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赫d小调三部创意曲分析

2021-11-26

黄河之声 2021年19期
关键词:曲式调性小调

董 伽

一、创意曲概况

(一)创意曲的类型

依声部数目划分,有二部与三部创意曲之分;依曲式结构划分,有二部曲式与三部曲式之分;依主题数目划分,有单主题与双主题创意曲的不同。至于用五声调式写作的创意曲,常更为自由。

要想真正的领略创意曲的内涵和本质,掌握基本的复调作曲技法,就必须深入地分析具体作品。

(二)创意曲的结构和调性布局

就巴赫的创意曲而言,其结构多为古二部曲式三部曲式。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它们的第一部分都是从主调开始陈述,并结束在属调上。如果主调为小调式,还常常结束在平行大调上。

二部曲式的第二部分,具有展开乐思与再现双重功能,通常比第一部分长一些。至于展开的方式,多利用第一部分的开头转移到新调上陈述开始,然后使用模进,变调式等手法,推后乐思的展开。

再现是主题回归主调,这时呈示部原来的材料必须加以重新组合。如果返回主调的段落有相当的长度,那么该曲的结构便有了三部性;如果时间很短,则该曲便具有二部性。

二、巴赫三部创意曲第四首(d小调)

巴赫在他的创意曲的手稿上写了这样的说明:“不论对任何键盘乐器爱好者,它是忠实的指导,它带给你一种清楚的教学方法,不仅在二声部里,要把它们弹奏清晰,而且要把三个声部弹得准确而动听。同时,不仅要把美的乐旨分析得很清楚,而且要把它们弹奏出来,更重要的是它的歌唱风格的弹奏和作品的高尚趣味。”

(一)主题分析

主题是音乐作品的一部分,意义更突出、更性格、更鲜明、概括性更强、可塑性更大。完整主题(或者中片断)的特征,将广泛和多样化的出现在作品之中而成为各个层次的构成基础或各个阶段的发展依据。换句话说,一部音乐作品的主题,凝聚了其中最重要的素材,概括了音乐最核心的本质,体现了作品最根本的构思。在分析中“导找主题的一致性”,对于“音乐生活来说一种老生常谈”,甚至是一种“从亚里士多德时期就有了的司空见惯的现象”。当代“主题统一论”认为:作曲家的创意,不会从既定的理论模式入手,而是从脑海中不断生成的主题上开始的。这些主题将在音乐的不同阶段或层次上前继后续、循环往复、相互关联、衍展派生,使作品获得统一,并成为围绕主题进行的“主题歌”。先对主题进行分析将是从音乐作品原始细胞的主题与作品纵横交错的网络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作品在主题作用下所获提的局部与整体、表层与背景、形式与内容等方面的有机统一,即“多态一致性”。

初看上首创意曲的译版时,真像是读那些没有标点符号的中国古书了。它的主题空间结束在哪个音上都很含糊,尽管这个问题的强调发展延续性的复调织体中并不十分重要,但我们总得弄清楚。从旋律的发展来看,似乎应当停在第三小节的第一拍才完整些,然后综观主要乐思在全曲中的表现——不论以主题或答题的形式进入——都没有那么长,根据9-10等小节中出现的切分节奏来看,巴赫中心的主题是到第2小节第一拍的第二个十六分音符,不然的话,他是不会在上述片段中采用这种变格的节奏的。

因此,就给我们的分析带来了一个问题:在一个没有尾部的织体写成的格律乐曲中,我们如何分清完整出现的主题,变形出现的主题和以主题首部动机作模进发展的过程。

仔细分析主题内部,从材料构成来看,其结构是单一主题,然后通过主题的发展手法来构成全曲;从结构来看,主题是曲两个动机构成,每个动机由5个音构成,动机a内部包含了4、6度的跟进,动机b是动机a的变化模进,但音程扩展为5、7度,这样的安排就给音乐的展开留有很大的空间,这是一个有沉思意境的主题,先是在高声部呈示,结束在第2小节第二个十六分音符f2,低声部是伴奏性陪衬。然后在第2小节出现属调上的答题,即主题第二次出现。其后用动机中的音型在高、中两个声部互相交错展开(低声部休止),形成连接段落,调性又转回到d小调。第四节在低声部又出现主题的主题,这是主题的第三次出现。在第二次与第三次进入之间,有个小尾声。到第5小节就是由一串主题首部动机为素材的间插,其中还出现了一个“准主题进入”(第6小节低声部),说它是主题吧,但音调却不完全相同,特别是缺少一个主题中像A音那样的支点音结构,更何况后尾还带了一个模进(第7小节),给人感觉是发展中的一部分;说它不是主题吧,但它却和主题相似,并且很像是一种补充进入的写法。这中“准主题进入”,从分析上来说是不计为主题进入的。此后,通过一个明确的终止式一直把调性送到平行大调F大调。中间部主题再次在中声部出现,它的进入采用了先上后下的图示,与呈示部构成对比。在第9小节第三拍主题结束的同时,高声部又出现主题的八度模仿,到第10小节第三拍结束。然后接着低声部的进入和前面“准主题进入”相似,音调略有变动,因为巴赫不想让这段音乐写成C大调,他要把这个必须在C音上作答题的进入扭转在F大调上,以便有一定的模进空间,最后转入a小调。

从第13小节的第三拍,主题又是成群的进入,这次与呈示部中相同,自上而下。但调性的关系不同,这一轮的第三次进入(第15小节第三拍)都在下属调,此后,又有多次“准主题进入”,并在这些介于主题进入与模进发展之间的进行中达到了高湖(第16小节第一拍上)。

再现的进入是高湖过后的那种回忆感。17小节后半起的中声部都是主题运机音型的模进和交错展开,调性最后转回d小调。20小节低声部出现属调d小调的主题,21小节在主题结束的同时,又出现向g小调的离调,并在21小节中声部第三拍出现不完整的g小调主题,在22小节后半,又转回d小调,并仍以主题动机音型为素材发展成终止部分。

纵观全曲可以看出,都是以主题材料贯穿发展而成,包括主题动机音型的变化、穿插,即有很多称为“准主题进入”的东西,这些主题动机展开的最终目的又是为了求得变化中的协调和统一。

(二)曲式结构分析

通过分析,全曲属于古二部曲式:

1、1-13主题的呈示和发展

2、13-23主题的发展和再现

巴赫的创意曲其结构多为古二部曲式,“古二部曲式”是一种特殊的没有主题再现的单二部曲式。这种曲式在现代创作中已经很少应用,但在17世纪和18世纪的欧洲,曾是器乐曲,特别是当时的器乐组曲中极为重要的曲式。如今称为古组曲套曲中的各乐章几乎都以古二部曲式写成。此外,大多数前奏曲(例如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前奏曲)及其规模不大的作品,如《创意曲》等也都以这种曲式写成。

古二部曲式的结构特征总的来看,往往采用主调和复调混合的织体写法,并且总是单一主题材料的展开,曲式第一部分主要是主题的呈示,第二部分是主题展示和收束。曲式的收束往往不是明显地运动前面主题的某一个具有主题性格特征的,较完整的乐句来体现的,因此这类曲式一般没有再现段。

虽然在古二部曲式中少见真正的再现,但以前一部分的收束片段再现于第二部分末尾以结束全曲却是典型的现象。与奏鸣曲相联系的是:古二部曲式结构的另一特征是第一部分总是结束在属功能方面的调性上,因而不成为原调结束的收拢性结构,大调时到属调,小调时到属调或到关系大调;第二部分才返回主调,这是后来古典奏鸣曲式结构中调性安排的基本原则。在古二部曲式第二部分负担了展开和收束的双重任务,其中包括较多的调性转换,因此其规模往往大于第二部分。

此曲也可分析为三个部分:

1、1-8主题的呈示和发展

2、8-20主题的转调发展

3、20-23主调主题的再现

我们知道,乐曲是依照一定的逻辑而构建的,在其组织构建原则中,音乐语言的表述形态、调式和调性的布局安排、段落起止、材料性质、织体形态等方面都是构成逻辑联系的要素。由于这些要素在曲式构建上往往并非完全一致,而由此便使一些乐曲曲式呈现出复杂的多样性,这部作品兼有二部、三部双重曲式特征便是一例。

(三)乐曲的特点

此乐曲是起首比较自由的小型赋格曲,主题旋律走向是逐渐向上的。先是上行小六度的大跳,充满着祈求,接着又是小七度的大跳,这种连续同向的跳进,体现了“一种层层深入”,“一种向纵深的运动”,“一种渐次累加的效果”,之后必须下行,主题所体现的运动感,就像图画和建筑艺术中产生的对广阔空间的追求,即形成一种动态空间。其实,音乐是一种无形的声音造型,是用听觉联想所造成的空间表象,由这些音乐形式所展示的空间只一种想象中的幻想,它是一种虚幻的空间。此乐曲主题的气质则产生了“安静、温和的空间”,表达出阴暗、委婉、伤感、悲切的音乐情绪。这首创意曲是倾向于一首浪漫主义的非歌。除了此类型外,巴赫的三部创意曲还有其他两种音乐表现类型:1、欢快活泼、神采奕奕、华丽辉煌、随想即兴、流畅自然的音乐情绪和特点。主要特征是主题比较短小,速度稍快,大多使调式写作。2、抒情、连贯、委婉的音乐形象。主题具有鲜明的旋律性,一般都是长句子,优美,连贯、流畅,如歌的表现出来,大、小调均可,速度适中,如:NO.2、7、11、13,都是小调式。

巴赫这种主题体现的动态空间是为了体现人类文化追求的永恒目的:在精神艺术的高度和谐的愉悦中,来体现人类生命的终极快乐。

在这首小调创意曲中,对题是不严格的,基本上是以单对位的手法写成的。因此,此曲是由单一材料的动机型构成,所以,对比部分往往出现在对题中,这就为主题(包括对题)提供既是对比又能统一的材料,推动乐思的前进。连接段落先是用主题动机型a在高、中两个声部互相交错展开(第3小节),然后在高、中两个声部也是各自以主题动机音型交错模进展开,低声则是第2小节高声部第一拍对位音调的音型b作模进,第6小节高声部后半是音型b正反进行的展开,第6小节低声部及第7小节的三个声部都是音型a的交错展开,低声部在模进中的小七度跳进使这个声部处于显著的地位。7小节后半到8小节前半高声部是音型a的紧缩,低声部则是有功能推动作用的终止性音调进行。16小节的后半起的高声部,17小节后半起的中声部都是主题动机音型a的模进和交错展开。低声部一直用自由对位伴随。调性由g小调经F大调转回到主题d小调。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连接段落是由主题动机发展构成,模进组织旋律的手法之一。

在巴赫的创意曲中,常常喜爱使用的语汇之一是半音阶的多次出现。在此曲中,如:12-13小节第二拍的中间部和21-23小节高音声部出现了半音下行的句子,通过这些半音下行,使音乐尤其阴暗、忧郁、伤感,这是17世纪的非调特点。但其他声部同时伴有优美、流畅的音乐特点,这是巴赫很有色彩的创作特色。

巴赫旋律线条连贯流畅,其和声内涵源自巴赫的主题和整体调性布局。巴赫在一些短小的动机型主题中,往往就是建立在一个主和弦和分解和弦音上,有些主题是建立在主和弦和属和弦的基础上,这首d小调创意曲的主题就是这种类型,这种作曲技法,也是巴洛克时期的一种重要的写作方法。同时,每个连接的开始之前,大多是主和弦的终止,每次主题进来之前,连接段落也以主和弦终止。如第3小节是a小调主和弦的终止;第8小节第三拍终止在F大调和主和弦上;15小节第三拍停在g小调和主和弦,在20小节开始处形成到d小调的终止。整体上看,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结尾段落在调性上则是属调和主调的前后呼应关系,并且都是以完满的主和弦终止。

学习和研究巴赫创意曲时,在速度、性质、句法、奏法、指法等诸多方面,它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复调技术的具备及其演奏艺术,再现了巴赫复调音乐独特而完整的形式,掌握了它,能把我们的演奏质量,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得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猜你喜欢

曲式调性小调
调性的结构力场、意义表征与听觉感性先验问题——以贝多芬《合唱幻想曲》为例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谈“调性”
Colorful you
愿你以梦为马,随处可栖
门德尔松《春之歌》分析
小调[六首]
“共性写作”时期的非典型曲式中的典型现象
调性的描写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