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型资助视野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初探

2021-11-13韦玉敏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

【摘 要】本文以发展型资助理念为指导,分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背景、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论述提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创新理念,整合资源,完善制度与平台搭建;精准分类,合理规划,培养学生就业综合能力;与时俱进,求新求变,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发展型资助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7-0162-03

发展型资助是指高校结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发展需要,通过物质帮助、精神鼓励、技能培养等多种途径,帮助学生积极应对生活困难,努力提高个人素质技能,健全人格品性,实现全面发展的一种资助模式。这种资助模式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强调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高层次的发展需求,关注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借助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优化资助的项目,为受助对象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提供精准的帮扶与资助,保障资助的体系在良好的轨道上运行,将资助效益与资助工作效益均扩大化,形成良性的循环模式,使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益。

201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方针及工作基本目标要求。2020年,中央在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的基础上,再次明确“六稳”工作的基本部署,并提出要全面落实“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从“六稳”到“六保”,就业工作的地位更加突出。而在高校就业保障工作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作为高校中的特殊群体,相比普通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承担着改变家庭经济条件的更大压力。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他们在毕业求职时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更大的困难,求职之路并没有期待中的顺利。因此,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际需要提供必要的就业帮扶非常必要,同时这也是从高校层面促进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学生总人数的20%~25%,甚至有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接近40%。有学者针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受个人成长地域、家庭经济条件、个人社会资源、个人综合素质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他们求职时更容易陷入劣势处境。为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困难及原因,笔者随机抽取50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调研访谈,发现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个性消极因素较多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由于生活的环境相对闭塞,而且当前的毕业生在小时候大多是留守儿童,人际交往圈子窄,部分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封闭自我,很难与周围人建立信任感,缺乏团队合作的能力。在调查的50名学生中,有32名学生有过不同年限的留守经历,而其中有72%的学生认为自己有着“内向自卑”的性格弱点,可见成长经历确实对学生的性格造成一定影响。同时,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事务规划能力方面存在不足。而在职场中,热情大方、积极主动、合作意识强、做事有规划的毕业生显然更容易获得就业和发展的机会。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求职时容易陷入被动,在就业后的发展也会受这些因素的阻碍。

(二)就业能力较弱

受家庭经济条件和成长环境的限制,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没有形成科学的职业规划,因此在就业能力的储备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很少有机会进行学校学习之外的素质能力锻炼,所以很多学生没有个人特长。且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大学期间因要花更多时间兼职赚取生活费,而放弃当学生干部、参加社团活动及专业比赛等锻炼机会。在调查的50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仅有10人有过学生干部经验,其中院级以上学生干部仅1人,以致他们在毕业时除了按要求完成学业,在个人综合素质方面相对较弱,特别是缺乏创新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等核心就业竞争力。

(三)就業心理偏差

一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家庭经济、生活经历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人就业信心相对缺乏。良好的就业心态是毕业生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的有力保障,但是由于基础心理素质及自身条件上的劣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就业焦虑、迷茫或者不自信等问题,影响他们在求职过程中的正常发挥。尤其在求职失败之后,更加沮丧,陷入就业困境。例如,一名错失上市公司职业机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失败后经过辅导员鼓励,找到人事经理咨询是否还能再给一次机会。人事经理表示,之前他在看简历时,很看好这名学生,但是面试当天他确实表现差强人意,只能放弃,希望他继续锻炼,争取在下次应聘时表现更好。调研中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说明负面求职就业心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已经造成影响。二是就业观念落后,缺乏科学的职业规划。随着网络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一些不良社会现象在网络上被美化,成功的职场故事被掐头去尾在网络上传播,很容易影响到本来处于思想、人格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他们受到享乐主义、奢靡主义、攀比主义和快餐文化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在求职过程中期望值过高,只关注薪水高、福利好的大城市岗位,而不愿意去相对落后地区、薪水低、工作辛苦的岗位。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长期承担着改变家庭经济条件的压力,就业时更是优先考虑薪水高的岗位,期待能迅速改变家庭经济情况。但是高薪的岗位毕竟相对较少,尤其在面对高薪岗位对学历及其他个人条件的要求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是力不从心。

(四)社会资源缺乏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很多来自较偏僻的农村,他们有些是家族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孩子,亲戚朋友中也很少有接受过较高水平教育的。因此,相对于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他们会缺乏帮助指导自己求职就业的社会资源。求职就业的重要前期工作是获取有效的行业、岗位、组织等职业信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普遍相对较窄。调查中,问及“在求职时,是否有家庭、亲戚、朋友给你提供就业信息”,只有极少数学生表示“有一些”,人才招聘网就业信息、学校和教师发布的就业信息、学校组织的求职双选会等是他们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由于缺乏社会资源和有效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个人职业规划方面存在一定缺失,很多都是被现实生活推着往前走,做事情没有足够的前瞻性和规划性,导致他们在毕业求职时容易处在盲目而仓促的状态。

(五)就业形势严峻

据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数据显示,2021年高校毕业生总计预计909万,同比增加35万。加上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可以预见的是,疫情对就业的影响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尤其对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以及外贸企业等冲击最大,而这些类型企业一直是接收高校普通毕业生就业的主力。岗位减少,就意味着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也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将会面临更大的求职就业压力和挑战。此外,由于岗位的减少,很多岗位会出现“水涨船高”的现象,对毕业生在学历背景、个人素质条件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调查中,一名学生提到,自己很向往一位学姐工作的公司,对比自身条件与学姐入职时的条件,认为自己是完全有机会入选的,然而今年招聘时公司增加了职业资格和学生干部经历方面的要求,自己只能遗憾错过。

(六)学校资助育人和就业指导融合的不足

高校传统资助体系以“奖、助、贷、补、减”等经济支持为主,近年来,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内容日益丰富和完善,在物质资助的基础上增加了诸如学业指导、心理帮扶、岗位提供等,但结合学生个体职业发展需要开展的指导仍较少。为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食其力,很多高校确实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勤工助学岗位,让他们通过参加具体工作的方式获取报酬。但这些岗位中大多数是基础岗位,如收发报纸、教室开关门、卫生清洁等岗位,像助教、兼职行政助理这样的工作机会很少。在高校,资助部门和就业部门普遍是分开的,所以能够结合就业能力提升需要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相应资助和系统培训的高校很少。

二、发展型资助视野下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

发展型资助关注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良好的环境系统,积极拓展学生接受教育的空间、渠道和养分。发展型资助理念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创新理念,整合资源,完善制度与平台搭建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时代,高等教育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也应與时俱进,创新育人理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好资源整合与制度完善、平台搭建。一是整合资助与就业指导资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力量资源,积极谋划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帮扶,实现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二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构建资助育人体系,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搭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平台。一方面,拓展校内平台,制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专项计划,包括学习激励、技能培训、心理辅导、职业规划指导、就业指导等内容,全程指导他们成长。同时,增加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尽量提供可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岗位,如办公室助理、助教等,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自食其力获得经济补助的同时提升职业能力。另一方面,拓展校外平台,加强职业素养及就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联系相关企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岗位,校企教师共同跟进帮扶,使他们在岗位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并结合校内外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助人活动,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提升自信心和责任感,培养积极的职业心态。

(二)精准分类,合理规划,培养学生就业综合能力

发展型资助关注每一名学生个体的成长,因此需要针对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习能力基础、不同性格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能力提升辅导方面采取不一样的措施。在现有制度和平台的基础上,高校可以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分类,建立就业能力提升帮扶档案,针对不同阶段、不同需求、不同能力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就业能力提升辅导,并定期对辅导效果进行评估与反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帮扶做到合理规划,在学生在校阶段实施全过程就业指导。在大一阶段,重点对学生进行环境适应能力的训练,指导学生开展职业兴趣探索和职业能力倾向测试,根据测试结果,结合个人职业兴趣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大二阶段,重点开展学业帮扶,关注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科学学习方法等,鼓励学生参加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及考试,并从经费上给予支持,对通过认证考试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一定的培训费及考试费补贴。在大三阶段,学生进入实习阶段,重点关注就业具体能力的跟进指导,从实习就业信息提供、就业简历及求职面试指导、联系企业重点推荐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与时俱进,求新求变,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经济时代背景下,高校越来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很多高校开设了创业基础课程,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鼓励毕业生创业,且取得较好成效。有学者做过调研,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家庭背景造成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如受资金、人脉、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普遍创业自信心不足;加上缺乏有效的指导,即使少部分学生有创业想法,也因缺乏明确的创业目标与合理的实施方案,更缺少实际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而很难真正付诸行动或取得成功。发展型资助强调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创业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一个新的选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有吃苦耐劳的个性基础和迫切改变家庭经济状况的心理,如果合理引导,这些都是他们创业的天然优势。尤其在当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政策的时代背景下,政府对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扶持力度也越来越大。高校也应紧跟形势,优化各方面资源,通过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挖掘潜能,提升综合能力,树立自强精神和发展意识,为学生成长成才拓展平台和途径。在具体措施层面,一是要通过创业基础课、选修课以及创业竞赛等途径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使其了解创新创业的核心内涵,对创业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培养其创业自信心。二是要积极拓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一方面高校相关教师要充分研读国家、当地政府创业扶持政策,指导学生最大限度地争取当地政府的创业扶持。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搭建学生创业校企合作平台、创建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共建学生项目孵化中心等,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机会,帮助他们结合自身实际能力和兴趣,寻找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实践。

当前,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日趋完善,并有相关政策法规保障,对学生在经济上做到“应助尽助”。在此背景下,如何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升就业能力,使其在毕业后顺利就业,实现个人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值得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杜坤林.从保障型资助到发展型资助:高校助学工作范式转换及其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2(5).

[2]黄海宁,陈喜华.协同育人机制下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成因与举措[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1).

[3]汤洁.高校发展型资助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23).

[4]张小玉,张梅.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1).

[5]刘娟.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与创业教育实践协同融合研究:以发展型资助为视角[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6).

注: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2020年度专项课题“发展型资助视角下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与实践”

【作者简介】韦玉敏(1988—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硕士,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责编 罗汝君)

猜你喜欢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现状及应对方式研究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现状及对策研究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职业价值观特征与职业指导研究
浅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实证分析的数据挖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识别过程中的应用探索
高校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公益服务意识培养研究
外语能力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研究
管理类本科生就业能力构成分析及培养策略研究
“人力资源招聘与测评”课程中团队学习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调查研究