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盏七彩窑变的电烧原理
2021-11-17余明泉
余明泉
(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茶盏余香建盏陶瓷工作室,福建 南平 354200 )
产于建阳窑口的建盏是黑瓷的代表性瓷器,是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建盏在宋代极为盛行,这与当时的饮茶方式有密切关系。“唐煎宋点”,宋代的点茶以建盏最为适宜。元代之后,饮茶方式改变,喝茶的社会风气由追求尊贵到趋于朴素,建盏工艺式微以致于失传。1957年、1977年,福建省博物馆和厦门大学人类学系联合进行调查并在芦花坪遗址发掘,建盏窑址的地理位置、窑炉、出土遗物都取得了重要资料[1]。20世纪80年代初,由中央到地方组成的恢复建盏烧制技艺的科技攻关小组,历时20个月和千百次试验,终于将失传700年之久的建盏——兔毫盏烧制成功。建盏烧制技艺的恢复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四等奖”。2013年6月9日,建阳建盏协会成立。协会会员108人,当时烧制建盏厂家和家庭小作坊总共才16家,从业人员不足百人。此后,建盏产业发展迅速,大量建盏生产企业发展壮大。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和陕西省、广东省成立了建窑建盏分会和宣传推广中心。建盏产品异军突起,跨出了可喜一步。
近年来,工匠对建盏烧制工艺不断探索,烧制出了越来越多的精品建盏。建窑产品有兔毫盏、油滴盏、曜变盏,以及柿红、灰皮、乌金等杂色釉。珍贵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曜变、油滴、兔毫。
目前,建盏界对曜变、油滴、类曜变、七彩曜变等釉面的定义仍然各执己见,但随着业界的交流与碰撞,不同的意见已有逐渐趋同之势。曜变盏一直被业界认为是建盏的精品,是建盏界烧制者的梦想与追求。业界也一直在研究曜变盏的形成机制并不断试烧。蔡炳盛等在《试论建盏的烧制工艺》中,对曜变盏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合理的推测:“这种光泽彩的釉面应该系不同价位铁以及原矿釉石中铁的共生物共同形成的,而环状结晶应该是‘井口’的口沿位置结晶。……从无数作品中才得到几件曜变,可想而知曜变的结晶体系是极度不稳定的,也许是稍纵即逝”[2]。基于论文的用词是“应该……应该……可想而知”,蔡炳盛等几位先生对曜变的形成只能从丰富的经验中去论证。
烧制曜变的难度太大,一部分建盏匠人就从“类曜变”“彩光釉面“的角度切入研究。孙建兴通过观测类曜变天目建盏的黄色斑区、乳浊釉区后发现,“在阳光或灯光的照射下,釉面强烈的反射出入射光的耀眼光芒, 并出现红、蓝、绿和黄等色彩……与传世的三个曜变天目颇相类似”[3]。于是,他对类曜变天目盏的烧制工艺进行分析:“采用多次施釉方法上釉, 保证釉中有适量的氧化铁量, 并且分四个阶段进行梯式降温。” 陈旭先生总结了他对日本现存的三只曜变天目彩光釉面的烧制试验,认为建盏烧制过程中窑炉里的气氛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还原剂的种类、剂量与还原时间的细微差别都会影响干涉膜的形成,进而影响彩光现象的出现[4]。
业界对彩色釉面的称呼不统一,论文中的“类曜变”“彩光釉面”在如今的建盏界比较笼统地称为七彩窑变。对于七彩窑变,孙建兴、陈旭先生进行了难得可贵的尝试,但在认识上、技法上并不相同。笔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开发,成功开发出一套严谨的七彩窑变烧制工艺流程,现论述如下:
建盏的烧制主要为三种窑:一是立式电窑,二是卧式电窑,三是柴烧龙窑。笔者烧制七彩窑变盏的工艺流程是基于卧式电窑的烧制。
1 釉水配方
南平市建阳区拥有建盏烧制所需的丰富矿物原料,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已相当成熟,釉矿均采自当地,无需化学釉的介入。①釉矿的取矿点:建阳水吉,临近建瓯高速北站处。 ②配料:草木灰、铁红等。取60%的釉矿、40%的配料以湿法球磨工艺制作釉水。湿法球磨工艺是目前我国大多数陶瓷工厂所采用的原料加工工艺,选用的是湿式球磨机。七彩窑变的釉矿在正常的滚动球磨工艺状态下,粉碎成为均匀的浆料最少需8h,配料的粉碎只需1~2h。釉矿与配料的粉碎时间不同步,如果配料粉碎的时间过长,建盏匠人会称为“磨老了”。
2 坯土的选择
建窑建盏是黑瓷代表,跻身宋代八大名瓷系列,建盏烧制对陶土的要求比较高,建窑遗址附近的陶土含铁量高达8%左右,最适用于烧制建盏,其他窑口很难烧制出与之相媲美的黑釉瓷器。但是这样的陶土在温度达1300℃以上的窑内非常容易变形,而七彩窑变的烧制温度必须达到1300℃,因此坯土构成也有严格比例。选择水吉原产地的南山高岭土和水吉红土,两者的比例为8∶2。
3 施釉及窑位
七彩窑变盏的施釉为一次施釉,釉面厚度0.45mm左右。建盏的釉色成分是10种矿物质:硅58.66%、铝20.59%、钙6.85%、铁3.22%、钾3.72%、镁1.92%、钛0.69%、锰0.82%、钠0.24%、钴0.01%。不同矿物质在不同的温度中表现不一,因此七彩窑变盏必须放置合适的窑位,要有合适的温度、气氛。烧制过程中,七彩窑变放置在电窑的中间层,上面一层与下面一层均不放,此窑位气氛最好,充氧有利。
4 烧成曲线及还原的控制
通过电烧、热电偶测控温度,七彩窑变的烧成曲线最终可以用于指导烧制。
4.1 第一次还原
烧制前期一直升温,直到1300℃后开始还原。所谓“还原”,就是在温度达到某个点时,打开炉盖,加入特定克数的松柴。因为松柴油脂含量很高,在密闭的炉内燃烧不充分就会产生CO,从而达到对建盏的还原作用。本次还原加油柴6~7组。3~5分钟投放一次,投完停机。
本次还原在油材量不变的情况下,投放的时间间隔决定着油滴的大小。每间隔3分钟左右投放一次产生的油滴斑纹比每间隔5分钟左右投放一次的斑纹更大。
4.2 第二次还原
建盏的釉面斑纹需要有多次还原,每个建盏匠人会试验出特定的还原点,并烧制出完全不同的釉面。建盏匠人找出还原点需要无数次试验,甚至需要耗费巨大成本。七彩窑变的二次还原点设置在1090℃。本次还原投油柴4~5次,每次50~60g。投放的时间间隔控制在5分钟左右。本次还原对七彩窑变的釉面形成有重大作用。本次还原在油材量不变的情况下,1000~1100℃的区间,如果温度越高,油滴的颜色越趋近于紫红色,温度越低,油滴的颜色越趋近于蓝绿色。同样色泽的油滴,还原的温度也不是一成不变,具有不稳定性,会因为天气、季节、温湿度以及窑炉衰老而变化,这就需要丰富的烧制经验。
5 开盖降温
二次还原6分钟后,将电炉盖掀起,电炉的盖口掀开的高度为90cm,监控炉内温度,当温度往下降80℃后,炉盖还原。当温度降至300℃左右时开炉。
本文就七彩窑变盏的电烧原理进行了技术性的探讨,同时也分析了各位建盏匠人不同的烧制理念。基于电窑的烧制,本文从釉水配方、坯土的选择、施釉及窑位、烧成曲线及还原的控制、开盖降温等方面对影响七彩窑变釉面的重要节点及因素展开讨论,对彩色釉面的成因和烧制提供了一个方向,也为建盏匠人与专家的试验与研究提供了一个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