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用《伤寒杂病论》的三步曲
2016-06-27赵晓慧邹云张凤瑞张艳菊欧阳晓勇
赵晓慧 邹云 张凤瑞 张艳菊 欧阳晓勇
【摘要】从“方证对应”谈学用古法、“寻余所集”谈学用规矩、“思过半矣”谈学用创新三个层次阐述跟师后对学用《伤寒杂病论》的方法感悟,以验案指出导师运用经方的辨证及创新思路,探讨《伤寒杂病论》的学习心得。
【关键词】伤寒杂病论;古法;规矩;创新;验案
【中图分类号】R222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0-0137-02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以辨证论治为体系、理法方药一脉贯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临床经典著作。该书具有极高的理论与临床价值,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故有关注释、阐发此书的著作有很多,但对于学用《伤寒杂病论》的方法,各家学说无统一定论,笔者就自己跟师欧阳晓勇主任医师的临床经验浅谈学用《伤寒杂病论》的学习感悟。
1第一步“方证对应”谈学用古法
“方证对应”首见于《伤寒论》第317条:“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纵观《伤寒杂病论》可以看出,书中都是“证以方名”而“方由证立”,方证一体。对于初学者而言,《伤寒杂病论》首先是一部验方集,书中详尽的列出了很多“某某方主之”的病症,例如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第305条:“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在临床中,可以通过“方证对应”来直接使用。但运用方证对应,不能只关注“方”、“证”,应将“抓主证”与“辨病机”相结合。对于初学者而言,建立“方证对应”的辨证体系有助于规范自己的诊断和治疗思路。
细观《伤寒论》中的113个方证,可细分为基础方证和加减化裁方证,初学者首先学习基础方证,分析基础方证的因机证治。因某些方证散见于多经病证,内容涉及多条条文,故在学习中应运用“方证对应”、“融会贯通”的方法分析该方证的各个加减化裁方证,方能对此类方证有较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例如柴胡汤类方证的基础方证小柴胡汤,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之主方,根据少阳病的提纲及《伤寒论》第96条可知,小柴胡汤有七大主症: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病机为邪犯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方用小柴胡汤。但小柴胡汤所主治的病症相关条文涉及多经病证,如:太阳病,正邪交争(见96条)或伤寒见肝气乘脾兼里虚寒证(见100条)或妇人中风,热入血室(见144条)或郁热不解,热邪犯胃(见379条)而见小柴胡汤的主症时可知此为太阳与少阳合病,可先和解少阳。方用小柴胡汤;阳明病,热郁于里(见229条)或阳明中风,湿热内阻(见230、231条)见少阳、阳明合病,而邪在少阳半表半里之位当从少阳论治,宜用小柴胡汤;伤寒瘥以后,由于食劳或外感,更发热,亦小柴胡汤主之。柴胡汤证的加减化裁方证包括大柴胡汤证、柴胡加芒硝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柴胡桂枝汤证和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通过一类方证的总结分析,才能在临床中运用此类方证时有法可依、有迹可循,方证对应亦是中医诊断客观化的基础和前提。正如《岳美中论医集》中所说:“仲景《伤寒论》言证候不言病理,证候是客观存在,至今已一千五百多年,证候不变;出方剂而不言药性,由实践而来,有是证用是药”[1]。冯世伦教授也指出:“历代运用经方或时方的名医,虽然学术体系各异,但都能运用其方药治好疾病,最关键的原因在于暗合‘方证对应”。故“方证对应”是学用《伤寒杂病论》的第一步,但想要走好第一步的前提是熟读并背诵《伤寒杂病论》的条文,只有熟读才能活用。
2第二步“寻余所集”谈学用规矩
做好方、证在脑海中一一对应以后,第二步就需要将这些零散的知识形成框架,即西医常说的诊疗常规。例如口干一症,循经不同,所代表方剂也各异:太阳病—五苓散、阳明病—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热病后期—竹叶石膏汤)、少阳病—小柴胡汤、太阴病—葛根黄芩黄连汤、少阴病—猪苓汤、厥阴病—乌梅丸或柴胡桂枝干姜汤。然后再根据病人的其他症状判断病位、病性,进行辨证论治,依法处方。
病案:患者周某,女,24岁,患者就诊时见面部散在分布粉刺、丘疹,两颊暗红、灼热,干燥、脱屑,面痒,遇热加重,伴口干欲饮,大便干,且月经将至,常有痛经,舌红苔薄黄,脉弦。诊断为:脂溢性皮炎,痤疮,辨证属阳明热盛,津气两伤,治宜清热泻火,益气生津。方用白虎加人参汤加味:生石膏60g ,炒知母20g,甘草10g,炒稻芽30g,潞党参30g,大红袍30g,马蹄香15g,炒香附30g,郁金15g,益母草15g,牡丹皮15g,焦山楂15g,僵蚕15g。3剂,日服2次,2日1剂。患者服药一周后复诊,皮损好转,痒减,口干明显好转。
按:患者面红、灼热、遇热加重,口干欲饮,大便干等症皆属阳明热盛,故方用白虎汤人参汤,符合《伤寒论》第222条“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中重用石膏、知母以透热出表,清阳明气分之热;《主治秘要》中记载,人参“补元气,止泻,生津液”故重用,因考虑患者经济情况故改用潞党参;大红袍、马蹄香、炒香附为导师治疗宫寒痛经常用药对,“女子以血为贵”故以郁金、益母草、牡丹皮、焦山楂活血化瘀、疏肝理气以调经,僵蚕散风泻热,软坚引经为佐使。全方辨证抓住“阳明”及“气分”热盛的主病机,循经以肺、胃、冲任为主,靶向给药,故疗效立竿见影。
3第三步“思过半矣”谈学用创新
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写到“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这句话是他对自己写书的评价,也是对后人学习《伤寒杂病论》提出的要求。《伤寒杂病论》是一本经验集、一套诊疗常规,站在学道悟道看,它提供的是一种辨证的思路和创新的思想。有方时会其用,无方处会其神。“方”也不单单局限于药物,而是方向、方法之意,“悟道创新”则“思过半矣”。
病案:患者申某,女,44岁,昆明本地人,于2015年6月5日就诊,患者双侧小腿外侧、背部可见密集丘疹,片状分布,继发散在结节,伴剧烈瘙痒20余年。患者20余年前于某县人民医院就诊,诊断为“神经性皮炎”,外用“皮炎平”,无明显缓解,且导致色素沉着。后自行使用苗药“黄皮肤”,痒减,皮损无好转。经多方诊治无效,皮损逐渐扩大,偶感左侧踝关节疼痛,现为求进一步中医药治疗,遂至我科门诊就诊。刻下诊见双侧小腿外侧、背部密集粟粒样丘疹,直径约2~5mm,质硬,片状分布,皮肤呈褐红色,有色素沉着,表面粗糙,皮肤肥厚,继发有1~3cm结节样损害百余个,剧烈瘙痒,精神压力增大时皮损及瘙痒加重,伴口干,口唇青紫,舌暗苔薄黄,脉细弦。诊断为皮肤淀粉样变,继发性结节性痒疹。导师初诊予温经汤全方加贯众30g,牡蛎30g,天花粉30g,昆明山海棠15g,3剂,日服2次,2日1剂,外用肤痔清软膏,每日2次。2015年6月12日2诊,诉瘙痒较前缓解,口干减,效不更方,守上方,仍三剂。3诊时皮损明显好转,肥厚的皮肤逐渐软化、变薄,瘙痒明显减轻,继续守上方三剂巩固疗效。
按:温经汤出自《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临床上主要用于妇人冲任失调,胞宫受寒而致瘀滞的崩漏下血、不育不孕、月经不调等的治疗。具有温经散寒、养血祛瘀的作用。在本病案中,导师选用温经汤治疗皮肤病且效佳,医理上推崇《内经》“天气温和,则经水安静”,重气血辨治,抓准“虚寒、瘀血”的主病机,该患者病程长,皮损色暗,口唇青紫,舌暗,当知邪入于脉,寒则血凝泣,瘀久化热,则烦热唇干,辨本病为本虚标实,虚实寒热错杂;温经汤为温、清、消、补于一体,温中寓通,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使瘀血祛而新血生。因患者继发有结节样损害,加入贯众、牡蛎软坚散结,再加天花粉生津止渴,昆明山海棠祛瘀通络止痒。
导师在运用经方时并不拘泥于经书所云,经多年临床应用,此方不仅仅用于治疗妇科疾病,也应用于痤疮、硬皮病、白癜风、黄褐斑等证属“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者,常收佳效。学用经典临证时,不仅要“思过半矣”还要“学用创新”,盖以闻道之所得者尤浅,悟道之所得者弥深耳。有学者言:“学之粗者,仅知其用;学之上者,兼晓其神;而学之精者,循其如神龙出没之义理,谙其如珠玑纷呈之妙方,用其如钉接铆,会其神突破条文。”
《伤寒杂病论》是学习中医的基础,以上是跟师学习感悟,供大家探讨,共同寻求学习中医经典的正确道路。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医研究院.岳美中论医集:第一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15.
(收稿日期:2016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