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读成诵,“四读法”探秘小古文教学
——以《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为例

2021-11-26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中心小学琚凌康

青年心理 2021年1期
关键词:句读承天寺夜游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中心小学 琚凌康

中华经典,源远流长。指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是我们的责任。由于古今语言方式差异很大,学生在阅读古文时产生的畏难情绪常常会拉低学习兴趣。而传统讲读的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死记硬背只能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停留在表面,更不用说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了。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学生与古文佳作的距离渐行渐远,学习兴趣越来越低。

本文在小古文教学上提出了“四读法”,并在《记承天寺夜游》这课的教学中进行了实践。本着生本原则,循序渐进的“激趣”让学生在“读”的挑战中获得了自信,潜移默化地把“讲”融入“读”中,让学生在走进文本的基础上自然成“诵”,中华经典“读”“讲”“诵”,一气呵成。

一、“四读法”课堂教学实践

以《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附录1 列出的小古文《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实践为例,我在课堂上通过“一读正音”“二读句读”“三读语感”“四读成诵”四个环节,完成“读”“讲”结合,由“读”向“诵”的自然飞跃。

(一)一读正音:借助拼音,读通读顺

课堂伊始,我出示课文并指导学生观察课题,提取信息(地点、时间、事情)。“题为文眼”,学会审题是高效阅读的方法之一。接着,我配乐范背,将文言文古色古香的韵律美用声音展现出来,让学生对古文学习产生好感和向往。示范结束,学生模仿,我相机正音,根据实际学情总结难读的生字。待充分练读后,我借助图片教学“藻荇”的读音和意思。最后齐读巩固,实现读通读顺的“一读”目标。

(二)二读句读:指导停顿,理解文意

古人云:“读书要明句读。”读文言文的时候,应注意标点符号、语气词、句中停顿。古文最初没有标点符号,除了后人标识的标点符号外,文中的语气词也暗示我们注意停顿。《记承天寺夜游》中有三处比较明显的语气词,朗读时,这些语气词可以稍微延长读音并停顿,用来加深表达效果。

古文单字成词,往往几个字就是一句话,所以还要进一步划分句中停顿。考虑到学生刚接触古文,语感还处在积累的阶段,因此我在屏幕上出示了划分好的句中停顿,并让学生自由练读: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学生个人练读后,我对朗读古文句读的方法进行了小结:1.注意标点符号;2.读好语气词;3.注意句中停顿。我让学生四人一组,选择喜欢的方式进行练习、展示。没有了生字读音的障碍,又在老师的带领下一步一步习得了掌握句读的方法,学生朗读时信心大增。在读好古文的基础上,我再次引导学生利用小组智慧,借助集体力量“破译”内容,借助文下注释来翻译文中的内容,用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三读语感:厘清脉络,去掉标点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厘清本文的脉络:叙事、写景、议论。再对重难句进行解读:“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里“空明”二字易读却不好理解,课堂上我通过图片引导学生文中“空”是“清澈”,“明”是“透明”,这里的“空明”表示“清澈透明,形容水的澄澈”。接着,我组织学生讨论:“庭院里真的有水吗?”大家各抒己见,得出结论:月色如水,树影斑驳如水草,庭院里并没有水。

厘清文章脉络,扫除难句障碍后,我删去文中所有标点,让学生自由练读,这个环节激发了学生挑战的欲望。不仅是对学生“一读”“二读”中读音、句读的检查,更是对古文学习的语感培养,为最后的背诵打基础。

(四)四读成诵:欣赏经典,借繁诵简

学生已经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课堂气氛也很热烈,我继续带领学生体悟文中作者的情感。围绕“闲人”二字抛出了难题:“作者称自己和张怀民是‘闲人’,他们真的是因为无所事事才悠闲吗?”由于学生对写作背景不够了解,一时难以回答。于是,我进行了资料补充。原来苏东坡当时经历“乌台诗案”之后,作为罪官被贬谪在黄州,张怀民也被贬黄州。仿佛闲笔,其实深有内涵。两句反问,一处“闲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懂得自我排遣、乐观旷达的苏轼。

文章解读至此,我又提高了挑战难度,将文中的内容变成了古代名家书法中的繁体字。大家跃跃欲试地练读起来,最后我配上了悠悠古乐,全班一起看着繁体字大声朗读。在欣赏古乐、书法的过程中,学生们轻松地背出了整篇《记承天寺夜游》,由“读”成“诵”,“读”“讲”结合,文章的内容和情感都融入了学生的内心,整节小古文教学完整结束。

三、“四读法”课堂教学反思

(一)先加后减,实现环节目标连续性

学习古文,首先要读通读顺。对生字注音、正音;对生词释义;关注文中标点符号和语气词,划分句中停顿。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尝试翻译全文,把古文变成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一读正音”和“二读句读”实际上是在做加法,把一篇百字小古文变成大白话。

理解文章内容后,接下来就要梳理脉络,摸清文章的骨架,如《记承天寺夜游》这篇课例中,骨架就是:叙事—写景—议论。此处对于文中易读、难懂的词句进行点拨。如上述课例中用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空明”二字,为下文体会苏轼身处逆境的旷达胸怀做铺垫。厘清脉络之后,去掉标点符号让学生大声朗读,是学生将文章内容进行内化的过程,更是对学生古文语感的培养,为接下来的“诵”做铺垫。

最后,我带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补充写作背景之后,再纵观全文,作者身处人生逆境,却毫无悲戚之意。“一切景语皆情语”正是作者内心坦然的写照。此时,我出示了书法繁体字版的《记承天寺夜游》,学生靠自己熟读成诵背出文章。在欣赏书法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喜爱之情。“三读语感”“四读成诵”,打破传统教学中滔滔不绝的提问,只有提纲挈领的点拨,去掉标点符号,用繁体字代替简体字,学生在一系列“减法”中轻松完成了背诵。

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厚积而薄发,“四读法”运用“加法”和“减法”环环相扣、步步落实,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

(二)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本文提出的“四读法”不仅适用于一些百字左右的小古文教学,对于一些篇幅较长的古文教学,也可借鉴“四读法”进行化整为零的课时教学。在兼顾学情和文章难易程度的基础上,每个课时完成对应的“读”“讲”“诵”部分,或在重点段落学习时采用“四读法”,在课堂上帮助学生高效内化重难点。

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四读法”重视激发学生古文学习的兴趣,以“读”为主,对于重难点相机教学,激发学生思考、讨论的积极性。在层层挑战中,学生的“读”多于老师的“讲”,学生的“思”多于老师的“答”,学生的“学”多于老师的“给”,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体现。

(三)灵动思考,挖掘教师教学创造性

以《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列出的136 篇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为例,“四读法”非常适用于其中的小古文教学。“四读法”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学”,也方便了教师的“教”,它给教师的小古文教学提供了一个灵动的可操作的模板。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文本特点进行思考:“一读正音”,哪些字需要正音?“二读句读”,教师首先要明确文中的句读,包括标点符号、语气词、句中停顿,如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如何相机讲解特殊句式?“一读”“二读”结束,要扫除“读”上的障碍。“三读语感”“四读成诵”,对于文章脉络、长难句理解、情感把握等,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精”而“少”,拎重点、舍繁赘,提出的问题要如石落深潭,激起学生思考的涟漪,听到成长的回响。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四读法”为小古文教学的实践提供了灵感,也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开展学生喜爱的古文教学,仍值得我们不懈努力与追求。

猜你喜欢

句读承天寺夜游
夜游泉州西湖
短句(主语+谓语)
夜游承天寺记
夜游城
承天寺文化价值与保护初探
夜游魔法庄园
“咬文嚼字”三篇
珠江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