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学科小初一体化教学研究
2021-11-19林姣姣
摘 要:学科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重要教育理念,在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中做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不仅可以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小学与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一脉相承,都是为了健全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提升法治意识,使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和发展。文章从一体化教学的角度分析了如何做好小学与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与成长。
关键词: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小初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7-0038-02
道德与法治是中小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学好该门课程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提高学生的精神文明水平,其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何做好该课程的教学工作,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是当前广大教师关注的核心内容,也是本文探究的重点。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理解认识,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
一、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
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基础提出的教育理念,而要根据该理念,做好小学与初中的道德与法治一体化教学工作,就需要对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其具体包含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一是政治认同感。即在教学中,教师要教育和要求学生始终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极主动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可以帮助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这对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是理性精神。即在学习活动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学生可以对自身学习成长的意义,对社会现实以及国家发展等进行更加理性的分析,然后结合这些内容做出理性的选择,以促进自身发展。
三是法治意识。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会获得更多的法律知识。教师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依法参与社会生活,促使学生学会更好地依照法律法规履行自己的义务,行使自己的权利。
四是公共参与。中小学生是社会中的一分子,其对社会上的各种公共事务都有属于自己的参与权、监督权等。通过教育,学生对公共事务将有更加准确的理解和认识,这样,学生在未来才有可能成为有理想、有抱负、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在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中,教师要想培养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加系统全面的优化,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这样一来,教学目标得以更好地落实,学生也得以更加全面地成长与发展。
二、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是当前新课程改革下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方向,也是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其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下文将对培养中小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进行阐述。
(一)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在具体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的成长及发展极为必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其是踐行新课程标准的必行路径。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任务是对学生的法治意识、思想道德素质等进行培养,这就对课程改革活动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不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那么,教学可能因此而停滞不前,这对学生的成长及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其次,做好该项工作也是改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的必然选择。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可以从多个维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使得学生各方面的知识能够更好地融合渗透,教育教学的目标得以更好地落实,实现课程内容的创新与资源的整合。在此基础上营造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氛围,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知识的获取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最后,其是促进中小学生个性化成长的有效策略。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在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中融入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强化学生的理性精神,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学生的公共参与度,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更好的发展,进而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使得学生在未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在社会中体现出自我价值。
(二)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现实意义
道德与法治是中小学必修科目之一,稳定开展该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切入点,实现小学与初中的一体化教学,结合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及成长特点,灵活地整合教学资源,组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规划搭建更加适合学生学习与成长的教育平台,能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知,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和学习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能在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及归属感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法治理念,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会更加理性、科学地看待社会现实和身边的事物,使学生明确自己读书学习的目的与意义,有利于其个人价值的实现。从新课程改革的角度分析,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做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实现小学与初中的一体化教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和发展,为学生搭建更加宽广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获得能力与见识的提升,最终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小初一体化教学策略
要想帮助小学生和初中生更好地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教师就应明确小学生与初中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差异,以核心素养为切入点,开展小初一体化教学。找到这两个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之间的衔接点是关键,教师要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的设计和规划,重点突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对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多元辨析,激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政治认同感是小学与初中阶段都应重点培养的内容。学生的政治认同感越强,就越能够明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越有可能在社会生活中明确自己应如何努力才可以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做贡献。在培养学生政治认同感时,教师不能只围绕教材进行简单的理论讲解,否则很容易使学生觉得教师所教的知识枯燥无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大打折扣,这不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做到多元辨析,积极联系实际,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如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相关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我国科研人员的各种事迹,结合我国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就成为强国的奋斗之路,让学生思考: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要如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出自己的一分力?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教师可让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明确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始终以人民群众为主,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明确我国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引经据典,强化学生的理性精神
学生的理性精神培养也是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不论小学还是初中阶段的教材中,都有相关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古书、古诗中的典故和学生耳熟能详的句子,灵活运用到课堂上,让学生感受理性精神的丰富内涵。
例如,在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时,教师可以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等诗词融入教学活动中;在开展感恩教育时,可以给学生讲解“卧冰求鲤”“彩衣娱亲”“乌鸦反哺”等典故。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助力下,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将不断提升,他们的理性精神也可以得到强化。使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论小学生还是初中生,都能够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可以促进他们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三)情境模拟,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根据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教学不至于单调无趣,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模拟情境,学生通过情境体验,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比如,在“全面依法治国”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特殊时期部分商家为了一己私欲,哄抬物价,致使蔬菜等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的新闻,进行情境模拟,选取学生代表在課堂上进行表演。在学生表演完毕之后,教师让学生对这一内容进行讨论和分析,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明确这种行为的对错。这样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促使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和发展。
(四)社会实践,增强学生公共参与意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道德与法治学科小初一体化教学工作实施期间,教师不能只将目光局限于课堂之上,还应积极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活动,进而增强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比如,在教学“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小学生与初中生之间的差异,开展不同类型的社会活动,借此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认识到只有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个人价值才能更好地凸显。
总之,道德与法治是中小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其对于学生的成长及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引导作用。在开展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应学会整合各类教学资源,结合不同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差异,灵活开展多种类型的教学活动,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更加科学的指导,教学才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才能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周慧兰.初中道德与法治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成才之路,2020(24):18-19.
[2]张 丽.《道德与法治》课对初中生法治意识的培育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20.
[3]柳俊宇.合作式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19.
[4]罗昌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果提升策略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林姣姣(1991— ),女,山东莱西人,中学二级教师,本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研究方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