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文化传媒企业改革对传播能力建设的意义与对策研究
2021-11-14朱晓燕
【摘要】当前国有文化传媒企业改革发展和新闻媒体传播能力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现代企业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发展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在研究分析现有改革措施、取得成效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加强关于改革的理论研究,强化企业党的建设,完善监管体制机制,推动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主业,推动经营结构转型升级,推动企业重组整合,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推进国有文化传媒企业改革发展,加强新闻媒体传播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媒体融合;文化企业;改革发展;传播能力;对策建议
国有文化传媒企业,主要是报业、广电等承担新闻内容生产、传播输出的由政府出资并监管的企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治党的新理论和新观点,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文化已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国有文化传媒企业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基础,是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中国好声音的重要力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文化与经济融合之势日趋明显的新时期,推动国有文化传媒企业改革发展,加强新闻媒体传播能力建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文化振兴[1],完善社会主义现代治理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巩固主流舆论阵地[2],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需要的有效途径。
一、国有文化传媒企业改革对传播能力建设的意义
国有文化企业是文化市场的主体和决定力量,是实施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性力量。新时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赋予了国有文化传媒企业新的使命与要求,在战略意义上使国有文化传媒企业改革发展的作用价值更加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要的客观需求
从社会发展规律来看,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要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对经济发展又具有促进作用。在经济与文化日趋融合的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已经不仅仅是物质层次的,而更多是文化精神方面的,面对新时代复杂的社会现象,人民需要高质量的文化产品的引导。推动国有文化传媒企业改革发展,加强新闻媒体传播能力建设,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要。
(二)掌握舆论阵地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必然选择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传统的武力征服已逐渐演变为文化价值的渗透,西方国家借助雄厚的资本、先进的技术和传播渠道,把西方的思想、理论、价值观输入到各国,进行意识形态的侵蚀,掠夺占有财富,甚至颠覆他国政权。我国当前正处于深化改革和社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一些矛盾和问题客观存在,加上西方历史虚无主义、宪政民主等价值观的演变[3],使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也遭到了严峻挑战。推动国有文化传媒企业改革发展,加强新闻媒体传播能力建设,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提高对西方思想文化渗透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保持中华民族先进文化发展的独立性,确保我们党和民族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三)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文化企业具有经济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的双重功能,一方面文化产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可以通过发展国有文化传媒企业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优化改善经济结构,改善GDP构成质量,推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文化具有兼容、大众、带动、渗透、传承的属性,能对现代经济发挥辐射和影响,保障国有经济的社会主义属性,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二、当前国有文化传媒企业改革,加强新闻媒体传播能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代企业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发展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
国有文化传媒企业大部分是由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而来,虽然初步建立了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但与市场经济发展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还有一定差距。一是对改革的认识有待深化。有部分企业领导和员工认为改革后虽然企业有经营自主权,待遇提高了,但事业单位人员身份、“铁饭碗”没了,特别是随着近几年报业、广电等传统文化行业收入整体下滑[4],甚至有想改回去,要事业单位身份等思想。二是事企不分问题急需解决。部分企业特别是传统纸媒企业,仍然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运营模式,比较依赖财政拨款和行业主管部门的行政资源。三是监管机制政策仍需完善。虽然中央和29个省(市、区)都建立了国有文化企业监管机构,出台了重大事项管理、考评管理、资产管理等一系列政策制度,但还存在部分企业转企改制后尚未与主管部门脱钩,企业负责人任免、生产经营、资产财务、职工薪酬等由主管部门具体管理,还存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的问题。四是法人治理结构还需健全。虽然国有文化傳媒企业基本上实行了公司制管理,依法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但在实际运行中现代企业制度还不够规范,企业管理行政化色彩太浓,一些企业以党政联席会议、党委会代替董事会,管理不符合市场化的要求。
(二)内容生产创作能力有待提升,新闻传播能力建设有待加强
国有文化传媒企业的主业多为报业、出版、广播电视等传统文化产业,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网络数字等新媒体业务转型发展较慢、企业间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一是企业规模化水平不高。与其他国有企业相比,国有文化企业规模化程度不高,国际化程度低,品牌效应不明显。2018年,国有文化企业户均资产总额仅3.07亿元,资产总额超过百亿元的仅34户,规模普遍较小、实力不强,企业发展壮大难度较大。二是内容生产创作能力较弱。由于受宏观经济下行和媒体传播方式深刻变革的影响,传统文化主业受网络数字等新兴媒体的冲击比较大,广播电视、报业广告收入受网络等新媒体冲击呈“断崖式”下滑,企业在应对网络化和数字化浪潮中反应较慢,内容生产创作能力较弱。三是综合竞争力有待提升。转企改制以来,部分国有文化传媒企业还未形成适应市场化的运营机制,组织机构设置效率不高,品牌影响力不强,用人机制尚不完善,综合型人才和企业家稀缺,不利于企业提升内生动力、节约成本、开拓市场和提升综合竞争力。
(三)内容生产创作和新闻媒体传播能力的基础理论研究不足
能否保障国有文化传媒企业平稳健康运行、生产创作更多文艺精品、传播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保障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判断国有文化传媒企业改革发展的主要指标,但国有文化传媒企业加强内容生产创作和新闻媒体传播能力是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关于国有文化传媒企业改革发展的分类研究、组织结构、企业自我调节、政策成效预测分析、发展模型等尚未取得成熟完整的体系,极大影响了政府职能部门对改革政策的制定,以及企业对改革的认识和结果的预期,进而影响改革的整体推进。
三、推进国有文化传媒企业改革,加强新闻媒体传播能力的对策建议
加强国有文化传媒企业新闻媒体传播能力建设,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改革理论、监管体制、现代企业制度、产业优化升级等方面推进。
(一)加强关于改革的理论研究
理论上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是推动国有文化传媒企业改革发展的基础,应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国有文化传媒企业开展深入的研究,掌握国有文化传媒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运行规律,在国有企业改革背景下,研究国有文化传媒企业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产业结构,创新管理和商业模式,推进供给侧改革等方面指标体系,推演改革预期能达到的成效,预测遇到的困难和矛盾,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能为国有文化传媒企业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又能为政府职能部门提供建议,指导企业推进改革。
(二)强化企业党的建设工作
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文化传媒企业改革发展的“压舱石”和“原动力”。把党的建设明确写入公司章程,把企业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明确和落实党组织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和有效实现形式,理顺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的关系,保证党的方针政策和重大部署在企业得到贯彻执行,把加强党的建设体现到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和全过程,确保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在国有文化传媒企业改革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切实加强。
(三)完善监管体制机制
健全监督管理体制是推动国有文化传媒企业改革发展的关键环节,核心是在国有企业改革大背景下,充分体现文化例外的要求,按照党委和政府监管有机结合、宣传部门有效主导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出资人制度。一是健全监管机制。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的国有文化传媒企业资产管理体制,形成主管部门与出资人制度的有机衔接。二是以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落实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提高监管效能,激发企业活力。三是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制定完善资产管理、经营业绩考评、薪酬激励、人事管理等政策规定,明确权利边界、责任清单、管理流程,激发企业活力动力。四是提高监管效能。按照事前规范制度、事中加强监控、事后强化问责的思路,逐步实现由事前审批向事中检查、事后备案转变,由直接监管向清单式、章程化管理转变。
(四)推动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
一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明确把党的领导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经营理念写入企业章程和体现到各项规章制度中,形成有文化特色、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组织经营管理模式。二是深化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可根据国有文化企业定位,一企一策,对新闻、非时政报刊,可探索生产和经营分开,把广告、印刷、发行部分剥离,进行转企股份制改革。三是完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组织架构,落实董事会职权,建立权责对等、权责明确、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四是深化企业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研究制定企业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和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健全经营业绩考核办法,明确按岗定薪,提高生产一线岗位特别是直接涉及内容创作的部门及岗位的薪酬。
(五)大力发展新闻内容创作生产等主业
国有文化传媒企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力军,立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要这个根本点,创作更多传播中国价值观、体现中华精神的优秀作品,确保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安全。要突出新闻宣传主业,坚持党性原则,牢固树立阵地意识,把握正确导向,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要突出内容创造生产主业,坚持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打造知名文化品牌,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要着眼国际文化产业发展前沿,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增强适应新文化业态能力,推进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产业融合,培育文化新业态,增强内生动力,积极参与国际文化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
(六)积极应用媒体融合新技术加强媒体传播能力建设
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加快融合发展。国有文化传媒企业要根据中央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等政策精神,主动顺应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主动对接市场,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推进传统业务和新兴业务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提升产品层次和厚度,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迈进。二是多元经营,提高企业竞争力。国有文化传媒企业要根据文化行业的性质、特点、规律,采取多元化经营,用好政府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抓住市场机遇,在VR、AR虚拟制作、超高清视频、5G等领域,加快实施一批跨行业、跨产业的文化产业新项目,实现企业发展壮大和跨越式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
(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国有文化传媒企业改革发展,关键在于人才,只有建设一支业务强、懂管理、善经营的人才队伍,企业改革发展才能取得实效。一是加强在职人员培训。遵循文化传媒企业人才成长规律,组织开展专业技能、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等培训,提高企业人员专业和管理能力。二是引进人才。科学制定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加大对创作、技术研发、资本运作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综合型人才培养和引进,打造一支具有正确导向意识、大数据思维和融合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队伍,助推企业快速发展。三是开展职业经理人试点。选聘视野开阔、业务过硬、创新意识强、战略思维高的优秀人才,提高国有文化传媒企业管理队伍的素养,为国有文化传媒企业改革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有资本授权经营制度优化研究”(19BJY218)]
参考文献:
[1]洪银兴,刘伟,高培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笔谈[J].中国社会科学,2018(9).
[2]刘奇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N].人民日报,2017-11-13(06).
[3]賈立政,王妍卓,张忠华.重大社会思潮十年发展变革趋势研判[J].人民论坛,2020(3).
[4]朱晓燕.全媒体时代省级广播电视机构运营管理改革路径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0(10).
(作者为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
编校:王 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