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自绽放蜂自来
——品味语言表达 透析文学内涵

2021-11-26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高级中学岳敏峰

青年心理 2021年1期
关键词:孔乙己语言表达内涵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高级中学 岳敏峰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的功能,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艺术的鉴赏是重要的审美活动。通过鉴赏文学作品,不仅可以让学生看到作者在散文、小说等文章中所刻画的鲜明生动的角色,又可以在这些富有个性的形象角色中感受到作者对自然、人生及社会的认识、思考和感悟,具有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的人文价值。读者与文章之间的交流几乎都是语言带来的,这种富有性格的语言形式又可称为文学语言,在鉴赏文学中最为重要。学生通过文学鉴赏,在字里行间的言语表达中感受作品带给我们的欣喜、紧张、失落、哀愁、痛苦等,与之产生共鸣共情。而作品中所带来的感染与震撼,也在潜移默化中滋养着我们的审美意识、提高着我们的文学素养。所以说,在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语言表达给予重要关注并对之有充分的理解体会,从这些语言中挖掘情感与思想价值,这对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语文教学中文学鉴赏的途径与目的

(一)语言表达是文学鉴赏的重要途径

亚里士多德曾说:“语言的准确性,是优良风格的基础。”通过语言,读者可以感受到欢欣、悲愤、绝望、无奈等多样情绪,那一个个或明媚、或阴狠、或善良的形象也是由此被塑造出来的。语言可以是朴素自然的,也可以是明丽轻快的;可以是朗朗上口的,也可以是沉郁顿挫的。每一篇文章的语言都有不同的特色,这便形成了文章不同的整体风格。作者在写作之时,把自己的心血注入文章,用自己经年累月形成的语言组织形式来排练语句,从而来表达自己的内心。莎士比亚说过:“简洁的语言是智慧的灵魂,冗长的语言则是肤浅的藻饰。”好的作品是没有一句废话的。渴望与读者交流的情感,强于表达内心的情感,这种意识融入文字中,使作品的文字是有温度的、有感情的。鲁迅先生写道:“语言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官,二也;行美以感目,三也。”所以说语言表达是鉴赏文学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学生阅读文章,通过语言获得文章的初体验,一步步走进故事的深层次内核,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

(二)理解文章的内涵是品读语言表达的归途与目标

在阅读文学作品中,除了关注作品的审美价值,还应该引导学生关注作品所表现出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等多元价值意义,这便是文章的文学内涵,也就是文学的深层含义——艺术的真实性。艺术的真实性,是艺术和现实生活的融合。而这种融合又必须由艺术与文字才能完成,即语言表达。语言表达能够把生活中存在着、鲜活着、律动着的,在短暂的人生中发生的种种巧妙的转化、嫁接与勾连,碰撞到那些我们肉体所不能实际感受和碰撞到的文字内涵,传达出的是一种信仰与支撑,同时文字所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更是激励着我们当代新青年去主动拥抱使命与担当。学生在对作品语言表达的不断吸收消化中,理解文化的内涵,从而直达文学鉴赏的灵魂。从此意义上讲,理解文章的内涵是学生品读语言表达的归途与目标。

二、文学经典中引导学生感悟语言表达与鉴赏

在许多名门大家所留下的珍品中,每一部都昭示着语言表达之于作品鉴赏的重要性。首先教师应要求学生了解经典作品语言上的精妙,了解那些铸造了作者感悟的表达,然后学生才会逐渐进入佳境,犹如身临作品中,体会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悲其所悲、乐其所乐。如此,学生才能真正读懂作品,知晓其文化内涵与价值。

(一)鲁迅《孔乙己》

比如,鲁迅先生的作品《孔乙己》,这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的文章,该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形象,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教师可以抓住文章的几个关键词语对文章进行解析,感悟文学作品中语言对情感表达和思想凝练的作用。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表示概数,“的确”表示定数,乍一看前后矛盾,但经仔细的阅读后,我们能发现,“大约”一词,正是由于作者从未亲眼所见,20 多年来没有人知道孔乙己的生死,只能“大约”而已;而“的确”是根据他最后一次见到孔乙己的情景结论的。鲁迅在此制造前后矛盾,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摧残的孔乙己的穷途末路,所以“大约”一词用得合理,“的确”也用得合理,这两个语言表达上的矛盾却能在同一句话中达到统一,给人以深刻印象,并让读者回味无穷。

还有那其中的“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怎能算偷呢?”,这短短的一行文字、几组标点符号使难言之意尽数表达,展现了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穷酸的模样,那封建科举制像一条毒蟒蚕食着他。当受到旁人奚落捉弄,他既想要辩解又心亏理亏,这种心理本是难以表现的,而鲁迅先生却巧用省略号,表现出他的自欺欺人、心乱嘴笨。这能带给读者更多的回忆和想象,那看似喜剧般的好笑,流露出的却是悲剧般的失落。郭沫若先生曾说:“鲁迅先生无心作诗,偶有所得,每臻绝唱,或则犀角烛怪,或者肝胆照人。”鲁迅先生已经把艺术美感与社会现实深刻地结合。

(二)海子《以梦为马》

《以梦为马》虽然不在高中语文必修课的目录中,但因其诗篇所传递的积极向上的追梦思想成为高中文学鉴赏中重要的课外诗篇。无论是诗人自身形象,还是诗篇核心情感思想,都可以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感悟和品读的对象。

首先通过文学背景的了解,生活在童话的国度的城市流浪者的海子形象逐渐在学生的脑海中刻画出来。随后,学生在作者的语言中描绘意境,感悟作者情感。以梦为马却又脆弱而敏感铸就了诗人极为忧郁的品格,在他的诗歌中便充溢着诸如死亡、黑色、黑夜、悲伤、落日的黄昏等意象意境。诗中有一句“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短暂的情人”。与相对庸常的生活和物质比较,“远方”代表着其对梦想与美的追寻,“儿子”和“情人”表达了其对梦想如同儿子对父亲般的忠诚,和对苟且生活的暂时妥协。对于诗人来说,对梦想的炽热追求是前进力量的来源,是漫漫长路上相伴的坐骑。“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中“烈士”象征着同样追求梦想但半路折戟的人们,“小丑”则是生活中庸庸碌碌之人,两者构成一组鲜明对比,反映出诗人对生活中种种苟且的不屑与无奈、自己对梦想的追寻与坚守。

(三)曹雪芹《红楼梦》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高中语文的必读书目之一。有人说过“三大憾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红楼梦》的文笔不消说,雅俗共赏,既有清新隽永的诗词歌赋,又有平易亲切的口头方言。而论及曹雪芹用大量笔墨描写的大观园内的房屋建筑,笔者首先要提及的是黛玉所居住的潇湘馆。

有人曾提出此“潇湘”为“消香”,暗示着居住在这个地方的黛玉后来的命运,但这不过是后人的一些推测罢了。那么书中是如何描写的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竽翠竹遮映”,可见潇湘馆的特点在于那个竹林,而竹林一向是孤傲的象征,这倒是与黛玉性格有几分相似。

除此外《说梦录》还提及一点:“黛玉所爱的这个‘清幽’的境界,又正是她的唯一知己也认为与她最相宜的境界。”那么潇湘馆与怡红院的距离最为相近就显得有另外一层意义了。

到了后四十回,写黛玉刚死的时候,李纨走出院外所见之景“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惨淡”,这一切显得如此凄清,这个寄人篱下的孤女的确是死去了,就在宝玉大婚,众人贺喜的那天。

三、总结

文学的意义就是用语言文字记录这个时代,以各种形式向同时代以及未来的人们宣扬自己对生活的理解——那些赞美、批判、怨恨、希望的感情。作者们希望文字给予当代人以喧嚣的警醒与低沉的勉励,看清自己心灵追求的本质。而文学鉴赏的开始都是由语言表达带给我们的。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过程中,首先是让学生感受到审美上的巨大享受,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文学修养也已经逐渐形成,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上对文字的认识理解、感知和评判也不断加深。文学鉴赏与语言表达本就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语言表达是文学鉴赏的手段,文学鉴赏又是语言表达的归途和目标,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品味语言表达,透析文学内涵,便可走向更深层的文学,遇到更美的极致风景。

猜你喜欢

孔乙己语言表达内涵
夏粮丰收:内涵丰富 意义重大
试析大班幼儿阅读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照金精神的内涵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数学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编写剧本台词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孔乙己(下)
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