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语境下声乐师范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
2021-11-26马晓栋
马晓栋
随着时代发展的进步和素质教育的发展,社会对声乐师范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高校作为声乐师范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向社会输出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如何把握声乐师范专业的教学方向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目的的指导思想与实践方向。
一、声乐师范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歌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娱乐活动,无论哪一个年龄阶段群体,都有着执着的声乐艺术爱好者。从当前声乐教育形式看,主要有基础教育、社会教育、专业教育三种,其中基础教育指向于幼、小、中学生以及大中专院校中的非声乐专业学生;社会教育则指向于不同年龄群体的声乐爱好者;专业教育则是培养声乐专业人员。从以上三种声乐教育形式的目的和教学对象看,专业教育起到为其它教育形式培养师资的作用。因此,声乐师范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表述:
一是为社会提供优秀声乐师资。唐代文豪韩愈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声乐艺术的发展除了需要优秀的音乐作品外,还需要有一支充满理想和抱负、身怀“绝技”的师资力量,可以说声乐教师是否能够达到德才兼备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对声乐艺术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无论在哪一种教育形式或者教育层次中,优秀的声乐师资必然是社会所迫切需要的。因此在声乐师范生的培养中,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应当是教学的重中之重,这是使学生能够获得社会认可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必要条件。
二是提高声乐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在当今高度重视艺术教育以及普及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声乐师资的需求增加,同时声乐专业毕业生数量也在逐年增长,因此在激烈的职业竞争背景下,声乐师范生要想获得一份如意的职业,必须在各方面能力上符合社会的需求。因此在教学中,需要从思想意识引导、课程体系完善、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为提高学生能力进行顶层设计,可以有助于声乐师范生在职业竞争上获得优势。
三是促进新时代声乐师范教学改革。声乐师范教学不同于声乐表演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要有着表演专业学生的技能要求,还需要学生获得教师资格,能够将教育教学理论充分的应用到实践中,也就是要达到“专学专用”的目的。当前在声乐师范教学中过于注重表演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师范教学,因此加强对声乐师范生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声乐师范教学改革趋于完善化,对建构当代声乐师范教学话语体系有着积极地意义。
二、当前声乐师范专业生能力分析
(一)技能训练单一
声乐师范专业由于在专业属性的特点,所以技能训练上具有多重性的特点。即声乐师范学生要具备不同唱法的运用能力。这与声乐表演专业根据唱法划分不同,师范学生需要在充分认识美声、民族、通俗三大唱法区别的基础上,对每一种唱法的特点和技术运用都应当有所掌握。在当前声乐师范专业教学中,主要是以美声唱法教学为主,包括在教学曲目的选择以及歌唱气息、语言训练等具体技术方面,都是“以西为尊”,缺少了对民族唱法以及通俗唱法的教学,导致学生在歌唱技能的训练上较为单一,这就导致很多师范学生对本民族声乐文化认识不足、运用不强。
(二)理论储备不足
声乐艺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而声乐师范专业的特殊性在于具有学科意义上的交叉性,在学科理论方面,包括声乐学理论、音乐学理论、教育学理论与心理学理论四个方面。其中声乐学理论主要指的是与声乐相关的各个学科知识,如与发声、气息相关的生理学知识、与咬字、吐字相关的语言学知识等。音乐学理论主要包括中西音乐史、传统音乐理论以及和声、复调、曲式等本体学科。除此之外,声乐师范学生要求具有普适性和专业性的教育教学理念,并能够将理念运用到实践中。普适性指的是普通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专业性指的是关于声乐专业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以上理论知识不仅对提高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能够对声乐技能训练提供指导。由于当前声乐师范教学注重对技能的传授,这成为导致学生理论储备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钢琴基础薄弱
钢琴在声乐教学中有着无与伦比的地位,声乐技能的训练依赖于钢琴进行引导,同时在演唱时需要钢琴进行伴奏,这对纠正学生的音准、烘托歌曲音乐的意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钢琴是声乐师范学生的第二技能。由于在艺术招考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钢琴的考核,以及学生进入大学后,在技能训练上的偏颇以及缺乏对钢琴技能训练的重视,导致学生的钢琴基础十分薄弱。从专业方向看,声乐师范专业学生在毕业走向工作岗位之后,需要依靠钢琴进行教学,而当前学生的钢琴技能则不能适应于未来的就业发展。
(四)实践能力缺失
声乐师范学生在学期间,需要完善两个实践能力,即本专业实践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包括声乐技能的训练、理论的掌握与应用等。尤其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得到验证,所以学生在校期间就需要参与到社会中的声乐教学之中,通过实践学习检验、反思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从而找出自身的问题,弥补自身的不足。从声乐师范四年本科阶段看,大部分学生只有在本科四年级参与到社会中进行实践,大多数情况为学生个人自己找寻实践基地,而学校则很少为学生寻找实践机遇和搭建实践平台。甚至很多学生并没有进行实践而草草毕业。这种实践能力的缺失也是也是导致声乐师范生整体质量不高的重要的原因。
三、核心素养语境下声乐师范专业学生能力培养途径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的认识到学生的学情特点,也就是要从学生现有知识与技能经验的角度出发展开教学活动。因此在声乐师范专业教学中,教师应当基于学生的不足和现有经验,从补充和完善的角度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核心素养语境下,对声乐师范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运用等方面要做到全面性、广泛性和深入性,在有限的教学阶段中提高目标实现的有效性,针对当前声乐师范学生能力培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核心素养的要求,需要从以下四个途径中完善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丰富技能训练,完善教学评价
在声乐技能训练上,要求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和争取全面。所谓因材施教,指的是教师要对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能力进行客观评估。很多学生在艺术高考之前,多是学习单一声乐唱法,在入学后,教师要对学生所学的唱法情况评估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技能训练上需要进行哪些改进;循序渐进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能冒进,要切实地符合声乐教学的规律,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巩固优势,弥补弱势,打好技能基础;争取全面指的是在巩固强化单一唱法的基础上,学习其它声乐唱法的技能,掌握他者唱法与自身唱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训练方法上做到有所区别、结合运用,如美声唱法向民族唱法的转变、民族唱法向通俗唱法的转变等。这就说明在技能课程的安排上需要对唱法教学进行综合性的考虑,推动专业课+选修课模式的进程,也就是在进一步巩固学生单一唱法的同时,有必要增加其它唱法的教学内容。
在丰富技能训练的同时,教学评价在其中起着衡量教学成果的作用。所谓完善教学评价,就是要改变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模式,从单一的学期末评价转向为自由评价,即在评价上不受空间的限制,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考量学生的学习成果,以便能够及时的纠正学生在技能训练上存在的问题,给与学生正迁移学习导向。当前对声乐师范学生的评价多以学期作为周期,在每个学期的中期、末期采用技能考试或者教学汇报音乐会的形式进行评价,整体上看,这种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体现不出评价的完善性特点。在核心素养的语境下,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可采用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的方法,力求评价的全面性,学生可以根据评价的结果来认清自身的不足和缺陷,有助于学生吸收借鉴他人的优秀训练方法,同时也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以及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完善理论课程,积淀人文知识
理论是对实践的总结,尤其对于声乐艺术而言,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在历史上均产生了诸多的声乐教学和表演理论,如中国古代的《唱论》、《曲律》等,这些都是人们声乐艺术实践的科学总结。对理论学习的忽视是造成学生人文知识薄弱的重要原因,从教学的角度看,主要是理论课程设置上存在着不合理的因素。在很多教师以及学生的传统思维意识中,在声乐学习上掌握技能是唯一目标,与理论学习没有很大的关系。在核心素养语境下,这种“唯技术论”是造成教学效率低下以及学生能力缺失的重要原因。所以完善理论课程,积淀学生人文知识在声乐师范教学中势在必行。
在完善理论课程方面,学校和教师需要首先认清与声乐师范教学密切相关的学科,除了音乐史、传统音乐以及音乐基本技术课程外,还需要从声乐师范专业学科的视角增加相关的理论课程。如声乐教育学、声乐心理学等,以声乐教育学为例,是声乐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旨在通过对两个学科基本理论的联结为学生提供声乐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从而是学生能够将其中的理论结合主、客观情况进行实践。声乐心理学则是声乐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此学科理论不仅涉及在声乐创作中创作者的心理发展过程,也涉及了声乐表演心理和教学心理的相关问题。由此,通过理论课程的完善,可以对学生人文知识的积淀起到丰富的作用,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加地具有科学性、实用性。
(三)强化钢琴基础,提高伴奏水平
钢琴是声乐师范学生所具备的重要技能,针对当前学生钢琴基础薄弱的情况,在增加钢琴教学课时的基础上,需要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一是强化钢琴演奏基础,在教材的选择上,可以哈农钢琴教材以及车尔尼钢琴作为教学内容,掌握其中的钢琴弹奏技术以及对各个调性音阶的把握,这样可以使学生能够为不同调性的歌曲进行伴奏。
其次,增加键盘和声和即兴伴奏教学的内容。声乐师范学生毕业后,主要是以中小学校、社会音乐教育机构、少年宫作为就业单位,无论是在平时的声乐教学还是演出中,即兴伴奏是每一位声乐教学的基本功,所以在教学中,要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进行思考,做到未雨绸缪,所以强化钢琴基础,提高伴奏水平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有着很大的帮助,这也是培养应用-综合声乐人才的必备条件。因此在声乐师范学生的教学中,可以设置钢琴演奏、钢琴即兴伴奏等课程,增加钢琴技能考核项目等,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钢琴重要性的认知。
(四)搭建实践平台,提高就业能力
针对当前声乐师范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的情况,在学校层面,要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通过学校与社会的沟通,使学生能够走出校门,在更为广泛地空间中进行锻炼。在核心素养的三大基本内涵中,社会参与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由于学生长期生活在学校的狭小范围内,与社会接触较少,限制了其视野的开阔性,通过学校和社会的联合,积极地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可以使学生能够较早的感受到就业竞争的压力,从压力向动力的转变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认清自身的社会角色,从而提高就业能力。在实践平台的搭建中,不仅要求学校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进行思考,而且也呼吁社会能够参与到平台的建设中来,如当下流行的“校内+校外”联合模式、校园招聘会模式等,都是平台建设的积极践行方式。
结 语
声乐师范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新时代声乐教师,是声乐艺术持久发展的基础,同时对提高国民的音乐素养也具有十分积极地意义。作为培养声乐师范人才的学校和教师,培养人才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积极践行声乐教学改革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需求和艺术教育也在发生着随时随地的变化,特别是在大数据、互联网+等深刻的时代教育背景下,各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也被不断地运用到声乐教学实践中,所以如果不改善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与方法,以及不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则难以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声乐师范人才。所以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应当正是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核心素养的语境寻求可行性的教学途径,切实地提高学生能力才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本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