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与血脂的相关性研究
2021-11-18张丹丹张志英
唐 芳,张丹丹,张志英
(赣州市人民医院,江西 赣州 341000)
现阶段伴随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生活方式、饮食结构也有了一定的转变,高蛋白、高脂肪食物摄入有所增多,这就促使血脂异常的检出率呈现逐年增加趋势,肥胖人群也不断增多[1]。而胆囊胆固醇结石与胆固醇代谢息息相关,且胆固醇息肉的形成也是由于胆囊黏膜胆固醇堆积而导致的[2]。因而在胆囊息肉发病率持续升高的发展趋势下,希望能够通过探究胆囊息肉与血脂水平间的关联,判断胆囊息肉的形成是否与血脂代谢异常有关。有相关研究资料表明,血脂水平与胆囊结石症状密切相关,因而管理调节血脂水平对胆囊结石的预后具有关键指示作用,但血脂水平是否与胆囊息肉相关尚未见明确报道[3]。对此,本次研究主要探究胆囊息肉患者与健康体检者血脂水平间的关联性,以期进一步明确血脂水平是否与胆囊息肉相关,以期为胆囊息肉的临床治疗提供积极参考。现将本次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间,在我院经腹部增强CT检查存在胆囊息肉的患者82例为研究组;以同时期到我院接受体检健康的体检者74例为对照组。其中,研究组男40例,女42例;年龄19~74岁,平均(45.74±12.43)岁;对照组男38例,女36例;年龄17~77岁,平均(46.19±11.31)岁。两组参与研究者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研究组患者均经过增强CT检查及相关诊断符合胆囊息肉诊断标准;②对照组志愿者均经过体检确认无胆囊疾病;③本次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④所有参与者均对本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⑤参与研究人员参与本次研究前均未服用降血脂药物;⑥参与研究前均未饮酒。排除标准:①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②有精神障碍者;③合并严重肝肾疾病者;④有感冒或其他急慢性疾病者;⑤存在沟通障碍者。
1.2方法:研究所用仪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增强CT检测仪、计算机等。血脂检测:所有参与研究患者与体检者均行血脂检测,患者正常生活状态下,取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2 ml,放入生化管内,后行离心处理,送检。血脂分析使用专业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记录并收集患者血脂检测结果。血脂分层需依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的血脂水平分层标准进行分层[4]。总胆固醇血脂水平分层标准如下:①合适范围:<200 mg/dl;②边缘升高:200~239 mg/dl;③≥240 mg/dl;三酰甘油水平分层标准:①合适范围:<150 mg/dl;②边缘升高:150~199 mg/dl;③≥200 mg/dl。增强CT检测:82例胆囊息肉行增强CT检测,在检查前需要患者空腹达8 h以上,在患者静脉留置情况下,取患者上腹部,如果患者不存在碘过敏,则注射60~100 ml碘海醇,经过注射器快速从患者静脉注入,待碘海醇注入20 s后行扫描,取静脉期、动脉期、延迟期患者CT图像。在患者检测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过敏反应、生命体征,留存患者影像资料。并由2名经验丰富专业医护人员根据患者CT图像判断患者病情。
1.3观察指标:①82例胆囊息肉患者与健康体检者血脂水平;②对比不同严重程度胆囊息肉患者的血脂水平;③观察胆囊息肉与血脂水平间的相关性。
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胆囊息肉患者与健康体检者血脂水平:经过血液生化检测后可以发现,经对比,患有胆囊息肉患者的血脂水平明显较健康体检者的血脂水平要高,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胆囊息肉患者与健康体检者血脂水平对比[例(%)]
2.2不同严重程度胆囊息肉与血脂水平关系:患者出现胆囊息肉后,伴随病情的发展,可将其分为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以及增生性息肉等不同程度[5]。其中,胆固醇代谢异常的局部表现即为胆固醇性息肉,该类胆囊息肉可在胆囊任何部位发生;慢性炎性反应刺激所致的胆囊息肉即为炎性反应性息肉,该类胆囊息肉可单发也可多发,一般3~5 mm大小,颜色与邻近黏膜相似或稍红;胆囊腺瘤即腺瘤性息肉,该类胆囊息肉为真性胆塞良性肿瘤,多为单发;增生性息肉一般来源自胆囊上皮,为形似腺瘤样的隆起,可单发或多发。结合不同程度胆囊息肉的发病情况可以看到,患者胆囊息肉发病情况越严重,其血脂水平越高,其中,TG水平变化较总胆固醇TC变化更为明显。见表2。
表2 不同严重程度胆囊息肉与血脂水平关系
2.3胆囊息肉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经过以上检测结果分析可见,胆囊息肉与血脂水平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脂水平越高,患者胆囊息肉程度越严重。
3 讨论
通过对增强CT医师诊断并录入的体检数据可以发现,在胆囊良性疾病中,胆囊壁增厚患者相较于其他疾病患者人数要多[6]。这主要是由于患者胆囊黏膜慢性炎性反应而导致的毛糙增厚,通常情况下没有任何症状,在急性发作中一般会表现为以上腹部痛为主的急性胆囊炎症状[7]。通过相关研究资料可以发现,该类疾病一般以高脂饮食为诱因,但是其与血脂增高之间未见显著关联[8]。而胆囊息肉样病变(PLG)则与此不同,该类胆囊疾病主要是由胆囊黏膜向腔内呈局限性息肉样突起病变的一种综合表述,该类疾病的病理特点一般多见为胆固醇性息肉[9]。但伴随患者病情的发展与迁延,一般会进一步发展成为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或增生性息肉等[10]。这之中,胆固醇代谢异常的局部表现即为胆固醇性息肉[11];慢性炎性反应刺激所致的胆囊息肉即为炎性息肉[12];胆囊腺瘤即肿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则一般来源自胆囊上皮,为形似腺瘤样的隆起[13]。据相关文献资料表明,PLG发病率存在较大差别,且发病原因目前还没有明确定论[14]。有相关学者认为PLG的危险因子主要为男性和葡萄糖不耐受,而其与血脂之间的现有报道中的关联性并不统一[15]。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发现,在与健康体检者血脂水平对比后可以发现,患有胆囊息肉患者的血脂水平(TG、TG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过三酰甘油与总胆固醇水平分别比较后可以发现,胆囊息肉患者的发病率主要与三酰甘油水平的升高呈正相关性,其与总胆固醇增高也有一定正相关性,但从数据上来看,其关联度略低于三酰甘油水平,该研究结果表明,导致胆囊息肉的主要危险因子即为三酰甘油代谢紊乱。另外,也有相关研究表明,其他胆囊良性疾病,如胆囊内胆固醇结晶、胆囊结石等也与三酰甘油及胆固醇增高有一定关联。但血脂水平增高导致相关胆囊疾病的因素目前尚未查证,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综上所述,胆囊息肉患者血脂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血脂水平;同时,通过相关统计分析可以发现,胆囊息肉与血脂水平呈正相关性,特别与三酰甘油水平的提升有密切关联。三酰甘油代谢异常可能会导致人体内糖、胆固醇、胆汁酸等物质正常代谢受到影响,因而为了规避胆囊疾病的发生,就需要合理搭配饮食,避免摄入大量高脂肪食物,多食用纤维类食物,加强体育锻炼,以保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