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拉赫玛尼诺夫《小丑》的音乐特征

2021-11-26

黄河之声 2021年19期
关键词:拉赫玛大调乐段

何 茜

一、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风格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是晚期浪漫主义乐派极具代表性的作曲家,同时也是早期俄罗斯民族乐派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他的音乐传承于柴可夫斯基,扎根于俄罗斯的传统民间音乐,在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和声语言和演奏风格。

拉赫玛尼诺夫所处的时代是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叶,该段历史中所处年代正式是俄罗斯由资本主义国家过渡至社会主义国家的时段,伴随资本力量迅速膨胀,无产阶级的革命势力也在持续扩张。此时,两种社会阶级相互碰撞,社会动荡,产生了不少新的文艺思想,其中就有不少音乐家,他们以本民族历史或现实生活为体裁,以体现民族的愿望、追求创作音乐。俄国音乐文化并不如西欧的音乐文化发达,由于开放政策,西欧文化源源不断地传输进来,俄罗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矛盾、冲突,相互借鉴、融合。而拉赫玛尼诺夫则是本土音乐的弘扬者和西欧文明的抵制者中的一员,他的音乐在俄国的民族音乐这片沃土上萌芽,又坚守着浪漫主义的阵营。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中还有许多他独有的音乐特征,其贯穿一生的音乐表现就是悲剧性,他的创作大多倾向于使用小调的色彩阐述音乐动机或者具有明晰的悲惨性,其音乐形象更是充满了悲剧性。

早期的拉赫玛尼诺夫深受柴可夫斯基和阿连斯基的影响,作品中渗透着忧愁和悲惨的情绪,《幻想小品集》不例外也透露这样的感觉。这部作品在1890-1891年创作,是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一部钢琴独奏曲,当时的莫斯科正遭遇荒年,社会被黑暗所笼罩,绝望的氛围挥之不去,他不仅承受着经济上的窘状,还深受抑郁症的折磨。因而,这部作品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痛苦,整部作品充斥着忧郁和伤感。《幻想小品集》包括了5首乐曲形象鲜明、风格迥异、相互独立乐曲。每首作品风格不同、有着自己的主题、独立的音乐形象,并由作曲家各自命名,分别为:《悲歌》、《升c小调前奏曲》、《旋律》、《小丑》、《小夜曲》。本文研究的中心就是《幻想小品集》中的第四首《小丑》,这是一部标题音乐,这部作品中的音乐形象、和声使用、旋律进行都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通过音乐上对小丑的描绘,展现小丑的内心世界,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小丑形象,在许多文献中,研究者们都认为这首作品是能够与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所媲美的。

二、《小丑》的音乐特征

(一)曲式分析

《幻想小品集》Op.3 No.4《小丑》的曲式结构是典型的ABA的带再现的三部曲式,节奏为4/4拍。A部分速度为Allegro vivace,译为快乐的、活跃的,中段速度变为Agitato,译为不宁的、激动的。该曲以#f小调引入,最后以同主音大调#F大调辉煌的结束。

引子(1~10小节)部分有两个乐句。开头由两个强有力的上行小二度引出,仿佛小丑登场,瞬间吸引观众,之后立马变弱,从sfff到ppp的力度转变,将小丑惟妙惟肖的绘画了出来。第二句是第一句低八度的反复,再一次表现小丑入场的样子。

A部分(11~58小节)由两个乐段组成,第二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变化反复。第一乐段由4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为D大调,在D大调的主音和属音上反复进行,稳定调性,结尾在#F大调上正格终止。第二乐句继续在D大调的基础上进行。第三乐句加入D和声大调的降Ⅵ,增加调性色彩,大量使用色彩性和声,后转回#f小调。第四乐句为#F大调拓展,进行半分解和弦,音区的转换使得情绪变化,八分音符转入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跑动,力度推到sfff,描绘了小丑表演的戏剧性。第二乐段缩减反复,结尾进入D大调,4个#f持续音预示着小丑的表演落幕,抒情、压抑的音乐即将到来。

B部分(59~89小节)由三个乐句组成,前两个乐句为平行方整乐句,作曲家在这段添加了音乐术语Agitato,情绪转为不宁的、激动的,调性转到D大调。这一段以十六分音符和三连音为织体,低沉、流畅又富有歌唱性的旋律使小丑的内心世界宛在目前。第三乐句离调到b小调再到g小调后正格终止引出连接部和再现段。

连接(90~101)连接展开部和再现部,在抒发完小丑的内心世界后,小丑的上场时间又要到来,强有力的两个和弦与极弱的、快速的装饰音跑动再一次生动刻画出小丑,调性由g小调转入#f小调。

A部分(102~130小节)为再现乐段,缩减再现第一部分,由#f小调转入D大调,小丑的表演随着音乐的推进,最后在强有力的八度跳跃中回到#F大调结束。

(二)旋律分析

这部作品的旋律极度具象化,音乐形象明确。乐曲的开头由两个力度为sfff的单音#F-G引出,如同开场的序幕,立马吸引住观众,随后一连串ppp的装饰音仿佛在描绘小丑登场,鲜明的力度对比,很好的展现出了小丑诙谐幽默的形象。

11小节开始A部分,旋律是和弦式地进行。小丑登场后开始了卖力地表演,像是小丑在进行抛球表演,值得注意的作曲家在旋律中加入了低两个八度的主音和属音,让人感觉小丑就要接不到球,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增添了音乐的戏剧性,在第一乐句的最后经过一系列渐强而又紧凑的离调和弦,到达#F大调的主和弦,仿佛小丑的一项表演结束。

随着表演,音乐进行到第四乐句,在第21小节至第26小节还是引用主题的材料,从27小节开始进行扩展,以不断的和弦分解为旋律线条,八分音符加上音区的转动将音乐不断推向高潮。从第29小节开始,节奏开始变幻,由于前面乐句使用了八分音符的织体形式,与该乐句十六分音符形成了对比,十六分音符迅捷移动,让音乐线条的延伸有起伏之姿与灵动之意。左右手的声部像是两个小丑分别进行表演,右手华丽流畅的琶音,左手八度跳跃而又沉稳的八度音程,力度更是到达了sfff,此时的音乐进行到高潮部分,也是小丑表演的最引人注目的部分。音区的转换、节奏的变化、力度的增强,极大丰富了音乐旋律所表达的内容,惟妙惟肖地描绘出小丑的表演场景。

高潮过后,从36小节开始反复主题,宛如小丑继续着表演。乐段结尾处像钟声一般持续演奏#F音,仿佛小丑的表演谢幕,这也是拉赫玛尼诺夫在创作中的一个特色。音乐进行到这,无论是观众还是小丑的情绪都慢慢平静,为下一段落的音乐形象做出了铺垫。

中间段的旋律材料是全新的,属于对比性中段,调性转向D大调,速度也从快乐的、活跃的转向激动的、不宁的。这段的旋律在整个左手以及右手大拇指弹奏地音符,旋律抒情,左手低沉而优美的旋律,连上右手大拇指弹奏地如同男中音歌唱般的旋律,高音十六分音符为伴奏部分,无一不在像我们展现小丑内心的波澜。

小丑丰富的内心活动随着动人的旋律娓娓道来,音乐进行到第三乐句时,小丑不在自我伤感,而是整理好心情,仿佛又重新燃起的斗志,此时力度也推到了sfff,在一连串坚定而有力的和弦分解中,迎来了第一乐段主题,小丑在再次带上滑稽的面具,上场进行表演。此时小丑上场不再是两个单音的小二度进行,而是两个和弦进行,这让音乐旋律更加饱满。

反复乐段为缩减乐段,只反复的A部分的一个乐段,在一些细小的地方稍作改动,用和弦代替了单音等,在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在乐曲结尾处,作者运用了同开头相反的下行小二度——G-#F两个音,在一连串的向下八度旋律中进行,并在每个音上标记重音记号,最后在两个八度属音跳跃至主音中辉煌的结束,小丑的表演也在此华丽地谢幕了。

拉赫玛尼诺夫通过这些旋律,将小丑的形象和内心细细刻画了出来。同时,这些旋律也是表现他自己内心世界的表现,旋律中充斥着的忧郁和伤感、诙谐和戏剧,也为这部作品增添深刻的情感和丰富的内涵。

(三)调性与和声分析

拉赫玛尼诺夫生活的时期,正好是传统和声向现代和声发展的时代,但他不受任何学派影响,坚持以自己的方式探索和弦作曲技法。他仍然使用大小调式为基础,在严格的逻辑框架下,他丰富运用色彩性和声。拉赫玛尼诺夫在早期创作中就已经能够熟练运用色彩性和声了,在这部作品中就有许多色彩性和声的使用。

从引子部分开始,音乐材料由#F-G引出,进行了一连串倚音加音程跑动,这一串的音符是向上三级和弦进行,为E-G-B-D的和弦分解,最后进行到主音#F,在不同的八度上,左右手反向跳跃结束。

进入到主题部分,转入D大调,第一乐句旋律材料很简单,使用Ⅰ-Ⅲ-Ⅴ及其转位,低音加入主音和属音,强调调性,但在乐句结束时,使用了#f小调的平行大调#F大调的主和弦,这就是色彩性和弦的使用。A部分的和弦使用多为D-#F,以D大调的主和弦行进到#F大调的主和弦,使得音乐更加有色彩,不确定的调性就像小丑的抛球,也让观众的心情忽上忽下,无处安放。这段的织体也有变化:从断奏的八分音符进入到十六分音符的和弦分解琶音,旋律对比更加流畅而且更有歌唱性,左手稳定有力的八度音程,丰富了音乐表现形式,织体的变化也如同小丑的表演花样繁多,这些音乐元素构成了小丑的现场表演,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进入中段后,音乐材料不同于第一部分,采用了新的主题,属于对比性中段,调性依旧以D大调为主,从第一乐句的我们可以分析出和弦进行是Ⅰ-Ⅱ-Ⅱ7-Ⅶ-bⅥ-Ⅰ,低音持续D音,旋律处于中声部,织体在十六分音符与三连音的和弦分解交替变化。虽然调性在D大调上,但整个乐句没有出现过属七和弦解决至主和弦的完满终止,乐句结束使用了bⅥ-Ⅰ,并且在乐段结尾处有使用#F大调的主和弦,这样削减主调性的主导地位。这是浪漫主义晚期的音乐创作过渡到印象派音乐创作时期的一种创作手法,也是拉赫玛尼诺夫在处于传统和声和现代和声创作时期的独特的和声写作手法。同理在第二乐句中,虽然乐思起于D大调,但结束在还原的F和弦上,利用调性碎片和和声功能,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音响色彩。

进入再现段时,A部分的引子使用的是两个单音#F-G,但在再现段,作曲家使用的和弦却是将#f-G放在旋律位置的g小调的Ⅲ-Ⅰ,这不禁让人怀疑调性转变,但是在乐句结束在反向跳跃八度#F上。由此可见,此曲的调性在每一乐句起一个调,结束时转至另一个调。在作品结束出,作者使用G-#f向下的八度跳跃,最终在结束在#f小调的属音-主音。

纵观整部作品,虽然以#f小调为主调,但全曲也未曾出现#f小调的属七和弦解决至主和弦的完满终止,甚至作曲家很少使用可以明确调性的正和弦,多使用功能性和弦和色彩性和弦,例如过分使用D大调与#F大调的色彩和弦,这样既增加了调性的朦胧感,又丰富了音响效果,使得和声语言在横向和纵向都得到了发展。

结 语

拉赫玛尼诺夫是二十世纪杰出的古典音乐作曲家、钢琴家,他的音乐力图探求能够让所有人都理解,力图展示一个普通人的深沉情感,他的音乐蕴含着悲剧性的因素,巧妙地使用“钟声”元素,他的音乐形象可以在世人心中留下永垂不朽的印象。同时,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深受柴可夫斯基的陶染,他的旋律有着深厚的民族音乐基础,他将古典作曲技术与俄罗斯本民族的音乐有机结合,在现代和声与古典和声的撞击中,创造属于自己的和声特色。《幻想小品集》Op.3是他早期创作的第一部钢琴独奏小品,很全面的展示了他精湛的作曲技巧。

通过对《幻想小品集》Op.3 No.4《小丑》的音乐形象、和声曲式、调式调性、旋律发展、力度选择等细致的研究分析,能够让我们对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有了更深切的体会。这部作品不仅是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开端,也是我们对拉赫玛尼诺夫研究的开端,作为演奏者,我们需要全面了解作曲家本身、作曲家创作的意图,剖析作曲家通过作品想要传递的信息,深刻理解作品内涵,想要表达令人动容的音乐不仅需要具备高超的技术技巧,更需要赋予音乐深刻的内涵,这样才能将作品淋漓尽致地诠释。■

猜你喜欢

拉赫玛大调乐段
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G大调随想曲
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作品33之8的演奏分析
视唱练耳与钢琴
二胡曲《新婚别》演奏浅析
传奇女飞行员“逃美”激怒阿富汗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