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意义”到“有意思”的课堂教学转化
——以高职院校思政课为例

2021-11-24冉海涛

现代交际 2021年13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课思政

冉海涛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23)

“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是开好、上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作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把“有意义”的内容讲得“有意思”,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要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征服学生。针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实际,课堂教学转化是一种不可或缺并且有深远意义的探索。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是最重要的一环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教社政〔2018〕2号)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使用国家统一编写的教材,除形势与政策课程由教育部每年下发最新的“教学要点”外,其余四门主干课程全部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目录中的规定教材,没有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之分。但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在生源层次、教学要求、理论基础、思维逻辑等方面都有着很多大差距,特别是生源层次方面,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入学分数与本科院校相差在200分以上,还有一部分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学,不参加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录取,用同一本教材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在教学目标相一致的前提下,凸显了教材转化的重要性。

例如,在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转化中,可以尝试将教材的“绪论+六章”内容进行“专题化”设计,根据教学课时的安排,设计为12—15个课堂教学专题,设计专题全面体现教材的内容与逻辑:思想道德篇从人生观、有坚定理想信念的人生,到弘扬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到做“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好公民进行专题设计;法律篇则通过法律、宪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公民的法治思维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专题化设计。

将教材体系转为教学体系,首先,要吃透教材,搞清楚教材的内在逻辑;其次,由书本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再转化为学生语言,并同时注意课堂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转化等。同时结合各校实际,在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下,把这一转化以教学实施方案或课程标准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教材转化的成果,以保证其长期性与可操作性。[1]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专题化教学是课堂教学转化的实践基础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专题化研究与实践并非新话题,不仅是高职院校,很多本科高校也在探索中。国内外相关研究都认识到了思政课在培养人中的重要性,也发现了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给出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案。多数研究者主张在现有教材体系的基础上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在重构思政课内容体系方面,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思政课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是不同的两个方面,特别是在“专题化”教学方面,由于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学分学时,面对同一本教材和知识体系,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必须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密切结合学生的学情,目的是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入脑、入心。

1.要设计专题

专题化教学是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这种转化需要建立在科学合理的专题设计上,不是简单地将教材章节改为专题,即视为专题化,而是要在吃透教材、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等基础上,整体把握教学内容,确定重难点及内容核心,在保持教材内容逻辑关系的前提下,科学合理设计专题,同时紧密联系时事热点,增强思政课的时效性。

2.要建立教学团队

思政课专题化教学的有效实施,有赖于一支具备较强的能力素质、较高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的思政课教师团队。专题化教学要求教师按照专业背景、兴趣爱好等设置教学小组,并组成课程团队,深入研究本课程专题化教学问题,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

3.要认真组织实施

思政课专题化教学,首先教师要确定各自专题,在集体备课前提下,充分研究分析所承担的专题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策略,大胆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教学。其次,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完善优化课题的设计,努力打造思政“金课”。

4.要追求教学效果

思政课专题化教学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学效果的真实反馈,这就需要获得多方面的反馈信息。教学团队要及时组织教研活动,真实地对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座谈会或通过网络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获得学生真实而有效的反馈,最后通过平时问答、课堂表现、实践能力、期末考核等环节获得教学效果,在综合分析以上信息数据的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在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专题化教学模式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越是理论上有可能取得成功的尝试,越是需要长期而系统的探索实践,在不断丰富完善、不断探索创新、不懈努力攻关的坚持下,更好地完成新时代思政课课堂教学有效转化的使命。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是教学转化成功与否的关键

根据对思政课教师的“六要”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是搞好思政课教学的关键,在课堂教学的转化过程中,必须有一批具有“六要”素养、教学基本功扎实的思政课教师。[2]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政策性、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又是面向所有专业开始的公共必修课,容易给人一种枯燥、讲大道理、喊口号等先验认识,学生有“敬而远之”的心理。为克服缺点,除了教学内容将“有意义”转化为“有意思”,更需要思政课教师灵活生动的讲授,而这个前提更是需要思政课教师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幽默的语言表达、鲜活的案例选取、新颖的教学方式。从现实的课堂教学转化要求看,至少需要教师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准确理解现实生活与国家大政方针的能力;二是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三是熟悉教材的理论知识与逻辑体系并达到灵活串讲的讲授能力。[3]

例如在高职院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课堂教学转化中,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哲学理论基础,还要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革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建设史、中国共产党党史、改革开放史等史学基础。在教材最新部分教学中,还要求掌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形成过程与历史地位。在熟练掌握以上史实、原理、理论等基础上,思政课教师还要储备丰富的教学案例和教学资源,要在坚持正确历史观的前提下,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进行客观的分析,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的原则,对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历史、攻击党的历史等错误观点进行坚决的批判与斗争。

教学基本功扎实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要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特点,鉴于“00后”大学生乐于表现这一普遍共性特征,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多让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多一些课堂的师生互动。教师加强正面引导,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述教学内容,以转化教材语言,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加强对思政课相关理论问题的研究是课堂教学转化的方向保证

相对于本科院校来说,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比较弱的。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师基本上是博士研究生,而高职院校大多数思政课教师是硕士研究生,部分教师还是本科毕业生,这就在整体上减弱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科研水平。思政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只需要理解把握相关理论,但要进行有效转化并保证正确的方向,则要求教师对理论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与探究,并能准确把握理论的来源、精髓、本质与灵魂,这样才能保证其转化的方向性与政治性。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炳林认为搞好科研是教学的需要,必须由科研支撑教学,科研是弄懂理论的有效途径,也是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4]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的通知中也强调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进行整体规划,并设立专项课题来加强对理论的研究,支持思政课教师开展包括“大思政”在内的各类课题研究。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更应该进一步加强相关思政理论问题研究。

首先,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著作,“读原著、悟原理”,解决理论上的疑难问题,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保证在思想方向上要正;其次,要针对在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过程中出现的“难点”进行专项研究突破,在历史事件、逻辑演变、当代解读等方面,加强对文献综述的阅读研究,在权威理论专家和政策解读中找答案,突破“难点”;再次,要将《中国共产党党史》《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理论热点问题“面对面”》等权威出版物作为必读教程,学习把握正确的理论观点,准确理解其要旨;最后,要坚持“深入”与“浅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理论上追求“深入”,刨根问底,把原理悟出,能抽象到其中的哲学根源,但表达上力求“浅出”,能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

五、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是课堂教学转化的基础保障

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离不开完善、系统的教学资源建设,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上,要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转化,必须充分利用思政课的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各类教学因素,秉持创新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建立一个内容丰富、精准高效、多层次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平台。相对于资金充裕、人员配备较多的本科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职院校的师资数量、资源平台等相对贫乏,建设层次也比较低,更要认识到加强资源平台的建设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在资源平台建设方面,除一部分院校建设了面向学生的授课网络平台,大部分院校没有建立面向思政课教师或兼容教师备课、教研科研的资源平台,教师备课、教研科研大多是各自为政的,集体备课常常会流于形式,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优质转化,是一个教学团队集体攻关的重大课题,所需要的教学专题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视频、理论参考资料等都需要集体共享,电子的媒介资料越来越多、越来越新,所以实施教学依托强大的资源平台是基础性工程,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转化实效的保障。

六、高职院校思政课从“有意义”到“有意思”课堂教学转化的期待

思政课的政治性、理论性、时效性决定了党中央开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大意义,在塑造新一代青年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养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个历史使命。如何让思政课在“有意义”的同时,让大学生感到“有意思”,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长期思考并要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个艰巨的历史任务,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在教材体系转化、专题化教学、教学能力提升、增强科研能力等方面都需进一步努力,在国家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大背景下,努力构建符合实际、师生受用、效果显著的教学转化体系,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而不懈奋斗。[5]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课思政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教学的困境与路径
思政课“需求侧”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辩证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两个关键”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