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OBE 理念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改革探究

2021-11-24

现代交际 2021年13期
关键词:师范类汉语言教学内容

陶 雨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课程,和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汉语言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和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的学生,更有责任传递中国传统文化。因此,要使大学生尤其是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乐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汲取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文明,进而不断提升自己,用正确的方式方法传递正能量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OBE 理念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缩写为OBE)是指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也是指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这一理念始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国和澳大利亚。OBE理念强调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都要服务于学生最终就业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简而言之,OBE强调一门课程的开设,即课程的教学内容和预期学生获得的效果要与学生真正毕业后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与知识一一对应。

很多高校都把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程纳入公共课或选修课、课外拓展课,开设这门课程的根本原因是目前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遍较低。多数学生比较功利,只是专注学习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觉得专业知识的掌握才是重中之重。

目前,多数高校已经认识到一个合格的高校毕业生应具备的三方面素质:专业知识、技能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和综合文化素质。[1]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复合型人才。大多数高校意识到学生毕业后是需要综合人文素养的,而这种素养的养成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渗透,也许大多数高校并没有清晰的OBE理念指导,但是开课实践与OBE理念不谋而合。

由此可见,从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的角度看,非中文专业的学生需要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那么和中国传统文化更密切相关的中文系更有必要开设这门课程。本文主要探讨对中文系两个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类〉和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生而言,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在OBE理念指导下如何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以往针对这两个专业,中国传统文化授课内容特点多是内容全面、繁复,基本涵盖从先秦到明清各个时期阶段的风俗礼仪和规章制度,内容面面俱到,又稍显枯燥。学生从繁多的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中找不到学习的乐趣,也不知道硬着头皮背下来的这些知识到底应该如何运用。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有不同朝代的选拔人才的制度,不同时期的婚丧礼仪。选拔人才的制度又分为考试形式(科举制度)和非考试形式(举荐形式)。各朝代的科举制度有时意思相近,科举有文举,有武举。有的朝代只是文举,有的朝代文举、武举并行,有的朝代选拔人才又是八股取士制度。学生往往背了这个朝代忘了另一个朝代,且完全不知道背诵这些科举制度有什么用,慢慢地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形成了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从而不愿意学习。

传统文化这门课程课时有限,内容又多又杂,教师只能选择一言堂的形式照本宣科。如此往复,学生根本没有乐学情绪,找不到学习的目的,课程的开设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针对这样的课堂现状,我们试着从OBE理念出发,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进行探究式的改革。

二、以就业为旨归的教学内容改革

OBE理念是从学生将来的就业指向出发,重新选取安排教学内容。中文系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会从事中小学的教学工作。作为教师,不仅要具备讲授课本知识、管理学生课堂,组织学生活动的能力[2],更重要的是要有民族自信心,热爱传统文化并有责任传递发扬。

从这一点来看,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的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内容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改革。比如,可以更偏重中小学学生能够体会传统的忠君爱国主义情怀,孝悌之美及古人为了争取为国效力的机会而刻苦学习的意志品质。把这些优秀的传统品德传递给师范类专业学生,先让他们在情感上认同,再让他们春风化雨般传递给将来他们所教授的中小学学生。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内容就可以在有限的课时集中对一些内容重点讲解。比如先秦诸子思想中强调忠君爱国、孝悌之美的儒家思想;先秦时期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家思想,重在让学生感悟古人的智慧与深情。以往对于繁复的历朝历代的科举制度,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根本不去理解,而只是死记硬背;因此,教师可以换个角度,教学内容上重点让学生感悟那些科举考试成功的文人儒生们为了心中的理想和抱负不畏艰辛的顽强品质。科举考试层层选拔,想要获得最后的成功要经历重重关卡。联系学生的实际,科举考试其实和大学生高考的艰难历程有一定的相似性。这样与学生们拉近距离,自然不会让学生觉得科举制度枯燥乏味,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为了心中的理想,不管多么困难也要顽强奋进的信念。对于爱国主义情怀、儒家的忠孝观念,学生们并不陌生,学起来或背诵起来也不觉得吃力;因此,教学内容可以删掉一些琐碎的婚丧习俗,户口制度、服饰文化等,不追求大而全的面面俱到,反而可以让学生感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不再感到迷茫,从而渐渐培养起乐学情绪。

这里我引入“人文化成”这一理念。[3]这一理念既适用于培养我们的大学生,也适应师范专业学生将来就业对其他中小学生的培养。“人文化成”也就是强调传统文化对人的培育功能。无论是高校还是中小学教学,最终目的都是育人。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春风化雨般润物细无声地“化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不仅仅有自己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大的比重在于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感受古人的智慧,感受古人与自然、与君主、与自己的父母兄弟,与他人智慧的相处方式,感悟古人的哲理性思维及留给我们丰富的文化典籍和丰厚的道德伦理,最重要的还有古人的人文追求。这个人文就是我们说的课程内容的讲解,通过讲解引导学生具有自省精神,就是“化成”。通过讲解,把传统文化深深地嵌入学生的血脉中,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流淌,引导师范生自觉地、自然而然地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提升、改造最终完善重塑自我。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师范生产生“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教育成效,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

同理,当师范生能够自然地“人文化成”后,走向工作岗位,尤其是去中小学当教师,就会自然而然地引导中小学生认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对他们“人文化成”更加重要;因为只有他们深深热爱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懂得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才能更好地向留学生传递,进而走向世界,赢得更广泛、更真诚的认同。

三、借助“互联网+”及课程群等多元化教学方式方法

从OBE理念出发,改革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方法。从结果导向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历史上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结构、民族融合、语言文字、科学技术、史学、教育、艺术、宗教等各个方面。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内容,仅凭教师枯燥的讲解或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还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师范专业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和文化自信。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应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仅有“灌输法”或者“背诵法”是不行的。教学方法创新可以尝试使用“互联网+”的形式。比如借用微课、慕课等形式,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专题或模块,让学生线上先习得基础知识,然后线下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4]这样一来,在线上,学生可以直观看到、听到久远、陌生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微课的时间很短,学生需要了解或背诵的内容也不会太多,自然就不会有抵触心理。线下再通过讨论等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反馈的及时性,以创新理念为指导,打造寓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互联网+”线下课堂。这样的教学方法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微课、幕课等“互联网+”模式的兴起并逐渐融入线上教学,势必成为教育教学领域新的发展方向。

OBE理念强调课程目标设定特别重要。[5]因为课程目标揭示了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差异,若两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比较相近,那么就有一门课程面临淘汰,即使该门课程以往是专业核心课,也难例外。从中文系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及汉语国际教育(师范类)专业开设的课程来看,似乎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若有若无的联系,但是如果深究会发现三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有明显差异。这里笔者想要尝试建立课程群来互相促进三门课程的教学,也就是以往我们大多强调三门课程的差异而忽略了他们之间的联系。

三门课程都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联系密切,古代汉语是文通字顺地阅读古代典籍的基础。中国古代文学也会讲到我们的文化经典和文化哲思。这就要求各科教师在课堂内容方面要加强沟通,比如可以在文化课上适当引入文学鉴赏,可以在中国古代文学课上开展历史上的文化大探讨。我们提倡多元化,每门课程从各自特点出发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不能模糊每门课的课程定位,要在一体的范围内进行多元。

猜你喜欢

师范类汉语言教学内容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初探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
师范类大学生体育素养现状研究
——以河南师范大学为例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师范类专科体育教学优化研究
现代汉语言变化与社会生活关系
师范类专业将实行三级监测认证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浅谈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