。《伤寒杂病论》中所涉及的中医基础理论类术语主要涉及阴阳、气、三焦等概念,其中阴阳、气基本已确定国际化标准译文,即“阴阳”音译为yinyang 或 yin and yang,“气”音译为 qi,同时与气相关的一些术语也基本确定了标准译法,即采用直译和音译结合的译法,如营气译为nutrient qi,胃气译为defensive qi或defense qi.而三焦这一术语的译文还存在争议,尚存在不同的翻译版本,如 three warmers,three heaters,three burners,triple energizer等。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词,属六腑之一,在现代西方医学中无直接对应语,为了使译文准确传达其含义,最好应将其音译为Sanjiao,有利于该术语的翻译标准化。
(二)方剂名类术语
《伤寒杂病论》中含有许多中医药方剂术语,这些术语基本可分为三类:以功效命名的术语、以所含药材命名的术语,以及既包含药材又包含功效的术语。对于以功效命名的术语曾采用的意译方法进行翻译,但存在译文过长的问题,违背科技文本翻译的简洁性原则,因此,为了在风格与格式上与原文统一,保留其特色,并更好地建立这部分术语的翻译标准,最好采用音译加注的方式进行翻译,如通脉四逆汤可译为Tongmai Sini Decoction(decoction for freeing vessels and resolving four kinds of adverseness)。对于以所含药材命名的术语,传统上是使用拉丁语或英语进行直译,但为了将更好地统一方剂翻译的标准并保留其源语言的语音特点,因此,对于以所含药材命名的术语也可以使用音译并在其后用药材的拉丁语或英语对应语进行加注,如赤石脂禹余粮汤方可译为 Chishizhi Yuyuliang Decoction(halloysite and limonite decoction)。而对于第三类的术语,音译加注更加适用,若采用意译进行翻译,译文较为繁琐,不利于其对外传播;若采用直译则会使目的语读者不知所云,亦会丢失源语在结构上的特色,因此最好还是使用音译加注,如茯苓四逆汤可译为Fuling Sini Decoction(poria decoction for resolving four kinds of adverseness)。
(三)穴位名类术语
中医针灸学是中医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合理准确地翻译针灸学中的穴位名对针灸学的对外传播具有积极促进意义。目前,按照WHO制定的翻译标准,穴位均采用音译,但需要在音译的穴位名称之后加上穴位代码。穴位代码是一种表示穴位名称的符号,由经脉名称的缩写及穴位顺序号组成。如《伤寒杂病论》中所提到的“风池穴”和“风府穴”分别音译为Fengchi(GB21)和 Fengfu(GV16)。
四、结语
中医术语英译是一项复杂的跨文化翻译活动,既要兼顾中医术语的文化特征,又要体现科技文体的特点。零翻译中的音译法通过逆向式地将目的语读者带入源语理解译文,能够最大化保留源语的文化和语义内容,有效地实现中医术语的跨文化交流。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医术语英译中,尽管在处理文化内涵上与西方医学术语不对等或不完全对等的部分中医术语英译时,音译是十分必要且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但切不可滥用音译,将音译作为救命稻草,遇到不会翻译的地方就使用音译应付,而是应明确音译的应用范围,即只有当直译、意译、借用现代医学用语等方法都无法再现源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时方可合理适度应用,避免音译的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